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錢穆18950730~19900830


錢穆
錢穆.jpg
性別
出生18950730
 大清江蘇省金匱縣
逝世19900830(95歲)
 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寓所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清朝 常州府中學堂四年級畢業
研究領域秦漢史中國思想史朱子學
配偶錢胡美琦
獎項香港大學名譽博士(1955)
耶魯大學人文學名譽博士(1960)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鑅,字賓四
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香港新亞中學創校人。
錢穆七歲入私塾
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中小學。
1930年,錢穆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
           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
           錢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
           北平師範大學等名校,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
            抗戰軍興,錢穆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
           齊魯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撰寫《國史大綱》,
          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
1949年4月,錢穆與江南大學同仁唐君毅一起,
          應廣州私立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之邀,從無錫南下廣州。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中國問題白皮書》。
1949年8月12日起,新華社連續發了六篇評論《中國問題白皮書》的文章,
          其中五篇為毛澤東親自執筆;在8月14日〈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一文中,
          毛澤東點名胡適傅斯年與錢穆受美帝控制,錢穆既憤怒又擔憂遭到迫害。
1949年10月,錢穆隨華僑大學南下香港,出任亞洲文商學院院長。]
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絃歌不輟;
            而辦學有成,亦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贈予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在香港結婚。
1960年,錢穆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
1965年,錢穆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錢穆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
1967年10月,錢穆自
1969年,應張其昀之邀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1968年,錢穆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
             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
             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1990年,發生素書樓事件,錢穆搬離素書樓。
同年8月30日,錢穆於臺北市杭州南路寓所過世。

錢穆先生沒有接受過現代大學訓練,他的治學理念受呂思勉影響甚深。
胡適學派反對「崇古」與「迷信」,
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
錢穆等人立表異議,說「余任上古史課,若亦疑古,將無可言」。
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說:
「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錢先生後來坦率地表明:
自己不同於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提出新說:
「……而余則疑《堯典》,疑《禹貢》,疑《易傳》,疑老子出莊周后,
所疑皆超於頡剛。然竊願以考古名,不願以疑古名。疑與信皆須考,
余與頡剛,精神意氣,仍同一線,實無大異。」
錢穆的《先秦諸子繫年》一書,考證數十本秦漢古籍,
並大量引用雷學淇的《竹書紀年義證》,排出先秦時各事件的先後順序。
後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書,該書以論證完整的二十八個不可通~
駁斥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使當時再無學者替康有為辯護,
清末以來影響極大的經學今古文之爭方才告一段落。
錢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所依託的文化保有真誠信念,
認為中國傳統政治絕非可僅僅以「君主專制」簡單概括,
實為「一種自適國情之民主政治」。
錢穆的徒弟余英時稱他「一生為故國招魂」。
正是出於將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放在中國文明系統的框架內~求客觀的瞭解,
錢穆主張,應該在固有文明的真相基礎上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政治制度,
而非以後見之明淺薄地非議與污衊之
原本胡適相當賞識錢穆,稱錢先生的《劉向歆父子年譜》
乃「一大著作,見解與體例都好」,
並對學生說:有關先秦諸子事,可向賓四先生請教,不必再問他。 
 外界以為錢先生「喜治乾嘉學」,
張君勱甚而勸錢穆「何必從胡適之作考據之學」。
錢穆初到北平,胡適的弟子傅斯年對他優禮有加,邀至史語所,奉為上賓。
胡適也將私藏「孤本」《求仁錄》借給錢研覽。
錢穆在治學方面與胡適頗多牴觸。
胡適繼承傳統的說法,認為老子略早於孔子
錢穆則創立新說,認為老子略早於韓非,後於孔子。
一次,兩人不期而遇。錢穆說:
「胡先生,《老子》成書的年代晚,證據確鑿,你不要再堅持你的錯誤了!」
胡適說:「錢先生,你舉出的證據還不能說服我;如果你能夠說服我,
我連自己的親老子也可以不要!」
錢穆與胡適二人在老子生年、《說儒》等學術問題上觀點迥異,時有爭辯。
具體學術分歧尚屬表面,深層原因是錢對胡的「新文化」主張不以為然,
他後來甚至認為,中國思想界「實病在一輩高級知識分子身上」,
如「新文化運動,凡中國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貽害深遠。
當年北大講壇上最叫座者乃胡適和錢穆二人,
錢穆稱「大凡余在當時北大上課,幾如登辯論場」。
錢穆先生原本僅僅是蘇州中學的一位普通教員,
1927年正是由於顧頡剛先生的慧眼識才,
才使得錢先生得以進入北京主流學術圈並逐漸為人所知。 
錢穆先生在執教北大期間,多與湯用彤熊十力等人來往,關係十分融洽。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旁有錢穆故居,此即錢穆曾居住之素書樓。

