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北宋文豪、藝術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
子瞻,一字和仲東坡居士
宋代著名文學家,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
蘇軾之妻王弗,十六歲時,與年方十九的蘇軾成婚,
婚後二人恩愛甜蜜,蘇邁結婚十一年因病逝世,
得年二十七。蘇軾四十歲時曾作
蘇軾继妻王閏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後,
嫁給蘇軾,蘇迨,蘇過
享年四十六(蘇軾五十八歲)
蘇軾之妾王朝雲,原為歌妓蘇軾三十八歲時,
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為侍妾,生蘇遯,未滿周歲而卒
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
後卒於紹聖三年,享年三十四。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禮部尚書南宋時,賜諡號文忠追贈太師
著有《東坡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
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繪畫
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
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蘇軾的散文極著名,

唐代古文運動大師韓愈齊名,有「韓潮蘇海」之稱,
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
其詞開創詞壇「豪放」一派,
改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
辛棄疾並稱「蘇辛」;
其賦亦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寫的《赤壁賦》。
因其文章頗著名,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
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喫菜羹」。
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北宋四大書法

(「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政治上,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
但反對王安石的一些手段及政策,此舉讓王安石等新黨,
對蘇軾大為排斥,又因反對「盡廢新法」,
惹惱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作為中間路線的蘇軾,
兩邊皆不討好,在新舊黨爭中非常失利,
被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雖曾一度官至尚書
但最後遭貶謫至儋州海南島),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
1057年(嘉佑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
主試官是歐陽修。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
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
歐陽修亦十分讚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
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
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
而取為第一的卻是曾鞏的作品,正是陰錯陽差,弄巧成拙。
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進士第一。
宋英宗治平時父蘇洵過世,蘇軾回守喪,英宗憐之,
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
宋神宗熙寧二年,任祠部員外郎,
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作為,
王安石於是屢次在神宗前,詆毀蘇軾,司馬光
范鎮舉薦蘇軾作諫官,王安石力反之,
皇帝想讓蘇軾寫起居注,王安石向皇帝進言,
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
最後皇帝放棄這個任命。
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
王安石門下的御史謝景溫又誣陷蘇軾販賣私鹽
范鎮極辯蘇軾販鹽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1070年熙寧三年),蘇軾擔任當年度的科舉主考官,
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一名(狀元),
因發現上官均的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的情況,
便改上官均為第二名。
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
皇帝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與之潁州通判
皇帝最後折中,讓蘇軾擔任比較好的杭州通判
三年之後升為知州,連知密州徐州湖州
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
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1079年元豐二年),四十三歲時,因烏臺詩案入獄,
幾死,因為寫文章向朝廷訣別,太皇太后曹氏
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皇帝動心,蘇軾終免一死,
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而神宗亦愛其才,
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
與漁樵雜處」,與張懷民交遊,也結交禪門人士,
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
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
儘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
元豐七年離開黃州。
宋哲宗即位,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1089年元祐四年)拜龍圖閣學士,
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
1094年紹聖元年
章惇貶謫至惠州儋州海南島)。
北還後第二年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
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
「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
常州孫氏館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宋孝宗賜諡號「文忠」。
蘇軾在政治上就事論事,疲於應付新舊黨爭
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
新黨認為蘇軾屬於舊黨,
故屢屢迫害蘇軾,蘇軾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
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
口碑甚佳,杭州西湖蘇堤就是實證。
雖然蘇軾基本上支持舊黨,但蘇軾反對王安石,
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舊黨司馬光盡廢新法
因而蘇軾被舊黨認為徘徊不定。
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
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
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
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
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
「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陳岩肖:「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
                      有古人規諷體。」
陳師道:「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蘇軾工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

