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子罕4〉子絕四 / 《金刚经》四相

〈子罕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章是弟子記載孔子平常的行事。

孔子禁絕走四種極端:
不事先臆測、不期待必行、不固陋執拗、不自我中心。

這章的文本短,古注對於四個關鍵字的解釋不一。
這四件事好像也有可以合併之處。
或者這四件事情其實都是極端,應該看情況而定。

「絕」、皇侃說是「無」,而且還解釋說:
「不云毋而曰絕者,據世人以言之也。
    四事世人未能絕,而孔子絕之,故云絕也。」
朱子解釋得有點奇怪:「無之盡者」。
其實就是下面出現四次的「毋」。「毋」都作「不」解。

「意」、何晏說是「任意」,皇侃說是「無意」,
朱子說是「私意」,王夫之說的長一點:
「不從根心之義理發出,偶有所感而起一念,即欲為之,
曰『意』」,王引之說是「意﹝臆﹞度」。
劉寶楠跟王引之的看法相同,
還說明此章的「意」就是「不億不信」和
「億則屢中」的「億」,其實也還是「猜測」的意思。

「必」、何晏說是「專必」,皇侃說是「抑比」,
朱子說「期必」,王夫之的解釋是:
「為之而必欲其成,不因時之可否以行止,曰『必』」。
白話說,就是死守著一個目標,絕不改變。

「固」、何晏說是「固行」,皇侃說是「執守堅固」,
朱子說是「執滯」,王夫之說是 :
「守定一理,不會通以盡理之大全,曰『固』」,
俞樾說「固」應該作「故」,「不故、就是「不泥其故」,
又說「彼一時,此一時,是為毋故」。
這樣的解釋和「必」好像沒有什麼不同。

「我」、何晏說是「有其身」,皇侃說成是「功成身退」,
邢昺說是「身」,朱子說是「私己」,
王夫之說是 :
「惟己所見,不取善於人,功必自己而成,曰『我』」。
白話講就是把所有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

韓愈率先提出這章明說「絕四」,其實只有「絕二」,
因為「毋意」就是「毋必」,「毋固」即是「毋我」。

莊存與獨具慧眼,看出四者分別指涉「智」、「義」、
「禮」和「仁」:
「智毋意,先覺也;義毋必,義之與比也;禮毋固,時中也;
    仁毋我,與人為善也。善則稱親,讓善於天下。」
莊存與也說這四項也得看情況才對:
「以億逆為意而去之,是也;以擬議為意而去之,非也。
    已適莫為必而去之,是也;以果斷為必而去之,非也。
    以窮固為固而去之,是也;以貞固為固而去之,非也。
    以足己為我而去之,是也;以修己為我而去之,非也。」

程樹德引用並贊同宋朝鄭汝諧的說法,
認為孔子要「絕」的不是「意、必、固、我」這四項,
而是要「絕其毋」,也就是讓人不要一味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樣其實也是走極端,
而不是走中道。
如果要走中道的話,這四項都要看情況而定,
就像前面所引莊存與的說法那樣。
這樣的說法符合〈里仁10〉的「義之與比」,
也就是要看符不符合當下的狀況,
甚至更重要的是合不合正道。
這其實也符合〈微子8〉中孔子自述自己和前輩不一樣的
「無可無不可」。
不過還要補充下面一句話才完整:
《易經》〈乾卦24〉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易經》〈乾卦24〉)
守正才讓「權變聖人」和「投機小人」有別。

這應該是孔子對自己和對弟子的要求:
篤守中道,不走極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里仁10〉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微子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
                  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
             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易經》〈乾卦24〉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
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
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
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
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
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
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
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
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
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
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
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
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
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
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
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
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
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
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
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
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
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
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
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
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
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 :
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
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
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
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十亿的人口,
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
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
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
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
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
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
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
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
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
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
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
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
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
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
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
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
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
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
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
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
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
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
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
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
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
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
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
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
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
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
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
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
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
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
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
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
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衰世下香港人的兩條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H0RiA_RcE

