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章太炎1869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原名學乘枚叔,以紀念辭賦枚乘

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

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號太炎

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

「劉子駿私淑弟子」等。

中國浙江餘杭人,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

民族主義革命者。

章太炎出生於書香門第,並且家庭富有,有藏書樓,

家中還有醫學家傳。

幼年受祖父(章鑒

及外祖(朱有虔漢學家)的民族主義薰陶,

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

不滿於滿清外族統治,

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

並在後來與《春秋》的夷狄觀;

以及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

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

1891年光緒十七年)章遵從父親章睿(古文經學家)

遺命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

早年關注經、子之學,

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

 著有《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

康南海梁啟超通信。 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

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生,麥孟華等人的「拳毆」事件。

此後回到浙江,與較為穩健改革派王仁俊

宋恕等人相往來。

1898年春,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

戊戌政變後,章氏仍遭通緝,避地台灣

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

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

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

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

蘇州出版了其著作~
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

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晚清趨新的士大夫嚴復

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

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主張驅逐滿、蒙代表,

並割明志。但章氏仍與康、梁等人保留著聯絡。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啟超《新民叢報》館,

並與孫中山結交,極力牽合孫、康二派的關係。

同時通過日本的中介, 接觸到西方哲學社會學

文字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年夏回國後,

重新改定《訄書》(即《訄書重訂本》,

1906年於東京出版鉛印本,改用此前鄒容的題簽),

並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

與梁啟超同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
此期間,參加上海愛國學社

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清帝,

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

遂發生震驚中外之「蘇報案」,乃與清廷兩曹對質,

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判刑,入獄三年。

1906年赴日本參加同盟會,繼任《民報》主筆,

主持《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

 此期間,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

「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

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

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始者。

又參與此期興起的國粹主義運動,

1905年起,在《國粹學報》上發表若干學術文字,

並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

1903年章太炎與近代古文經學另一重鎮劉師培定交,

 此後因學術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

劉師培由其妻何震出面,接受端方的收買,

寫了自首信——《上端方書》。

1908年2月,劉師培返回日本東京,充當端方暗探,

 並且續辦更為激進的《衡報》,鼓吹無政府主義革命。

 同時組織齊民社,舉辦世界語講習所。

1908年5月24日,上海《神州日報》

刊載劉師培夫婦偽造的《炳麟啟事》,

大意為章太炎聲稱將「不理世事,專研佛學」。
            6月10日,東京《民報》上刊載章太炎應對的

《特別廣告》,他憤怒抨擊《神州日報》捏造事實,

指稱劉氏夫婦是清廷密探。

後又發生有人慾謀害章太炎的「毒茶案」,經調查,

投毒者是劉師培姻弟汪公權。東京留日學生界一片譁然。

其間,日本政府應清廷要求,查禁了《民報》等報刊,

劉師培夫婦的《天義報》也未能倖免。

劉師培夫婦在東京不能立足,只得返回國內。

劉師培因惡氣難消,遂寫信向黃興揭露~

章太炎曾應允滿清總督張之洞端方
  
「只要給兩萬元,便可捨棄革命宣傳,赴印度出家」之事,
                       
此事令章太炎難以辯駁,十分狼狽,此時他又與孫文

汪精衛黃興等因《民報》不合,乃由提倡光復

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

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

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製,

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

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

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誌》,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

以普及學術。

1911年10月發生辛亥革命

11月15日回到中國上海,向黃興提出

「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

並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

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

1912年冬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

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與湯國黎結婚。

            6月,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

發表《駁建立孔教議》, 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

1913年8月進京,欲與袁世凱說理。

袁不見,章乃以大勳章作扇墜,至新華門大罵,

遂遭袁氏囚禁,關押在龍泉寺。被袁世凱囚禁時期,

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後集為《菿漢微言》。

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

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後由上海右文社
                
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章恢復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主張表示反對。
            
            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
                 
            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

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

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

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

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

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4月7日上海成立反赤救國大聯合會,

章太炎被推為理事長。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採取不合作態度,

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

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

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

力主對日強硬。

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

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

並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

漢學轉向宋學王陽明心學
               
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

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

主張回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

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響,因為變化的歷程相當繁複,
              
依其《菿漢微言》中的自述,

是以「始則轉俗成真,終則迴真向俗」十二字予以歸結。

1908年(光緒二十四年)大抵而言可以

著成《齊物論釋》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習樸學、

諸子學以及西方進化論社會學在因蘇報案入獄之後,

則改習法相宗,而後思想便以唯識學為尚,
             
認為先秦諸子之學皆不足比擬,固可謂「轉俗成真」。
            
 自《齊物論釋》著成之後,章太炎因齊物思想的啟示,
            
不再僅以唯識為唯一標準,轉而認為凡

「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
            
開始對古今中外的學術思想進行重估。

即進入「迴真向俗」的境界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來自四個淵源:

一 為受乾嘉考證學的影響,講求客觀實證;

二 為跟隨晚清諸子學興起的潮流,

對荀子、莊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揚,尊子貶孔;

三 為受到嚴復的影響,在其早年的文章中

尤其多以進化論做為理論架構;

