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脾臟 / 胰 ( 胂 / 月臣 / 膵 ) 臟

脾臟: 
脾臟位於左季肋部。左季肋部相當於臍的左上方、

肋骨弓的上部、胃的左後方,略呈三角形之部位。
打開腹腔時,要自前面探查很難。顏色呈赤褐色,
是因為脾臟含有大量血液。
表面上被一層堅固的膜包住,
膜上有許多結合組織性的索伸入脾臟內部,構成脾柱,
以支持實質細胞。
在脾臟內側略近中央處,可看得見脾門,
這是血管與神經的出入口。
以手術取除脾臟,動物不會死亡,
可見脾臟並非性命攸關的臟器。 
脾臟是胎兒時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貯存大量的紅血球及巨噬細胞,
青春期以前,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免疫器官,
負責過濾外來的有害物質,
但青春期過後,脾臟的造血等功能就被骨髓及肝臟取代。
所以,對於因為外傷等因素必須摘除脾臟的成人,
臨床出現併發症或其他影響的機率不高。 
脾臟的功能: 
﹝一﹞胎兒時期的脾臟,可以製作紅血球及顆粒性白血球。              如遇大量出血時,也可以再度發揮此項功能。 
﹝二﹞產生抗體,有許多淋巴小結節,可以創造淋巴球。 
﹝三﹞清除衰老紅血球,製造血球,必要時也破壞血球。 
﹝四﹞清除被抗體附著的細菌。 
一方面製造血球,一方面又破壞血球,

同時具有這兩種功能,似乎頗為矛盾。 
這種情形也見於腎臟,腎臟的絲球體可分泌尿液,

同時,腎臟的尿細管又可以再吸收尿液,
具有正反兩面的功能。
換言之,一個臟器兼具有正反的作用。 
血球在脾臟中被破壞,是因脾臟內有巨噬細胞。

它可以破壞老舊的紅血球,將紅血球的血紅素與鐵分離,
被分離的鐵可再度被吸收到血液中,便是將鐵再加以利用。由此可知,脾臟與鐵的新陳代謝有密切的關係。 
脾臟內有許多血管,是儲藏血球或血液之處。

脾臟與心臟一樣,循一定的週期進行收縮。
假使發生出血的情形,它能收縮約四分之一,
放出儲藏於血管中的血液,以補充身體血液的不足。
此外,由於肉體運動或精神受感動,
也會使脾臟明顯的收縮。 
淋巴球可製造免疫抗體,做為防禦之用。