20180626 黃偉民易經講堂 貿易戰聰明人的棋局 衰世下香港人的兩條路 什麼才是人生勝利組 亂世堅持的理據 子罕篇第九


這個星期日,是七月一日,回歸原來已經二十一年。 六七年到九七年,是香港盛世巔峰的三十年,
香港人過的,是流金歲月;
九七是分水嶺,香港步入衰世。 盛極而衰,這本是宇宙自然的規律。 每逢衰世,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兩條路線,
一是儒家精神的中流砥柱,
明知不可為仍然挑起時代擔子的志士仁人;
另一條是道家因應自然的隱逸遯世,
忘記自己,忘記時代,詐醉佯狂,相忘於江湖。 時代興衰,關鍵都是人。 一個時代中,有人才,時代就興;
人才衰落,時代也就完了。 一個領袖,懂得賞識人才,培養人才,他的事業便成功;
如果不認識人才,不賞識人才,不知道培養人才,
事業一定失敗。 領袖如此,政權也是如此。 至於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
你的立足點,你的追求,影響著一個時代的風氣。 當人人都關心社會太平,百姓幸福,他們可以輔助領袖,
做到時代太平,人民幸福,才飄然引退,不要名利,
功成身退,不事王侯。
中國歷史上很多,這是道家中的隱士。 隱士,並非對世事漠不關心,
他們在時代無可挽救時,遯世去了。
但他們不是消極的逃避,
他們是有意的保留一點文化血脈,
培養下一代,等待創造時代的復興。
時代興衰,始終決定於人才,無論是王侯將相,
還是村野隱逸,當大部份人的追求,都是百姓幸福,
社會安居樂業,那即使一時衰世,復興的日子也是不遠;
如果人人都是隨波逐流,追求的,都是個人榮辱,
即使時代未衰,沉淪之象已現。 有記者最近訪問了一位25歲的年輕人,
他得父母代付首期之助,
買了一個292呎,600萬元的劏房單位。
因為地方小,他本人的雜物都要放在父母老家,
但他坐在新屋廳中梳化,仍是顧盼自豪,說: 有樓才是人生勝利組! 今日香港,持這看法的人很多,
但最可怕的,是特區政府都是這樣看。 所以,他們認為解決了年輕人上樓的問題,
就解決了今日香港的問題。 所以,各司官員,都在呃呃騙騙,無心施政。
大小工程,蒙混過關;官商勾結,明目張膽。
因為問題只在覓地起樓,
人人居者有其屋,社會便相安無事。 有陰就有陽。 另一些年輕人,關心社會公義,對香港仍然有夢。
他們抗議東北發展,衝擊議會;
另一些對官僚施政失誤,走上街頭勇武抗爭;
再一些乖孩子循選舉走入議會,在制度中起事…… 有些被捕重判入獄,有些逐出議會,
有些被剝奪政治權利。 強權暴政之下,他們仍然意氣沖霄漢。 同情者不少,但訕笑者更多。 如果有樓才是人生勝利組,他們這群一無所有,
判入獄留案底的年輕人,是典型的香港失敗者了。 衰世時代,永遠有儒家中流砥柱的志士仁人,
求的不是當世事功,這便是中華文化了。 孔子學生子路,在《論語》微子篇第十八,
有番莽莽蒼蒼的說話。 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的車隊,某次落後了,
見到一位老人家,用拐杖挑住竹籮,子路急問: 你有看到我老師他們嗎? 誰知老頭頂回一句: 什麼老師?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淨係識吹牛那些? 我不識你的什麼老師! 講完低頭除草。 子路給他的氣勢攝住,拱手站在一旁,等他忙完再問。 黃昏日落了,老頭知道子路無飯無宿,
就招呼子路回家過夜。
還劏了雞款待,叫了兩個兒子出來陪客。 第二日,子路找到孔子,報告經過。 孔子一聽,知道老人非常人也,
叫子路回去找他請教濟世之道。 子路到那裡一看,人去樓空,老人一家離開了。 子路對著空房,講出一番亂世大丈夫的道理: 一個知識份子,有學問有能力,
不出來貢獻社會,是不合於義的。 家庭有長幼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
人倫的倫理不可廢,國家社會的責任如何能廢呢? 為了潔身自愛,不和俗世合流,
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像好清高,
但把時代的人類大倫理搞亂了。 人於時代是有責任的,君子出仕,走入社會,
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只是為了貢獻社會,
行其義也,做該做的事而已。 至於理想,不能實現,其實,早已心裡有數。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頂天立地,是春秋亂世一個人物。 香港之所以有希望,因為仍有一群子路一般的人物。 北京最討厭香港兩大社會活動,一是六四維園燭光,
一是七一遊行。你可以不去,但不要訕笑。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

