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 附:秘傳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或譯:諾斯替、諾斯蒂靈知、靈智真知

是基督教發展初期的一個異端,沒有留下來什麽文字著作。


諾斯底 / 靈知Gnosis,或譯 : 真知)希臘語意為「知識」,

希臘語原文是指透過個人經驗,所獲得的一種知識意識

諾思底主義者相信透過這種超凡的經驗,

可使他們脫離無知及現世。

諾斯底是指 : 在不同宗教運動及團體中的同一信念,

這信念可能源自於史前時代

但卻於公元的首數個世紀活躍於地中海週圍,

與伸延至中亞地區。

了解這個核心信念的鑰匙就是要透過擁有

歷史上不同的諾斯底主義教派(尤其基督教諾斯替教派):
都是被持有對抗信念的教派所逼害。

缺乏證明早期諾斯底主義者自稱為「諾斯底」,
這個稱呼在現今學者中經常用來表示,

那些以個人智慧來獲得拯救的人。
雖然很多諾斯底主義者都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

甚至自稱為基督徒
但當中亦有很多不同宗教定位的諾思底主義者,
尤其是遠久的波斯先知摩尼的跟隨者(摩尼教
及在伊拉克伊朗早於基督教的曼底安主義
歐洲諾斯底主義,

嚴重地受到光與暗的鬥爭的神話觀念所影響。
這影響導致強烈的二元論發展:
在天國的國土與物質的世界有著明顯的分隔,
這個物質世界是由創造它的無知的神德謬哥所支配。
受到基督教廣泛的傳播所影響,
德謬哥被認為與撒但十分相似。

其中一個二元論的來源可能是直接由~
其他近東諾斯底主義引入,如鮑格米勒教派
在二十世紀發現的死海古卷可找到諾斯替教痕跡,
但在十九世紀前的知識完全來自愛任紐希波律陀
俄利根特土良伊皮法紐基督徒著作。
儘管很難為諾斯底主義落一個定義,
但那些稱為諾斯底主義的古代哲學,
能給予一個典型的模樣。諾斯底主義通常都具備以下標記:
  • 一個遙遠、至高的及不為人知的獨一個體神格觀念,
  • 祂有著不同的名字,
  • 包括普累若麻(Pleroma,希臘文原文即「豐盛」的意思)
  • 拜多斯(Bythos,希臘文原文即「深」的意思);
  • 更多的神祇從獨一個體「流出」。
  • 流出的神祇會漸次的遠離獨一個體,
  • 帶有不穩定的神祇性質;
  • 人類的墮落是在獨一個體的事件,而非因人類的行為。
  • 人類的墮落是因蘇菲亞(Sophia即「智慧」的意思)
  • 從人類體內流出所造成的;
  • 另一個不同的造物主,以柏拉圖主義的傳統命名為德謬哥
    證據顯示德謬哥的觀念是由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及《理想國》而來。
  • 在《蒂邁歐篇》中,德謬哥是一位仁慈的創造者,
  • 從先在的物質創造了宇宙,
  • 卻在創造時受了迷惑。在《理想國》中,
  • 在形容蘇格拉底靈魂中的慾望,
  • 就有像有著獅子形象的德謬哥。在其他地方,
  • 德謬哥亦被稱作
  • 伊達波思」(Ialdabaoth)、
  • 「薩麥爾」(Samael,亞蘭文即盲目的神的意思)
  • 或「薩迦拉」(Saklas,古敘利亞文即愚蠢的意思),
  • 祂有時會忽視獨一個體及甚至會與之反抗,
  • 因此祂會顯得帶有惡意。
  • 德謬哥創造了一批「執政者」統管整個物質世界,
  • 並且阻礙靈魂的攀升。
  • 世界因而是帶有缺憾或者是因錯誤而產生,
  • 但最少與構成它的物質一樣的善良。
  • 這個世界是較高層次的存在或意識的幻影,
  • 它的下等可以與油畫雕刻或其他手藝相比,
  • 是真實的模仿。在某些情況下,它是邪惡的及緊縮的,
  • 是一個為當中的居民所設計的監獄;
  • 以複雜的神話宇宙論的戲劇形式表達以上的狀況:
  • 神祇因墮落至物質世界而寄在某些人類之內,
  • 祂們可以透過覺醒而回到靈界。對於某人的救贖,
  • 就等同於一個神祇的復原,
  • 並不只是一個人被救贖這麼簡單,
  • 卻是提升至是一件宇宙內重大的事情;
  • 某一種的知識是這個復原過程的重要因素,
  • 並且透過救贖者的幫助(如基督塞特或蘇菲亞)。
以上諾斯底主義的特徵只是敘利亞埃及教派的特徵,

