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布施

佈施(梵語Dāna),或寫作布施(布爲佈的古字),又稱為檀那、布施波羅蜜。
源自婆羅門教傳統,古印度人相信布施窮困會獲福無量,每逢節慶王室都會行布施。
佛教認同布施行為,並將其列入菩薩六度之一,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以福利施與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與財物、飲食乃至佛法為本義。
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布施」開始,「布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
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布施被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共同列入菩薩行波羅密之一。
「佈施」古字寫作「布施」。布爲散布,施爲施捨,字面意義爲散布錢財、
施捨貧困,後被佛教借用翻譯。
  • 周語》曰                 :「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 文子·自然篇》曰    :「為惠者布施也。」
  • 莊子·外物篇》引《詩》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 荀子·哀公篇》曰    :「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
  • 韓非·顯學篇》曰    :「上征斂於富人,而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
  • 淮南子·道應訓》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 淮南子·齊俗訓》曰:「為義者,布施而德。」
  • 論衡·定賢篇》曰    :「使穀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巴利三藏增支部5:36《適時布施經》(Kāladāna Sutta)當中,
提到布施對象:
客人、旅客、病人、受饑荒者、持戒者。
相應部1:42《施何經》(Kiṃdada Sutta)當中也提及布施範圍:
食物、衣服、交通工具、燈燭、知識、佛法等。
在大乘佛經中布施分為 : 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
其中以法布施最殊勝、無畏布施最高上。
雖然法布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布施為基礎,財布施可以量力而為,
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布施,
還是得回頭補修財布施,「布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
無畏布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佛教對布施的分類也比較多,如 :
內物施和外物施,親手施和非親手施,有罪施和無罪施,如法施和不如法施,
歡喜施和中捨施,智相應施和智不相應施,輪轉依止施和非輪轉依止施,
個人施和僧團施,飲食施、衣物施、住所施或醫藥施。
修養自性,布施善德,稱為種福田
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
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
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
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布施的前行、正行、結行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發心,即明瞭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其他眾生的目的,
乃是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的緣故,因而發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時,即正行的時候,必須要沒有人我執法我執
也就是在沒有「我」及「我的」是真實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
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施者、受者、所施物)體空(虛妄),
能不住於相、不希果報名聞等而行施者。」
可以而結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後,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
而將此布施的功德迴向發願給一切眾生。
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稱為布施波羅蜜。
一般而言,將財物施捨給貧困的人時,若行布施前沒有發菩提心,
布施時沒有順便引導眾生邁向佛道,行布施後也沒有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這樣雖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為成佛之因,所以不稱為布施波羅蜜。

布施的各種利益

佛經中常說布施的果報就是未來世得到富裕,
如《佛說罪福報應經》中云:「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

經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布施會得到不同的果報,
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報是會長得端正莊嚴。
布施飲食的果報是身體強壯有力氣。

另外月燈三昧經雲布施十種利益:
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 二、捨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矣。
  •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三種布施

  • 一、財布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 二、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 三、無畏布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別人的恐怖和畏懼;也就是布施信心、愛心。而更堅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譏諷、眾口鑠金所影響,堅持正念正行,無懼受辱,所以稱「無畏」布施。

佛陀於過去世,為利益惠施眾生故,甚至做到以身布施
〈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無論眾生跟佛要什麼,佛都能施予眾生。

行布施者

出家眾主要行無畏布施、法施。在經典中,佛並沒有要出家眾行廣大的財物布施
 在家眾主要行財布施,將錢財或物品布施給眾生,或用以供養三寶,
譬如到寺院去奉獻香火錢或直接以金錢衣物供養法師等,
佛家以施主稱之,又稱名檀那主、檀越主。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顏施,你可以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
第七,房施,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

佛最後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有很多,用真心就可以。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謀生賺錢養家,其實養家也是布施!
如果你是在迷位,覺得自己是做牛做馬,賺錢來還家人的債,
你憋了一肚子的怨氣,你會生活得很苦!
你念頭一轉,養家是布施、是供養,
你是布施這一家人,供養這一家人,你就快樂無邊!
你不曉得這是布施,不知道那是供養,你做得好辛苦!
你念頭一轉,心情就起了變化,你就快樂了。
這就是覺跟迷,迷的時候,確確實實是討債還債 ;
覺悟的時候,不是討債還債,是在修布施供養。
不要以為到寺廟裡面去舍一點錢,那才叫布施,在無量布施裡面,你只曉得一種。
你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所作所為統統是布施、是供養!
譬如,你把家裡整理得清潔整齊,讓一家人生活得舒舒服服,
你是在修內財布施,你是在行菩薩道!
你在公司裡面盡心盡力工作,這是對公司的布施,對社會的供養。
你能夠起這個念頭,你就自在了!
你非常辛勤地工作,就算升遷輪不到自己,你也不會難過,為什麼?
你以智慧、體力、勞力來布施供養,你法喜充滿,你非常快樂。
何況你修布施供養,眼前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報酬,後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
時時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布施供養家庭和社會,也是修行。

18 則留言:

  1. 不富有也能布施,這點最重要。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佛法六波羅蜜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修行這六度,正好對治人性 :
      慳貪、毁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痴。

