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黃霑(James Wong Jum Sum,19410316-20041124)

黃霑
黃霑.png
填詞人
本名黃湛森
羅馬拼音Wong Jum-sum
英文名James
暱稱霑叔、不文霑
國籍香港 中國香港
籍貫廣東番禺
出生1941年3月16日
 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
逝世2004年11月24日(63歲)
 香港沙田仁安醫院
職業填詞人作曲家廣告人作家
主持演員歌手導演編劇
語言粵語國語英語
教育程度哲學博士
母校
配偶華娃(1967年結婚;1976年離婚)
林燕妮(1976年-1990年,非正式)
陳惠敏(1995年-2004年結婚)
兒女長子:黃宇瀚-1968年(47–48歲)
次子:黃宇文-1973年(42–43歲)
幼女:黃宇詩-1976年(40歲)
音樂類型粵語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
演奏樂器口琴
活躍年代1970年代-2004年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黃霑James Wong Jum Sum,19410316-20041124)
原名黃湛森,表字亦芹,筆名有劉杰陸郎不文霑
詹嘯久流鐵樹
香港資深填詞人音樂家筆下作品逾千首 
於港中三地獲獎甚豐;
同時身兼廣告人、作家藝人等多種身份,
被視為香港跨媒體的代表人物
並與金庸倪匡蔡瀾獲傳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
黃霑因肺癌逝世,終年63歲

黃霑籍貫廣東番禺生於中國廣東廣州幼年在西關生活,
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住在寶華路十六甫東街四巷的
一座大宅裡(現已改建為幼稚園)。
1949年,時值國共內戰後期,親國民黨的黃家逃難至香港,

落戶深水埗區。他在德貞小學讀完五、六年級後,
升上喇沙書院,因英文根底薄弱須從第七班開始讀起。
在學期間,據黃霑憶述:「中文老師黃幹朗誦李清照
李後主的詩(詞)那份投入,令我感動。」,
他自此喜歡上中國文學,開始向《中國學生周報》投稿。
至於音樂方面,十一歲拜在口琴家梁日昭門下學藝,
並跟隨師傅為電影和電台節目吹奏配樂——
古今中外各種樂曲,從而認識了許多大師,
開啟了音樂世界的大門;也當過學校口琴隊長,
率領校隊屢獲校際音樂比賽獎項。
1960年,他升讀香港大學中文系。
同年,經梁日昭引薦,替呂紅、陳君能、許怡年、
黃志恆等歌手填寫國語歌詞,共八首,
包括改編自蘇格蘭民謠的《友誼萬歲》;
又起了化名「黃霑」參加
「第一屆星島業餘歌唱比賽」,進入十五強後被淘汰。
大學期間,熱衷表演的他加入了香港業餘話劇社,

經常出演校內和麗的映聲的話劇,又不時參與邵氏,
國泰黃梅調電影如《寶蓮燈》和《花木蘭》
幕後大合唱;他也參加了學生會社會服務團,
在假期當義工據本人說這是他在大學第二年,
取得羅文錦爵士紀念怡和獎學金的原因之一。
1963年,黃霑以榮譽文學士畢業,在天主教培聖中學,
任教兩年後,轉行投身廣告界。

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他主力於廣告事業,

並且以業餘身份主持電視節目,
又在報刊寫文賺取外快——
首個固定專欄是偵探小說《血浸藍寶石》,
刊載於任護花創辦的《紅綠日報》,以及間中填詞、作曲。
 1972年,黃霑首次跟作編曲家顧嘉煇合作
為香港首齣原創華語音樂舞台劇《白孃孃》編寫曲詞
1975年起,他開始以筆名「劉杰」(用了兩年多),
為電視劇填詞作曲,處女作是無線電視劇《董小宛》歌曲

1978年,黃霑正式簽約無線,與無線音樂總監顧嘉煇,

合作越來越頻密,多首作品都流行一時,
是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周冠軍歌曲
及年度頒獎禮的十大中文金曲」;
多張以他們作品為主打曲的專輯亦取得銷售佳績,
達至香港IFPI本地金唱片和白金唱片標準
二人在坊間和業界聲譽日隆,後來得名「煇黃」。
自1978年首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起,
入選「十大中文金曲」的「煇黃作」計有十四首:
《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龍記》、《親情》、
《輪流傳》、《上海灘》、《今晚夜》、

《忘盡心中情》、《做人愛自由》、《勇敢的中國人》、

《倆忘煙水裏》、《萬水千山縱橫》、《世間始終你好》、
《當年情》、《焚心以火》,
還有一首與鄧偉雄合作填詞的《楚留香》。
影視以外,繼《白孃孃》以後,黃霑在八十年代,
再度負責舞台劇的填詞工作,共三齣,
包括用詞較典雅的古裝劇《白蛇傳》(82年)
和《柳毅傳書》(84年),以及純粵語歌詞的香港首齣
本地化百老匯音樂劇《夢斷城西》(80年)。
黃霑本身也通曉作曲;自述沒有受過專業的樂理教育,
是靠自學得來的:先研習大量經典音樂作品,
讀音樂入門書籍,嘗試寫旋律,「覺得不順暢」就修改。
後來的得獎歌曲《忘記他》亦誕生於此練習期(1963年),

