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
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廣東
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後代
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
包含閩南民系近300萬(其中200萬是福建閩南人)、
廣府人100萬、客家人100萬等,
總人口約有741萬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
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
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
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
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此外,華人也是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
佔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中國
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
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
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
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
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
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
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
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
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
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
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
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
娘惹峇峇(Nyonya-Baba)
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閩南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
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
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
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
中英簽署《北京條約》,
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
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
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
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
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
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
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
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
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
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
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
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
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
中國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
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
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隨著馬來西亞建國獨尊土著的政策,
華人在社會上受到許多不平等待遇。
由於華人生育率較低,預估2040年馬來西亞華人比例
將下滑到低於總人口20%,不利於華人的參與權及決策權。

馬來西亞華人現今人數為七百多萬,
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僅次於馬來族
並多於印度裔人數的一倍半。華人人口在某些城市
(如:新山檳城怡保巴生馬六甲古晉詩巫
佔的比例較重,有些更超過半數。
大馬華人的主要籍貫包括:
福建(約四成的大馬華人屬於福建籍貫,佔最多數)、
廣東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馬華族長期受馬來
和其他文化影響而形成了新的華人族群
稱為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
但基於國家宗教政策,此現象已不復存在。
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顯示,在1957年,
華人人口比例約為全國總人口的40%之多
(不包括馬來西亞成立後才加入的新加坡
    沙巴砂拉越人口),
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24.6%,
預測到2020年將降至20.7%;
加上其他穆斯林種族多生多養的文化,
如果生育數不見起色,華人的資源未來會逐步被侵蝕。
人口比例下滑的原因之一
是華人是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
而不願因「多生粗養」來承受過多經濟的壓力。
因此,相對富裕的階層或知識水平較高者都不願多生孩子。
在鄉村地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準不高,一般孩子較多。
不過,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不是「絕對」減少,
而是「相對」下降。
據當地媒體報導,從1961年至2000年的近40年裡,
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從300萬增加至560萬,增長比例是87%。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強表示,
華人人口其實是在增加,但是速度很慢,
比例下降也是對比其他族群的增長率來說的。
如在出生率方面,1957年 :

印度族人為7.9%,華人是7.3%,馬來人是6.0%;
到了1995年,華人的出生率開始大幅下滑,比例跌至2.5%。

根據馬來西亞2010年的人口普查,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在各州的比例為:
州屬人口比例
柔佛1,034,71333.6%
吉打255,62813.6%
吉蘭丹51,6143.4%
馬六甲207,40126.4%
森美蘭223,27123.2%
彭亨230,79816.2%
霹靂693,39730.4%
玻璃市17,9858.0%
檳城670,40045.6%
沙巴295,67412.8%
砂拉越577,64524.5%
雪蘭莪1,441,77428.6%
登嘉樓26,4292.6%
聯邦直轄區人口比例
吉隆坡655,41343.2%
納閩10,01413.4%
布城4790.7%
馬來西亞歷史上華人比例
年份18351911193119471957197019801991200020102016

華人人口1,285,0001,871,0002,398,0003,274,0004,623,9005,691,9006,400,0006,650,000
比例8.0%29.6%33.9%38.4%37.6%35.8%33.9%28.1%26.1%24.6%23.4%

部分州屬人口的變遷

以下列表只列出佔有一定華族人口的州屬。
檳城
主要集中區域:喬治市北海大山腳新邦安拔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1226,1079,85437.7%7,55828.9%
182035,03514,08040.2%8,59524.5%
1860124,77271,72357.4%36,22229.0%
1891232,00392,68139.9%86.98837.5%
1970775,000247,00030.6%436,00056.3%
19901,150,000399,20034.5%607,40052.9%
20001,313,449637,02348.5%537,20040.9%
20051,511,000624,00041.3%650,00043%
20101,561,383642,28643.6%670,40045.6%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931505,311209,20041.4%234,46446.4%
1947738,251243,05548.1%221,32643.8%
20002,740,6251,564,90057.1%970,18135.4%
20103,348,2831,811,13958.9%1,034,71333.6%
霹靂
主要集中區域:華都牙也怡保太平曼絨安順務邊金寶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9194,34544.0%
1901329,665150,23945.6%
20002,051,23654.7%32.0%
20102,352,7431,302,16657.0%693,39730.4%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9181,59223,75050,844
1931 533,19723.1%45.3%
1947710,78826.4%51%
20004,188,87653.5%30.7%
20105,462,1412,877,25457.1%1,441,77428.6%
2011[25]546萬145萬29 %

