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張君勱1887

張君勱(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生於江蘇嘉定
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
江蘇寶山人(今上海寶山)。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

父親張潤之,為寶山名醫。其妹張幼儀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
其四弟張嘉璈張公權)是前中國銀行董事長


1899年,張君勱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
1902年16歲應寶山縣鄉試,中秀才。
1903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
1905年因參加拒俄義勇隊被校方開除學籍。此後他到湖南,
            先後在長沙明徳學堂常徳師範學堂任教。
1906年他公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結識了梁啟超張東蓀等人。
1907年9月,他參加了梁啟超的政聞社
1909年6月,他在東京參與設立咨議局事務調査會,
           8月參與創辦雑誌《憲政新志》。
1910年(宣統二年)回國,中法政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911年辛亥革命,任寶山縣議會議長。
1912年,與湯化龍林長民等人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
          5月赴北京,任北洋政府秘書,並和湯化龍一起促進各派政治勢力邀請梁啟超回國。
               同時參與黃遠生創辦的《少年中國周刊》。
          8月共和建設討論會與共和統一黨聯合改組為民主黨,選梁啟超為黨魁。
          9月梁啟超回國。
         11月張君勱發表《袁政府對矇事失敗之十大罪》一文。
1913年1月在梁啟超安排下,他以《憲法新聞社》通訊員的身份,
                 取道俄國,赴德國採訪考察。
            3月入柏林大學專攻政治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二次革命中,他支持袁世凱
1915年底,他應梁啟超召喚回國,任上海《時事新報》總編、浙江交涉署長。
                   護國戰爭後,張君勱支持皖系的段祺瑞。他跟隨梁啟超,力主與德宣戰。
1917年3月13日國務院新設臨時國際政務評議會,他任書記長。
1917年7月張勳復辟結束後,他任直系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遭到皖系嫌惡,
                 結果他退出政府。此後他任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民國7年)1月,他和蔣方震等結成松社
                                         隨梁啟超丁文江前往歐洲考察,之後留在德國,
                                         跟隨唯心論哲學家倭鏗(Rodolf Eucken)學習哲學,
                                        後來他又跟隨亨利·柏格森學習。
1921年12月,他陪同德國哲學家杜里舒(Hans Adolf Eduard Driesch)來華講學任翻譯。
                  組織的「國是會議」,起草《國是會議憲草》。
1923年2月陪同杜里舒北上京津,在清華大學做了題為「人生觀」的講演,
                 引發爭論。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興起,他以唯心論批判唯物論
                 同年回上海任吳淞市政籌備處副主任,
                 在吳淞創辦國立自治學院,併兼職執教於中國公學
1925年國立自治學院改為「國立政治大學」(聞一多曾在此校任訓導長)。
1926年與李璜合辦《新路》雜誌。
1927年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國民黨勒令停辦。
1928年《新路》雜誌被中國國民黨當局查封。他反對蔣介石的一黨獨裁。
1929年6月他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拘禁,後經章炳麟杜月笙斡旋,他被釋放。
           10月,他赴德國,在耶拿大學教書。
1931年9月,他回國,赴北平燕京大學執教。
           10月,與張東蓀羅隆基等,在北平發起組織「再生社」。
1932年4月16日,他與張東蓀等人在北平秘密組織中國國家社會黨
                            他任中央總務委員兼總秘書,
           5月機關報《再生》月刊秘密創刊。國家社會黨標榜「國家社會主義」,
                主張「絶對的愛國主義」、「漸進的社會主義」、「修正民主政治」,
                否定階級觀念和暴力革命
1933年4月,國家社會黨第1次代表大會召開,
                     他當選中央總務委員會總秘書。他繼續反蔣介石的活,
                     得到山西省閻錫山支援,
                     福建事變爆發後,他參加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此後他到廣東省,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因所謂「反動的思想」而遭到學生反對,半年後被迫辭任。
1935年,他受廣東統治者陳濟棠招聘,在陳創設的學海書院任學長(院長張東蓀)。
               他還在香港創《宇宙》周刊。
1936年夏,陳發動反蔣起義失敗,從此失勢,學海書院遂關閉。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他參加了蔣介石舉辦的廬山談話會
            國防參議會,調整了自己的反蔣路線。
1938年4月,中國國家社會黨正式成為公開政黨。
1938年他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38年發表《致毛澤東先生的公開信》,要求取消八路軍新四軍陝甘寧邊區
1939年9月,他任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委員。
同年11月,他代表中國國家社會黨加入了黃炎培發起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
1940年,與陳布雷雲南大理合辦民族文化學院,任院長。
1941年他與黃炎培等人將統一建國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他任常務委員。
1944年(民國33年)9月,民主政團同盟改組中國民主同盟(民盟),
                                           他繼續任常務委員。
1945年4月,他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任聯合國憲章大會組委員.
1946年4月至6月,代表中國簽署聯合國憲章
1946年1月,他作為民盟代表出席政治協商會議
            8月,中國國家社會黨民主憲政黨(華僑政黨,由康有為的支持派組成)合併,
              成立中國民主社會黨。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民主社會黨抱持反共姿態。
           11月該黨參加制憲國民大會
           12月民盟決議開除該黨出盟,
           12月24日通知該黨,12月25日該黨宣布退出民盟。
1947年1月20日下午5時,蔣介石邀請中國國民主社會黨~
                                         張君勵至官邸談話,表示公開政權。
            3月14日,民社黨主席張君勵主張中國派代表參加莫斯科外長會議,
                             謂四強已同意非正式討論中國問題,
                           「與其讓人家討論,不如我自身參加。」
            3月18日,張君勵致函蔣,提出:《和平建國綱領》,
                            本為各黨共同參加政府時代之決議,
                            但「就年來之國內局劫與主席最近之演說觀之,已有出入」。
            5月22日,民社黨主席張君勵向國民參政會提出和平方案,
                             建議邀請中共代表重開和談。
            7月,民主社會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當選黨主席。
1946年,他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
               使孫中山構思的五權憲法確立為傾向內閣制五院制,制約總統的權力,
               並參與以中國國民黨成員為多數的政府組織工作。
               張君勱與中共人士關係良好。
1946年,他59歲生日時,周恩來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
            但是他反對中國實行共產主義,且不滿蔣中正未遵守《中華民國憲法》。
1948年12月25日,中共方面宣布頭等戰犯名單,第一批43人。
                               張君勱被新華社名列第43名。
1949年11月,張君勱經由澳門印度。此後他在德里大學加爾各答大學任教。
1951年12月,他離開印度赴美國
1955年,他到史丹福大學從事中國共産黨政治研究。
               他還為聯合報系在美國的報紙《世界日報》撰寫評論。
               此後他遍訪世界各國,講演孔孟學説和反共思想。
               由於民社黨遷往台灣後無法充分整合共識,
               又受到中國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的壓迫,
1962年,張君勱出面號召黨內團結,但無功而返。
1969年2月23日,他在美國舊金山病逝。

  • 《立國之道》
  • 《新儒家思想史》
  • 《義理學十講綱要》
  • 《明日之中國文化》
  • 《儒家哲學之復興》
  • 《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
  •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的大部分儒學著作:
  • 以《張君勱儒學著作集》叢書的形式出版。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