但直到1980年才由鄧麗君正式灌唱發行
1965年,黃霑一首曲作獲唱片公司老闆看中,

他自始正式開展作曲家生涯(大多數時候曲詞兼辦)。

60年代後期,他為三部有歌舞元素的香港電影,

寫過粵語歌:《火情人(大情人)》、《青春玫瑰》、
《歡樂滿人間》。
1970年代中期起,他不時為羅文葉德嫻葉麗儀
雷安娜等歌手供曲,有影視歌曲,
也有無商業搭配的專輯曲,作曲量逐漸增加;
1974年9月以《L-O-V-E Love》
獲得「香港流行歌曲創作邀請賽」的亞軍。
到了8、90年代,他則較活躍於電影歌曲和配樂的創作——
但十有八九都是跟別人合作的,如電影《倩女幽魂》、
《黃飛鴻》、《青蛇》、《梁祝》等。樂評人黃志華認為,

黃霑擅長創作旋律和歌詞,以及提供大方向上的點子,
卻不諳編曲,需要內行人協助;而合作得最多的,
就是編曲家戴樂民,和黃霑帶入行的雷頌德
這些作品多次在華語電影競賽中獲提名及得獎;

惟大部分都沒有發行官方原聲專輯,如《倩女幽魂》、
人鬼神》《畫中仙》《六指琴魔》《西楚霸王》等。

黃霑雖然創作甚豐,但生前只發表過三張個人音樂專輯,
他一生的歌唱作品主要集中在前兩張:
  1. 概念專輯《香港 X'mas》:1989年六四事件後,黃霑聯同詞人林夕林振強黎彼得和編曲人戴樂民,把十多首聖誕名曲改編成滑稽惹笑的歌曲,諷刺中國政府和調侃香港的社會現象,並由黃霑親自演唱。專輯在同年聖誕節前,以卡式錄音帶光碟為載體發行。
  2. 《笑傲江湖: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黃霑乘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創作過程詳見:《滄海一聲笑》的神奇創作過程)在台灣大熱,在1990年5月推出這張專輯(由錄音製作公司「音樂工廠」的老闆羅大佑和黃霑聯合製作,經滾石唱片出版);除了國語版的《滄》,還收錄了數首黃霑以前的創作,並重新編曲、翻唱或翻奏。專輯曾進駐台灣金曲龍虎榜的銷售排行榜(調查單位ICRT)共八周:六周冠軍、一周亞軍、一周第六位
  3. 精選輯《黃霑作品集》:從黃霑在7、80年代為葉德嫻張德蘭景黛音永恆唱片旗下歌手包辦作曲和填詞的粵語歌曲中,選出廿一首,1999年發行。
此外,黃霑為別人監製的非原聲專輯,
只有紅線女於1990年代初推出的粵劇專輯《四大美人》。
事緣他自小就迷上粵劇,尤其鍾愛紅線女;
成名後,於80年代末自資近百萬為偶像出版專輯,
兼任填詞人(除了《古本官話(木瓜腔)》一曲)和監製,
以古代四大美人為題材,挑選古曲改編,
又邀得名粵劇樂師黃繼謀來編曲,
還請來合作多年的編曲家戴樂民助拳,
加入現代音樂元素,如流水聲、鳥叫、雷鳴等環境音效。
經歷三年多專輯才製作完成,收錄有:
《貂嬋再拜月》、《昭君樂》、《西施喜》、
《長恨歌》和《古本官話(木瓜腔)》。
粵劇表演家及研究者王侯偉認為《昭君樂》一曲,
內容輕鬆歡愉,描繪了王昭君單于幸福的婚姻生活,
大異於紅線女以往所演繹的昭君劇目。
黃霑曾與顧嘉煇數度合辦音樂會,邀得多位歌手演繹,
煇黃歷年作品(也有少量非煇黃作);
2003年再跟香港中樂團合辦《黃霑獅子山下演唱會》。
除了1985年那一次,在香港舉行音樂會都發行過影像產品。
日期名稱表演場地
1985年12月7日-14日煇黃十二月香港紅館
1998年5月17日-27日顧嘉煇·黃霑·真友情演唱會香港紅館
1998年7月17日-18日顧嘉煇、黃霑經典金曲原唱巨星
廣州演唱會
廣州天河
體育場
1998年8月15日-16日顧嘉煇、黃霑真·友·情獅城義演之夜新加坡新達城
展覽廳
1999年12月24日-2000年1月8日香港煇黃2000演唱會香港紅館
2000年5月5日-7日新加坡煇黃2000慈善演唱會新加坡室內
體育館
2000年5月12日-14日大馬煇黃2000慈善演唱會馬來西亞
吉隆坡
武吉加里爾國家
體育場
2003年7月18日-19日黃霑獅子山下演唱會香港紅館
  1. 1975年迪士尼樂園表演團來港演出,黃霑應邀為多首歌曲操刀粵語詞,其中包括《世界真細小》。黃志華認為黃霑的詞,近原意和協音之餘,「又朗朗上口」,而且比起原詞「還多了些變化」(指副歌部分);長年致力於兒歌填詞的鄭國江更表示它啟發了他寫兒歌《小時候》。這首兒歌流傳甚廣,翻唱版本眾多;而在2008年,香港迪士尼因其價值和影響力(港人集體回憶),在樂園開幕禮上向黃霑追頒致敬牌匾。
  2. 1979年出品的「煇黃作」《獅子山下》,學者朱耀偉認為歌詞道出了香港人守望相助、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側面反映當時香港本土意識已經萌芽。2002年,香港政經環境惡劣而民怨沸騰,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引用部分歌詞,為財政預算案作結,勉勵港人「同舟共濟」,隨即引起廣泛迴響,掀起一股歌曲重播熱;此後該曲獲廣泛用於政府和民間活動中(詳見歌曲條目),亦有評論者視之為非官方的「香港區歌」。
  3. 亦有論者認為,他自1970年代末為《家變》、《狂潮》、《強人》等電視劇填詞的主題曲,能以雅俗共賞和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描寫「人生哲理」,為早期的香港流行樂界提供了「嶄新的表現方式」;歌詞中的警句亦經常被大眾掛在嘴邊,比如《家變》起首的「變幻原是永恆」,就成為了港人感慨世事莫測的慣用語。
  4. 1980年代至90年代初,黃霑一些詞作或曲作除了在香港流行,更隨著香港電視劇電影的傳播而風行中國大陸(如港劇《上海灘》和《射鵰英雄傳》的歌曲)以及台灣(如港劇《楚留香》、港片《笑傲江湖》和《倩女幽魂》的歌曲)。與鄧偉雄合填的《楚留香》,甚至一度成為台灣民間的「熱門送葬曲」,另外也有跟電視劇和電影無關的歌曲受到歡迎,例如《我的中國心》。