黃偉民「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回流加拿大潮

《南華早報》
日前有報導指出,隨著香港近年的社會、
政治和經濟變化,香港又再湧現「移民潮」,
以加拿大為例,去年申請永久居留加拿大的港人
高達1561人,較前年增加百分之三十,而過去六年來,
數字顯示趨勢持續,方興未艾,令人擔心人才流失,
因為新移民絕大部分都是高學歷的專業和中產人士。 嚴格而言,說「移民潮」重新湧現其實不大準確,
反而回流移居國家才是真實的寫照,
而「加拿大人」是居港外籍人士最大的一個expat族群,
反而一般人都知道為數眾多的菲律賓外傭只能居其次。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現時居港擁有加拿大護照
或居留權的港人約30萬人,但實際上估計高達50萬人,
因為不少人因無需要或憂慮稅務問題
沒有向加拿大駐港領事館登記,而擁有加籍的港人
在港出生子女,可申領加拿大護照,亦沒有計算在內。
事實上,回流加拿大的現象早幾年已出現,
我兩年前看過一個報告,已經預計未來幾年,
至少會有百分之十的居港加人回流。
換言之,陸續返加的家庭高達五萬個,
主要集中在溫哥華和多倫多兩個城市,
對兩地的社會和經濟,定必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老實說,近年移民加拿大絕不容易,可說愈來愈困難,
因為加國政府不斷收緊有關措施,
例如家庭團聚只限於老婆及子女、父母、祖父母等,
每年都有限額,用抽簽決定。
主要的原因,就是親屬移民的長者太多,
對社會服務尤其醫療及老年福利帶來沉重負擔,
惹起各省政府反彈。
針對的不是港人,而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老弱殘兵」,
他們對醫療的需求特別大。
上屆保守黨政府將每年家庭團聚移民限額定於五千個,
自由黨的杜魯多上任後,名額放寬至一萬個,
但仍然僧多粥少,供不應求, 每年一月一日登記抽奬,
抽中者才可遞表申請,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投資移民方面,同樣收緊。
上屆政府曾經取消初步批准的五萬個中國投資移民,
每個投資金額高達50萬加元,
一度引起內地人發起集體法律訴訟,最後不了了之。 獨立移民當然繼續存在,不過加入新條件,
就是申請人必須有加拿大聯繫。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擁有加拿大學歷,至少是碩士學位,
而且必須參加英語考試。 但未來三年,聯邦政府宣佈獨立移民的名額
增加至100萬人,並且取消過往的地區名額(Quota),
對香港人才外流,肯定帶來重大的衝擊。
港人回流湧現以及移民潮再現,原因多端,不一而足。 政治上,中國日益專制獨裁,以君臨天下的姿態
干預本港內部事務,既令人厭惡,更使人害怕,
六四的夢魘揮之不去,解釋了參加六四燭光晚會人數
持續增加的原因。
經濟上,本港地產霸權獨大,樓價太高,
不單戕害各行各業生機,令靠父蔭買樓的年輕新世代
也愈來愈吃不消。
有資格回流的中產階級,愈來愈有誘因沽出本港的物業,
以更物有所值的價錢,為子女在加置業,
締建安居樂業的物質基礎。
事實上,現時本港物業價高,動輒在千萬以上,
讓有産階級更有誘因賣樓套現返加,
估計毎個回流家庭平均可帶來500萬加元,
對加拿大經濟,不無刺激作用。
另一方面,香港年青人苦無出路,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消失,而加拿大近年因移民資金湧入,經濟蓬勃,處處生機,
接近全民就業,要找一份安穩工作,絕不困難。
此消彼長下,更吸引和加速香港年輕新世代移民加拿大。 最後是教育問題,香港的本地教育淪為二等教育,
不在話下,連中產階級可負擔的國際學校,
亦因大陸權貴移民的湧入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排擠效應。
為了一下代的教育和前途著想,
不少擁有加拿大居留權的港人遂決定班師回朝,
重返加拿大發展或退休,或者認真考慮移民加拿大。
最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不會簡單重覆,
今次港人回流或移民,再非如當年只是購買政治保險,
而是大多數決定一去不回頭,香港人才流失,勢所難免。
當然,大量港人回流或移民加拿大,
同樣亦會出現排擠效應,其中一個眾人皆見的現象,
就是令當地樓價大幅上升。
因此,不要將所有責任全部歸咎財大氣粗的大陸人,
因為他們主要買獨立屋,反而香港的中產階級和專業人才,基於自身條件的考慮,大多鍾情大廈住宅。 反過來說,人才和資金匯集,亦會衍生經濟效益,
令經濟多元化發展和活動轉趨頻繁,
為社會整體經濟帶來活力和生機,
相信對促進加拿大
尤其是溫哥華和多倫多的社會經濟發展裨益良多。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蜜蜂的神话与利他的行为

