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中華文化 & 普世價值

中華文化重人倫:三纲五常既有儒家的觀念,也有法家觀念。
東漢馬融將“三綱”同“五常”相提並論,合稱為“三綱五常”,
造成了人們對孔孟之道的誤解。
孔子從沒要求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
  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于父,臣不可以不諍于君”
  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孟子則更進一步闡述: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http://www.managementofknowledges.com/%E3%80%8A%E5%BE%9E%E6%A0%B9%E6%BA%90%E9%96%8B%E5%A7%8B%E6%80%9D%E8%80%83%E3%80%8B%E4%BA%8C/

以下的一段:
"「普世價值」其實是一個曖昧的詞彙,因為 :

1.「普世價值」既可以是大部份人一向以來信奉的價值,
       需要依靠「跨文化的調查研究」,
 需要經過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
 等等多角度的探究和批判。
 這種「普世價值」比較客觀,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進化,
 是有科學思維的人不能忽視的「普世價值」。

2.「普世價值」可以是某一宗教宣揚的價值,
 只要全球某一宗教獨大,它的價值觀就會被採用,
 並且鼓吹成「普世價值」。
 由於源於宗教的「普世價值」往往拒絕批判,
 所以「普世」universal 這個形容詞未免有點狂妄自大。
 一旦「普世」這個形容詞出了問題,
「普世價值」這個概念難道能夠潔身自愛嗎?

3.「普世價值」亦可以是人類精神文明中,
 一小撮人嚮往和鼓吹的價值,
 通過歷代一小撮重視道德及生命成就的人,
 躬身力行實踐之後,
 顯示出人類精神文明進化的可能方向。
 這一小撮人嚮往和鼓吹的價值,
 一旦經過跨文化的分析和批判之後,
 才有可能屬於「普世」,
 才有可能是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價值。
 可惜這一類「普世價值」往往被政客騎劫之後,
 成為他們掛在口裡的口號。"


可惜香港通識教育科及部份通識教育科老師,
並不重視檢驗和思考「普世價值」的定義,
課程內亦沒有一節探討「普世價值」這個概念,
令所謂有香港特色的批判思維教育,
又再靠近一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向。
一旦通識教育科試題的擬題人好大喜功,
試題中也許會提及「普世價值」這個曖昧的概念,
令頭腦清晰的考生哭笑不得,
即時需要揣摩擬題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否則不知應該如何作答。
同樣,香港社會亦不重視檢驗和思考「普世價值」的定義。
當香港的政客和傳播媒介祭出「普世價值」這個詞彙,
又認為某某人應該「以人類普世價值看待問題」的時候,
他們究竟在說甚麼?想說甚麼?
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他們心中又在想甚麼?
如果有些人士既是政客,又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
他們口裡的「普世價值」究竟是甚麼意思?
當事人也許自以為說得清楚,但其實思想混淆,
有思考訓練的人當然不會被愚弄。
[多角度看普世價值]
從「身體 body」的角度來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食」和「色」當然屬於「普世價值」;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當然屬於「普世價值」。
而生物界的「色」則是「性」加上「選擇」,
不同的生物會有不同的選擇,以繁殖更優秀的下一代。
至於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色」和「性」之上,
亦傳遞了他們的「聖諭」,
以「生養眾多,遍布大地」為「普世價值」,
如果沒有意圖生育,
則必須在「性衝動」發生時立即行人止步。
再從「身體 body」及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即使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之下,
偷得浮生半日閒,及時行樂
何嘗不是一種「普世價值」?
從「 ego」的角度來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大部份人一向以來信奉的價值,
不外乎「名、利、權」,
這就是為甚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紫微斗數,
根據重要次序排列,有「化祿、化權和化科」,
來對應這種「普世價值」中的「利、權和名」。
不論中外,對「名、利、權」的追求,
何嘗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真正可以稱為「普世」的價值?
從「心靈 soul」的角度來看,
從人類精神文明歷史的角度來看,
「宗教精神」裡對「真、誠、愛和智慧」的追求,
應該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真正可以稱為「普世」的價值。
當一個人決志追求「真、誠、愛和智慧」,
就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基督教來說,「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是「心裡有神」,而是「讓神充滿內心」。
亦只有從「真、誠、愛和智慧」出發,

政治上的所謂「人民的利益」及宗教上的「普世價值」,
才不致被人利用,成為行騙的口號!
然而心靈的角度並非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
因為有不少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會縱容罪惡,
不縱容罪惡的那些,又有人認為公義比理性更重要,
所以只要心中有了公義,就可以放棄根源思考!
可見從身體 body ego 或者心靈 soul 的角度來看,
「普世價值」都有不同的意思。
當一個人在鼓吹「普世價值」的時候,
他究竟在說甚麼 !?想說甚麼 !?