黃霑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的創會理事

參與推動香港音樂版權產業的發展,維護創作人權益。

黃霑常任電視節目主持。青年時就獲麗的映聲起用,
首次以藝名「黃霑」亮相螢幕,主持文化綜合節目
《青年聯誼會》,一炮而紅;作家沈西城曾形容黃霑:
「談吐爾雅而又學識淵博,英語也講得流利。」
繼後他又主持綜藝節目《金玉滿堂》、《群星會》,
1969年更獲得「最佳電視節目男司儀獎」,
而後被《香港電視週刊》喻為「電視王子」。
此後十多年間,黃霑主要亮相於無線電視,
如主持過三屆《香港小姐競選
和訪問名人成功秘訣的《成功之道》。
主持經驗豐富,但同時卻「一向語出驚人」
(沈西城語);

1983年8月,黃霑當金唱片頒獎禮的司儀時,
就失言得罪了徐小鳳,說她「又老又風騷」,
令她一氣之下唱歌失準,事後黃霑再三向她道歉。
他還曾經在佳藝電視,和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教授主持課,
日後混跡過主持界的學生有鄭裕玲吳君如等。
1980年代末,黃霑跟亞洲電視簽了三年,
1989至90年,他跟倪匡蔡瀾主持半夜成人節目
今夜不設防》,訪問娛樂圈名人,尺度大膽無所不談,
口碑載道創收視佳績。
1990年又夥拍林尚義尹志強等,為亞視主持世界盃直播;
據體育專欄作者「波王」所述,自稱「執波仔」的黃霑,
雖然對足球一竅不通,常提出令人發噱的無知問題,
但善於活絡氣氛,「主持效果奇佳」。
約滿前最後一個工作,林建明韋基舜等人主持奧運節目。
1993至1997年跟無綫電視簽約主持多個綜藝、
資訊及清談節目。
1994年初,《江山如此多Fun》開播,以遊戲比賽的形式,
向觀眾普及中國歷史地理文化常識,
才子形象深入民心的黃霑擔當主持,
並負責唱作主題曲;
節目曾入選1995年度壹電視大獎的「十大電視節目」。
監製蕭潮順說,有見於《江》的成功,
他和黃霑後來以同類型的《江山如此多嬌》進軍中國大陸。