200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裡,華人的方言被分為九大類,
即閩南(馬來西亞大多數稱為福建)、廣東、客家、潮州、
海南、廣西、福州、興化、福清及「其他」小語言群。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00年未出版的統計,
華人人口有5,365,847人,
比已出版的數據 5,691,908人少32萬6千人。
以下所採用的統計來自於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
2000年人口調查未出版的數字:
語言群人口比例(%)
閩南2,020,86837.59
客家1,092,85420.33
廣東1,067,99419.86
潮州497,2809.25
福州251,5544.68
海南141,0452.26
廣西51,6740.96
興化24,6540.46
福清14,9350.28
其他202,9893.78

地方華族語言言主要通行地區

語言通行地區
福建話
閩台片閩南語
檳城霹靂太平馬六甲柔佛昔加末以南、吉打亞羅士打
雪蘭莪巴生砂拉越古晉吉蘭丹登嘉樓瓜拉登嘉樓
廣東話吉隆坡雪蘭莪巴生谷霹靂怡保務邊金寶打巴
美羅森美蘭芙蓉彭亨關丹、柔佛豐盛港沙巴山打根
客家話森美蘭雪蘭莪加影安邦沙登霹靂怡保玻璃市
砂拉越多數地區、沙巴部分地區、柔佛古來柔佛居鑾、檳城浮羅山背
潮州話吉打雙溪大年大山腳霹靂吉輦縣柔佛新山砂拉越地區
福州話砂拉越分布廣泛,主要在詩巫、泗里街、民都魯地區、霹靂實兆遠
柔佛永平
海南話登嘉樓南部、柔佛哥打丁宜

馬來西亞華族之間普遍以華文或一些漢族語言交流,
(分為北馬檳城福建話、中馬吉隆坡廣東話
    和南馬柔佛潮州話)和客家話
受普語教育的年輕一輩大多會說華語,
學校裡普語課皆用簡體中文,國語(馬來文
英文馬來西亞是必修語。
在日常生活中,馬來西亞華人會說一種比較本土化的華語,
而在正式場合(如本地中文媒體)
則會轉用一種較為正式的標準華語
(類似臺灣的國語或中國大陸的普通話)。
本地中文媒體則簡繁並用,
使得兩種字體得以在馬來西亞共存。
此外,也有部分華人以英語為日常語言,
其中受英語教育的華人和半數受中文教育的年輕一輩華人。
根據2011年《馬來西亞內幕者》
在一項對107位馬來西亞華裔成年人口的街頭訪問顯示,
其中有26.1%或28人不能夠流暢掌握
或完全無法明白馬來語;
接受訪問的75人當中,

68%或51人認為馬來語是一個重要的語言;
但和英語比較起來的話,
只有33.3%或25人認為馬來語比英語重要,
29.3%或22人認為英語比馬來語重要,
20%或15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
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多語混雜使用的情況也很常見,
這種現像在當地被戲稱為「羅惹」的混合語

馬來西亞華人最大的族群是閩南民系,總共約277.2萬人。

狹義的閩南民系指福建閩南人
廣義上包括了潮州人海南人

來自福建省漳州廈門泉州的馬來西亞閩南裔華人

是馬來西亞華人社區當中最大的民系。 

第一批華裔閩南人移民主要定居在馬六甲

佔馬六甲華人人口的3%,也被稱為峇峇娘惹Peranakan)。

第二波華裔福建人從19世紀起定居在馬來亞,

掌控馬來亞的橡膠種植經濟和金融經濟,

構成了許多州最大的漢語語言群體。 

許多漳州閩南人移民到馬來半島的北部城市,

包括檳城吉打吉蘭丹登嘉樓

泉州閩南人則移民到馬來半島的南部城市,

包括馬六甲柔佛

 在東馬的砂拉越也有不少來自泉州的閩南移民。

來自潮汕地區的潮州人從18世紀開始大量移民馬來西亞,

主要在威省和吉隆坡附近的吉打定居。

這些移民是主要在馬來亞植物園種植管理鉤藤辣椒

潮州人在19世紀天猛公依不拉欣的鼓勵下移居到柔佛

許多新城鎮由移民來此擔任種植工的潮汕人建成。

新山以及柔佛西部沿岸的主要城鎮

笨珍麻坡主要華人民系,和峇株巴轄的次要華人民系)