他自己清楚嗎 !?
我們知道他究竟在說甚麼嗎 !?

香港不少人喜歡提出「香港核心價值」這個概念,
並且自誇會堅定「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
但甚麼是「香港核心價值」!?

從甚麼階層的角度來看!?
是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定義。
「香港核心價值」和「普世價值」又有甚麼關係?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尚書》

《尚書》:“ 民惟邦本 本固君寧 ”
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孟子曰: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得乎天子為諸侯 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 
則變置犧牲既成 粢盛既潔 祭祖以時 
然而早干水溢 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
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做國君,
得到國君歡心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
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
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
《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
《孟子》是《論語》之後儒家最重要的著作,
漢文帝時列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到南宋時,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
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
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
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
“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
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
“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重于國君,
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一介小民又怎么樣呢?
孟子這里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了解來看,個體的小民;
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相抗衡,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
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兩千多年的民主時代,
仍然在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
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
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
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
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
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
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
都是來自人民、治于人民、為了人民
(from people, by people, for people)。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
五谷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
當然十分重要。后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
作為一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
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
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于民與社稷,

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
君怎么可以與民相提并論呢?社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
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谷物產,
也沒有憲法制度。一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
仍然不失為一個國家;
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
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
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于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
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
國家其次,君在最后。這是因為,有了人民,
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
這里,輕重主次的關系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
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么“天子”,
那么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
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
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
民眾的意愿,天總是順從的。
可見民眾才是“天”的代表,
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至于所謂“君”,
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一個君,
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
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
這是古今天下通行道理。
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總統,
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在古代,人們尚未能設計,
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來落實這個道理,
使之成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這個道理,
在很多時候不能馬上兌現。并不說明這個道理本身不成立。
實際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會里,上述道理,
有時也會以各種形式自發地強行發生作用。
看看歷史上無數昏君、暴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的下場,
就不難理解這一點。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
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
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于國家之上。
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
可防止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
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
為“君”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
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抄作詩贈藍天 20160409