  •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引陳寅恪評錢穆《諸子繫年》:
  • 「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華歷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試會。

  • 散後,偕陳寅恪至其家。寅恪言錢賓四(穆)《諸子系年》極精湛,
  • 時代全據《紀年》訂《史記》之誤,心得極多,至可佩服。」
  • 牟宗三:「當時局勢危殆,有瓦解之勢。學校朝不保夕,政府無暇顧及。
  • 人情洶洶,學生多有走陝北從共黨者。教授亦多縱容之,
  • 無有為立精神之主宰者。惟錢穆先生,因富歷史傳統意識,慷慨陳詞,多有講述。」
  • 毛澤東:「對於這些新式的大小知識分子,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
  • 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最後,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
  • 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

  • 1927年(卅三歲)轉任教蘇州中學
  • 1928年(卅四歲)連遭三喪:妻歿、兒殤、兄亡。
  • 1929年(卅五歲)與小學校長張一貫女士締婚,4子2女自1931至1940年先後出生,四子早夭
  • 1930年(卅六歲)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後任教北京燕京大學
  •                                 為任教大學之始.
  • 1931年(卅七歲)任教北京大學歷史系,並兼課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師大.
  • 1935年(四一歲)出版《先秦諸子繫年》.
  • 1937年(四三歲)隨政局南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 1939年(四五歲)《國史大綱》脫稿,回蘇州侍母一載.
  • 1941年(四七歲)往成都任教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及武漢大學.
  • 1943年(四九歲)先後任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 1944年(五十歲)撰文〈中國歷史上青年從軍先例〉,號召知識份子投筆從戎.
  • 1946年(五二歲)赴昆明任教五華學院、兼任雲南大學.
  • 1948年(五四歲)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課餘撰《湖上閒思錄
  • 1949年(五五歲)應張其昀之邀赴香港創辦亞洲文商學院,任院長.
  • 1950年(五六歲)成立新亞書院,應邀赴台灣講演.
  • 1951年(五七歲)為籌辦新亞書院台灣分校,滯留台灣數月,未果。
  • 1952年(五八歲)四月,在淡江文理學院驚聲堂講演,
  •                                 屋頂泥塊墜落擊中頭部,暈厥送醫。
  • 1955年(六一歲)新亞研究所正式成立。代表教育部訪問日本
  •                                 教育部頒贈學術獎章。香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                                 
  • 1956年(六二歲)新亞書院農圃道校舍暑期落成,為自有校舍之始。
  •                                 與胡美琦女士於九龍締婚.
  • 1957年(六三歲)新亞書院增設藝術專修科.
  • 1960年(六六歲)赴耶魯大學講學,課餘撰《論語新解》,
  •                                 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後赴歐洲訪問.
  • 1961年(六七歲)新亞書院理學院成立.
  • 1963年(六九歲)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曾辭新亞書院校長職.
  • 1965年(七一歲)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
  •                                 離開香港,赴吉隆坡馬來亞大學講學.
  • 1967年(七三歲)十月,遷居台北.
  • 1968年(七四歲)遷入素書樓,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69年(七五歲)任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故宮博物院聘為研究員.
  • 1973年(七九歲)創辦新亞中學.
  • 1974年(八十歲)撰《八十憶雙親》.
  • 1976年(八二歲)是年冬,胃病劇作,幾不治.
  • 1978年(八四歲)該年常病,目不能視,(抱病赴香港任新亞書院
  •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主講人。)
  • 1979年(八五歲)赴香港出席新亞三十年紀念會.
  • 1980年(八六歲)與三子、幼女會於香港,卅二載未見,得七日相聚.
  • 1981年(八七歲)與長女、長侄晤聚香港,五子女兩年內分別見面.
  • 1984年(九十歲)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 1986年(九二歲)為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上最後一年課
  •                               (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 1988年(九四歲)在家中授課至是年方休
  • 1989年(九五歲)赴香港參加新亞四十年紀念會
  • 1990年(九六歲)6月1日遷出素書樓,8月30日逝於台北市杭州南路寓所.
  • 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 2012年錢穆先生之夫人錢胡美琦女士,3月26日凌晨零時22分,
  •             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3歲.
錢賓四先生全集》收錄錢穆全部著作,共54冊。

