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胡途中西:大數據

【明報專訊】中醫與西醫的溝通阻礙,
不僅在於彼此使用不同的醫學語言,還有不同的醫學邏輯。
西方醫書上的每一句,
都是透過客觀實驗得出來的結果,
每一個結論也是清清楚楚能夠量度出來;
但中醫的醫學論述,則是把眾多臨牀觀察整合後,
再互相比對,並與外間環境變化關聯等,所梳理出來的結果。
我平日需要常常閱讀不同的醫學文獻,
以緊貼最新的醫學資訊,
已訓練出「一目十行」的本領,可是當我接觸中醫典籍時,
卻頓時變成「十目一行」,總是要反覆思量每一句文字,
把前文後理再三咀嚼,才能掌握文句的意思。
倘若西醫書是一本科學書,那麼中醫書就是一本哲學書。

中醫治療建基個人特質~
由於中醫斷症需兼顧多種因素,由看得見摸得到的病徵,
到個人體質,還要加入生活習慣及環境氣候等,
往往跟西醫的診斷有所不同,
例如西醫的感冒,中醫還再把它細分為外感及內虛等等。
此外,西醫不少新發現也是透過隨機對照臨牀試驗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所確立,可是中醫的治療方案,
建基於每個患者的特質而制定,更會隨着疾病的轉歸,
及病人體質的變化而更改。這就是中醫個人化治療的優勢,
卻難以符合隨機對照臨牀試驗的條件,令西醫無法驗證、
繼而推論不確定中醫藥的療效。
倘若無法跨過這道中西醫的鴻溝,
那中西醫結合治療將難以推進。

近年,大數據(Big data)~
這套數據分析工具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
令過往難以追蹤的行為模式,也因着大數據而找到答案,
例如透過記錄每一個客人的購買習慣,
包括顧客年齡、職業、消費金額、
喜好、購買時間等等,從而推斷出顧客的消費模式,
並作出針對性的推銷策略。
這種整合大量數據的資料處理模式,
正好把中醫裏頭錯綜複雜的醫理學說,
以大數據的方法表現出來,
讓帶着數理頭腦的西醫也能明白了解。

現時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的團隊,
也正利用大數據,有系統地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成效,
首個研究對象便是患有中風的病人。
是次研究計劃邀請海外及內地十多間大學一同參與,
透過蒐集及分析海量的數據,以探討結合中醫的治療力量後,
能否及如何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倘若研究成功,便可以為這些患者,
建立一套新的治療模式,減輕疾病對生活的影響。

作者簡介:接受西方醫學教育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因緣巧合,參與中西醫結合研究,尋覓醫療新路向。
(隔周見報)

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胡志遠

5 則留言:

  1. 大數據都唔係唔好既,可以唔駛重覆一啲檢查,次次睇新牙醫都要照一次X光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身緊隨一個牙醫;一個中醫....
      防病於未然

      刪除
  2. 「倘若西醫書是一本科學書,那麼中醫書就是一本哲學書。」有趣的看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科學~不一定找到原因
      哲學~經常能從歷史中總結經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