【雨。。別下在黃昏】

 雨。。。

 黃昏。。

 茫然。。

 渾渾。。

 飛雨紛紛

 孤獨的傘

 孤獨的人

 天雨越下越暗

 天色越看越昏

 天涯越走越近

 與妳只是有緣無份

 與妳終是無奈相分

 與妳永是一往情真

 臨別的一抱在心頭仍是緊

  惜别一笑似寶石中的彩暈 

 怨別的淚珠似那蚌珠的珍



 ********

 妳轉身,為怕我的滄桑染白妳的雲鬢 

 妳轉身,因妳知我此生無緣平步青雲

 妳轉身,未曾在我的臉留下紅色唇印

 妳轉身,要我冷對著每一柱藍色街燈

 妳轉身,拋下妳那眉宇間的金色憐憫

 妳轉身,讓孤獨灑滿了我的黑色衣襟

 妳轉身,絕不是一個淒涼的灰色錯誤


 妳轉身,抓著我醉在妳懷裡的赤子心

  
 ********

 雨。。

 請你別下。。


 請你別下在離別的黃昏。。。

天完稿於11.27.2015
       

雨, 淅淅瀝瀝

紛亂了我的思緒,


駕一葉小舟,


乘著明月清風

在心海遨遊~~

心海坦悠悠 ,

心波蕩漾享自由,


心海的雨點來了,


不怕,


心底雨絲也輕柔。


黃昏蒼茫然渾渾    孤獨人傘雨紛紛    

天色越看越昏暗    天涯越走似越近


與妳是有緣無份    是情真無奈相分    


臨別一抱心頭緊    笑别似寶石彩暈


怨別淚珠似蚌珍    滄桑染白妳雲鬢    


我無緣平步青雲    臉未留紅色唇印


冷對著藍色街燈    眉宇間金色憐憫    


孤獨灑黑色衣襟    淒涼灰色錯誤人


妳醉懷裡赤子心    雨下在離別黃昏


~~~~~~~~~~~~~~~~~~~~~~~~~~~~~~~~~~~~~~~~~~

別了最心痛    別時萬念空  相分從此去    相聚苦匆匆

相聚別時最心痛  別了方知萬念空

萬水千山從此去  有緣無份苦匆匆

愛情就像是一條長河 ,它開始的時候, 

從崇山峻嶺中出發 ,突破重重阻礙 ,


激起無數波瀾 ,日子久了,際遇多了,再不是當初的清泉, 

也不每天有激流, 但是只要它一直流向大海,


流得緩慢又何妨。。。


多謝妳的贈詩,藍天不是愛情專家,


對愛情只懂用心靈去發揮,

而不能懂怎樣用筆墨去詮釋,請勿見怪 !

浮世本匆匆   情愛苦謎朦   欲解心中結   應悟萬事空

天冷雲深伴孤雁    遠山秋雨在期盼   

傘底相逢驚鴻別    痛心相凝望一眼



虛緣幻聚散也難    嘆思何日見朱顏 

再返還緣慳莫說    別意無限愁幾番


盼情不捨夢闌珊    彌漫心迷濛醉眼   


潺潺腳步驚歡延    空洞臂彎無花瓣


~~~~~~~~~~~~~~~~~~~~~~~~~~~~~~~~~~~~~






  • 苦在人間樂如何    放開懷抱學蹉跎   秋雁穿雲晴空掠    行出天涯萬里歌
  • 蛋糕咬落有壁虎   問聲你係咪斷估  若是只見壁虎尾   身軀已入五臟腑
    若然食左佢條尾   佢就亂爬好痛苦  幸好壁虎有療效   去毒能把惡瘡枯
    如果肚痛要照顧   我就同妳叫大夫  大夫一聽到傳呼   馬上帶我到貴府
    佢擔正時我做副   合力幫妳嚟安撫
  • 咬落蛋糕有壁虎  身軀已入你臟腑   療效去毒惡瘡枯  如果肚痛要照顧
    同妳叫接生大夫  傳呼馬上到貴府   佢擔正時你做副  合力幫妳嚟安撫
    1. 夢想避風塘    知己伴身旁   鼓勵驅惆悵    笑滄海茫茫
    1. 大海苦茫茫    匹夫凌志昂   奮舟行四海    壯氣可傳揚
  •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誡/戒子書~抒情佳篇三文

    誡子書,也作戒子書,中國歷代名人喜歡寫信勸誡子女,
    是一種中國古代家庭的道德教育,
    最有名的是諸葛亮的「戒子書」,是寫給七歲的諸葛瞻
    皆有《誡子書》。
    馬援有《戒兄子嚴敦書》,顏延之有《庭誥文》,
    雷次宗有《與子姪書》,楊樁有《誡子孫文》。

    賞析

    西漢經學家孔臧《與子琳書》:
    徒學知之末可多  履而行之乃足住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  非静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  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  將復何及

    诸葛亮《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  慕先贤  绝情欲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  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  去细碎  广咨问  除嫌吝  虽有淹留
    何损於美趣  何患於不济  若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  徒碌碌滞於俗  默默束於情
    永窜伏於凡庸  不免於下流矣



    陶淵明《誡子書》:

    汝旦夕之費  自給為難  今遣此力
    助汝薪水之勞  此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  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
    口不可得言也  好論議  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  所以復言者  施衿結褵
    申父母之戒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五代名將符存審出身寒微,常戒诸子曰:

    予本寒家  少小攜一劍而違鄉裏  四十年間
    位極將相  其間屯危患難  履鋒冒刃
    入萬死而無一生  身方及此  前後中矢僅百餘
    明代天啟年間萬應奎有《诫子书》云:
    洁己爱民四字  时时在心
    汝等各完各业  不得以我为倚靠