患傳染病時,伴隨的反應必是脾臟肥大,稱脾腫。
由此可知,脾臟就是清除血液中異物的血液過濾器。 
脾臟是我們人體吸收食物的動力來源之一,

沒有脾臟會面黃肌瘦,也會影響腎臟功能,可能容易腹瀉、荷爾蒙失調,雖然沒脾臟人不會立即死亡,
但是往後身體方面要小心點。 

~~~~~~~~~~~~~~~~~~~~~~~~~~~~~~~~~~~~~~~~~~~~~~~~~

胰 / 臟: 
胰臟位於胃部背面,上腹部及左上腹後腹腔內,
介於十二指腸與脾臟之間,為一長形且扁平的腺體,
長約 十二公分 ,厚約二. 五公分 。
胰臟可分成三部份,它包括1、頭部2、體部及3、尾部。 
胰臟的功能包括: 
(1)外分泌腺功用-可分泌胰液,

         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 
(2)內分泌作用-可分泌胰島素及昇血糖素,

          與人體血糖的調節有關。 


胰臟是一個消化道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
及製造胰島素以調節血糖。 
胰臟的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酵素等,

可分解蛋白質等物質。 
內分泌: 
胰島素:

主要作用在除了腦中神經元及紅血球以外的所有細胞,
作用是刺激細胞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儲存脂肪、
合成蛋白質。
胰島素是使細胞能夠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
當吃飽飯後,血中的血糖會升高,
此時胰島素就會被釋放到血液中,
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利用,降低血糖;
胰島素不足會導致糖尿病。 
昇糖素:主要作用在肝臟,

作用是刺激葡萄糖產生而提升血糖 
補體素:主要作用在胰臟中分泌胰島素的細胞,

作用是影響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外分泌: 
胰澱粉脢:作用在小腸將多醣類變成雙醣 
胃蛋白脢及胰凝蛋白脢:

作用在小腸將蛋白質及多泩鍊變成泩鍊斷鍊 
唆汰脢:作用在小腸將泩鍊斷鍊變成氨基酸 
脂脢:作用在小腸將三酸甘油脂變成游離脂肪酸及單甘油脂 
胰臟核酸脢:作用在小腸將DNA和RNA變成核甘酸 
胰臟的組織: 
胰臟的腺體細胞分為兩類:腺泡細胞及胰島細胞,

而其中以腺泡細胞佔大部份,
主要工作是幫助消化和吸收養分;
而胰島細胞分荷爾蒙
(升糖素、胰島素,抑制激素及胰多胜等),
可以直接進入血循環中作用,故此為內分泌腺體。 


膵(音翠 cuì),胰的旧称。 
历代字书如《玉篇》、《广韵》、《集韵》等未见载录。
日语的词汇有3种,即日本固有的词汇、汉字和外来语。所以日本的词汇,
一部分有汉字,一部分有假名(日本的字母叫假名),一部分有汉字加假名,
还有一部分是自造字及外来语。
膵,就是日本人自造汉字,但不读脆(cui)音,有自己的读音。
“膵臓”,上写假名すぃぞぅ。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有一治消渴之名方“滋膵饮”,即是以猪胰子治糖尿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滋膵饮,治消渴,生箭芪五钱,大生地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胰,最早谓之(月臣)[非此字,键盘无此字,而用此字代之。
当为(月颐)字去掉后面的‘页’字而成],日本人谓之“膵”。
按《玉篇·肉部》“(月臣),猪(月臣)也。”

《广韵·之韵》:“月臣,豕息肉。
今谓之猪月臣。”
《集韵·之韵》“月臣,豕脾息肉。”猪的脾息肉即是月臣(胰)。
《本草纲目·兽部·豕》“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
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原处也。
肥则多,瘦则少。盖颐养赖之,故谓之(月臣)。”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三焦 / 三焦经 / 三焦辨证

“三焦经图”的图片搜索结果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
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
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
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
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
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
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
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
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
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
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
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
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
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
而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临床运用则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
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焦辨证 
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
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
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
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着重地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的概念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
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
三个不同阶段。
就其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
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
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
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上焦病证 
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澹语。

中焦病证 

阳明燥热 : 则面目俱赤,呼息俱粗,便秘,
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
 太阴湿热 : 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下焦病证 

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儋儋大动,
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三焦病的传变规律
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
其中《帛书·经脉》
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少阳癣(脉)”;
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耳脉(脉)”。
《灵枢·经脉》称为“三焦手少阳之脉”。
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流注时辰为晚上九至十一点(亥时)
心包经主血,三焦经主气,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
上肢的痹症,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病,
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循行/三焦经 编辑

三焦经三焦经图册
手少阳三焦经《帛书·经脉》两种本
所载此经脉之循行
皆从手走向头而入耳,
与《灵枢·经脉》所载于上肢部近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
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 、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
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
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
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缺盆),
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
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它的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
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病候/三焦经 编辑

三焦经三焦经图册
《帛书·经脉》
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耳聋一症;
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中增加“嗌肿”,
“是耳脉(脉)主治其所产病”加上了目外眦及颊痛。
《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
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
遗尿,外眼角痛,咽喉肿痛,颊部和耳后
及肩臂外侧部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

简介/三焦经 编辑

三焦经三焦经图册
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
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穴),
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前臂伸侧两骨
(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
向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
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
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
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
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
抵于额角,再屈而下行面颊部,到眼眶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与前脉交汇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穴位分支/三焦经 编辑

三焦经三焦经图册
胸中分支:
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