以及馬來半島中部州屬內陸地區城鎮分布許多潮州人,

他們大部分是依據在柔佛港主制度下來

種植甘蔗和胡椒的種植工後裔。

其他州屬也有潮州人社群,

雪蘭莪沙白安南縣的潮州人

主要工作為種稻而定居的(適耕莊),

馬六甲內陸地區(如亞羅牙也野新)也有分布。

海南人從19世紀前就移居到馬來亞和北婆羅洲,
然而在人數比泉漳閩南籍和潮州籍移民少。
海南人大部分被聘為峇峇娘惹家庭的廚師,
也有從事食品餐飲業或漁業。
檳城新山也有相當規模的海南人社區。
 在東馬砂拉越沙巴的城市和城鎮
也有小規模的海南人社區,他們主要經營咖啡店。

興化人(莆仙人)主要來自福建莆田

他們是閩民系社群當中最小的群體。

興化人大多是從事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零件配備行業。

從在19世紀開始移民馬來西亞,主要來自福建福州福清

東馬砂拉越有大量閩東人社群,在拉讓江流域的詩巫 

西馬的幾個城鎮也有大量閩東人聚居,

特別是在霹靂實兆遠柔佛永平雪蘭莪雪邦區

馬來西亞第二大的華人社群為廣府人,約114萬人,

分別來自廣東廣西

廣東人主要來自廣州,定居在吉隆坡和其周邊衛星城鎮,

八打靈再也莎阿南梳邦再也八打靈縣)、怡保

芙蓉市 、東馬沙巴山打根

把這些廣東人早期的定居點都發展成了主要城鎮。

大多數廣東人早期都是從事錫礦工工作。

廣西人主要使用廣西桂南片粵語,人數比廣東人少,

主要聚居在彭亨文冬縣文德甲勞勿縣

客家人為馬來西亞華人第三大社群,共計約102萬人。

 早期移民至馬來西亞的客家人主要為礦工,

他們的後代主要住在雪蘭莪 和霹靂(主要是太平怡保),

砂拉越沙巴森美蘭形成了大型的客家人社區。

由於20世紀黃金和錫礦業的經濟重要性下降,

許多人轉向橡膠工業。

西馬檳城馬六甲彭亨吉打柔佛

(主要分布古來新山居鑾)有大量客家人聚居。

在1990年代統計沙巴的華人有57%是客家後裔,

大都從事農業工作。

霹靂近打縣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梅州梅縣

吉隆坡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惠州

沙巴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寶安縣

三江人或上海人主要來自浙江江蘇上海

為馬來西亞華人第二小的社群。

主要從事中文教育、裁逢和建設行業。

中國北方人移民為馬來西亞華人最小的社群,

他們使用各種官話方言。

沙巴,有一個中國北方人聚居的小社群,

祖先主要來自河北山東,但他們自稱為天津人。

他們與吳越人一起成立三江(長江、黃河和黑龍江)協會。


佛教、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

根據大馬2010年的人口普查,
雖然大馬華人多把自己歸類為佛教徒
但實際上他們大多同時信仰中國民間宗教道教
同時,本地華人也有混合本土信仰,如拜拿督公

約有11%的大馬華人信奉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

一些大馬華人,因為婚姻配偶關係(與馬來人通婚)

而轉奉伊斯蘭教,也有大馬華人祖先為穆斯林。

華人印度教徒只佔了非常小的比例,

通常在印度教廟宇祈禱,且參加印度教節慶大寶森節


在二十世紀前期(1920年代)
漢語普通話在馬來西亞華人社群通用前,
馬來西亞華人根據各自籍貫的漢語將名字羅馬化。
例如客家漢名葉亞來,將會寫成「Yap Ah Loy」;
閩南漢名林梧桐,將會寫成「Lim Goh Tong」。