四 為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唯識論,

是章氏後期思想的支柱,
     
使其思想體系中充滿個體主義、相對主義的色彩。
    
 除了這四大淵源外,顧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
     
章學誠戴震孫詒讓康有為等人的思想也對章太炎

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1898年12月4日,避禍抵台北

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
                          
與日人館森鴻(袖海)等相往來。

1899年6月10日由基隆轉赴東京

太炎在台論文計有41篇,詩文評、詩16篇,
                         
多數刊在《台灣日日新報》,同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

抨擊慈禧太后為首清政府,這些論文佔章氏著作份量不多,
                        
 卻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當重要的資料,
                       
《正疆論》謂「以支那日本較,則吾親支那;

                        以日本與滿洲較,則吾寧親日本。」

 文中並推崇延平王鄭氏,貶抑降清將領洪承疇李光地
                        
反映章氏雖厠身台灣,滿漢族民族意識仍甚為急切。
                        
在台亦參加玉山吟社的唱和,與法院長水尾晚翠
                        
報館主筆籾山逸「以文字訂交」,來往甚密。

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後,章氏寫給大眾閱覽的文字

轉變為通俗的文筆,

曾做為張我軍鼓吹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理由之一,
                        
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時,
                        
新舊雙方各執章氏文字風格之一端,

以彰顯己方立論的正確性。

1899年,離開臺灣前往日本本土,在京都、東京逗留。

1902年,第二次渡日本,曾計劃在東京舉辦

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支那亡國」意指南明永曆帝政權的滅亡,
           
預定的舉辦日期為明思宗殉國之日,
           
但是紀念會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壓下被禁止。
          
 此次東渡,章太炎住在梁啟超主持的新民叢報館,
           
為《新民叢報》潤色譯文,
          
 並曾試圖調解孫逸仙康南海二派的關係。當年夏回上海

1906年,章太炎自上海出獄後,立即由同盟會迎至東京
           
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演說,主張發揚「國粹」、

「宗教」。

章門弟子名錄

東京時期:錢玄同(疑古)、許壽裳朱希祖

黃侃(季剛)、汪東(旭初)、沈兼士

馬裕藻龔寶銓、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啟明)、

胡以魯易培基陶煥卿錢家治朱宗萊余雲岫

北京時期:吳承仕

上海時期:馬宗霍

蘇州時期:龐俊(石帚)、沈延國

徐復朱季海王仲犖

  • 俞曲園因太炎提倡排滿革命,曾聲言「曲園無是弟子」,
  • 章曾就此撰有《謝本師》一文,
  • 收入《訄書重訂本》,又有《俞先生傳》,收入《太炎文錄》。
  • 但太炎治學,由小學入門,主張音韻文字相通,以此為基礎,
  • 結合西學,恢弘清代諸子學之門戶,其方法一本曲園師承,絕非自立門戶。
  • 章太炎一直不肯相信殷墟甲骨文真的是古文字,
  • 認為龜甲不可能在地下埋藏數千年而不朽爛。
  • 他在《國故論衡》中寫了一篇《理惑論》,
  • 是專門抨擊金文甲骨文的。講到龜甲文時,
  • 他說:「近有掊得龜甲者,文如鳥蟲,又與彝器小異。其人蓋欺世豫賈之徒。
  • 國土可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賢者信以為真,斯亦通人之蔽。……夫骸骨入土,
  • 未有千年不壞,積歲少久,故當化為灰塵。……龜甲何靈而能長久若是哉!」
  • 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在其遺著《甲骨學六十年》中亦曾論及此事,
  • 說「章氏小學功深,奉《說文》為金科玉律。
  • 不容以鐘鼎甲骨,訂正《說文》之訛誤」。
  • 章太炎精通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
  • 曾有人問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
  • 他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學第一。」
  •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編《民報》時,曾主張社會主義,
  • 片山潛等日本社會主義者過從甚密,並由此反思西方的進化論及現代文明,
  • 撰寫了《俱分進化論》、《五無論》等著作。
  •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期間,被迫寫「勸進書」,
  • 書云:「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詞,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
  • 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
  • 予以極刑,較當日死於滿清官僚之手,尤有榮耀!」
  • 口中猶罵聲不絕,以粗話辱袁。據說,袁極為生氣,
  • 又自嘲說:「彼一瘋子,我何必與之認真也!」時稱章太炎為「民國之禰衡」。
  • 太炎有一致胡適之白話文書信,抬頭刻意寫曰:
  • 「適之你看」,蓋直譯舊時信函「某某大鑑」之體也。
  • 劉歆七略》的影響,以《國故論衡》中《原學》等篇為代表,
  • 章太炎主張「九流皆出王官」說,而後來胡適著《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 提出相反的意見。
  • 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徵婚啟事的名人之一,有人問他擇偶的條件,
  • 他說:「人之娶妻當飯喫,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
  • 最不適合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
  • 後經過蔡元培媒人,與湯國梨女士結為夫婦,婚禮當天,
  • 皮鞋左右顛倒,一時大窘。
  • 章太炎逝世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暫厝於蘇州錦帆路寓所水池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遺願,
  • 葬於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遺臣張蒼水墓旁。
  • 文革」初期遭暴屍,後又重新安葬。
  • 湯國梨卒後,亦一併安葬於此。今設有章太炎紀念館。
  • 文化大革命後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中,章太炎被當作法家體系,
  • 在晚清的代表而得到發掘,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並「解放」了一批學者,
  • 編輯了若干章太炎詩文、著作的選本和注釋本。
  • 這一系列工作,雖然受到政治風潮的影響,
  • 1980年奠定了代以後編《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學研究的人員基礎。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