而最大的波斯教派~
則以摩尼教曼底安主義自稱。
事實上,諾斯底主義只是指敘利亞/埃及教派,
而摩尼教則是指波斯教派。

二元論及一元論

諾斯底主義只是普遍地為二元論
他們可以由徹底的二元論(即摩尼教),
到傳統較輕的緩和二元論。華倫提努另外發展了一套一元論
是以過往為二元論的用字來表達的。
  • 徹底二元論:或稱為「絕對二元論」,有兩個同等的神祇,
  • 摩尼教指祂們分別是光明與黑暗,
  • 因黑暗混亂的行動而使得捲入紛爭之中,
  • 及後,部份光明的元素被囚在黑暗之中。
  • 創造物質的目的就是要設定緩慢的步驟,
  • 去將這些光明的元素從黑暗中抽出,
  • 使得光明的國度在最後能壓過黑暗。
  • 摩尼教的二元神話相信是從瑣羅亞斯德教繼承得來,
  • 永恆的神阿胡拉·瑪茲達,
  • 受到祂的對頭安格拉·曼紐的對抗。大鬥爭之中,
  • 而最終阿胡拉·瑪茲達會得到勝利。
  • 摩尼教創造的神話見證了光明逐漸的流出,
  • 每一次流出都逐漸地墮落而使得卜塔的出現。
  • 黑暗的神創造及統治物質世界。再者祂沉醉在其惡意中。
  • 一般諾斯底主義:
  • 相信物質世界與黑暗,所帶來對惡意的沉醉,
  • 是要將光明的元素囚禁在物質世界中,
  • 或囚禁在黑暗中或因醉酒分心而變得無知。
  • 緩和二元論:是指兩個神祇中的一個較另一個低級。
  • 這個古典的諾斯底主義就是塞特派,
  • 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由他們信仰的真神,而
  • 較低位的神祇所創造;
  • 而靈界則是徹底的與物質世界不同,與真神一同存在,
  • 亦是那些醒悟的人類真正的家園。
  • 因此,他們會表現出與世界激烈的分割,
  • 終極目標是讓靈魂脫離物質世界的阻礙。

  • 一元論:是指爭議較低位神祇的神性或半神性。
  • 華倫提努所提倡的諾斯底神話:
  • 是指他們對宇宙的可能是一元的,而非二元的。
  • 在神話中德謬哥的惡念被減輕,
  • 祂所創造有缺憾的世界並非因任何道德的缺點,
  • 而是祂真實地不認識高位的靈界。
  • 所以華倫提努相比塞特派對物質世界帶有較輕的輕視,
  • 認為實體是「認知的錯誤」,
  • 而非甚麼神聖的實質。華倫提奴的世界觀是一元的,
  • 所有的事物都是神聖方面的,
  • 而人類一般的視野因「認知的錯誤」受到物質世界的限制。

道德及禮儀

諾斯底主義的道德品行一般都是禁慾主義的,
尤以性及飲食方面最為要緊。
在其他地方上,諾斯底主義者則會採取較溫和的禁慾
以改正其行為。
根據托勒密的《Epistle to Flora》就定下了禁慾主義,
是個人的道德取向,
以使其靈魂能從洛格斯中獲得好處。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基督教教父的記述,
一部份的諾斯底主義者不是奉行禁慾主義,
相反卻是奉行放蕩主義,或是假裝禁慾。
伊皮法紐就曾指執政教派中有些人,
是克制自己的慾念,但有些卻是假裝禁食以此欺騙他人。
愛任紐在其《反異端》中:
指術士賽門·馬革斯建立了道德自由的學派(道德無涉義),
說信他及他的妓女同伴特洛依的海倫(Helen of Troy),
就不需理會任何《聖經》中的先知,和他們有關道德的教訓,