節目自1997年起於北京上海四川廣東福建聯播,
共三十一輯;主持人還是黃霑,搭檔陳曉楠張延
94年末,因競爭對手亞視的資訊娛樂節目《今日睇真D

收視頗佳,無線推出性質相似的《城市追擊》來迎戰,
黃霑、安德尊等任主持。
這段期間由他主持的無線節目還有《萬千星輝賀台慶》、

訪問娛樂圈中人的《花弗新世界》、
普及對聯知識的《聯中傳奇》等。
黃霑晚年多活躍於亞洲電視和新城電台
2001至02年間,在亞視主持清談節目《三個光頭佬》、
性知識節目《夜夜應設防》和兩輯《黃霑香港情》
(曾訪問廿三條風波中的保安局葉劉淑儀),
以及在新城主持《星期日大菠蘿》、《開心大鬧鐘
和《開心霑士幫》。
此外他也曾受邀主持香港以外的典禮,

如1990年的「第27屆金馬獎頒獎會」(與張小燕
和1991年的「第36屆亞太影展頒獎會」(與崔苔菁)。

黃霑在大學畢業兩年後加入廣告界,受聘於英美菸草公司

任廣告部經理助理,期間獲擢升為副經理,

並保送英國接受商業管理訓練;但副經理的主要職責,

是控制廣告預算,跟他擅長的創作關係不大,

所以他在1970年轉投華美廣告公司,出任聯合創作總監,

翌年負責作曲的廣告

(Varsity Cigarettes:"Varsity World:60")

入選美國廣告界的最高榮譽「基奧獎」的

「國際影視類最佳作品獎」(Television/Cinema(International): Best 1971);

72年,華美的客戶「白蘭氏雞精」

不敵國貨(中國大陸)「蟲草雞精」的廣告攻勢,

銷路大跌,包括黃霑在內的多名華美高層須引咎辭職;

黃霑隨後轉投國泰廣告公司,任創作總經理,

但在幾個月後就辭職恢復自由身,

之後「偶然接受散件廣告創作」。

根據前廣告人李雪廬的《黃霑呢條友》,
1970年代前,香港的外資廣告公司,創作全由外國人主導;

而他們慣性的做法,就是引進歐美創作的廣告,
然後安排香港人下屬把文字直譯成粵語;
如果是廣告歌,就配上原來的音樂,
然而曲詞契合度往往一般,無法有效宣傳品牌。
為迎合本土市場,黃霑任職於「英美菸草」時,

已經提倡「曲詞應同步原創」,主張廣告語言應通俗地道,

又嘗試以先詞後曲的方法寫廣告歌;
但云云總總在他離開「英美菸草」、
當上其他廣告公司的高層後才得以全面實行,
奠定其創作地位的作品大多自此時起誕生。
1976年黃霑自立門戶,與林燕妮合組黃與林廣告有限公司

屬當年少數由華人創辦的廣告公司。
綜合李雪廬和黃霑本人所述,「黃與林」除了一般商品,
也接過傳媒的客戶:
1977年獲聘為《東方日報》的顧問,訂出
「檢討報章容」、「整頓市場,建立重要銷售網點」、

「委託獨立方作深入的市場調查」等一系列的方案,
結果《東方》半年內「銷量升上三十五萬份,
成為全港首份銷數以十萬為計算單位的報章」;
又推出了一個由黃霑構思的廣告企劃:
「一個月內每天推出新的廣告片,把採訪突發新聞的過程,

如實拍給港人看」,令報紙銷量升了百分之廿五,
《東方》於是得以把廣告價目調高,至百分之二十 。
「黃與林」亦曾是大型住宅屋苑太古城多年的廣告公司。
1985年,「黃與林」被世界大型廣告企業盛世集團收購
黃霑任香港區副主席,兩年後與林燕妮以倦勤為由,
雙雙退出廣告界90年代偶爾受邀創作廣告。
他參與創作的廣告有:
60年代:總督牌香菸的宣傳語「由頭到尾到咁好味」、

喼士頓(Capstan)牌香菸廣告歌(...人人食喼士頓)

(皆屬於英美菸草)。
70年代:1975年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所寫的宣傳歌《兩個就夠晒數
(此曲深入民心,對推廣節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頭馬干邑白蘭地「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
泛美航空廣告歌「...一生起碼一次,到世界度假」、
可口可樂宣傳口號「認真好嘢,可口可樂最好!」
(原句是"It's the Real Thing, COKE!")
和以「認真好嘢」「只有可口可樂...人人都鍾意」 、
瑞士糖(瑞士糖好味道...)
和聰明豆(...聰明仔食聰明豆)的廣告歌、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有疑難事,與你齊分擔」、
百事吉干邑的「紅頂金身百事吉,一嗒就知好酒質」、

