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語言」和「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
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
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
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
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
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
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
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
「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
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
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
「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
基本上是任意的,雖然一些語言學者
曾經提出種種不同的判斷標準,
但是,這些不同的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
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言之所以稱為「方言」,
通常是由於以下的原因:

以下對語言學者幾種比較常用的「方言與語言比較」
的判別方式進行討論,並進一步指出這些判準
在實際應用上的困難。
在一些情況之下,對於語言和方言的界定,
已不僅是語言學層面上的問題了。
汉语更类似于罗曼语,中国官话之间基本属于不同的方言,
大致上能互相理解,官话以外则不能互相理解。
語言人類學的學者而言,
方言是指「某個口語社群所使用之某種特定形式的語言」。
也就是說,相對於「方言」而言,
「語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所有的人在口頭上所使用的都是某種「方言」,
而不是「語言」。
事實上,在現代某些社會中,
人們會人為地制定所謂的「民族共同語」或「官方语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民族共同語」或「官方語言」
也是以某一種方言為基礎而產生的,
在本質上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方言。
中國所使用的「普通话」為例,
中國的語言學者周振鶴和游汝杰就這樣表示:
「且不管大多數人所說的普通話都是帶有方言特徵的,
    就是標準的普通話也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
    北京话和北方話當然也是方言」。
多數的語言學者會試著依尋社會語言學的定義,
將「相互理解性」視為是判斷
「方言」或「語言」時最重要的一個判準。
簡單來講,如果一個人會使用甲語言,
在不用另外教導的情況下,他也可以了解乙語言的話,
那麼,這個乙語言就可以被視為是甲語言的方言,
或者甲語言可以被視為是乙語言的方言。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甲語言和乙語言
都被視為是另一個丙語言的方言,
而丙語言則被稱之為「語言」。
相反地,如果使用甲語言的人無法了解乙語言的話,那麼,
甲語言和乙語言就是不同的「語言」,而不是「方言」。

語言差異的連續性

「相互理解性」概念的第一個難題在於
「語言差異的連續性」。
比如說,甲語言的使用者了解乙語言,
乙語言的使用者了解丙語言,
丙語言的使用者了解丁語言。
然而,甲語言的使用者卻不了解丙語言,
而乙語言的使用者也不了解丁語言。
也就是說,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性
基本上是一個連續體
並不存在一條明晰而可以一刀兩斷的界線。
此外,如果是甲語言的使用者了解乙語言,
而乙語言的使用者卻不了解甲語言的話,
则很难界定這兩個語言的關係視為是「方言和語言」,
或是不同的「語言」。

理解的定義

「相互理解性」不是十分容易定義的一個概念。
只能理解书面语或口语的「半溝通」,
不一定被认为是理解。
以使用芬兰语的人來講,
由於瑞典語是芬蘭公立學校所教導的一個科目,
所有的芬蘭人基本上都懂瑞典語,
因此他們也可以讀懂一些丹麥語
然而,他們卻在口頭上完全無法理解丹麥語。
所以,以芬蘭人的標準來看,
我們難道應該宣稱丹麥口語和瑞典口語
是不一樣的「語言」,
但是丹麥書面語卻是瑞典書面語的「方言」。


不同個體的不同理解能力

此外,使用同一個語言的不同個體,
其實也擁有不儘然相同的「理解能力」。
一個人如果具備多語能力,
和只具備單一語言能力的人相比,
她/他可能在理解沒正式學過的語言上,
就擁有更好的機會可以理解其他語言。
以一個沒正式學過荷蘭語、
但卻懂其他六種印欧语系語言 :
的學者為例,由於精通多種語言的關係,
這個學者雖然完全沒有學過荷蘭語,
卻多少可以理解些許荷蘭語。
但是,對於只懂瑞典語的人而言,
荷蘭語是另外的一種「語言」,
但是,對這個學者而言,荷蘭語卻可能是
瑞典語、德語或者是英語的「方言」。
有很多歷史語言學者,則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著手,
將「從某個歷史上比較久遠之溝通媒介
發展出來的口語形式」稱之為「方言」。
比如說,以這種觀點而言,屬於羅曼語族的語言
就被視為是「拉丁语」的方言,
而現代希腊语則被視為是「古希臘語」的方言。


基本觀念的混淆

第一個難題是基本觀念的混淆。從這種觀點來看,
假設甲語言衍生自乙語言,
而乙語言又是衍生自丙語言的話,
那麼,以乙語言為例,
雖然她對甲語言而言是一種「語言」,
而甲語言則是一種「方言」;
但是,乙語言卻也同時是丙語言的「方言」,
而丙語言則是一種「語言」。
這種操作方式顯然會讓整個概念系統變得複雜而混淆不清。


和「相互理解性」概念不一定相容

再者,以「歷史發展關係」當作標準
所界定出來的「語言」和「方言」,
其彼此之間卻不一定具備社會語言學者
所強調的「相互理解性」。
也就是說,在將「承傳關係」
視為是判別語言或方言之主軸的時候,
作為「子語言」的「方言」,
和作為「母語言」的「語言」之間,
卻不一定具有「相互理解性」。