他們因賽門的恩典而得救,而非因自己的德行,

所以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

雖然對賽門與放蕩主義的關係所知甚少,
但的確有他的跟隨者結婚及生下子女,

由此可見他們亦非完全的禁慾。
愛任紐亦指賽門的門生華倫提奴吃異教祭物、

性濫交及娶了收養的姊妹為妻子。
華倫提奴更以性事作為聖禮的儀式,
意思是以此來模仿一對構成普累若麻
陰陽基質(syzygy)。諾斯底主義的迦坡加德派

則聲稱他們有著力量去做任何的事,
包括邪惡的或是無信仰的,
而道德只是人類眼中的善良或邪惡。
迦坡加德的兒子伊皮法尼斯更教導說雜婚是神的律法。
諾斯底也特指現在所謂占星術
其理論是認為每一個星球都有一個屬靈的統制者,
在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影響力,並將和地球會分開,
諾斯底對人們實際的生活有兩方面的影響:
  • 一、身體是超道德的,所以放縱情慾是沒有關係的。
  • 二、物質的身體是沒有真實價值的,
  • 所以人可以自己盡情的放縱也可以克制己身,
  • 而諾斯底信徒都比較於偏向於克制己身。
從以上可見,諾斯底主義的學派:
可大致上分為波斯學派及敘利亞埃及學派。
波斯學派有著較重的二元論趨向,

反映受著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強烈影響;
而敘利亞/埃及學派就是傾向一元論
後期的諾斯底主義,如清潔派鮑格米勒派迦坡加德派

卻有著包含以上兩種元素。
多馬福音》收集了114段耶穌說的話。
《腓力福音》討論聖禮,包括施洗、婚事等。

約翰旁經》詳細敘述宇宙起源

波斯諾斯底主義

波斯學派是諾斯底主義的古老形式,他們是個別的宗教,

而非基督教猶太教的分支。
  • 曼底安主義少數仍然存在於伊拉克伊朗胡齊斯坦省
  • 「曼底安」(Mandā d-Heyyi)解釋為「生命的知識」。
  • 曼底安主義的來源已經無從稽考,
  • 它是以施洗約翰為信仰的主要對象,亦著重浸禮
  • 除了部份與基督教吻合外,他們不相信摩西
  • 耶穌穆罕默德。他們的信仰及修行,
  • 與那些信仰對象所提倡的並不相同,因而必須分清。
  • 大量曼底安經典的原稿依然存在,
  • 就如《Genzā Rabbā》相信是早於2世紀的手抄本;
  • 另外亦有《Qolastā》(即祈禱聖典)及《施洗約翰記》。
  • 摩尼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信仰遺產,
  • 由先知摩尼所創立而卻接近消滅。
  • 大部份有關於摩尼教的著作均已失去,
  • 只要是發現一本原稿著作亦可幫助發掘更多資料,
  • 現時放置在德國科隆
  • 《Codex Manichaicus Coloniensis》:
  • 主要包含摩尼教先知的生平資料及他的教訓與主張。
  • 除了與基督教的聯系外,找不到摩尼教與任何基督教宗派,有任何的關聯。

敘利亞/埃及諾斯底主義

敘利亞埃及學派是從柏拉圖主義引伸發展出來,
描述創造是一連串由獨一個體的流出過程,
最終形成物質世界。
他們傾向認為物質是邪惡的,而非另一股等同的力量。
事實上,邪惡與善良在這學派是一相對的觀念:
前者是與獨一個體分離的極端。
大部份此學派的著作都是與基督教有關的,
都是在拿戈瑪第經集中發現的:
  • 賽特著作,以亞當夏娃的第三子命名,
  • 傳說是靈知的擁有者及傳播者。著作包括有:
    • 約翰密傳
    • 《亞當啟示錄》
    • 《掌權者的本質》
    • 《雷:完美的思想》
    • 《三形的普洛特諾尼亞》
    • 《科普特語埃及人福音|埃及人福音》
    • 《唆斯特利阿努》
    • 《阿羅基耐》
    • 《塞特三柱》
  • 多馬著作是按聖多馬的學派所命名。
  • 就此學派的著作包括:

《珍珠之歌》(Hymn of the Pearl)
  發現於《多馬行傳》之中,
「珍珠之歌」是現代譯者所取的名字,
它原來的名字是「使徒猶大·多馬在印度國土之歌。」
文中以蛇象徵這個世界的統治者或惡的原則;
以海象徵代表物質世界或黑暗世界,
是神明沈入其中的所在;而埃及則被象徵為物質的世界,
諾斯底主義把埃及當作「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
無知識界、邪惡宗教的象徵。
「珍珠」在諾斯底主義的象徵中,
是代表著有超自然意義上的「靈魂」的永恆的隱喻。
這裡的珍珠,它的本質上是「遺失了」的珍珠,
它被包圍在野獸的殼裡或隱藏在深處。
當靈魂被稱為珍珠時,表示表示它的來源及它是很珍貴的,
但是也是與它現在的無價值來作對比,
以它的閃亮與它所陷入的黑暗來對照。
若珍珠所代表的就是靈魂,珍珠是「遺失的」,
那麼找回珍珠就是天上所關注的,
取回珍珠也就成了聖子的使命。在王子出現前,
它墮落到黑暗的能量之中,
而王子為了它就承擔下降與流放的命運。
  • 華倫提奴著作是主教及諾斯底師傅
  • 華倫提奴 (Valentinus) 的著作,
  • 他在賽特傳統外發展了一部複雜的宇宙觀。他的著作包括(有*者為殘篇):
    • The Divine Word Present in the Infant》(Fragment A) *
    • 《On the Three Natures》(Fragment B) *
    • 《Adam's Faculty of Speech》(Fragment C) *
    • 《To Agathopous: Jesus' Digestive System》
    • (Fragment D) *
    • 《Annihilation of the Realm of Death》(Fragment F) *
    • 《On Friends: The Source of Common Wisdom》(Fragment G) *
    • 《Epistle on Attachments》(Fragment H) *
    • 《Summer Harvest》*
    • 真理的福音》*
    • 《托密勒的諾斯底神話》
    • 《使徒保羅禱文》
    • 《Ptolemy's Epistle to Flora》
    • 《論復活》
    • 《腓力福音》
  • 巴西利得著作是以巴西利得來命名,
  • 只有從反對者的聲音中,
  • 愛任紐的《反異端》及亞歷山大的革力免的著作
  • 得知其內容:
    • 《The Octet of Subsistent Entities》(Fragment A)
    • 《The Uniqueness of the World》(Fragment B)
    • 《Election Naturally Entails Faith and Virtue》
    • (Fragment C)
    • 《The State of Virtue》(Fragment D)
    • 《The Elect Transcend the World》(Fragment E)
    • 《轉世》(Fragment F)
    •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Goodness of Providence》(Fragment G)
    • 《Forgivable Sins》(Fragment H)

後期的諾斯底主義

除了以上的諾斯底主義學派外,亦有不同的教派出現,
按時序表列如下:
  • 賽門·馬革斯馬吉安均有著諾斯底主義的傾向,
  • 但他們為人熟悉的思想,
  • 卻不是諾斯底主義的,他們都分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教派。
  • 有人因而稱呼他們為「偽諾斯底主義者」或
  • 「原始諾斯底主義者」,
  • 其中賽門的學生米南德就屬於這一類。
  • 塞林則是一個1世紀末至2世紀教派的領袖。
  • 他相信這個世界:
  • 是由一個較低級的創造者所掌管,並認為會有一個慶典、
  • 犧牲和宰殺祭物等方式所組成基督的王國。
  • 俄斐特派是一群崇拜創世記中記載的銅蛇的教派,
  • 奉它為授與知識的象徵。
  • 該隱派是崇拜該隱以掃可拉以及所多瑪而得名的教派。對於此教派只有少許資料,
  • 但可以推測得他們是以放縱情慾,
  • 及不道德的行為作為救贖的方式。
  • 迦坡加德派
  • Borborites
  • 鮑格米勒教派

