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痰飲

痰飲症狀 :

痰飲為有形之陰邪,故痰飲形成以後,具有濕濁粘滯特性,
既可阻滯氣機,影響經脈氣血運行,又可表現病證纏綿難愈。
由於痰飲可停留於人體各部,特別是痰可隨氣流行,
無處不到,因此,臨床病證繁雜,隨著痰飲停留的部位不同,
表現出不同的病證特點。

痰飲病因 :

痰 既指排出體外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等痰凝之徵象。
臨床上以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
病因病機 :
痰的產生多由外感六淫、飲食所傷及內傷七情等,
引起肺、脾、腎各髒氣化功能失常所致。
肺主治節,若肺失宣肅,津液不化,則可凝聚成痰;
脾主運化,脾胃受傷,運化無權,水濕內停,則可凝聚成痰;
腎司開闔,腎陽不足,開闔不利,水濕上泛,亦可聚而為痰。
由於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熱痰、濕痰、風痰、
郁痰、頑痰之異。
痰留於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於肺,或停於胃,
或蒙心竅,或鬱於肝,或動於腎,或流竄經絡,
引致諸多病證的發生,症狀表現各不相同。
辨證論治
對痰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
一是掌握該病證的臟腑虛實緩急,
急則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為主 ;
緩則求其本,治在肺、脾、腎。
二是依據痰的不同性質,採用不同法則,熱痰宜清,
   寒痰宜溫,燥痰宜潤,濕痰宜燥,風痰宜散,郁痰宜開,
   頑痰宜軟。而具體的辨證論治,一般按痰的所在部位進行。
1痰阻於肺。常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或咳喘日久,
   以致肺不布津,聚而為痰。可見咳嗽氣喘,或痰鳴有聲,
   痰多色白,易於咯出,或伴有寒熱表證,苔薄白膩,
   脈浮或滑。治療以宣肺化痰為原則。
2痰蒙心竅。多因七情所傷,如抑鬱、暴怒等,
    或感受濕濁邪氣,阻塞氣機,以致氣結而痰凝,阻閉心竅。
    可見神昏癲狂,胸悶不痛,或昏倒於地,不省人事,
    喉中痰鳴,苔白膩,脈滑等症狀。
    應以化痰開竅為治療原則。
3痰蘊脾胃。多由飲食不節,思慮勞倦,脾胃受傷,
    脾失健運,生濕成痰所致。可見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痞滿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膩,舌胖,
    脈濡緩等症狀,治療以健脾化痰為原則。
4痰鬱於肝。多由肝氣鬱結,氣結痰凝,痰氣互阻所致。
    可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塞,胸脅隱痛,噯氣,易怒善郁,
    苔薄白膩,脈弦滑等症狀。治療以解郁化痰為原則。
5痰動於腎。多因久病及腎,腎陽虧虛,蒸化無權,
   水濕內停,上泛為痰,或腎陰虧耗,陰虛火旺,
   虛火灼津為痰。可見喘逆氣促,動則尤甚,或浮腫畏寒,
   腰膝冷痛,晨洩尿頻,舌淡,脈沉細,或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帶數等症狀。
   治療原則為腎陽虛者應溫腎化痰,腎陰虛者應滋腎化痰。
6痰留骨節經絡。因多種原因形成的痰濁流竄於骨節經絡,
   能導致氣血郁滯,絡脈痺阻。可見骨節疼痛腫脹,
   肢體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或見瘰疬,
   癭氣,結節,腫塊,苔白膩,脈弦滑等症狀。
   治療以軟堅消結、通絡化痰為原則。
由於臟腑功能失調而停聚於體內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
因其停聚與侵襲的部位不同,能引發一類病證。
又因飲與痰、水相關,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
故飲又常被稱為“痰飲”或“水飲”。
痰飲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
廣義的含義是諸飲的總稱,
狹義的含義指諸飲中的一種類型。
目前一般仍將飲證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
其中溢飲與水腫、支飲與哮喘有關聯。 
病因病機 飲的形成,多由脾腎陽氣素虛,復加外感寒濕、
飲食勞欲之傷,以致臟腑功能失調,水液在體內不得輸化,
停聚或流注於某一部位所致。
飲停胃腸者為痰飲,水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肢體者為溢飲,
侵犯胸肺者為支飲。其病機性質總屬陽虛陰盛。
辨證論治
對飲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
一,是須掌握飲為陰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不僅陽虛而飲邪不甚者應予溫化,
     而且逐飲、利水、發汗之劑中均應佐以溫藥。
二是應分清標本緩急、表裡虛實的不同,在表宜溫散發汗,
    在裡宜溫化利水,正虛宜補,邪實宜攻,
    如邪實正虛則攻補兼施,寒熱夾雜又須溫涼並用。
1痰飲。多因脾陽虛弱,水飲停留於胃腸所致。
    可見脘腹堅滿而痛,胃中有振水聲,嘔吐痰涎清稀,
    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目眩暈,或腸間水聲漉漉,
    舌苔白滑或黃膩,脈弦滑等症狀。
    治療以溫陽化飲或攻逐水飲為原則。
2懸飲。多因水飲流注於脅間,絡道被阻,
    氣機升降不利所致。可見胸脅脹痛,咳唾、轉側、
    呼吸時疼痛加劇,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療以攻逐水飲為原則。
3溢飲。因肺脾之氣輸布失職,水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致。
   可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
   脈弦緊等症狀。治療以溫散化飲為原則。
4支飲。因水飲侵犯胸肺,肺氣上逆所致。可見咳喘胸滿,
   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腫,舌苔白膩, 
   脈弦緊等症狀。如寒飲伏肺者,治宜溫肺化飲 ;
   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