他負責填詞的維他奶廣告歌(...點止汽水咁簡單)等。
8、90年代:關鍵旅遊社的口號
「旅遊嘅關鍵,關鍵全實現」
及廣告歌《食得招積、住得舒適》、
珠江橋牌玉冰燒《斬料、斬料、斬大舊叉燒!》
(兩首都是「黃詞顧曲」),
以及改編自《滄海一聲笑》的東海海鮮酒家廣告歌等。
年代待考:國際希爾頓牌香菸的廣告標語
「好嘢自然受歡迎」與「黃詞顧曲」
中旅社廣告歌「處處多歡樂...」。
黃霑早年在廣告界時,就已經積極參與廣告的選角、
選景、實際拍攝等工序;外國廣告導演受邀來拍片時,
他亦會從旁學習,為日後拍電影奠下了根基。
1973年離開國泰廣告公司後,
他跟朋友組成寶鼎電影事業有限公司,導演過兩部電影:
1974年上映的國語片《天堂》是其自編自導的創業作,
鄧光榮梁醒波胡燕妮曾江等主演,
借男主角這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偷渡客
以「現實的手法」,反映當時香港社會的弊病。
《天堂》打入了香港該年度的十大賣座電影榜,
並入選台北影評人協會該年的「十大國片」。
在與胡樹儒共同執導、
1975年上映的粵語青春勵志喜劇《大家樂》中,
他仍獨自寫劇本,還一手包辦了十多首電影插曲的曲詞,

並由他和溫拿樂隊等片中演員演唱,

相關唱片於同期推出;電影登上年度十大賣座電影季軍,

溫拿樂隊亦火速走紅。
1977年左右,黃霑投資開拍《笨賊霑》,
四年後他稱分身乏術和成本問題,無限期擱置拍攝工作。

不久「寶鼎電影」解散,半個月後,
他再另組黃霑電影事業有限公司。
80年代末,他把「黃與林」易手後,
曾籌拍《調景嶺風雲》,不明原因,同樣以夭折收場,
僅留下構思文稿——據「黃霑書房」的整理和概述,

調景嶺(香港政府為國民黨軍人,及其家眷開辟的收容地)

對成長於親國民黨家庭的黃霑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是他拍電影的理由;
手稿寫道:「調景嶺 is a symbol。調景嶺是貞忠老兵,
極愛國的中國人的代表。」
而同時期籌拍的《不文集》,亦胎死腹中;
據本人的自述,雖然電影公司成立數年仍沒拍成一部戲,

但付給編劇、演員等人的訂金已無法討回,
加上公司裝橫、營運等耗費,終於使他負債纍纍,
導演生涯亦告一段落。
另外,他還偶爾為其他導演編劇,
賴建國導演的《先生貴姓》
張徹導演的《霹靂情》(與杜良媞合編),
惟電影在香港反響一般:前者上映了八日,
累計票房四百六十萬,年度電影票房榜上排行第四十位;

後者因午夜場票房欠佳而無法上正場。
黃霑一生演過電影角色不少,大多屬於客串或配角性質,

演繹貼近其形象、插科打諢的小人物,
如喜劇《唐伯虎點秋香》的「華太師」、
逃學威龍2》的「王牧師」、
鬼馬雙星》的「黃不文」、
花田囍事》的「知縣」等。
他也擔當過主角,如:1975年在諷刺喜劇《大千世界》中飾演清末一狡獪貪官,演技得到工商日報記者的好評;1980年代末,先後在《歌舞昇平》和《偷情先生》中,
飾演既情緒豐富又性格多面的音樂經理人「James」
(演技受影評人石琪月巴氏讚賞),
以及怕老婆卻想去偷腥的公司高層「老尤」;
1990年代初,在喜劇《不文騷》中扮演色情笑話節目,
主持「占」,與節目幕後軍師「亮」(黃光亮飾)
和廟街歌手「光」(尹光飾)有一段互相競爭的故事——片中也穿插著大量經黃霑和尹光改編的歌曲,
《不文帝女花》、《小姐一聲笑》、《七個小矮人》等;

他又在《不文小丈夫》、《不文小丈夫之銀座嬉春》等
一系列的三級片中,飾演愛到處尋花問柳的男主角
(但他沒有演裸露的床戲);還以主持人的角色,
在紀錄片《私鐘真面目》
和《大咸濕》披露香港性產業的狀況。

著作與學位論文

黃霑是多產的流行作家,筆耕數十年,出版書目逾三十本:

報刊專欄散文隨筆

他曾為《明報》、《新報》、《東方日報》、《壹周刊》、

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報刊寫專欄文章,

講述他種種見聞體會以及身為創作人的心路歷程;