      刪除
  2. 大夫您好
    小弟有一點好迷茫,望不吝指點:
    我想昄依,但有些事情接受不了
    為什麼要昄依僧?為什麼要供養僧?
    說實在,好多僧人女尼都年輕力壯,應該去工作才是,你要修行或在寺廟整天敲經念佛是閣下的選擇,為什麼要求在家人供養呢?佛陀要修行不也是托缽行乞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呆子自道詩
      北風肅肅 煙波渺渺 悵立堤岸 看雲卷雲舒 
      紅塵幻變 曾經滄海 憂愁幾許
      情愛世故 攀名逐利 盼一淨土自心留
      嘆世途 問滾滾紅塵 何為風流

      人生幾許春秋 有憾雄心 壯志未酬
      正盛年風華 意氣揚昂 草舍書卷 盡舒方休
      且放豪情 胸懷凌雲 奮袖疾發揮勁遒
      聞名士 憑丹心一片 還看風流

      ~和呆子自道
      南水滔滔 翻浪波波 投身入海 割網放殘魚
      水族留生 似是桑田 悲欣交集
      大智大悲 普度眾生 自心淨土憑忍辱
      問良知 見熙來攘往 過眼煙硝

      應守百廿壽元 老騎伏櫪 精關長守
      銀髮漸光頭 浩氣存有 西廂簾捲 老師長留
      靜掩柴扉 妻兒衣食 不求自身足夠否
      成大士 有愛心無量 冥嗅煙硝

      http://moodytang811.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
      論才子:不惑才子說風流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敬請重閱舊文後
      閣下有何感想
      在下再作回覆

      刪除
    2. 我想,我還沒攪懂:佛學,佛教與學佛

      刪除
    3. 佛教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6%95%99

      學佛 / 佛學 :
      http://www.buddha.twmail.cc/2-2/How_to_learn_Buddha_at_home.htm

      與閣下數年前網上結緣
      閣下才情橫逸
      唯當年經濟下行生活壓力大
      投資失利
      心情難免郁結
      晚上又要兼職
      又喜好長跑
      皆易生理勞損
      心身俱疲
      積勞成疾
      幸得周師兄調理
      周師兄早年與吾說佛乃大醫王
      想必周師兄有與閣下談佛
      閣下問題應由周師兄開示
      唯周師兄已於前年往生
      閣下看完上述資料後
      若還有疑問後
      在下不才試試回應

      刪除
    4. 呆子兄
      請恕小女子冒味
      向兄台請教一問題:
      兄台為什麼要「皈依」?

      刪除
    5. 大夫,驚聞周醫師往生,難過非常!幾年前還到過他的新店,本想找個時日去探望醫師,可惜,人生真的無常。

      刪除
    6. 英姐妳好
      說來慚愧,我想,我大概需要的是一個心靈上的依靠。

      刪除
    7. 首先感謝呆子兄的回應
      若兄台不介意
      請以 Joyce 相稱

      其次恕小女子直言
      若是「皈依」是為了~心靈上的依靠
      卻攪不清:佛學、佛教與學佛
      哪是否適宜「皈依」?
      倘若「皈依」後
      發現自己的心靈還在漂泊
      豈不是又碰到什麼就依靠?
      終究更多無邊際的煩惱!

      心經上說:「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這句經文可以明白
      佛教並不是單憑信仰可以「得救」
      只有自己才能夠洗清和解脫

      最後請問兄台:
      閣下跑步時
      是否會向後望
      或是忘記背後
      向著標竿跑?

      刪除
    8. Joyce 妳好
      承蒙不棄,也可以阿BEN相稱
      說得也是,小弟受教了。
      但是,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說易行難呀!

      我跑步時,大部份情況下都是一直往前跑,但若果景色壯觀亮麗,也是會回望。

      我地是不是故交?妳的行文用字好似我以前在YAHOO BLOG 的一位故友。

      祝 日安

      刪除
    9. 唐禪宗五祖忍和尚
      送惠能離東山寺至九江把艣自搖
      惠能云:
      迷時師度 悟了自度
      度名雖一 自性自度

      五代後梁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法名,身材矮胖,肚子奇大,
      言語無常,四處坐臥,常用竹棍挑著一個大口布袋在鬧市中化緣。
      他能預報天氣,為人說禍福也稱靈驗,名噪一時,
      人們叫他為布袋和尚, 有詩云: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古德 :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刪除
    10. 嗨!你好 Ben
      從 Yahoo Blog 到 Google Blog
      我都很低調
      甚少留言
      真是慚愧

      今次冒味向你請教
      難得兄台坦率回應
      除了欣喜也許是「緣」吧!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在凡世眾生
      由於缺乏般若慧力
      才有牽掛障礙
      所以要修學般若

      縱使跑步時
      偶爾回望壯觀景象
      最終都是向前跑
      人生不就是如此~向前跑

      佛教中心教理
      即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但我個人深刻體會
      「隨緣自在,攀緣辛苦」。

      感謝你使我思考
      在此向大夫道謝
      不吝惜借出主場

      晚安

      刪除
  3. 好友小週末愉快!謝謝分享
    祝福健康 平安 喜樂!

    回覆刪除
  4. 布施是我比較可以做到, 但是與真正的佛教來說差遠了。
    主要還是有一顆盡已所能的助人之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一顆盡已所能的助人之心
      以財施、法施、無畏施............
      與佛無差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