痰飲診斷

按痰的性質而言,痰熱互結,則為熱痰;寒痰互凝,則為寒痰;
痰兼濕象,則為濕痰;痰兼燥象,則為燥痰。
若為外痰,則熱痰黃稠;寒痰白而清稀;風痰清稀而多泡沫;
濕痰白滑而量多;燥痰量少質粘而難咯出;
痰黃而帶鮮血者為熱傷肺絡;咳吐膿血腥臭痰者,屬肺癰;
咳吐涎沫,口張氣短,是肺痿。
飲的病證特點是: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
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咳逆倚息,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
身體疼重。飲在腹中,則腹脹大如鼓,腹壁青筋顯露,
形體消瘦,尿少。

痰飲治療

痰飲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痰飲中醫治療
中醫認識痰、飲證,除上述臨床病證特點外,還結合舌苔、
脈象進行判斷。
有痰飲的患者舌苔多滑膩,脈象多滑、弦或沉遲。
關於痰飲病的治療原則,因為痰病的種類繁多,
所以治療應有所不同。
對脾失健運,濕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濕化痰;
對火熱內郁,煉津為痰者,宜清熱化痰:
肺燥陰虛,虛火灼津為痰者,宜潤肺化痰;
脾腎陽虛,寒痰內停者,宜溫陽化痰。
若外邪襲肺,肺失宣降,聚液為痰者,宜宣肺化痰;
痰迷心竅者,宜滌痰開竅;
痰火擾心者,應清心豁痰;
痰停於胃,宜健脾燥濕化痰;
肝風內動挾痰上擾者,宜熄風化痰;
膽郁痰擾者,宜清化熱痰、降逆和胃;
痰濁上犯於頭,宜健脾去濕、化痰熄風;
痰氣凝結於咽喉,宜化痰利氣解郁;
痰阻經絡筋骨,宜軟堅消結、通絡化痰。
飲為陰邪,遇寒而凝,得溫而行,