大部分已結集成書,例如《黃霑隨筆》、《開心半世紀》、

《廣告人告白》、《浪蕩人生路:人生篇》等。

不文集》是他由1973年起在《明報周刊》寫的專欄,
並在1983年成書,內容主要是黃色笑話粵語髒話典故;
後來他在《楊瀾訪談錄》中表示寫《不文集》
是為了「撕破中國人對待性愛的虛偽面具」(大意)。
李雪廬認為當時香港的社會風氣,處於半保守半開放之間,

而性話題仍只能暗地裡談論,電影分級制度還沒訂立,
情色電影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依然禁映;
《不文集》就「填補了這段時期的空缺」,
為市民大眾提供了「視覺上的性趣」,因而一時洛陽紙貴,

「不文霑」這個綽號亦由此而生。
至其逝世前,《不文集》已印行逾六十版,
估計已售約十六萬本。
1977年左右,相戀中的黃霑和林燕妮在《東方日報》
開設「一題兩寫」的專欄,即每日以一個主題,
由二人生活瑣事、工作見聞以至兩性觀念等等,
各寫一篇幾百字的短文,同版刊登。
一個文風大膽、一個措辭正經,兩相對照,
同時亦滿足了群眾對名人隱私的好奇心,
因此頗受歡迎及後編成了三本書:《人海同遊》、
《有樂共享》、《真誠相見》。
1979年,時為中英談判早期,他在《明報周刊》執筆寫
《數風雲人物》,訪問了香港十位名人,包括姬達
嘉道理鄧肇堅何賢何鴻燊等,後來也出版成書。
李雪廬給予此訪問錄很高的評價,
說:「用語傳神精準……力求表達出受訪者個性和背景」,
也是了解當時香港歷史和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大意)。
8、90年代,他在新報快報等報紙連載《香港仔日記》、
《大家姐傳奇》、《JJ自傳》等小說(亦印行出書),
以第一人稱「新三及第語言」(白話文+粵語+外語),
描繪港人各式各樣的愛慾世界。

黃霑在成名後仍不忘鑽研學術:

1976年起,以工餘時間於港大修讀哲學碩士

並師從中文系教授羅忼烈(原名羅慷烈),

數年後畢業,論文題目為《粵劇問題探討》;

晚年攻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社會學系博士課程,

期間患上癌症,但他在病情好轉時把論文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

(1949-1997)》寫完,2003年9月獲發哲學博士學位。

他一生三個學位的論文(包括學士論文《姜白石詞研究》)

均與音樂有關,性質橫跨學術和大眾文化。

綜合張文光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的說法,

黃霑在1987年曾為爭取民主的組織,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

義寫了「爭取八八直選集會」的活動歌曲《同心攜手》,

也參與了是次集會並發表演講。

1989年5月,黃霑參加全球華人大遊行及主持,
民主歌聲獻中華,聲援內地學生民主運動
同時期,羅德丞帶頭建立新香港聯盟
與羅德丞份屬好友的黃霑加入成為理事。
根據「新港盟」前總幹事高繼標所著的

《羅德丞政海浮沉錄》,及後羅德丞推出

「一會(立法會)兩局(地區直選功能組別)」政制方案
(即立法會分組點票制,適用於任何議案),
包括黃霑在內的多位成員曾表態支持。
1994年,黃霑應中方邀請出任香港事務顧問
1996年5月,香港回歸將近,羅德丞表態角逐特首
後來放棄,改為私下支持李福善參選,
黃霑亦隨之去擔任李福善的公關和形象顧問;
但高繼標認為他是政治選舉的外行,在拉攏傳媒、
團體拜會和訓練李福善答辯技巧上毫無建樹,
又對他邀請藝人在10月下旬的參選宣布會上,
表演助興這個做法頗有微言。最後因種種因素,
李福善在首輪選舉中取不夠提名票而出局。
2002年,香港政府推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他曾撰文支持且反對以白紙草案向公眾諮詢。

隨著老一輩歌手的淡出,黃霑晚年,很少歌手找他填詞,

影響逐漸衰落,他歸咎於自己與年輕聽眾的代溝太深,

又對香港樂壇的前景表示憂慮。

黃霑把事業重心放在其他方面:
1999年與春天舞台製作有限公司成立實用進修學院,
任講座「創意與創造力:21世紀競爭決勝之道」的主講,
談創新思維,共十一場,主持一系列名人談人生的講座;
活躍於舞台劇界,如演出舞台劇《蝦碌戲班》(2000年)、

為舞台劇《麗花皇宮》(2001-03年)擔任藝術總監
(導演高志森在《追憶黃霑當年情》說,
黃霑主要負責選曲和歌曲編排)和飾演「保叔」一角、
為舞台劇《酸酸甜甜香港地》包辦全劇歌詞(2003年)、
編寫《西遊記》的舞台劇劇本(未發表)等。