二十世紀後半葉漢語普通話在馬來西亞華人社群興起,
馬來西亞華人傾向於以各自籍貫漢語發音當作姓氏的發音,
而以名字則使用漢語普通話發音。

一些馬來西亞華人也採用英文名字,
英文名字通常是在中文名之前寫的。
例如,楊紫瓊的名字為「Michelle Yeoh Choo Kheng」

在馬來西亞娶穆斯林的非穆斯林必須轉奉為伊斯蘭教。
這種改宗信徒通常採用穆斯林名字,
除了原名之外還要使用穆斯林名字。
這些通常是短的阿拉伯名字,

馬來西亞中國菜與大中華地區(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

及其他海外華人的料理口味差異很大。

許多馬來西亞華人料理受到馬來人料理和印度菜的影響,

這些料理口味往往偏辣。

一些馬來西亞華人茹素,有的為宗教信仰因素,

也有健康因素。

馬來西亞中國菜近似於中國南方地區的菜系,
主要源於閩菜粵菜客家菜潮州菜
這些料理在中國南方菜系都能找到,
本地化中華料理為融入當地食材的華人料理,

但口味並不偏辣

為與馬來菜融合的中國菜,如咖哩麵咖哩雞辣椒蟹
為中國料理食材混合多種香料。

初期的馬來西亞華人對祖籍國有割捨不斷的感情,
渴望加強與中國的聯繫,
故早期的華文報刊內容多以中國新聞為主。
但在獨立後,馬來亞政府開放讓僑民入籍
以及第二代馬來西亞華人的誕生,
華文報刊也慢慢地轉變編輯方針,
同時加強華人社群與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間的訊息交流,
扮演著橋樑的角色。
今天的馬來西亞華文報刊也依然報導大陸和台灣的新聞。
馬來西亞最初的華文報刊 :

是1815年至1879年之間發行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尚存最長報刊是1910年由孫中山在檳城創辦《光華日報》,
當地華文報刊在反殖民統治、
抵禦日侵和建國獨立等歷史事件都發揮了反映民情的功能,
漸漸由僑報轉型為主流報刊。
目前較具地位的報刊分別有:
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
光華日報》、《光明日報》和《東方日報》等。

國家在教育方面多年來進行了幾次決定性的政策和原則。

1949年成立中央顧問教育委員會,

接著1951年的巴恩報告書產生了(Barnes Report),

接著又有華人提出的芬吳報告書(Fenn-Wu Report),

這一切導致了1952年教育條例(Education Ordinance in 1952)。

1956年拉薩報告書(Razak Report):

推出了以馬來語作為國語

和作為在小學除英語外的必修課,

以及使用一個全國的共同性教學大綱,

拉薩報告書被制定和1957年教育條例 

Education Ordinance in 1957),

而拉薩報告書也進一步綜合了殖民地教育體系。

1960年,國家成立委員會以審查落實教育政策。
達立報告書(Rahman Talib Report)提出了若干建議
被隨後納入1961年教育法。
這些措施包括取消小學學費,
使用馬來語作為馬來西亞主要教學語言,
並自動晉陞格3年級,提高基礎教育至9年。
該報告還強調了學校課程的3M,
也即是(讀,寫,算)在初級的水平。
2003年,國家通過1996年教育法令成立了強制性小學教育。

華人初到馬來西亞時多開設私塾以教育下一代,
當時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經》、《千字文
或《四書五經》等做為教材。
那時候教書都是使用母語
(閩南泉漳話、客家話、粵語、潮州話、福州話等等)
在南洋,辦學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對其採取放任態度;
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見華人勢力日漸龐大,
逐頒布《1920年學校註冊法令》對其進行阻撓和打壓。
二戰時期,日本侵佔馬來亞半島
迫使民間教育陷入停頓的狀態,直至戰後方見復甦。
在這期間,殖民地政府先後頒布《1952年教育法令》、
《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
《1957年教育法令》和為數眾多的報告書。
獨立以後,聯邦政府採納1955年的《拉薩報告書
和1961年的《達立報告書》頒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
大大地削弱了華語教育的發展引起民間的極大反彈;
為了維護華人接受華語教育的權利,
董總和教總在1977年開始推動獨中復興運動。
在馬來西亞有1200餘所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
60所獨立中學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專院校。

