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康有為1858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
祖詒廣廈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
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
1895年(緒廿一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
             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
             康有為生於官僚家庭,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
             祖父康贊修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
             

1879年(緒五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1882年(光緒八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
              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
              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
              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後經考證,其很多思想來自於其他大名士之著作,
              並非為康有為原創。
1891年(光緒十七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
            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
            康有為自稱得知《馬關條約》簽訂,在松筠庵聯合1300多名舉人,
           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由於光緒帝年紀較輕,
           且沒有實際從政經驗,康有為依靠其激進且不符合實際的改革觀點,
1895年5月底第三次上書,這得到光緒帝讚許。但根據不少學者的看法,
          康有為在進行政治宣傳以及回憶的時候(最明顯如其《康南海自訂年譜》)
          存在著很多不尊重事實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現象
          如茅海建等不少學者則根據許多文獻認為康有為所謂的組織舉人聯名上書,
         事實上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公車上書實則是~
         由當時的翁同龢李鴻藻汪鳴鑾等京城高官發動組織,
         目的是阻撓《馬關條約》的簽訂。另有研究者認為,
         當時清政府內部已經趨於求變,
         即使是保守派的徐桐和榮祿,也曾對變法做過努力。
         公車上書的時候,18省「公車」絕大多數都沒有參加康組織的簽名,
         他只徵集到80名廣東人的簽名。
         而僅僅是另一人陳景華就鼓動了一場280多人簽名的廣東公車上書。
         不久,康有為會試中式第五名,榜名康祖詒。
         殿試之後,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賜進士出身,用工部主事。
           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佔領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
1898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
                   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
           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
           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
                    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皇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
後人稱為戊戌變法。後經學者考證,光緒皇帝收到的每筆奏摺,
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審閱,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詳細紀錄,
因此慈禧太后對變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不會維持一百天時間。
而事實上,後來被殺的變法派戊戌六君子,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
林旭是榮祿推薦的,只有譚嗣同才是康有為的人。
但在變法中,光緒帝基本上只聽康有為的意見,而其部分不切實際,
甚至涉嫌造反的意見引起慈禧等保守派的不滿,才會導致最後的政變。
期間,康有為的思想漸趨保守,為自己進入權力核心鋪路。
他提出變法核心為「立制度局、新政局」。制度局效仿的是日本明治維新,
只負責議政而不涉足具體的行政。中央制度局由皇帝主持,
地方則設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工務局、礦政局、鐵路局、郵政局、
造幣局、遊歷局、社會局、武備局等「十二專局」,
架空現有的軍機處、總理衙門、六部、地方督撫衙門等部門。
他也認為中國的國民素質不足以設立議會,應由皇帝專權。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
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
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
甚至付以事權。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將中美英日四國建立為一個~
類似後來蘇聯或獨聯體的政體,藉以對抗俄國,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
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
「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
這種激烈的言論,
           9月19日(八月初四)促使慈禧太后在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
              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康有為的授意下,
          9月20日(八月初五)在變法派官員楊深秀上書光緒皇帝:
          「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
「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
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
          9月19日(八月初四)。慈禧太后於返回紫禁城後,
          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
                              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9月21日慈禧在訓政當天頒布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
          「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著革職,
           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
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
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指出這是因為慈禧當時,
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
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變法失敗後,維新派人士人人自危,李鴻章甚至不顧危險在慈禧面前稱自己是「康黨」;
意在將推行「合邦」計畫者,與一般維新派人士做出區隔,
希望保持部分維新的成果,但隨著保守派掌權,新政紛紛廢除,
使得中國走向更保守排外的道路。
政變後康有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重慶號到上海海面,
再由英國領事館職員協助在上海海面轉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
自稱持有皇帝衣帶詔
1899年7月20日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
                           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遊歷列國,
                           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1900年曾參與自立軍起義辛亥革命後,
1913年康有為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
         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
1917年6月28日康有為從天津秘密進京,與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
              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1921年遷居愚園路「游存廬」,
1923年遷居青島(見青島康有為故居)。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皇帝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張園覲見探望
1927年3月18日康有為因躲避北伐戰亂,從上海抵達青島。
            3月29日參加同鄉宴,宴後嘔吐,
            31日凌晨5時30分七竅流血猝死。關於其死因,其女康同壁生前堅持
「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導致死亡」;康同壁之女羅儀鳳文革中所寫的一份交待材料稱~
康氏「是被國民黨下毒害死的」。
康有為另一位女兒康同環則認為:
「可能是英記酒樓的食品不潔所致,未必是因為政治鬥爭而犧牲的。」
康氏弟子呂振文臨終對其子披露,因康氏不同意溥儀「跟著日本人走」,故而遇害。
此外還有慈禧餘黨暗害說,甚至移植睪丸致死說(已被證實為謠言)

全集

  • 萬木草堂叢書
  • 演孔叢書
  • 康有為詩文選
  • 湯志鈞選編,康有為政論集
  •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台北:宏業書局,1976年
  •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堂遺稿外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 樓宇烈編,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北京:中華書局
  • 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