2001年4月,黃霑証實患上肺癌,手術和化療後,

病情有所改善,但2002年5月癌症復發。

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時46分,黃霑在香港沙田仁安醫院,

因末期肺癌引發的肺炎逝世,終年63歲——

離世前幾天仍為《南方都市報》寫專欄,題為《多餘事》。

家人按遺願低調舉行葬禮,未讓公眾憑弔。

黃霑病逝後,香港各界紛紛致哀,包括生前好友顧嘉煇、
母校喇沙書院校長劉煒堅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
時任財政司長唐英年民政事務局何志平等。
此後接連多天,其人其事成為香港媒體焦點,
作品也再度熱播。
12月5日,演藝界首次借用香港大球場
舉行「黃霑博士追思會」供公眾悼念緬懷,
逾萬名市民出席。
及後台灣兩大影視頒獎禮「第39屆金鐘獎」和
第41屆金馬獎」,以及香港的「第27屆十大中文金曲」
都有向黃霑致敬的表演環節。
新城勁爆頒獎禮」和「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
追頒榮譽大獎,以表揚他一生對流行音樂的貢獻,
女兒黃宇詩上台代領。中國大陸亦有三個音樂頒獎禮,
向他頒贈致敬性質的獎項。
05年初,顧嘉煇寫了一首悼念曲,名為《霑叔》,

鄭國江潘源良及林夕填詞、雷頌德編曲和監製、
溫拿樂隊主唱,並在「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頒獎禮」
的悼念環節上首播。
2015年,為紀念黃霑逝世十周年,

第三十七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
和「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均特設致敬環節,讓林子祥岑寧兒林奕匡等歌手演繹其名曲。


  • 1967年,黃霑與著名歌星華娃結婚,育有二子一女,女兒即前無綫電視主持黃宇詩。1970年代中期與著名女作家林燕妮相戀,當時華娃雖然懷有身孕,但仍堅持與他離婚。黃林二人的關係維持了十四年,並在金庸見證下成婚,但最後卻以分手收場,林燕妮亦鄭重否認曾與黃霑註冊結婚。1995年,黃霑與助手陳惠敏(Winnie),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他一直極力保護妻子隱私,不讓其容貌曝光媒體。
  • 黃霑受喇沙書院的宗教氛圍影響,十九歲時受洗天主教徒,大學畢業後在天主教學校教過聖經,亦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創作彌撒曲《讓兒童來近我主》;但根據《大學線月刊》的訪問,他同時卻認為教會某些規條「保守」和「不近人情」。黃霑說,他在與華娃離婚不久、情緒非常低落時接觸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後發覺比起祈禱,唸誦心經反而能使他心境平和,從此他便一直潛修佛學,亦曾撰文說學佛體會,如散文集《開心快活人》中的《自了漢》、《學佛我見》和《先對胃口》;但黃霑仍有參與跟天主教有關的活動,如在2000年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出品的電視劇《始終係天主》創作主題曲《天主始終係愛》以及在第三集分享一個關於「主日奉獻」的小故事。數年後,其喪禮以佛教儀式舉行,但他生前有沒有正式皈依佛教則不得而知。
  • 黃霑亦在《大學線月刊》的訪問中表示,他曾因人生挫折而動過輕生的念頭:
    90年,我在生命中摔了一跤:生意失敗、與林燕妮分開、因生意失敗而欠債……我想過自殺,但站在欄杆前,我捨不得媽媽。
    ——黃霑

  • 1997年4月8日,美孚新邨發生由菸頭引發的三級火警
  • 死者包括黃霑的母親及侄兒。
黃霑晚年研究普及文化,並以探討香港流行曲歷史的論文,
在大學考試評審委員舉行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
他沒有受多少質詢便順利過關獲得博士學位
黃霑的博士論文導師劉靖之,形容他是一位嚴肅的學者,
而校外考試委員會則認為整篇論文
「資料基礎厚實,歷史分期合理,立論鮮明深入,
   行文暢達,獨具個性。」
黃霑病逝後,這篇論文被廣泛談論,成為當年香港文化界,
一個熱鬧的話題。
香港經濟日報》在整理黃霑論文的部份內容時指出,
由《世界真細小》到《滄海一聲笑》,
他一手把嶺南文化的精髓重新包裝,
成就響遍全球華人的粵語流行曲文化;
但他臨終前的博士論文,卻寫下了一個極其悲觀的結論,
認為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
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
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
他希望藉這篇論文,呼籲港人重新認清香港文化的位置,
以建立探索未來的基礎。
論文現藏於港大圖書館,並供讀者在網站下載,
題目為《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以一般社會學文化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為藍本,
再基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對眾多音樂人的訪問寫成;
首先上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描寫背景——
曾經風行一時並對香港流行曲影響深遠的國語時代曲,
再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起點,正式開展主題,
論及香港樂壇的種種變遷,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
黃霑指1950年代初粵曲佔盡優勢,遇香港廣東人口急升,