語言變遷的不同速度

一個「語言」有可能會同時產生一個以上的「方言」,
而這些「方言」又各自有不同的變化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很可能出現的情形是,
某兩個歷史發展關係上比較不親近的「方言」
(根據歷史語言學者的定義),
他們兩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性」,
竟然比他們和其他歷史發展關係上
比較親近之「方言」的「相互理解性」還要高。
以同屬於罗曼语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為例。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相似性,
就比他們和法語之間的相似性高得多,
雖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
無論是義大利語和法語之間的關係,
或者是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關係,
都比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關係要密切的多。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正是法語在歷史上變化的速度比較快,
而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變化速度比較慢,
所以他們兩者之間反而擁有更多共享的語彙。

如果說,無論是「相互理解性」或者是「歷史發展關係」,
都無法清楚地劃出「方言」和「語言」之界線的話,
那麼,根據多數語言學者的共識,
造成這條界線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在語言「本身」,
而是語言以外的其他政治和社會因素。
在區別「方言」和「語言」時,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是該語言的「標準化」程度。
如果某種方言曾經被書面化(這通常是標準化的前提)、
而且已經達成一定程度之標準化的話,
我們就將其稱之為「語言」。
彼得·特鲁杰就曾經這樣宣稱,對他而言,
「語言」就是「一種獨立的、標準化的變體 ……,
而且有她們自己的生命」。
以這種標準來看,這個世界上多數的既存語言,
可能都無法被稱之為是一種語言。
事實上,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其實都存在著很多可能變成「語言」的方言。
然而,如果論及歷史發展的現實,
我們卻發現到多數的語言都沒有完成這個標準化的程序,
而被人稱之為「方言」。
相反地,只有某些特定的語言被某些人刻意選取出來,
而成為所謂的「語言」。
之所以某些語言最後變成「語言」
而某些語言最後變成「方言」呢,
是因为那些菁英、國家機器的建構者以及教會代表的選擇,
決定了一個語言是被稱之為「語言」或者是「方言」。
因此,所謂「方言」或「語言」的分類,
其實反映的不是語言本身的優劣,
而是語言使用者的相對政治權力。
一個語言之所以被稱之為「語言」,
那是因為使用這個語言的人掌握了政治決策的權力。
相反地,一個語言之所以被稱之為「方言」,
那是因為使用這個語言的人被剝奪了標準化其語言的權力。
就像魏因賴希宣稱「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
也用類似的方式對「語言」下定義:
「語言就是擁有國界的方言」、
「語言就是菁英所推銷的方言」。

11 則留言:

  1. ♦*。。☾好友🌜晚安☁・。。゚๑🌛
       ╭───────╮✬
       │瞓覺豬呢💤│
       ╰───────╯
    ╭───────╮☆
    │甜夢安睡💤│
    ╰───────╯★
      O
       o❉♬
     .∧_∧・。。゚♫♩
     ( ・ω・ )*♪
     |⊃/(___◇۩۞۩ഐ
    /└-(____/✾•ೋგஜ⊹
    ✨眨吓眼時間過得好快又週三🌟

    回覆刪除
  2. 我想到另一個題目...「語言偽術」和「謊言」=P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語言偽術」英文係乜呀?」
      我腦了閃了三個字。
      1)Lies
      「CY叔叔lies!」、「CY叔叔 is lying about….」

      2)Spin
      >twist and turn so as to give an intended interpretation

      E.g. The President’s spokesman has to spin the story
      to make it less embarrassing.
      香港媒體喜歡用spin來說「語言偽術」
      可能因為美國政府一幫Spin Doctors的關係吧。

      spin doctor: Fox的Spin City and/
      or “Wag the Dog”
      starring Dustin Hoffman and Robert De Niro.

      例子?
      「取得階段性成果」咪就係咯(未搞掂就未搞掂啦!)。

      [題外話:當老細問到:「你單野搞掂未?」,
      如果還沒有搞定/未有開始做,
      以前打工仔通常會說:「搞緊」。
      而家可以跟老細講:「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哈哈哈」

      Doublespeak這個字是來自George Orwell的小說
      ”Nineteen Eighty-Four”,
      因為小說裏面有一個term “Doublethink”,
      Doublespeak是從Doublethink演變過來的。

      先從”Animal Farm”開始,比較容易。

      Other Links :
      財爺,think out of the box啦!
      「路姆西」與義和團
      政改與「爭取公義」的電影
      「無能奧巴馬」vs.「強勢689」
      馬雲的Make-Believe!
      欺凌,一直默默地在恐怖擴張
      香港真的衰落了? ?

      刪除
    2. 多謝大夫,Spin呢個字我的確係近年聽多咗,至於階段成果,呢個就社運界都愛用。政府比民間更有人力物力,當提到「階段」時,接著問的是「下一個階段何時開始」吧。

      刪除
    3. 紅色政府比民間更有人力物力
      「階段」has been working years ago

      刪除
  3. 閱畢, 方明白語言與方言之區別。
    現在大陸政府努力要消除方言,
    據上海電視台記錄片顯示,
    能夠說出流利上海話的年青人越來越少。

    事實, 早前廣東省民眾也為保留廣東而和政府角力,
    相信不久也輪到香港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地方語言也沒有優劣之分,
      只是剥削了地方文化。

      刪除
    2. 粵語
      是語言
      不是方言
      比普通話更古雅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