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saṃskṛtā vāk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

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
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
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
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
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
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與它關係最密切的上古語言
在印歐語系範圍內,
梵語同噝音語言(特別是斯拉夫語言波羅的語言
還有希臘語共享相同的特征性語音演變。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梨俱吠陀
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时间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
雖然找不到這么早期的文本,
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
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传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

要探討從梨俱吠陀
波你尼時代(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梵語的發展,
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 :
在此期間,這門語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
及其正確发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
防止梵語像普通語言一样隨時間而演變。
现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书》,
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成形。
它本質上是規範性文法,
就是說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
儘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波你尼時代
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裡所说的“梵語”不作脫離於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看待,
而是視作講話的高雅纯正或完美方式。
通過梵語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
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等級层次高
教育程度高的標誌,並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
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同时共存,
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
並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语言


吠陀梵語
波你尼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
學者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語
區分為不同的方言。
儘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匯語法幾方面,
本質上有所不同,令學者難以理解吠陀。
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用它撰寫的,有一大批贊美詩、
咒語(本集)、神學討論
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義書),
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

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赞美詩是最早的,
是眾多作者的作品,經歷多個世紀的口頭傳,
終獲記錄為文字。
奧義書標誌着吠陀時期的結束,
它形成了吠陀文集傳統編撰的最后部分。
目前的假定是:
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
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誌着古典時期的開始。

古典梵語

近兩千年來,梵語深深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
其影響甚至滲至東亞地區後吠陀梵語其中一種形式,
頗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話—《罗摩衍那
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語文本中找到。

在這些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规定,
部分專家相信應該是受到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
而不是因為它們早于波你尼。
傳統梵語學者
稱這些偏離現象為ārṣa意:“出自聖哲的”),
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
在某些地方,用語也比嚴謹的古典梵語更為通俗。
此外,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梵語的語言,
原本是佛教俗語文本,其後或多或少收了一點古典梵語,
演變成了獨特的語體。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語有四大方言,
paścimottarī(西北部),
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
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
驗證得到(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歐洲學術

在歐洲,梵語的學術研究,
由德國學者陸特Heinrich Roth,1620-1668年)
汉斯雷顿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
開創。

後來威廉·瓊斯發現印歐語系,也要歸功於對梵語的研究。
此外,梵語研究,也對西方文字學歷史語言學的發展,
貢獻不少。

1786年2月2日,亞洲協會在加爾各答舉行。
會中,威廉·瓊斯發表了下面這段著名的言論:
「梵語,不論哪個時期,構造都精妙絕倫:
                希臘語還完美,比拉丁語還豐富,

          精緻之處同時勝過此兩者,但在動詞詞根

          和語法形式上,又跟此兩者無比相似,

           不可能是巧合的結果。


           這三種語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時

          稽考三者的語文學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

          出自一種可能已經消逝的語言。

          基於相似的原因,儘管缺少同樣有力的證據,

          我們可以推想哥德語凱爾特語

          雖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語彙,

          也與梵語有著相同的起源;

          而古波斯語可能也是這一語系的子裔。」

vyākaraṇa,六吠陀支學科之一,舊譯為“聲明記論”)
開始於吠陀時代晚期
并集大成於波你尼的《八篇書》,
它包含了3990經句(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
波你尼一個世紀(大約400 BCE)
Kātyāyana編撰了關於波你尼經的《Vārtikas》。
生活在波你尼之三個世紀的波颠阇利
寫了《Mahābhāṣya》,
關於《八篇書》和《Vārtikas》的“大注疏”。
由於這三位古代梵語文法家
這種文法也叫做Trimuni Vyākarana
為了理解這些經典的意義,Jayaditya 和 Vāmana
在公元600年寫了叫做《Kāsikā》的注釋。
波你尼文法基於14句的濕婆經
完整的 Mātrika字母表)被縮略其中。
這種縮略叫做 Pratyāhara

動詞

梵語有十類動詞并分為兩大組:
“非置入性”(athematic)和 “置入性”(thematic)
置入性动词因詞幹和詞尾之間置入一個a而得名,
置入性動詞也多比非置入性动词更加正規。

在動詞變位中使用的語音表現形式包括了 :
前綴中綴重復
所有詞根都有印歐元音變換的(不必然都是不同的)零、
guṇa(短元音)和 vṛddhi(长元音)等級。
如果V是零級元音,則 “guṇa” 級元音
傳統上認為是a + V,而 “ vṛddhi  級元音是ā + V。

等級
零級-i, īu, ūṛ, ṝ
短元音(Guṇa)級aeoaral
长元音(Vṛddhi)級āaiauārāl


時態系統

動詞時態(使用這個詞不太精確,
因為梵語所要表達的比簡單的時態有更大的差別)
基於在變位中采用的(演變自動詞詞根的)
不同詞幹形式而被組織成四個系統 :
(   動名詞動詞不定式也一樣,
       并從更基本形式演變出 :

          加強式(intensive)
          反復式(frequentative)

          愿望式(desiderative)
          使役式(causative)

         祈福式(benedictive)。      

這四個時態系統為:



 (十七世紀)
梵語在社交中口頭使用,
并且在早期古典梵語文獻
發展中維持口頭傳統。
在印度,書寫形式是當梵語
發展成俗語之才出现的;
在書寫梵語的時候,
書寫系統的選擇
受抄寫者所處地域的影響。
同樣的,所有南亞的主要書寫系統
事實上都用於梵語文稿的抄写。