雖然華文小學於1957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教育體制的一環,
但是由於馬來西亞政府各項政策和行政偏差,長期以來,
華文小學面對著增建重重困難,
例如: 撥款、師資、設備等等重大難題。
隨著時代變動,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普遍增長,
特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
華裔家長會面對華文小學額不足的困境,
導致許多華裔新生小年級就被迫到遠離住的普語小學上課。
來西亞教育部官員
對華人社在要求增建華小的課題上百般阻擾,
以種種的理由來拒絕。
政府的學校保留地往往只能用來興建馬來文學校,
華人社會必需自己尋找校地並獲得政府批准
方能建立華文小學,這影響了華文小學的發展。
許多針對華小的國家政策(例如:第九大馬計劃)
及政黨競選的承諾也往往隨著時間而沒有實現。
2005年,馬來西亞前首相阿都拉不贊成增加華文小學,
因為他認為這可能導致國家家出現兩種教育制度。
但是在2012年,馬來西亞時任首相納吉
對馬來西亞相對完整的中文教育表示自豪,
並鼓勵馬來族學習中文。
馬來西亞教育部長久沒有均衡地發展華文小學和培訓教師。
2007年,根據馬來西亞教育部學校組的資料,
華文小學缺少2.1萬名華文教師。

馬來西亞政府以新經濟政策為由,
在教育方面的行政和政策都以馬來人利益為主
來進行所謂的「固打制」(即種族配額制)。
除了設立只收取馬來學生而已的瑪拉工藝大學
和學院(Mara)之外,
馬來西亞政府的大部分海外升學獎學金也是頒發給馬來人。
在2008年之前,雖然只占人口的百分之54,
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獎學金的比例卻是90對10。
在公立大學招生方面,馬來西亞當局也是以種族政策
和固打製為由,將專業領域如醫科、工程系、法律、
藥劑系及生物科技等等分配給馬來人,
華裔優秀生縱然成績顯著,
也不一定能順利進入理想的大學課程。
例如,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國會議員李美花,
以她優秀的成績的確考進了馬來西亞最有名的馬來亞大學,
但當局分配的卻不是她選擇的工程系,
她獲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程系錄取而離開馬來西亞。
此外,2008年7月,

2007度全國最佳成績的優秀學生江韻兒
因未獲選進入馬來亞大學醫學系,
結果決定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系就讀。
2002年5月,為了平息非馬來人的不滿,
公立大學錄取新生首次採用以成績為標準(績效制,Merit
而不是按種族配額為標準(固打制/配額制)的辦法。
然而,大多馬來族理科生可選擇報讀難度較低
大學預科班Matriculation),
而大多數非馬來人卻無法被大學預科班錄取,
需報考與英國A-Level相同水準的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
2008年8月10日,根據報導,
給其他族群以營造健康的競爭。
他認為該大學在未來也應開放百分之十的學額
讓非土著和外國學生升學。
基於瑪拉工藝大學是一間只招收土著學生的學府,
卡立的建議不旦遭到馬來政治領袖的譴責,
而且還引發400名瑪拉工藝大學的馬來學生

舉行集會和遊行沙亞南的雪州政府大廈示威。
根據報導,參與示威的學生呈交一份反對開放的備忘錄,
並要求州務大臣卡立收回言論和公開道歉。

馬來西亞政府實行對華人不平等的教育政策
是造成華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為了賺取更高的薪酬。
離馬來西亞一水之隔的新加坡則是得益者,
移民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及中國大陸、台灣。
許多新加坡優秀的國會議員、

政府官員和部長都是馬來西亞移民。
例如: 新加坡現任發展部部長許文遠
檳城鐘靈中學的畢業生,
他憑新加坡政府頒發的哥倫坡計劃獎學金到澳洲深造,
畢業後就留在新加坡。
除了以上談到的李美花和許文遠外,
新加坡前國會議員伍碧虹也是馬來西亞移民。
2004年,這個問題引起了當時馬來西亞青年
及體育部華人副部長翁詩傑的注意。
他認為,馬來西亞國內的獎貸學金不足,
造成華族人才流失。
因此,翁詩傑建議馬來西亞國內華團組織