米德1952年发表一篇
关于外部效应与市场失败的文章,
举蜜蜂采蜜与传播花粉为例,说没有市场,
蜜糖与果实的产量因而下降,于是无效率,
需要政府补贴果树的种植与蜜蜂的饲养。
可能因为蜜蜂在花间翻飞着实迷人,这例子立刻走红,
有关的外部效应理论成为经济发展学说的一块基石。
问题是,花中的蜜浆与蜜蜂传播花粉的服务
在真实世界有市场,蜜浆有价,租用蜜蜂也有价。
这对米德提出的外部效应无疑是当头一棒。
要提供确实的证据很容易:
美国的农村乡镇的电话黄页指南可以找到。
问题是找到证据又怎样了?
米德提出的神话说没有市场,
其实有,算是什么学问了?
这就带到细节考查的不可或缺,
因为可以从细节的变化推出多方面的可以验证的含意,
示范着蜜浆的采集与蜜蜂的服务不仅有市场,
不仅有价,而且蜜蜂、蜜浆、花粉等
微不足道的资源市场是处理得那么精细与巧妙,
足以令人拍案的。

一个女人电话教我
1972年的暑期,我在盛产苹果的华盛顿州
访问了九户养蜂人家,他们合共拥有大约一万箱蜜蜂。
我从他们那里拿得传播花粉服务的合约
与租用蜜蜂采浆的场地租约,
要求他们让我抄录他们的收费进账及租地支出的记录,
也向他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他们的协助使我大为感激,后来在文章的第一个脚注
他们每个的名字我无一写漏,一律感谢。
最重要的帮忙是一个我没有见过面的女人。
她是一位养蜂者的太太,我跟她通过三次电话。
该女士的帮忙重要,因为我读了不少关于蜜蜂的读物,
研究了上述的合约与九位养蜂者的解释,
但还有些问题不明白。这是因为一个养蜂者
只跟我说自己的生意,自己的专业,
不知道或不愿意讨论为什么
其他养蜂者的处理有不同之处。
那位名为Mrs. Gerald Weddle的女士虽然说自己不懂,
但知得多,思想清晰,有问必答,
解释了我不明白的地方,
而她的解释全部有我手上拿着的证据支持着。
我考查的细节变化与大自然的因果关系牵涉到如下几项:
天气的变化导致蜜蜂数量的增减、果熟的先后、
蜜浆的盛衰;植物种类不同有蜜浆的存量不同
与传播花粉的需求不同;
蜜蜂飞翔的习惯、风力的左右、
蜂箱搬运的费用、杀虫药物的威胁;
农民的护蜂风俗、政府法例的左右、
土地产权与地主的性质等。
这些考查听来是大工程,
其实不是:几天工夫可以掌握相当详尽的数据,
只是好些细节难明,要问上文提到的女士。
同学们可以想象,有了上述的变化数据,
采集蜜浆与传播花粉服务的价格变动不难推出,
验证也容易,而最有趣是蜂采蜜时一起传播花粉。