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
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常用腧穴/三焦经 编辑

穴位名称关冲[井穴]

三焦经内 详图5三焦经内 详图5图册
【定位】:无名指尺侧端,
                     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①热病,昏厥;
②咽喉肿痛;③头痛,目赤,耳聋。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
舌强,热病,心烦。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液门[荥穴]

【定位】: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中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麻痹等头面五官热性病症;
三焦经内 详图6三焦经内 详图6图册
②疟疾;③手背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荥穴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穴位名称中渚[输穴]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
                     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目赤;②耳鸣,耳聋;③咽喉肿痛;
                         两肩胛之间痛,腿疼,手指不能屈伸。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输穴
穴名: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
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穴位名称阳池[原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消渴;②疟疾;③腕痛;④耳聋。
手少阳阳三焦经手少阳阳三焦经图册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原穴穴位名称: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祛邪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热病,头痛,目赤肿痛;②耳鸣,耳聋;
                     ③胁肋病,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穴位名称支沟[经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和解少阳,疏经活络,通利胸胁。
【主治】:①便秘;②胁肋病;③耳聋耳鸣。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经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
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穴位名称会宗[郄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
                    尺骨的桡侧缘
【作用】:清泄三焦,疏通少阳,舒经活络。
【主治】:①耳聋;②癫痫;③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三阳络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疏经活络。
【主治】:①耳聋,暴喑;②齿痛;③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四渎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疏经活络。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聋;③暴喑,咽喉肿痛;
                    ④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天井[合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册
【作用】:疏风清热,
                    通络宁神。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聋。③瘰疬。④癫痫。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清冷渊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
                    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作用】:清热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目黄;②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消泺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清热泻火,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臑会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                      三角肌的后下缘
【作用】:软坚化痰,疏经利节。
【主治】:①瘿气,瘰疬;②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
                    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作用】:散风祛湿,疏经利节。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 天髎 [经穴]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急。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天牖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
                     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作用】:散风消肿,清热利窍,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痛,耳聋。③瘰疬。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
【作用】:祛风通络,聪耳通窍。
【主治】:①耳鸣,耳聋;②口眼鳚斜,颊肿。③牙痛。
                     ④瘰疬。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瘈脉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
                    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作用】:清热熄风,安神镇惊,解痉通窍。
【主治】:①小儿惊风;②头痛,耳鸣,耳聋。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颅息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
                    中1/3的交点处
【作用】:清热熄风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②小儿惊风。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角孙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痄腮;②目翳;③齿痛;③项强。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耳门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
                     下颌骨踝突后缘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耳和髎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
                     颞浅动脉的后缘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头痛,耳鸣;②牙关紧闭,口鳚。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

穴位名称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②头痛;
                     ③癫狂痫。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外关

SJ5 Wài 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
           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
           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临床应用/三焦经 编辑

三焦经三焦经图册
本经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
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聋,耳后疼痛,
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病机分析:手少阳三焦经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
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
目外眦痛,面颊肿痛。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
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
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
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
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不利。
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穴歌/三焦经 编辑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通连,
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
消泺会,肩相联,天处天牖之下,
翳风让脉居先,颅息定而角孙近耳,
丝竹空而禾接焉,耳门已毕经穴已全。

经穴分寸歌/三焦经 编辑

关冲名指外侧端,液门小次指陷忝。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前表陷看。
外关腕后二寸陷,关上一寸支沟悬。
外开一寸会宗地,斜上一寸阳络焉。
肘前五寸称四渎,天井外肘骨后连。
肘上一寸骨罅处,井上一寸清冷渊。
消泺臂肘分肉际,臑会肩端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井后一寸传。
天牖耳后一寸立,翳风耳后角尖陷。
瘈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
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
和髎横动脉耳前,欲竟丝竹空何在。
眉后陷中仔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