中世紀諾斯底主義純潔派所使用的徽章

和佛教關係的研究

伊萊恩·柏高絲在其著作《諾斯底福音》(1979年)以及《信仰以外》(2003年)指出多馬福音拿戈瑪第經集的經文和佛經極相似。
柏高絲認為若把多馬福音裏的耶穌的名字
換成佛陀經文的許多教誨都和佛經所說一樣。
學者菲利普·珍瓊士愛德華·公茲亦持相似意見,
認為印度人和諾斯底教派有接觸,
並指公元三世紀亞述的諾斯底教派神學家巴·達伊臣
亦曾和印度交換使節。
受古印度怛特羅密教性力派)傳統的影響,
部份佛教中晚期宗派追求極樂悟道,
特別是密宗怛特羅金剛乘)在縱慾與道德分離的觀念上,在唐朝宋朝時傳入中國,
並對元朝產生很大的政治影響,被世人暗批為邪教歪道,
並導致宋朝以後,激發理學的勃興,以恢復儒人的政治地位。

參見


基督教的“諾斯替”秘傳~
諾斯替宗教在晚期希臘時代相當活躍,
保羅和《约翰福音》的作者,明顯與諾斯替宗教有過瓜葛,
但所謂基督教的“諾斯替”派,在與教父們的激烈斗爭中敗北,
被判為“異端”逐出教會。
隨後,這個教派在基督教世界中似乎消失了,
除非以敵基督的面目出現。中世紀中期,
基督教的“諾斯替”派又出沒在如今東南歐一帶,
並向西移動,引發了一些新的教派運動,
甚至與僧侶教團糾结在一起,
但始終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大教派。

近代以來,靈知派似乎化為所謂诺斯替主義遊魂,
潛入現代思想。據說像黑格爾、謝林、諾瓦利斯、菇依、
施萊爾馬赫、馬克思、尼采、托爾斯泰、巴特、
梅烈日科夫斯基、海德格爾、施米特、布洛赫、本雅明~
這樣一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身上,
都帶有諾斯替“遊魂”的幽靈。

漢語學界早就耳聞“諾斯替”和“諾斯替主義”——
人們在閱讀西方思想文獻時常常會遇到這两個術詞,
但全然不清楚究竟——
其實,西方學界好多學者也搞不清楚究竟。
“諾斯替”是希臘词的音譯,
漢語學界在不知其究竟時采用音譯是穩妥的。
這個詞本身不那麽神秘,
就是希臘人“認識你自己”中的“認識”一詞。
但諾斯替派恰恰對 有獨特的看法,
而且事關靈魂和世界的得救。
如今我們知道,諾斯替派的所謂是神秘、
屬靈的救恩知識,有別於相當實際的理知,意譯成“靈知”。 
搞清“靈知”和“靈知主義”有什麽要緊嗎? 

五十年代初,政治哲學家、
歷史思想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在其名噪一時的
《新政治科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
現代性就是靈知主義時代,其特徴是:
人謀殺上帝以便自己拯救自己。
數年以後,當代德國大哲布魯門貝格(Hans Blumenberg)~
在其如今已成為經典的《近代的正當性》中反駁沃格林:
自中世紀以來,西方思想就努力要克服靈知主義,
中世紀經院神學是第一次嘗試,但失敗了;
現代性思想的興起是克服靈知主義的再次努力,
因而,现代世界 , 根本是反靈知主義的。
這两位二十世紀大思想家,關於靈知主義,
與現代性之關系的論爭,
把靈知主義問題 , 提到了當代西方思想清單中的前列。