后者的服务之价当然要依蜜浆的多少而调整了。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上述的女士给我的提点重要。
植物如苜蓿盛产蜜浆,
也需要传播花粉,但同样的苜蓿,
蜂箱租用之价有很大的差别。
我百思不得其解。
女士的解释,是苜蓿的培植有时是为了养牛,
有时是为了结籽,而为后者蜜蜂所获的蜜浆甚少。
只为养牛不结籽,传播花粉的服务没有价值,
但苜蓿蜜浆多,蜂主要给农民钱把蜂箱放进农场去。

利他的理论
不难推论,如果一箱纯为传播花粉服务的蜜蜂
的租用市值是十元,
而该箱预期的蜜浆收获也刚好值十元,
租用蜜蜂服务是不用付费的。
当年我跟着想到,如果一个果园主人租用蜜蜂服务,
其蜂箱数量准确地调校为每箱的租金
等于预期的果实的边际产量增加的所值,
满足了传统漠视交易费用的帕累托条件,
但其中有些蜜蜂无可避免地飞到隔邻的果园去,
为隔邻做了传播花粉的服务。
蜜蜂不请自来,隔邻的园主可没有付费,
传统的帕累托观会怎样看呢?
这是有趣的免费「利他」的行为或现象了。
我想到的答案有点新意,把同事巴泽尔吓了一跳。

这答案是:如果甲果园租用蜂箱的数量满足了帕累托,
蜜蜂乱飞到乙果园去利他,乙不付费,
只要乙果园的果实收获增加能因而达到最高点──
即是乙果园的边际产量刚好下降至零──
帕累托条件会一起地满足了。
这里同学们可以假设乙果园的果树品种跟甲果园的不同,
前者不需要很多的花粉传播服务。
我跟着提出了一个钢琴好手在家中弹琴的例子。
好手弹得悦耳,琴声传到邻居去,后者免费欣赏,
共享邻居之乐。这里的问题是琴手每天弹琴的考虑,
是自己在边际上的享受与自己的时间在边际上的成本。
二者相等他不会再多弹。
假设他的选择是每天弹三个小时。
免费地给邻居听怎样看了?
答案是:邻居虽然喜爱音乐,但听得太多会讨厌。
如果邻居的最高享受──
琴声给他的边际利益达到零──
的时间长短刚好也是三个小时,
一分钱不给邻居的琴手也刚好满足了帕累托!
这是因为付钱与否,
听琴者的最佳选择是邻居琴手弹三个小时。
这个利他不收费能满足帕累托至善点的情况显然有趣。
1972秋天我写好了一篇文稿
(见《张五常英语论文选》第十二篇),
当时没有发表是因为写好后才察觉到,
1962年J. BuchananW.C. Stubblebine
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同样的情况,
而过了几个星期A. Harberger 造访西雅图,
读到我的文稿,说他也有一篇文章说过同样的话。
英雄所见,何其略同也。