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其詩內容廣闊,

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也是抒發人生感慨,

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詩重理趣,

好議論的特徵。

〈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之美: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
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回長歎,
極富感染力。其書法筆力沉勁,氣勢磅礴,
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後世譽為〈蘭亭序〉、
祭姪帖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跋: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
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
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朱弁《曲洧舊聞》:
「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
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
晚年過海,則魯直亦瞠乎其後矣。」
白稱詩仙,古體絕倫;杜詩律聖,拓宇七言;
東坡晚出,各體皆能,無題不作,比配詩神。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
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
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
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
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
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
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
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
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相傳蘇軾官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
「我詞何如柳七(柳永)?」
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
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
筆觸精到,字態嫵媚。
1082年元豐五年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
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
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
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
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境界。
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
顏真卿〈祭姪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
〈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
〈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
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
他在《山谷集》:「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存世畫跡有〈枯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
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 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1072年熙寧五年最早詩文有《東坡七集
    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
    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
    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他其人其作的推崇,
    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
    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等多部集作。

    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
    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
    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
    內製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
    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
    為之善本,風行海內;
    一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
    四庫提要辨證》云:「分類合編者,
    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
    又云:「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 宋史》:「蘇軾自為童子時,
    • 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中者,
    • 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
    • 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
    • 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
    • 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
    • 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
    • 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
    • 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
    • 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
    • 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
    • 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
    • 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 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
    • 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
    • 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
    • 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
    • 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
    • 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 宋仁宗:「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 劉安世
    • 「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信。」

    •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
    • 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 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 「真神仙中人。」

    • 蘇轍說蘇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
    • 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
    • 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 蘇軾行跡所到之處都被民眾紀念,如黃岡杭州
    • 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 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 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
    • 曰:『何如少游?』
    • 二人皆對曰:『少游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

    • 王灼:「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
    • 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
    • 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
    • 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
    • 若從柳氏家法,正自不分異耳。
    • 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
    •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 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
    • 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
    • 則學曹元寵,雖可笑,亦毋用笑也。」

    • 宋孝宗:「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 陸游評蘇:「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

    • 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
    • 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
    • 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
    • 覺天風海雨逼人。」、
    • 「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
    •     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
    • 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
    • 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
    • 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
    • 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也。
    • 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
    • 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
    • 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
    • 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
    • 而柳氏為輿台矣。」

    • 王若虛:「是直以公為不及於情也。
    • 嗚呼!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
    • 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為小詞,
    • 而閒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
    • 若乃纖艷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輩,
    • 豈公之雅趣也哉?
    • 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遊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
    • 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絕塵耳。」

    •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盪磊落,
    • 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 元好問:「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
    • 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 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 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
    • 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
    • 此殆以工拙論,非知坡者。
    • 所以然者,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
    • 時猝為外物感觸,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爾。
    • 其初果欲被管弦。諧金石,經聖人手,以與六經並傳乎?
    • 小夫賤婦且然,而謂東坡翰墨遊戲,乃求與前人角勝負,
    • 誤矣。自今觀之,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為工,
    • 不得不然之為工也。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
    • 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
    • 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
    • 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

    • 王士禎:「山谷云:「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
    • 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
    • 無乃為髯公所笑?」
    • 「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
    • 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 袁枚評蘇詩:「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
    • 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
    • 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 周濟:「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
    • 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
    • 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

    • 劉熙載:「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
    • 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
    • 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
    • 至東坡始能復古。後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
    • 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東坡《定風波》云:
    • 『尚余孤瘦雪霜姿。」
    • 《荷花媚》云:『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
    • 『雪霜姿』、『風流標格』,學坡詞者,
    • 便可從此領取。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
    • 方外白玉蟾諸家,惜未詣此。

    •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 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
    • 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
    • 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
    • 古今曾有幾人?」

    • 蔡嵩雲:「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
    • 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
    • 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
    • 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 王鵬運:「北宋人詞,如潘逍遙之超逸,
    • 宋子京之華貴,歐陽文忠之騷雅,柳屯田之廣博,
    • 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虛之婉約,張子野之流麗,
    • 黃文節之雋上,賀方回之醇肆,
    • 皆可模擬得其仿佛。唯蘇文忠之清雄,
    • 夐乎軼塵絕世,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
    • 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
    • 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詞家蘇辛並稱,
    • 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

    • 沈曾植:「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
    • 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後山談叢語也。
    • 然考蔡絛鐵圍山叢談,
    • 稱:『上皇在位,時屬昇平。手藝之人有稱者,
    • 棋則有劉仲甫、晉士明,琴則有僧梵如、僧全雅,
    • 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
    • 世皆呼之為雷大使,笛則孟水清。
    • 此數人者,視前代之技皆過之。』
    • 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絕技,謂非本色,
    • 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