    ~~~~~~~~~~~~~~~~~~~~~~~~~~~~~~~~~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
        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
    此三文遂被並稱為抒情佳篇而傳誦於世。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
    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
    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
    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前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 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後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 侍中  尚书  长史  
    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  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  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  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  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
    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
    (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
    蜀汉、西晋官员。在晉官至汉中郡太守。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思念父母的李密
    因而得病,只因祖母劉氏抚养才得長大成人。
    李密虽从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学,
    师从于谯周门下,專攻《春秋左氏傳》,
    亦博览五经,亦有涉獵其他書籍,
    才思敏捷而有辯才,
    譙周門人將陳壽與他比作孔子門生子游子夏
    早年曾任蜀益州從事、尚书郎
    大将军主簿及太子洗馬,
    更曾經數次出使東吳,並得東吳君臣稱許。
    另一方面,對於撫育他成人的祖母,
    李密亦以盡孝見稱,
    劉氏患病時他都會盡心照顧,衣不解帶,
    膳食和湯藥都先嚐過才給劉氏吃,
    期間亦不免擔心得哭泣哀嘆。
    炎興元年(263年),蜀漢亡,鄧艾因其名聲
    而請他任自己的主簿,又寫信招他見面,
    但李密都一概不應。及至後來州郡再來徵命,
    李密仍然為了奉养祖母,而拒絕出仕,
    只在有閒暇時講學授徒。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太子
    下诏徵召李密入朝當太子洗马
    李密於是作《陳情表
    向晉武帝陳述因由,其言辭懇切,感人至深,
    終得晋武帝恩许,不再逼召他出仕,
    更賜他奴婢二人,又命郡縣資給劉氏的膳食。
    後來劉氏去世,朝廷待李密為其守喪後
    再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馬。李密到洛陽後,
    與張華見面,言及蜀漢後主劉禪及丞相諸葛亮
    言談亦得張華稱善。後轉尚書郎及
    河內溫縣是晉皇室河內司馬氏的故鄉,
    而諸王路過溫縣時都會向縣府索要物品,
    令當地官民都感困擾。李密上任後,
    上引漢高祖劉邦過故鄉沛縣時禮敬老幼,
    不要當地供給物品的往事嚴正拒絕要求。
    最終日後諸王過縣都不敢再這樣做,
    但李密的正直公正
    就只有隴西王司馬泰對其敬重友善,
    其他貴族外戚都忌憚他。
    另一方面,李密討厭他的從事,
    曾經和人說: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正以慶父比從事。
    從事將這事上奏司隸校尉
    不過因著李密治縣勤勉,
    都不怪罪。李密後轉益州大中正。
    因著自己的才能,
    李密常常也想升入朝廷中樞內,
    然而他於朝中無援,還是未能如願,
    只改任漢中太守。
    李密在晉武帝為他於東堂舉行的送行宴會中
    受詔賦詩,但卻在末段將不滿之情溢於詩句中,

    寫:「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
               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晉武帝聞而忿怒,
    就命都官從事上奏免去其官職。
    後李密於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李密除了為祖母盡孝而知名外,
    《華陽國志》亦記載李密性格正直誠實,
    且李密與王崇壽良陳壽李驤杜烈
    幾位蜀漢舊臣都有深交,
    入晉後亦被視為梁益二州才俊的代表。
    不過除了王崇外其餘五人間的關係
    都不能夠維持至終,在壽良、李驤及陳壽
    互相批評對方之時,
    李密亦公允地評價他們的得失
    並且嚴厲批評他們,
    又常常說:「吾獨立於世,顧景為疇,
                          而不懼者,必無彼此於人故也。」
    李密作品已知有《述理论》十篇,
    內容為論中和仁義儒學道化之事,但已遗失,
    其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
    《陈情表》和《赐钱东堂诏令赋诗》一章。
    《陳情表》, 西晋李密所著,
    是他写给晉武帝的奏章。
    文章敘述祖母撫育大恩,
    以及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
    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
    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
    真情流露,委婉暢達。
    該文被認定為中国文学史
    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的说法。
    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
    司馬昭李密淪為亡國之臣。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
    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
    朝廷採取懷柔政策,
    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
    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
    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
    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
    李密早有孝名,據《晉書》本傳記載,
    李密奉事祖母劉氏
    “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
      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
    武帝覽表,讚嘆说:“密不空有名也”。
    感動之際,因賜奴婢二人,
    並令郡縣供應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終養。