故《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
病懸飲者,應攻逐水飲;
支飲為寒飲伏肺,應溫肺化飲。
脾腎陽虛者,則宜溫補脾腎,以化水飲。

~~~~~~~~~~~~~~~~~~~~~~~~~~~~~~~~~~~~~


水飲內停別名寒飲內停, 痰飲內停, 痰飲內阻

是指人體水液運行輸布失常,水停為飲,

水飲聚積於機體胸腹、胃腸、

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

《金匱要略》稱之為「痰飲」。

本證常因陽氣虛弱而不運,氣化不利而飲停所致。

多見於內傷雜病。

本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胃中有振水音,腸間漉漉有聲,

四肢重腫,胸悶脇痛,咳唾引痛,喘息氣短,嘔吐涎沬,

背部( )如掌大,頭暈目眩,顏面略浮,苔白膩,

脈弦或沉弦等症狀。

本證散見於“
痰飲」、「懸飲」、「支飲」、「溢飲」、

「眩暈」等病證中。應與「水濕泛濫證」、「痰證」相鑒別。

由於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其受侵的臟腑亦不同,

故其病機及臨床表現亦有所異。
  1. 例如水飲內停於胃腸,多因飲食不節,恣飲無度,或勞倦內傷,脾胃受損,中陽不振,脾失健運,水停為飲,發為「痰飲」,症見其人素虛今瘦,脘腹脹滿而痛,胃中有脹水昔,腸間漉漉有聲,口乾舌燥,面目虛浮,小溲黃短,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分消水飲,健運導下,方選己椒歷黃丸(《金匱要略》)加減。
  2. 又如水飲停積於胸脇,多因寒濕浸潰,經脈受阻,肝脈布於兩脇,肝絡不和,肺失宣肅,氣機升降失司,飲停不去,發為「懸飲」,症見咳唾引痛,脇下痛引缺盆,咳嗽、轉側、呼吸時疼痛加劇,氣短息促,苔白,脈見沉弦,治宜玫逐水飲,方選十棗湯(《金匱要略》)加減。
  3. 又如水飲停於胸肺,多為痰飲素盛,經久不癒,復感外邪,肺氣失於宣肅,飲隨氣逆,發為「支飲」,症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多白沫,舌苔白膩,脈弦緊,治宜溫肺化飲,方選小青龍湯(《金匱要略》)加減。
  4. 又如水飲橫溢於四肢,多為素有飲邪,復又外感,腠理閉塞,以致水飲溢於肌表,發為「溢飲」,症見四肢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若表寒裹飲俱盛,還可見發熱惡寒,痰多白沬,咳喘等,治宜發汗解表,溫化裏飲,方選小青龍湯加減;
  5. 若飲邪鬱而化熱,還可見發熱,煩躁,口乾,蒼黃白相兼,脈浮而弦數,治宜發汗解表,兼清鬱熱而化飲邪,方選大青龍湯(《金匱要略》)加減。
  6. 又如飲停心下,脾陽不振,水飲上逆,陰霾彌漫,陽氣被遏而不升,發為「眩暈」,症見頭暈目眩,泛隱嘔吐,咳嗆氣逆,心下有痰飲,胸脇支滿,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健脾化飲,振奮中陽,方選苓桂朮甘湯澤瀉湯(《金匱要略》)加減。

本證多為陰盛陽微,本虛標實的病症。飲為陰邪,遇寒則凝,

秋多氣候寒涼,每易觸發。

且好發於素體陽虛及飲水過多或飲酒無度之人,因陽不化氣,

氣不化飲,脾陽不振,水飲不化也。

《金匱耍略》有「留飲」、「伏飲」之稱,

所謂留飲是指水飲停留不去;

伏飲是指水飲潛伏而反覆發作。

「留」「伏」之飲 : 由於飲邪停蓄遷延而名,

亦屬上述四飲的範疇,不過其病程較長,病邪深痼而已。

本證因水液運化輸布失常,氣化不利,故與肺、脾、腎、

三焦關係密切,其中脾腎陽虛,陽氣不得舒暢,

尤為飲停不化的關鍵。

本證由於陽氣不足,衛外功能減弱,故風寒、

暑濕之邪每易侵襲而出現兼夾症。

若風寒外襲,可見新感引動伏飲,

不僅有飲停於內的胸腹脹悶,身重,咳喘等症,

還會見風寒外束的發熱惡寒,骨節疼痛的表證;

若兼夾暑濕,還可見泛嗯嘔吐,口渴不欲飲,心煩等症。

對於兼夾症的出現,治療時,必須祛邪化飲兼顧。

在本證病變的演化中,可見飲停不去,脾陽虛弱,

表現為神困肢重,納呆便溏,嘔吐清涎,心下支滿,心悸,

背部寒冷如掌大等症;若飲停日久,脾虛及腎,

會導致腎陽虛,腎虛則氣化不利,無以溫煦蒸騰水液,

表現為形寒肢冷,口吐清涎,臍下築動,喘促氣短,

腰痠頭暈,小便不利等症。

又可見飲邪上犯心肺,若腎陽不足,寒邪內凝,陰盛陽微,

陽虛水泛會形成「寒飲射肺」,症見咳喘氣促,不能平臥,

動則喘甚,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面浮肢腫,小便清白等;

若脾腎陽虛,水飲內停,陽不化氣,氣不行水會出現

「水氣凌心」,症見心悸,眩暈,泛噁,胸脘痞滿,

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等。

《金匱要略》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明確指出了溫陽化飲是治療本證的原則。