設立獎貸學金以供華族學生申請,

協助馬來西亞留住華人人才。

華人初到僑居地時,由於對地緣和血緣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自發性的組織同鄉會館和宗親會館以便彼此之間互相照應。
經過時代的演變,華人在經濟教育上都有了顯著的成長,
逐衍生出了工商會、校友會公益組織宗教團體
不同類型的組織。
早期的社團多半為秘密結社組織而成,
這些社團代入寺廟義山的管理形式為社員舉辦祭祀活動,
同時藉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觀念,
在不驚動政府的情況下,執行制裁和調解糾紛的工作。
社團中的領導人物通過複雜的關係網絡支配社員,
社員必須通過領導人物接觸外部訊息,
也間接地切斷社員的自主能力,但隨著時代的進步,
社團開始尋求法律的途徑註冊成立合法的組織,
早期的秘密結社則受到司法機構的掃蕩轉移到地下活動。
在馬來西亞較具規模的華人社團有:
華總、總商會和董教總等,這些團體在當地華人的經濟、
文化和教育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政治上更是重要的施壓集團

現任

職位(姓名)備註
第七次馬哈迪內閣
部長:
副部長:
2018年7月
  • 傅芝雅和馬智禮之母為華裔

曾任

職位(姓名)備註
部長:
交通部(李孝式1900—19881957—1959)
衛生部(梁宇皋1888—19631959)
人力及社會福利部(翁毓麟1917—20101959)
副部長:
教育部(朱運興1911—20021959)
參見: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Non-Bumiputra)的身份,
馬來族沙巴砂拉越的原住民族
則屬於「土著」(Bumiputra)。
此外,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
不利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
使他們的身份形同「第二等公民」。


早年華人領袖陳禎祿在1947年出版《Malayan Problems
 一書中反對《馬來亞聯邦憲法報告書》中歧視性的條款。
當年緊急狀態期間,英國殖民地政府同情和支持馬共為由,
擬驅逐約數以萬計的華人出境,要把華人遣送回中國大陸。
陳禎祿為此而親身向英國欽差大臣葛尼(Gurney)交涉,
反對英國殖民地政府這種殘忍手段。
最終英國殖民地政府撤銷了遣送華人返回中國大陸的計劃。

某些巫統政治人物經常使用「社會契約論

以捍衛「馬來人至上」的原則。

一般有關於「社會契約論」的說法

是提及有關給予非馬來人公民身份,

和《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中賦予馬來人特殊權利和特權。


2008年檳城威省峇東埔舉行國會補選,
當時的巫統升旗山區部主席阿末依斯邁爾
在選戰中批評
「華人只是寄居,即使得權也不會平均分配財富給各族」。
阿末依斯邁爾的種族言論引起了華人的不滿,
在壓力下副首相納吉代表執政黨巫統向馬來西亞華人道歉。
然而,阿末依斯邁爾卻堅持自己的立場
並於2008年9月8日召開記者會強烈警告馬來西亞華人
「切莫嘗試像『美國猶太人』一樣,在掌控經濟之餘,
得寸進尺要掌控政治」。
隨後,巫統最高理事會宣布將阿末依斯邁爾凍結黨籍三年,
以示懲罰。
馬來西亞華人一般來説會維持一個較爲獨特的群體認同,
由於宗教和文化差異,華人極少跟馬來人通婚。
依據穆斯林法律,若華人與馬來人穆斯林聯姻
必須改宗為穆斯林。 
華人和馬來人混血後裔在現代被認定是馬來人,
而非認定為峇峇娘惹華人
一些峇峇娘惹保有純粹的華人血統,
而其他一些人與馬來人婦女聯姻。

不少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西亞印度人通婚,

華印聯姻生下的後代為中印混血兒

 一些中印混血兒在華校讀書,能夠流利的使用普通話,

但母語泉漳閩南話、潮州話等漢語就不一定會說。

而父親為華人,母親為印度裔的中印混血兒則有中文名字。


從馬來西亞移民往海外移民的各種族中,
華裔為人數最多的種族。
自1957年以來,已有二百萬以上的馬來西亞移民。 
2006年至2016年4月期間,
約49,900名馬來西亞華人放棄其公民身份。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指出,
2010年馬來西亞海外僑民的數量估計約為一百萬,
但實際數字可能還要高更多,其中大部分是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僑民中有57%移居鄰國新加坡,
其中近90%為華人。
這些移民因經濟和教育等問題移居新加坡。