    《陳情表》
    臣密言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  生孩六月  慈父見背  
    行年四歲 舅奪母志  祖母劉  湣臣孤弱  躬親撫養 
    臣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於成立  
    既無叔伯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  五尺之童 
    煢煢孑立 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常在床蓐 
     臣待湯藥  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  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  後刺史臣榮 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  辭不赴命  詔書特下  拜臣郎中  
    尋蒙國恩  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  當待東宮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  責臣逋慢  郡縣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  
    臣欲奉詔賓士  則以劉病日篤  欲苟順私情  
    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  
    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猶蒙矜育  況臣孤苦  
    特為尤甚  且臣少事為朝  曆職郎署  本圖宦達
    不矜名節  今臣亡國賤俘  至微至陋  過蒙拔擢  
    寵命優渥  豈敢盤桓  有所希冀  但以劉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餘年
    母孫二人  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  
    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  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  非獨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  所見明知  皇天后土  實所共鑒  
    願陛下矜湣愚誠  聽臣微志  庶劉僥幸  卒保餘年 
    臣生當隕首  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謹拜表以聞

    ~~~~~~~~~~~~~~~~~~~~~~~~~~~~~~~~~~~~~~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出生於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
    祖籍郡望昌黎郡(今遼寧省義縣),
    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
    卒諡文,世稱韓文公。
    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
    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
    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散文,詩,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原文】祭十二郎文 韓愈 
    年月日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  乃能銜哀致誠
    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  
    吾少孤  及長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中年  
    兄歿南方  吾與汝俱幼  從嫂歸葬河陽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嘗一日相離也  
    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後者
    在孫惟汝  在子惟吾  兩世一身  形單影隻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  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汝時尤小  當不復記憶  吾時雖能記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  始來京城  
    其後四年 而歸視汝  又四年  吾往河陽省墳墓
    遇汝從嫂喪來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汝來省吾  止一歲  請歸取其孥  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來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罷去  汝又不果來
    吾念汝從於東  東亦客也  不可以久  圖久遠者  
    莫如西歸  將成家而致汝  嗚呼  
    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吾與汝俱少年
    以為雖暫相別  終當久與相處  故捨汝而旅食京師
    以求斗斛之祿  誠知其如此  雖萬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  孟東野往  
    吾書與汝曰  吾年未四十  而視茫茫  而髮蒼蒼  
    而齒牙動搖  念諸父與諸兄  皆康彊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來  
    恐旦暮死  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彊者夭而病者全乎  
    嗚呼  其信然邪  其夢邪  其傳之非其真邪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少者  彊者而夭歿  長者  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為信也  夢也  傳之非其真也  
    東野之書  耿蘭之報  
    何為而在吾側也  嗚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
    不克蒙其澤矣  所謂天者誠難測  而神者誠難明矣
    所謂理者不可推  而壽者不可知矣  雖然  
    吾自今年來  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  
    動搖者或脫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  志氣日益微  
    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  其幾何離
    其無知  悲不幾時  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汝之子始十歲  吾之子始五歲  少而彊者不可保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嗚呼哀哉  
    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  北得軟腳病  往往而遽  
    吾曰  是疾也 江南之人  常常有之  未始以為憂也
    嗚呼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書  六月十七日也  東野云  汝歿以六月二日
    耿蘭之報無月日  蓋東野之使者  
    不知問家人以月日  如耿蘭之報  不知當言月日  
    東野與吾書  乃問使者  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其然乎  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  
    弔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彼有食  可守以待終喪  
    則待終喪而取以來  如不能守以終喪
    則遂取以來  其餘奴婢  並令守汝喪  吾力能改葬
    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  汝病吾不知時  汝歿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養以共居  歿不得撫汝以盡哀  
    斂不憑其棺  窆不臨其穴  吾行負神明  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  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  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  一在地之角  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
    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吾實為之  其又何尤  
    彼蒼者天  曷其有極  自今已往  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  以待餘年  
    教吾子與汝子  幸其成  長吾女與汝女  待其嫁  
    如此而已  嗚呼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汝其知邪  
    其不知心也邪  嗚呼哀哉  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