還有《伶星報》等報刊推波助瀾;

但粵曲製作由「七日鮮」變成「三日鮮」,

同時也遇到南下上海人,帶來的國語音樂衝擊。

當時雖有香港人創作「粵語時代曲」,但質素差劣。
及後,仙杜拉在1974年主唱的《啼笑因緣》,紅遍香江,
意味粵語流行曲開始受社會認同。
對於轉變的原因:
「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香港開始形成了強烈本土意識。」

他分析道,早年難民來港後,經歷了1967年的社會動亂

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1973年股災等風波;

在社會復甦後,他們的「庶民精神」被喚醒,

本土意識慢慢凝聚。
此外他又為許冠傑設一獨立篇章,
剖析其對早期粵語樂壇的貢獻。
他認為,香港普及文化在1980年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從地理和政治,香港文化只有繼續邁步向前之勢;
然而「六四」和「九七回歸」換來紙醉金迷的消費模式,
使之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即時兵敗如山倒。
「香港人這時(1970-1980年代)注重小我,


發展一種自戀式(narcissistic)的感性消費;

而一個轉身,就投入一窩蜂的潮流去。」
香港政府對香港採取放任的文化政策,
既令「港人的文化目光和胸襟廣闊,
令社會呈現了多姿多采的豐富面貌」,
也令「香港人目空一切,認為一己成就,
為其他華人社區所不及。」,造成一個矛盾的現象。
這一矛盾而多元的環境,使香港普及文化達至巔峰,
影響力更席捲兩岸。他在論文中舉例:
1984年,張明敏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
唱出由黃霑填詞的《我的中國心》。

這首歌馬上紅遍全國,

「中國文化部門開始對香港流行曲稍有改觀」,
上海灘》、《愛在深秋》等名曲隨之北上。
憑著多部電影的流行,「港歌」同樣風靡台灣。
「本來,香港地處兩岸中間點,正好在兩地交往,
做交流的中介。」他悲觀說:「可惜只有地利,
另外卻有其他因素,令這完美結合沒有發生。」
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1984年中港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改變已在港人北上潮中,悄然逼近。
1989年六四事件是另一轉捩點,
此後香港政治心態雖有轉變,
但「反思的結果在流行曲卻反映得很少」;
相反,港人變得醉生夢死,
文化生活消極:「滿足了個人消費慾之後,就呼朋喚友,
唱一夜豪情卡拉OK,或者看周星馳無厘頭喜劇。」
他指出,踏入1990年代末,香港終於遭逢七大衰退因素,
被摘下普及文化光環。
一、兩岸開放使香港昔日的海外市場變成競爭對手,

       衝擊香港音樂產業。
二、唱片業短視,靠發行精選輯「吃老本」,
       又不肯培訓音樂新人,只求「現賣現買」;
       盜版風行亦令已萎縮的唱片業雪上加霜。
三、高級音樂製作軟體的流行,大大降低入行的門檻,
       未受訓練的人也能當作曲者和歌手;
       隨著錄影技術的進步,原本附屬於音樂的影像,
       變得喧賓奪主,「歌曲的壽命也相繼縮短」。
四、唱片業消費群因香港低生育率逐漸減少,
        為了迎合年輕樂迷的語文水準和聽歌習慣,
        唱片市場製造大量「不堪入耳」的作品。
五、香港未能消化歐美的新風格,
        如Hip Hop、Euro Pop、Techno等,
        只留下一堆「不倫不類」的產物。
六、唱片公司注重廣告收益多於唱片銷量,
      導致歌手「不務正業」,把重心放在影視和廣告活動上。

七、「頒獎文化」的興起令音樂文化愈趨單一,十有八九,
      是「慘情歌」,淪為「卡拉OK場自娛和發洩的工具」。

對於香港音樂由盛而衰,
黃霑寄語:「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聲音……
香港因緣際會,創造了劃時代的普及文化高峰。」
不過主權移交後:「聲音會隨時間湮沒,
除了存在人們的記憶和幾張塵封的唱片裏,
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鳴了……
回歸後香港,縱然偶有獨唱,
也只是大中華合唱的單一環節。」,
並引用《強人》的歌詞,
寫下一個可堪回味的結語:
「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
    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


9 則留言:

  1. 記得有一篇訪問,他談到已沒有人找他寫詞時,很失落。

    回覆刪除
  2. 萬能創作人! 黃霑先生說的悲觀結局,現在不知道是不是實現當中,粵語流行曲已不像從前備受推崇及欣賞,普及程度相差甚遠。

    回覆刪除
  3. 黃霑是一名真才實料的才子,
    而且, 覺得他人品不錯,
    雖然自稱不文霑,
    和林小姐有一段不倫戀,
    但是觀看瑩幕,
    他對女藝人還很尊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