錢穆沒有接受過現代大學訓練,
他的治學理念受呂思勉影響甚深。
胡適學派反對「崇古」與「迷信」,
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
錢穆等人立表異議,
說 :「余任上古史課,若亦疑古,將無可言」。
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說:
「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
   也應稍加修正。」
錢先生後來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於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
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提出新說:
「……而余則疑《堯典》,疑《禹貢》,疑《易傳》,
   疑老子出莊周后,所疑皆超於頡剛。
  然竊願以考古名,不願以疑古名。
  疑與信皆須考,余與頡剛,精神意氣,仍同一線,
  實無大異。」
錢穆的《先秦諸子繫年》一書,考證數十本秦漢古籍,
並大量引用雷學淇的《竹書紀年義證》,
排出先秦時各事件的先後順序。
後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書,
該書以論證完整的二十八個不可通駁斥了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使當時再無學者替康有為辯護,
清末以來影響極大的經學今古文之爭方才告一段落
錢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所依託的文化保有真誠信念,
認為中國傳統政治絕非可僅僅以「君主專制」簡單概括,
實為「一種自適國情之民主政治」。
錢穆的徒弟余英時稱他「一生為故國招魂」。
正是出於將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放在中國文明系統的框架內
求客觀的瞭解,錢穆主張,應該在固有文明的真相基礎上
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政治制度,
而非以後見之明淺薄地非議與污衊之。

原本胡適相當欣識錢穆,稱錢先生的《劉向歆父子年譜》
乃「一大著作,見解與體例都好」,並對學生說:
有關先秦諸子事,可向賓四先生請教,不必再問他。
 外界以為錢先生「喜治乾嘉學」,
張君勱甚而勸錢穆「何必從胡適之作考據之學」。
錢穆初到北平,胡適的弟子傅斯年對他優禮有加,
邀至史語所,奉為上賓。
胡適也將私藏「孤本」《求仁錄》借給錢研覽。
但錢穆在治學方面與胡適頗多牴觸。
胡適繼承傳統的說法,認為老子略早於孔子
錢穆則創立新說,認為老子略早於韓非,後於孔子。
一次,兩人不期而遇。
錢穆說:「胡先生,《老子》成書的年代晚,證據確鑿,
你不要再堅持你的錯誤了!」
胡適說:「錢先生,你舉出的證據還不能說服我;
如果你能夠說服我,我連自己的親老子也可以不要!」
錢穆與胡適二人在老子生年、
《說儒》等學術問題上觀點迥異,時有爭辯。
具體學術分歧尚屬表面,
深層原因是錢對胡的「新文化」主張不以為然,
他後來甚至認為,
中國思想界「實病在一輩高級知識分子身上」,
如「新文化運動,凡中國固有(文化)必遭排斥」,
貽害深遠。

當年北大講壇上最叫座者乃胡適和錢穆二人,
錢穆稱「大凡余在當時北大上課,幾如登辯論場」。
錢穆先生原本僅僅是蘇州中學的一位普通教員,
1927年正是由於顧頡剛先生的慧眼識才,
才使得錢先生得以進入北京主流學術圈並逐漸為人所知。
 錢穆先生在北大執教期間,

多與湯用彤熊十力等人來往,關係十分融洽。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旁有錢穆故居
即為錢穆曾居住之素書樓。

史學

  • 《周公》,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9年。
  • 《劉向歆父子年譜》,《燕京學報》第七期,1930年。
  • 國史大綱》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40年6月。
  • 《中國歷史精神》,臺北國民出版社出版,1951年11月。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出版,1952年11月。
  • 黃帝》,臺北勝利出版社出版,1954年。
  • 《秦漢史》,香港新華印刷股分公司出版,1957年3月。
  • 《中國歷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出版,1961年12月。
  • 《史記地名考》,香港太平書局出版,1962年10月。
  • 《史學導言》,臺北中央日報社出版,1970年5月。
  • 《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73年2月。
  • 《孔子傳》,臺北孔孟學會出版,1974年8月。
  •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 《歷史與文化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9年8月。
  •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臺北東昇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12月。
  • 《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2年7月。
  • 《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9年3月。

思想[編輯]

  • 《論語文解》,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18年11月。
  • 《論語要略》,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3月。
  • 《孟子要略》,上海大華書店出版,1926年。
  • 《墨子》(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0年3月。
  • 《王守仁》,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0年3月。
  • 《國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5月。
  • 《惠施、公孫龍》,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8月。
  • 《老子辨》,上海大華書店出版,1932年。
  • 先秦諸子繫年》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5年12月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7年5月。
  • 清儒學案》,重慶,為國立編譯館寫,1942年稿成佚失。
  • 《孟子研究》,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48年。
  • 《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公司出版,1951年12月。
  • 中國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2年11月。
  • 《國史新論》,香港自刊本出版,1953年5月。
  •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3年6月。
  • 《四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3年6月。
  • 《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55年3月。
  •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
  •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
  • 《莊老通辨》,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57年10月。
  • 《學龠》,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出版,1958年6月。
  •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58年8月。
  • 《孔子論語新編》,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1963年。
  • 《論語新解》上下冊,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63年12月。
  • 《朱子新學案》,一至五冊,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9月。
  • 《朱子學提綱》,臺北自刊本,1971年11月。
  • 《理學六家詩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元旦。
  • 《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74年9月。
  • 《孔子略傳論語新編》,臺北廣學社出版,印書館出版,1975年10月。
  • 《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75年9月。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至八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
  • 《宋明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3年10月。
  •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4年12月。