但臨床上切忌溫燥太過,滲利攻逐無度,反有耗氣傷津之弊。

【類證鑑別】

水濕泛濫證與水飲內停證:

二者均為陰盛陽微,氣化不利所導致的水液運化失常,

而表現為飲停、水留、濕困的病理變化,且都可見胸閻,

身重等症狀。但水濕泛濫證主要是水濕瀦留,

溢於肌膚所導致的頭面、四肢,胸腹等全身性的水腫,

症見顏面眼瞼浮腫,四肢或全身腫脹,小便短少等。

它與水飲內停證的鑒別要點是:
  1. 水濕泛濫證是指水氣泛濫於全身,而水飲內停證是指水飲停留於局部。
  2. 二者雖均有水濕內阻的臨床表現,但水濕泛濫證主要以水腫,小便不利為主,而水飲內停證主要以飲停胸脇,胃腸為主。
至於「溢飲」的四肢浮腫,主要為四肢腫重,

腫脹一般較輕微,不同於水濕泛濫證的腫脹明顯,

甚至按之沒指。

痰證與水飲內停證:

二者均可見脾陽不振,水穀精微無以運化而造成的飲停痰聚,

且都可見咳吐痰涎的症狀。

然痰證的病因病機較水飲內停證複雜,除上述致痰原因外,

還可見燥熱灼津為痰,氣血不足生痰。

痰證的臨床表現眾多,因為痰可隨氣機升降而無處不到,

且有風痰、熱痰、寒痰、燥痰,老痰之別。

它與水飲內停證的鑒別要點是:
  1. 一般認為,水液從陽而化為痰,所謂「濕熱生痰」,故痰為粘稠重濁之質;水液從陰而化為飲,所謂「飲為陰邪」,故飲為清稀淡薄之水。
  2. 痰證為全身性的表現,不論臟腑經絡,痰無處不到,如咳嗽有痰,嘔吐痰涎,喉中痰鳴,痰迷心竅,痰熱煽風,痰核凝聚,痰流經絡等等,而水飲內停證為局部停飲。
  3. 二者雖都可見咳吐痰涎,但痰證尚有無形之痰的臨床表現。故當以此為辨。

【文獻別錄】
  1. 《素問‧至真要大論》「歲太陰在泉…民病飲積心痛…。」
  2.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變生得位。」
  3.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脇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4. 《金匱要略心典‧痰飲咳嗽病脈證治》「久咳數歲不已者,支飲漬肺而咳,飲久不已,則咳久不癒也。…然飲雖衰而正不能禦,亦足以上蔽清陽之氣,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為支飲所致,去其飲則病自癒,故曰治屬飲家。」
  5. 《儒門事親‧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此論飲之所得,其來有五:有憤鬱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飲證雖多,無出於此。」
  6. 《景岳全書‧痰飲》「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飲為水液之屬,凡嘔吐清水及胸腹膨滿,吞酸噯腐,渥渥有聲等證,此皆水穀之餘停積不行,是即所謂飲也。若痰有不同於飲者,飲清徹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化而停為飲者,其病全由脾胃;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故治此者,當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主要症狀】
  1. 口渴
  2. 反胃
  3. 舌苔白膩
  4. 舌苔灰黑
  5. 背冷
  6. 畏惡風寒
  7. 氣從少腹上衝
  8. 脅痛
  9. 偏頭痛
  10. 臍下悸動


12 則留言:

  1. 好友☁。゚🌙瞓覺囉🌜甜夢安睡🌛💤
    ╔══╗────╔╗╔═╦╦╗─╔╗╔╗ஜ
    ║╔═╬═╦═╦╝║║║║╠╬═╣╚╣╚╗*
    ║╚╗║╬║╬║╬║║║║║║╬║║║╔╣♦
    ╚══╩═╩═╩═╝╚╩═╩╬╗╠╩╩═╝✾
    ──────────────╚═╝✨晚安🌟
    ๑۩۞۩╠╣aΡpy週末ღೋഐ❉

    回覆刪除
  2. "寒痰宜溫,燥痰宜潤,濕痰宜燥,風痰宜散,郁痰宜開,頑痰宜軟。"
    痰的種類實在好多!

    回覆刪除
  3. 準備定啲化痰素便成。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治標不治本.......
      看見Ka Ka
      化痰素也不成

      刪除
  4. 🌈好友🎈大家😽開心萬事得🐈
    ⛅・゚🌞早晨☕午安&黃昏&傍晚好
    💝╔══╗╔══╗░╔╗╔╗🎵🎶
    💙╠══║╠══║░║║║║╔╗・゚。⊹
    💚║══╝╚══║░║║║║╚╝*週一
    💜║░═╦╦═░║░║║║╚═══╔╗╔╗
    💛║░═╬╬═░║░╚╝╚═════╝╚╝
    🎀*¨◇💞💘💖💕💗💟💌

    回覆刪除
  5. 中醫學說, 深不可測, 一句痰飲, 就不知所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