自19世紀晚期,天城文被定為梵語的標準書寫系統,
十分可能的原因是歐洲人有用這種文字
印刷梵語文本的習慣。
最早的已知梵語碑刻可確定为公元前一世紀。
它們采用了最初用於俗語而非梵語的婆羅米文

第一個書寫梵語的證據,
出現在晚于它的俗語的书写證據之的幾個世紀,
這被描述為一種悖論。
在梵語被書寫下來的時候,

它首先用於行政、文學或科學類的文本。
宗教文本口頭传,在相當晚的時候
才“不情愿”地被书寫下來。
婆羅米文演化出叫婆羅米系文字的一組多樣文字,
其中很多被用來書寫梵語。

粗略地說與婆羅米文同代的佉盧文用於次大陸的西北部。
來(4到8世紀)從婆羅米文演化來的笈多文開始流行。
從8世紀開始從笈多文演化出了夏拉達文

在11 / 12世紀的時候它被天城文所替代,
有中間狀態如悉曇文
在東印度,孟加拉文來的奧里亞文被采用。
在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統治區,用於梵語的文字

羅馬化天城文轉寫

自從十八世紀期,梵語已經被使用拉丁字母轉寫。
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 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
它自從1888年 / 1912年就是學術標準。
基於 ASCII 的轉寫方案由於在計算機系統上
表示梵語字符的困難而發展出來。
這包括 Harvard-Kyoto 和 ITRANS
它是在互聯網上特別是 Usenet
和郵件中最廣泛使用的轉寫方案,
出於錄入速度和表現效果的考慮。

對於能獲得 Unicode Web 瀏覽器,IAST 變得更常用。
19 世紀的歐洲學者一般偏好用天城體
來抄寫和復制整個文本和冗長引用。
但是在歐洲語言寫的文本中對單獨的詞和名字的引用
通常使用羅馬轉寫表示。

從20世紀開始,由於生產成本的原因,
西方學者編輯的文字版本大多使用羅馬化轉寫。

古代書體

在中國唐朝時期,中印交流密切,
如著名的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經,
當時用悉曇體書寫的梵文佛經隨之傳入中原,
后來在佛教密宗傳入之后,由於此宗派
嚴格要求用梵語語音念誦真言,
導致了對印度教學用的音節表悉曇章的研習,
現存於《悉曇字記》中。

此後傳至日本,其傳習可參見《大正藏》中的《悉曇部》,
因此中日兩國還保存着已經不用的梵文字體——悉曇體

在中國宋朝時期,早期形式的天城體梵字
曾在漢地、遼、大理流行過,現完整保存於公元1035年
刊印的《景祐天竺字源》中,並且東傳到韓國、日本。

厚重、美观的蘭札體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
並且隨著中國清朝統治階層藏傳佛教的信仰,
流行於中國漢地。

西藏同時還使用一種叫做瓦德體的字體來書寫梵文,
其實它只是蘭札體的一種無頭化變體。
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滿文
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轉寫梵文的體系。

復興努力

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語使用者。
自從1990年代,對復興口頭使用梵語的努力已經加強了。
很多組織如 “ Samskrta Bharati ”
引領著說梵語講習班來普及這門語言。

印度的 “ CBSE ”(中学教育中央委員會)
已經使梵語在它所控制的學校內
成為第三語言(儘管學校可選擇接受與否,
但其他兩個選擇是這個邦自己的官方語言)。
在這些學校中,梵語是5到8年級的選修課。
對於隸屬於 ICSE 委員會的學校也是這樣,
特別是在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的邦之中。
唯一采用梵語的日報Sudharma
在印度邁索爾從1970年開始出版。
自從1974年,在所有印度廣播電臺中
都有了梵語的每日短新聞廣播。

在一些印度村莊中,所有種姓的居民以梵語爲母語,
這包括了:
  1. 卡納塔克邦的 Mattur
  2. 中央邦Rajgadh 行政區的 Jhiri
  3. 拉賈斯坦邦Banswada 行政區的 Ganoda
  4. 北方邦Bagapat 行政區的 Bawali
  5. 中央邦的 Narasinhpur 行政區的 Mohad


梵語对漢语的影响 :

許多漢语和藏語的詞彙,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
例如 : 佛、禅、菩提、「菩薩」、辟支佛、阿罗汉、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涅槃」、「剎那」、

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由於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國隋唐以來
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的反切方法,
就是由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而產生的。
通过梵字的讀音来了解汉字的發音,
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見对音

計算語言學

曾有人提議使用梵語来交流和传播知識,
比如使之成为機器翻譯
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元語言
因為它有比较严格的結構体系。
严格的古典梵語是從古老和豐富的吠陀梵語
提煉出的正規化表达形式。
這種结构严谨的古典梵語文法從梵書階段就已經開始,
直到波你尼的時代仍未彻底完成,
但那時這門語言已經脫離了普通使用。



3 則留言:

  1. 祝福🐖2Ѽ19🐷開心萬事得🐽
    健康•╔══╗╔════╗ʚïɞ*ʚïɞ
    順景•║╔╗║╚═╗╔═╝¸.•*¨✿
    幸福•║╚╝║╔═╝╚═╗•*¸.❀
    如意•║╔╗║╚═╗╔═╝¸.•*¨✿
    開心•║╚╝║╔═╝╚═╗¸.❀•*¨
    福祿•╚══╝╚════╝¸.•*¨✿
    ഐ☘ღೋგ♬♪♫♩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