人們在說到靈知主義時,究竟有什麽原始文獻可以依靠?
近兩千年來,人們依靠的是過去正統教會的教父們,
反駁靈知派的護教文章,從中勾稽出知派的说法,
誰也沒有見過靈知派的“原著”。
如果真有這樣的宗教群體——還有那麽高超的思想,
肯定有“著於帛書”的文字。
教父們在反駁基督教靈知派時,也提到過其論著,
這些論著都到哪裏去了? 
一九四五年,埃及納克·罕瑪狄(Nag Hammadi)地區的
一個阿拉伯農民,到荒山裏采肥料,
無意中挖出一些用瀝青封口的瓦罐~
蒲草紙殘篇幾經轉折进了國家博物館,
經專家鑒定是兩千年前受迫害的靈知人用的經書。 
“納克·罕瑪狄書卷”(Nag Hammadi Library)
堪稱二十世紀最重大的地下發現之一,
有如中國的“郭店楚簡”。這些靈知派經書:
主要是基督教的 ;也有猶太教的、希臘的、拜火教的
和黑米特(Hermetic)文獻。
從此,人們對靈知派的認識有了第一手文獻。

《靈知派經書》引發的問題首先是:
何謂“真正”的基督信仰 ; 何谓“真正”的教會;
何為“異端” ; 何謂“正統”。
《靈知派經書》中的一些篇章 , 同樣攻擊“異端”,
而這些靈知派所谓的“異端”;恰恰是正史上“正統”派基督徒。
如果說堅持新約、跟随使徒的蹤跡就算“正統”,
靈知派同樣從新約福音書(尤其《約翰福音》)的釋經出發。
如果拒绝舊約的上帝就算不“正統”,
《靈知派經書》中的一些書卷又明顯是從舊約出發的,
以至於人們推測,基督教靈知派~
原本是猶太教中的一個“異端”小派。
如果靈知派成為“主流”教會,
这些《靈知派經書》就可能成為猶太—基督教的正典,
其中不少篇章構思之精巧、識見之高超、希臘文之典雅,
都不亞於新約書卷,就神學教義之系統性和理論性而言,
更不亞於教父们的護教論著。
事實上,靈知派的經書同樣是一種護教文。 
基督教正典的形成,是教派之間政治衝突的結果,
情形有如漢代今古文經學两派的衝突。

二世紀中葉,是基督教形成的決定性轉折時期:
從使徒傳言的直覺形態~進入理性的神學反思形態。
護教者如尤斯丁(Justin)、愛任鈕(Irenaeus)都值得,
如果基督教要宣稱普遍性,就必須與拉比思想傳統;
和希臘思想傳統劃清界限,
並在理智上勝過它們,還得對付羅馬國家
和羅馬異教對基督信仰的敵意。
其時,基督教會還相當不穩定,派別眾多,
甚至新約的正典地位也還沒有确立,
基督教派群體之間出現激烈纷爭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謂“正統”意味著~
某一教派在政治上壓倒了其他教派的信仰理解,
從而被賦予“護教教文”之稱,其對手也就被稱為“異端”。
靈知派顯然是當時相當重要、而且有影響的一個基督教教派。
他們主要出現在猶太基督徒群體,和希臘基督徒群体中,
因此有顯得像是猶太教小派;
和有希臘哲學休養、精通希臘神話的基督教靈知派
(《靈知派經書》中有柏拉圖《理想國》的抄本殘篇)。
希臘以及拉丁教父們與靈知派的衝突——
尤其在關於惡魔(物質)的問題上——
表明,教父們代表的基督教群體與靈知派群体,
是當時的兩個主要的基督教派別。
雖然派別不同,畢竟都信仰基督的救思,
因而教父們的派別一開始~
仍然在一些觀念上與靈知派一致,