当年搁置这里发挥
没有发表,但当时的打算
是把该论点发挥到真实世界的现象去,
多表演一下才发表。
文稿搁置下来后,转到研究其他题材,忘记了再回头。
后来出版《论文选》时从一位旧同事那里找回该稿,
一字不改地放了进去。
我当年打算怎样发挥呢?
首先是从上节提到的英国A. Walters对我说的一件事。
他是研究建造新机场的,对我说一个新机场的建造,
其邻近的地产物业之价一定上升,
反对建机场的吵闹一般是为了索取多点补偿。
想想吧,飞机升降的噪音很难受,
单看这不良影响机场邻近的物业之价不能不下降。
另一方面,机场带来不少商机与就业,
邻近物业之价会被带起了。
一落一上,二者相加的效果
是机场导致邻近的物业之价上升。
跟蜜蜂乱飞与琴音传达邻居一样,
如果机场的建造导致有联系的物业之价升到顶峰,
不需要任何干预,传统的帕累托条件是达到了。
近于无从估计,因为飞机飞到很远的地方,
一个新机场建造带来的利与害,
或大或小波及整个地球,
而这边厢商机提升,那边厢商机可能因而下降了。
我们不能只要机场带来的商机
与就业而推却飞机升降产出的噪音。
伸展开来,在社会中,
不止一个人的行为会有外部效应,
不止这些效应对外人可能有利或有害,
而最普遍的情况是像建机场那样,利与害二者皆出现。
我们不能只取其利而否决其害。
正确的处理是利与害合并在一起考虑。
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是羊毛不能先剪下,
要肉不要毛我们也要整只羊算价。
所谓「外部性」是社会无所不在的现象,
有关理论的胡闹我说过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朋友,
每个都给我们带来利与害的影响。
我看人家,人家也看我;交朋友只求利、不要害,
你会是个很孤独的人。
绝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没有通过明显的市场处理的。
利与害的外部效应互相捆绑着,
二者大致打平没有市场也近于满足着帕累托,
而二者捆绑带来的外部利益上升愈高对社会愈有利。
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对他人有影响的行为
没有通过大家熟知的市场,
而加进可以看为准市场的风俗、宗教、礼仪等约束,
人类的生活会逐步改进。
只是利益团体与政治的存在,
人类自发性的「自己生存也让他人生存」
的意向受到左右。
回头说工厂污染邻居,像机场那样,
工厂的存在也给邻居带来就业与商机。
政治不论,利益团体不谈,
本章说的经济逻辑直指市场的安排
会把有污染的工厂放在适当的地方,
不需要政府或环保团体的左右。
一个上佳的住宅地区,
工厂不会出得起价在那里买地。
原则上,考虑到上文说的利与害的外部效应
合并出现的情况,
帕累托条件的要求是
一个地区的总地价能达到最高点。
需要的是权利有界定,而这是回到科斯之见了。
说需要政府策划、左管右管,
只不过是利益团体的操作,
而政府官员也是一个利益团体。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需要政府管治,
也没有说过不需要政府策划。
没有利益团体的左右,
政府的策划一般是顺着市场的取向。
这观点是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学得的。
在拙作《中国的经济制度》可见,
新劳动合同法推出与北京调控失当之前,
中国的县际竞争制度发展得最好的那段时期
(我看是1994~2007)是有说服力的例子。
一个县政府有决定土地用途的权力,

他们当然有策划。
然而,无论一块地策划着的用途是什么,
只要投资的人能说服管治者有较佳的用途,
能给整区带来较高的收入,原定的策划可以更改。
重点是县际竞争压制着利益团体的涌现。
最后我要提及一所加州大学分校的例子。
美国加州南部有一所加大分校,
约五十年前建在一个荒芜地带。
这是源于一个大地主把最上选的那部分免费捐出,
要求大学光临。
大学建成后,
该地主还拥有的在邻近的土地之价值急升,发了达。
中国的成语说是抛砖引玉;
本节的分析说是购买外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