    • 夏敬觀:「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
    • 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
    • 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
    • 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
    •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 乃其第二乘也。後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
    • 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
    • 東坡《永遇樂》詞云:
    •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 此數語,可作東坡自道聖處。」

    • 王國維:「以宋詞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
    • 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

    • 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
    • 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
    • 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
    • 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
    • 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
    • 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
    • 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 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
    • 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 「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
    • 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采,所以他們對於世務,
    • 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
    • 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
    • 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
    • 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
    • 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
    • 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
    • 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

    • 方東樹《昭昧詹言》云:「東坡..
    • 自以真骨面目與天下相見,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 1930年代,當林語堂尚在海外飄零之時,
    • 身邊卻時時攜帶笨重的蘇軾文集,
    • 後來寫下文詞優美、膾炙人口的蘇東坡傳》。
    • 當他在《蘇東坡傳》中
    • 提到為其作傳的理由時,
    • 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
    • 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
    • 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
    • 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
    • 致力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
    • 此外還需要什麼別的理由嗎?」
    • 這正切中林語堂自己的讚嘆:
    • 「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
    •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 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
    • 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
    • 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 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 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
    • 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
    • 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 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
    • 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 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 王水照認為蘇軾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巨,
    • 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質量之優
    • 則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
    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
    歐陽修亦十分讚賞,欲拔擢為第一,
    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
    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複試時,
    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
    皋陶曰殺之三,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
    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

    歐陽脩翻查後仍找不到,
    蘇軾答:「曹操袁紹,以紹子袁熙甄宓賜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周公』。
    操驚,問出於何典,
    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歐陽脩聽畢恍然大悟。
    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去世,
    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
    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
    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
    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弔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
    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
    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
    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
    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甚麼要喫素食?」
    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喫肉;
    忌日,是喪事的延續。」
    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
    (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太尉周勃
    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
    范淳夫等人喫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喫肉。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
    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
    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呈給佛印。
    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
    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
    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
    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
    「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
    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
    蘇軾無論,樣樣精到,
    常被認為乃是先人托化所致。廣州西郊石門靈隱山上,
    寶陀院妙高台,院住持得雲和尚臨終時,
    留信說三十年後他的忌日,當有貴人來訪,可將遺書遞上。
    到了1100年元符三年)十月得雲和尚三十周年忌日,
    蘇軾正好遊覽來到寶陀院,覺得一切都很熟悉,
    閱畢住持遺書,有感而發題詩於妙高台壁上
    寶陀山上寶陀院  白髮東坡喜再來
    前世得雲今是我  依稀尤見妙高台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
    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
    元祐五年五、六月間,蘇軾知杭州時,
    浙西大雨,太湖氾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
    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
    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
    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曲洧舊聞》又記:
    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云:
    「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
    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
    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
    〈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另外, 他和昔日在朝廷上,為了新政,
    而整個水火不容的王安石,結成莫逆之交,
    常常同遊山水, 研討學問, 兩人惺惺相惜, 成為千古佳話。

    12 則留言:

    1.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回覆刪除
    2.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記承天寺夜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贈Kaka《記重陽節夢遊》
        CY五年九月初九日夜,解衣似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杏花村尋友夢妮。夢妮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博友如吾兩人者耳。

        刪除
      2. CY係你博友?呢個好攪笑呵....??...:P

        刪除
      3. 但少博友夢妮如吾兩人者耳。

        刪除
    3. 好友★。゚☾晚安嚟☁¨♦瞓醒╠╣aΡpy週三喇喂✬*¨☆

      回覆刪除
      回覆
      1. っˆヮˆ)っ💚*¨*💜週末💛╠╣aΡpy💙。゚💕
        好友★。゚☾又是瞓覺豬時間喇♦・゚✬晚安☁¨*☆

        刪除
      2. 好友♦・゚☼我的早晨&你的午安好☁*`☀
        💞大家💖*¨*💜週末╠╣aΡpy💘。゚💕

        刪除
    4.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將蘇東坡的這一句當成了人生的座右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