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王國維1877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靜安,又字伯隅,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
忠愨浙江杭州府海寧人,國學大師。
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
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
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
流沙墜簡》等62種。

  • 1877年出生於海寧鹽官
  • 1882年入私塾。
  • 1893年中秀才。
  • 1899年進上海時務報》,業餘去羅振玉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
  •                                             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 1901年秋,受資助赴日入東京物理學校。次年夏,因病回國。
  • 1903年起,任教於通州江蘇師範學堂,講授哲學、心理學等。
  •                   寫出《紅樓夢評論》等多篇哲學、美學論文。
  •                   後自編為《靜庵文集》,於1905年出版。
  • 1907年,北上,任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
  •                期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
  • 1911年,前往日本
  • 1916年,受邀回國為哈同所辦倉聖明智大學編輯學術刊物。
  •                又為藏書家蔣汝藻編《密韻樓書目》,並參加纂修《浙江通志》。
  • 1917年,著《殷周制度論》。
  • 1923年,應遜帝溥儀之召,北上就任「南書房行走」。
  • 1925年,應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講授經史小學, 
  •                並研究漢魏石經、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 
  •                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 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原因說法不一,及後葬於福田公墓

1927年,王於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塊錢,僱人力車至北京頤和園
               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從其遺體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封面上書寫著:
            「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遺書內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
              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移城內居住。
   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
             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於不能南歸。
   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王國維為何自溺,至今仍爭論不論,一般學者論點有所謂的:
「殉北洋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中寫道: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
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
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
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
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
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
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
均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一人一事。」
根據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一書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說法:
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並結成兒女親家,然而羅振玉常以此不斷向王氏苛索,
甚至以將王氏女兒退婚作要脅,令王國維走投無路而自殺。
然此說漏洞百出,溥儀亦是聽他人言傳,不足採信。

  • 晚年胡適曾回憶王:「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
  • 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 關於《殷周制度論》(1917年)一書,旅美作家李劼認為:
  • 「從《殷周制度論》所揭示的殷周之異稍稍跨前一步,人們就可以發現,
  • 中國曾經是一個民主的聯邦國家。雖然那樣的民主聯邦與美國式的聯邦合眾國頗有異趣,
  • 但在本質上卻是完全相同的。也即是說,民主和聯邦,並不是西方文化的特產,
  • 並不是美國特有的國情,而同樣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最為始源的傳統。」
  • 陳寅恪撰文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士之讀書治學,
  • 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 
  • 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 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
  • 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 奇節,訴真宰之茫茫。
  • 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
  • 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二重證據法

    王國維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補「紙上之材料」,是為二重證據法
    王國維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訂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後順序,
    證明了歷史記載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
    二重證據法成為中國史學理論的重大革新,
    為古史及文獻學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紀元。

    人生三重境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是非常有趣的見解。後人常以此三種境界象徵奮鬥路上的心路歷程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