文化

  • 《文化與教育》,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2年6月。
  • 《中國文化史導論》,重慶正中書局出版,1943年。
  • 《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香港自由中國出版社出版,1949年5月。
  • 《中國社會演變》,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1950年10月。
  • 《中國知識份子》,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出版,1951年。
  • 《文化學大義》,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52年1月。
  • 民族與文化》,臺北聯合出版中心出版,1960年6月。
  • 《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68年7月。
  • 《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力》,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社出版,1968年。
  • 《中國文化叢談》(一)(二),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69年11月。
  • 《中國文化精神》,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7月。
  •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5月。

文學

  • 《中國文學講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3年3月。
  • 《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2年7月。

治述

  • 《朱懷天先生紀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
  • 《政學私言》(人人文庫),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1945年11月1967年臺北再版。
  • 《人生十論》,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53年6月。
  • 《湖上閑思錄》,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0年5月。
  • 《八十憶雙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出版,1975年。
  • 《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2月。
  • 《人生三步驟》,香港香港大學出版,1979年10。
  • 《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1年1月。
  •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3年1月。
  • 《晚學盲言》上下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7年8月。
  • 《新亞遺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9年9月。

《錢賓四先生全集》,共五十四冊,分甲編思想學術、乙編文史學術、丙編文化論著,
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於1994年開始出版。
[甲編]:共24種(含《朱子學提綱》) ,25冊,1994年9月1日出版:
 (1)國學概論、(2)四書釋義、論語文解、(3)論語新解、(4)孔子與論語、(5)先秦諸子繫年、
(6)墨子、惠施公孫龍、莊子纂箋、(7)莊老通辨、(8)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9)宋明理學概述、
(10)宋代理學三書隨劄、陽明學述要、(11)朱子新學案(一)、(12)朱子新學案(二)、
(13)朱子新學案(三)、(14)朱子新學案(四)、(15)朱子新學案(五)朱子學提綱、(存目,不佔冊)、
(1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1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二)、(18)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2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21)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22)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2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24)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學籥、(25)中國學術通義、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乙編]:共11種11冊, 1995年9月12日出版:
 (26)周公、秦漢史、(27)國史大綱(上)、(28)國史大綱(下)、(29)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史精神、

(30)國史新論、(3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32)中國史學發微、讀史隨劄、
(33)中國史學名著、(34)史記地名考(上)、(35)史記地名考(下)、(36)古史地理論叢。

[丙編]:共24種18冊,1998年6月17日出版:
 (37)文化學大義、民族與文化、
(38)中華文化十二講、中國文化精神、(39) 湖上閒思錄、人生十論、
(40)政學私言、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41)文化與教育、
(42)歷史與文化論叢、(43)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44)中國文化叢談、(45)中國文學論叢、
(46)理學六家詩鈔、靈魂與心、(47)雙溪獨語、(48)晚學盲言(上)、(49)晚學盲言(下)、
(50)新亞遺鐸、(51)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52)講堂遺錄、(53)素書樓餘瀋、(54)總目。

  •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引陳寅恪評錢穆《諸子繫年》:
  • 「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華歷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試會。散後,偕陳寅恪至其家。
  • 寅恪言錢賓四(穆)《諸子系年》極精湛,時代全據《紀年》訂《史記》之誤,
  • 心得極多,至可佩服。」

  • 牟宗三:「當時局勢危殆,有瓦解之勢。學校朝不保夕,政府無暇顧及。
  • 人情洶洶,學生多有走陝北從共黨者。教授亦多縱容之,無有為立精神之主宰者。
  • 惟錢穆先生,因富歷史傳統意識,慷慨陳詞,多有講述。」

  • 余英時:「一生為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萬里曾家山入夢,
  • 此日騎鯨渡海,素書樓外月初寒。」

  • 金耀基:「賓四先生的一生,承擔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歷史時刻,
  • 他寫書著文有一股對抗時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動。他真有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

  • 許倬雲:「他編著了《國史大綱》,在警報聲中,教導學生欣賞中國文化的源流和可貴之處。這部書至今還是中國通史中難以代替的名著。」

  • 錢婉約:「終於走近大山,在領略其巍峨的身軀、莊嚴的儀態、豐富多彩的植被以外,
  • 對於其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山中寶藏,我懂得多少?在離開祖父的歲月裡,
  • 我需要花費多少的歲月精力,才能無愧擁有這樣大山般的先祖,無愧這一個月的庭訓親炙?
  • 在這個意義上,父親為我作了榜樣,他的這本《思親補讀筆記》,就是在那以後,
  • 特別是在祖父去世之後,不斷閱讀祖父著作,在內心走近祖父的記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