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明居正(19530620-)

明居正
教授
出生1953年6月20日67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職業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透視中國」客座資深研究員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術背景
教育程度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
(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羅徹斯特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聖母大學政治學博士
母校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
羅徹斯特大學
聖母大學
學術工作
機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主要領域中共政治、中共外交、國際政治
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
清末及民國外交
著名作品主編《國際關係綜論》
(2010,晶典文化)
《大美霸權的浮現:
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
(2013,五南)

明居正(19530620),中華民國政治學專家。

臺灣臺北人,籍貫廣東三水,可說流利國語英語粵語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透視中國」(Sinoinsider)高級研究員。

以研究與洞悉中國共產黨政治和派系知名。其政治意識形態為民主統一中國派。


明居正之專長為中共政治中共外交國際政治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
並於84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85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86年度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勵、
86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與
88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獎項。
曾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學金交換學者。
言談幽默,為人低調。
明居正曾經組成「大陸民主促進會」並參與中國民主運動
亦曾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副秘書長。
曾主持政論節目《中原大地世紀回眸》。
2018年8月1日,明居正從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退休,成為名譽教授
2019年開設明居正透視中國Youtube平台,主要內容為公開評論中國相關議題。


國立臺灣大學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
國立臺灣大學101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國立臺灣大學88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國立臺灣大學86年度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86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國立臺灣大學85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國立臺灣大學84學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專書

  • 明居正,2013,《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臺北:五南。
  • 明居正主編,2010,《國際關係綜論》,臺北:晶典文化。
  • 明居正與高朗合編,2001,《憲政體制新走向》,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 明居正,1996,《雙贏?雙輸?》,臺北:致良。
  • 明居正,1992,《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二元體系之崩解及未來新秩序》,五南。

期刊

  • 明居正,2002,〈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的出現與廢除:體系理論的詮釋〉,
  • 《中國雙月刊》,70-79。

  • 明居正,1995,〈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 《政治科學論叢》,6。

專書論文

  • 明居正,2016,〈臺灣民主化後之兩岸關係〉,
  • 王業立(編),《臺灣民主之反思與前瞻》,臺北:臺灣民主基金會。

  • 明居正,2013,〈和平協議需能促進大陸民主化〉,
  • 《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明居正,2012,〈國際體系層次理論與兩岸關係:檢視與回顧〉,
  • 吳玉山與包宗和(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2版),臺北:五南。

  • 明居正,2011,〈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蔡政文(編),《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 明居正,2007,〈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新現實主義的觀點〉,
  • 《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高雄大學政法系。

  • 明居正,2002,〈面向21世紀的中共外交戰略:認知與對策〉,
  • 《21世紀中國: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 明居正,2002,〈國民政府時期〉,《外交志》,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

  • 明居正,2001,〈全球治理:趨勢與侷限〉,《非政府組織》,商鼎文化出版社。

  • 明居正,1992,〈香港居民意見調查報告〉,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 丁庭宇(Ting, Tin-Yu);明居正(Ming, Chu-Cheng),1990,
  • 〈臺灣地區民眾與大陸探親歸來民眾對天安門事件之意見與態度民意調查結果報告書〉,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民意調查基金會。

研討會論文

  • 明居正,2009,〈國際體系層次理論與兩岸關係:檢視與回顧〉,
  • 「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7,〈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新現實主義的觀點〉,
  • 「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2,〈對民進黨政府外交的檢討〉,
  • 「當前外交形勢與我國應有的作為」座談會,臺灣。

  • 明居正,2002,〈陳水扁政府對外戰略的評析〉,「新政府執政兩週年」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2,〈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的出現與廢除:
  • 體系理論的詮釋〉,「國民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2,〈影響兩岸關係的內政因素(兩岸政局之展望?)〉,
  • 「入世後的兩岸關係展望」研討會, N/A 。

  • 明居正,2002,〈北京對港政策與三邊關係〉,
  • 「香港移交五週年情勢與兩岸三地關係」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1,〈今年立委選舉後我國政黨體系變遷的初探〉,
  • 「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臺灣。

  • 明居正,2001,〈民進黨執政以來的兩岸關係:回顧與建議〉,
  • 「追求兩岸和諧,發展兩岸經貿」研討會,臺灣。

  • 蔡政文(Tsai, Cheng-Wen);明居正(Ming, Chu-Cheng),1989,
  •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 of Democratization of the R.O.C.,
  • 「中華民國民主化」研討會,N/A 。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基礎醫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A5%E5%BA%B7

對任何生物體,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

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
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
健康也意味著有繼續生存的期望。
對有情感的動物,例如人類,自演化以來就有追求生理面 ;
與物質面兩種更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對健康的認知與要求會有更廣的概念。
健康與生病不是絕對的對立面,

而是相對的有過渡性階段的狀態
處於此階段的人,稱為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性調查指出 :
全球只有5%人群處於健康狀態,
20%經醫生確診為生病狀態,
而有75%人們處於亞健康。
長期處於亞健康,而無法排除影響健康因素,

可能導致人們往生病狀態靠攏。
亞健康主要因素有以下四點:
一、過度疲勞
二、心血管疾病(無病徵,無徵兆)。
三、衰老
四、生物週期

完整的健康需要每天注意好飲食和保健。
調節好一天人體的八大系統,使細胞健康。

社會中檢測族群的指標,包含疾病盛行率死亡率出生率、新生兒生存率


保持健康是漸進的過程,都會受到醫療衛生知識及實務的演變所影響,

也會受個人策略及一些組織的影響。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去維持健康有七大類:
 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對於人們十分重要。
均衡飲食是指選擇多種類和適當分量的食物,
以便能提供各種營養素和恰當熱量去維持身體組織的生長,
增強抵抗力和達致適中的體重。
在進食時,應該按照「飲食金字塔」的分量比例進食