由於新馬兩國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相似,
距離相近而且新加坡華人眾多,
不少馬來西亞華人移居新加坡,成為新加坡華人,
這個比例達到57%。
根據201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新加坡華人中,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人為338,501人。
在2015年,移居新加坡的馬來西亞華人最高比例為47.2%。


澳大利亞為繼新加坡後第二個馬來西亞華人移居地。
澳大利亞華人中,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占了10%,
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
大馬華人為澳大利亞所有馬來西亞僑民中最大的種族群體,
其中72%的馬來西亞僑民聲稱擁有華人血統,
而有馬來人血統的只有11%。
自1987年後,馬來西亞華人以依親、商業及技術移民
至澳大利亞。在聖誕島的華人中,來自馬來西亞佔了65%。
其他移居的西方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崛起,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移居到中國。


馬來西亞華人歷來都為馬來西亞做出偉大貢獻,為其爭光。
在各方面都有傑出人才也達到了相當理想的成績,
而且人數也不少。
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體制,
為國家做出貢獻者都有機會榮獲馬來西亞國家勳銜,
而華人也有不少人才榮獲馬來西亞國家最高榮譽。
著名榮獲國家最高榮譽的華裔馬來西亞人有:
  • 敦林蒼佑醫生:前檳城首長、前馬華公會主席、民政黨創會主席。
  • 敦林良實醫生:前交通部長兼前馬華總會長,霹靂江沙人。
  • 敦陳修信:馬華公會前會長。

「敦」(馬來文:Tun)是馬來西亞的最高榮譽,
全國只可以有25人擁有此名銜。
另外還有其他國家高榮譽封銜,例如:
  • 「丹斯里」(馬來文:Tan Sri):
  • 是繼敦之後第二高的榮譽,全國只可以有75人擁此名銜。
  • 「拿督斯里」(馬來文:Dato' Seri):
  • 是馬來西亞的州封銜中的最高封銜。
  • 「拿督」(馬來文:Datuk):馬來西亞的一種封銜。



有些人誤將「馬來人」當成「馬來西亞人」的簡稱。
其實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民族之一,
因此馬來西亞人不等於馬來人。
馬來西亞人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
當中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種族)
及其他少數民族。
馬來西亞政府將馬來西亞的中文縮寫正名為「大馬」,
所以「馬來西亞人」的簡稱應為「大馬人」,
而非「馬國人」或「馬來人」。
「馬華」一詞被本地中文媒體規範為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英語: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MCA)的簡稱

14 則留言:

  1. 大夫,
    似乎馬來西亞對馬共歷史著墨不多,
    強國勢力真的絕不可小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馬來西亞地利
      國勢向上對
      絕不可小看
      馬共歷史下回分解
      強國望門輕嘆

      刪除
  2. 馬來西亞以乎幾吸引大夫咁呀。

    回覆刪除
    回覆
    1. 40年前香港預言
      元朗起塔(元朗公園鳥塔)
      迴龍歸祖(青馬大橋)~馬
      地運西移(港珠澳大橋)~西
      西馬來西亞:
      檳島 ~ 島城人富樓多
      吉隆坡 ~ 首都人繁樓高
      怡保 ~ 山城人和樓平

      刪除
    2. 那麼多華人在馬來西亞生活,又有那麼多馬來西亞華人移居新加坡及澳洲,太神奇了!

      刪除
    3. 去年老馬上場
      形成多党政制
      未來之星
      指日可待
      但馬來西亞華人少生子
      比例急降
      亦有隱憂

      刪除
  3. ☾*。💫好友🌜甜夢安睡☁。゚๑🌛

    回覆刪除
  4. 💫好友♦。。゚✬🌜甜夢安睡🌛💤
    ╔═╗開心萬事得✨感恩🌟
    ║╩╠═╦═╦═╦╦╗☆╭══╮★
    ║╦║╬║╬║╬║║║╭╯ΘΘ ║
    ╚╩╩╩╣╔╣╔╬╗║╰⊙═⊙╯。♫♩♬♪
    ────╚╝╚╝╚═╝✾・。。゚⊹¨**
    ❥❉۩۞۩❣ღೋგஜ♥ഐ☘♡

    回覆刪除
  5. 好友週日午安!謝謝分享 送來美好的祝福------事事順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