及每天喝充足水分,以促進健康。
均衡飲食使身體正常運作,有助抵抗疾病,

讓人時刻感到精力充沛並維持理想體重。
如要達致理想體重,最有效及可持續的方法

便是保持健康飲食並進行適量運動。
多吃煎炸和太甜或太鹹的食物 :

可能會引致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有損人們的健康。
健康飲食的三大原則,分別為:進食多類食物、
避免暴飲暴食及注意均衡,以吸收各種所需營養。
健康飲食同時涉及食物安全與衞生的問題。
無論是購買還是處理食物、煮食還是出外用餐,均應注意,
以避免染病或食物中毒,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運動會強化肌肉及循環系統,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適能,也可以促進健康,
如2018年討論度最高的核心與深蹲運動。
 但若長時間不運動,肌肉將會退化,甚至萎縮。

健康科學是科學著重在健康的分支,有二個主要的方向:
研究人體及健康相關的議題,來瞭解人類(及動物)體內的運作,
並且應用這些知識來促進健康、

預防及治療疾病或其他身體或心理的損害。
健康科學可分為許多領域,
應用健康科學應用衛生教育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知識,
更進一步的瞭解健康相關議題及促進人們的健康。

公共衛生可以用以下的話來描述:「藉由社會及組織,公營及私營部門、
群體及個人進行系統性的努力,來預防疾病、
延長人類壽命及促進健康的科學及藝術。」
公共衛生以人口健康分析為基礎,關注威脅社群健康的事件或疾病。
要探討的人口可以少到極少數人,也可以多到包括各大洲的所有人口(例如瘟疫)。
公共衛生有許多的子領域,但一般會和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醫療衛生相關。
環境健康、群體健康心理健康職業衛生也是公共衛生相關的領域。

個人健康有賴於自己觀察到有關身體狀況的一些資訊,
也和個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做的調整有關。
這些包括預防疾病或減少疾病影響的個人行動,
也包括像用肥皂洗手洗澡刷牙及使用牙線潔牙、
食物儲存、準備及處理時的食品安全等。
這些日常生活觀察得到的資訊-例如睡眠模式、是否運動、
營養攝取及環境特徵等-有助於個人的決策及行動
(例如:「我昨晚睡得不好,今晚決定換一個枕頭看看。」)
到門診的診斷及治療計劃(例如「一個病人注意到若他的鞋比較緊時,
左邊心臟會不適,可能需要利尿藥物以減少體內的水分。」。

健康的範圍非常廣泛屬於最核心的事是有關醫學領域方面的如:
人們可以調查這些方面來幫助評測健康的程度。
在一些國家,健康包括在滿足更基本的食品、

住所和基本的醫療保障後,對身體狀態的管理。
很多這類的實踐是為了追求幸福,
實際上,是致力於控制富裕的副作用,例如肥胖和缺乏鍛鍊。
健康觀念從19世紀後期在西方國家開始逐漸流行,
那時正是中產階級在工業化的世界開始出現;
也從那時開始,一個新興的繁榮的大眾有了時間和資源
來追求幸福和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升。
許多早期的消費產品,從玉米片到漱口水,
都是從公眾對健康日益增長的興趣中派生出來的。
健康可以用科學的測試或者實踐來維持,

例如 : 檢查膽固醇血壓葡萄糖 等。
它也包含一些有爭議的實踐,

例如 : 避免某些食物,攝入某些維生素或者替代藥品。
健康的主觀性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假設的例子來說明:
許多人在飲食上避免添加劑,並選擇有機蔬果與食物,

但並不排斥疲勞駕駛幾百公里。
但統計數據表明,長途駕車的死亡率或者事故發生率,
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危險大得多。
但是人們認為避免食品添加劑就覺得「健康」。
但為了避免交通不便,駕車而非搭乘大眾運輸時,卻完全不考慮到是否保健
對健康的追求過程能夠以一種安慰劑的效果來提升健康,
儘管用到的技術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能減緩心理上的壓力,提升自我對健康的感知,
達到一種提升了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有一些已經被證實了的,
對身體不同系統有益的效果,例如:血壓、腸胃系統功能以及免疫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理健康為 :

「 一個人可以實現其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
    工作有所成效、可以為其所有所貢獻的健康幸福狀態。」
不只於沒有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疾病定義為「在認知、情感或是行為上的特點

影響其社交及情緒上的不健康幸福,也影響其生活及生產力。」
心理疾病可能造成個人心智功能暫時或永久的嚴重損害,
其他詞語包括「心理健康問題」、「功能失調」或「功能障礙」。
16歲以上的法國人約有四分之一有可以診斷出來的心理疾病。
這是法國及加拿大殘疾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有思覺失調症
許多青少年因為遇到的社會壓力或社交問題而產生心理疾病,
常見的有、進食障礙物質濫用
有一些方式可以避免青少年出現上述情形,
若青少年已經有類似的問題,良好的溝通也會有所幫助。
有些職業有安全上的風險,有些職業則有造成疾病或長期健康問題的風險。
最常見的職業病是各種的肺塵病,包括矽肺症煤礦工人塵肺症等。
職業性哮喘是另一種工人常得的呼吸系統疾病
工人也常得到皮膚病:例如蕁麻疹皮膚炎濕疹曬傷皮膚癌
其他常見的職業病有腕隧道症候群鉛中毒
隨著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久坐
因此其造成的健康問題和製造業第一產業的不同。
當代的健康問題,像是許多國家肥胖比例的上昇,
以及心理壓力超時工作等問題,使得工作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
許多國家將職業健康視為是社會的挑戰,
並且形成公共組織以確保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進行有關職業安全和衛生的研究,
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局則管理和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有關的法令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