直到三世纪,教父們的神學 ; 與靈知派的神學,
才開始出現嚴重的分歧。這就是為什麽,
有些地道的靈知派觀點 , 也在教父著作中傳衍下來。
無論如何,《靈知派經書》中有“福音書”,
有《使徒保羅的祈禱》、《雅各秘傳》、《約翰秘傳》,
看起來就像《新約》別傳,絲毫沒有什麽好奇怪。
《靈知派經書》所反映的靈知派肯定是一種基督徒類型,
雖然他們的基督徒信仰生活,
與後來被定義為基督教正統的教義相沖突。
長期支配基督教教義正史的~
所謂“正統”、“異端”之分,自宗教歷史學派,
出現以來已經開始被動搖,
後來的歷史一社會學的早期基督教史研究證明,
當時基督徒群體正在形成,派別多樣,
誰是“真正”的基督教,完全是一個由誰來界定的問題,
被“正統”教會當作“異端”
拋棄的基督徒生活,也許不過是一種獨特的基管信仰形式。
②“正统”教義實際上是後來的兩次訂立
“信經”的大公會議確定的——
這讓人想起漢代的石渠閣會議和白虎通會議,
經義之爭最終要由皇上出面调停,
教派衝突終歸不利於政治穩定。 
為什麽靈知派基督徒在各教派參與的大公會議中,
沒有取得主流地位——
沒有成为基督教的“教父們”?僅僅因為其教義中,
有絕對的二元论 ? 有令人難以承負的悪的學說 ? 
如果將《靈知派經書》與《新約》書卷加以比較,
可以發現論题乃至篇名的相似——
比如都有以“約翰”、“雅各”為名的書卷。
不同的是,在《靈知派經書》中,
它們被稱為“秘傳”。所謂“秘傳”,就是僅僅為極少數人,
這些文本必須是那些才、學、識都極其高超,
且德性超邁的人寫下的。有了這樣的文本,
才有如何秘傳的問題。 
說到“秘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
文本秘不示人,不給圈外人看——
有超凡能力的大法師的文字不得輕易外傳。’ 
所謂“秘傳’’真的如此?就是藏匿起來,不讓不相干的人看到? 

大師陳寅恪——比如精通史部、集部,通曉好些西域語文,
而且記憶力驚人。真正的秘功在於他深刻的思想——
尤其深刻的政治思想、經世之道。
不是像精通史部、集部或通曉好些西域語文那樣,
可以輕易習得。然而,人們從來沒有見到陳大法師,
在這方面露過一手。他自己倒是說過對經部、子部用力不多。曾遊學英美德法,讀過關於中亞、西亞的歷史及語文的書
一九四九年後有關當局要他進京。

難怪镇上的人們都曉得什麽叫“自由主義”了。 
 真正的“秘傳”是,給你看你也看不懂。
“秘傳”基於一種獨特的寫作方式,
具體說來有兩種技法。要麽是隱秘的書寫(an Esote6cText)——
複雜(或相反)中的艱深、繁冗(或相反)中的玄奧,
這是為圈內人寫的。
要麽是顯白的書寫(an Exoteric Text)——
行文相當淺顯,沒有你不認識的字眼,
但就是搞不懂其真實含義,有的時候,
即便要確定一個文本究竟是隱秘的;還是顯白的書寫,
也不是那麽容易。比如《靈知派經書》卷上
有一篇《真理的福音》,
專家們就為究竟是哪一種書寫爭執不休——
該篇文本的整理和英譯者之一堅持認為是顯白書寫,
是“為了那些與作者,
並没有共同的基本神學前提的人閱讀和理解”而寫的,
所以看起來明白易懂,其實含義深奧,
非有特異工夫不能解讀。

這使得我們要回過頭來問,
派別和來源繁多的靈知派的共同特征究竟是什麽?
究竟什麽是靈知主義? 
“靈知派教徒是希臘的知識分子”(蒂利希),所謂靈知主義:
很可能是一種人類基本衝突的表現——
常人信仰與非常人(靈知者)信仰的衝突。
靈知人相信,通過啟示,他們掌握了常人無法分享的秘密——
只有極少數特別的人才能知曉的秘密。
靈知經書是知识菁英們的認信表達,
他們設計出種種極為精巧的宇宙論和救恩論思辨,
而且其書寫往往具有神秘的結構,很難成為普通人的信仰。 
具體來講,基督教靈知派主要來源於
“猶太教(可能还有撒馬利亞)知識人;
和希臘化時期的智者階層”,
他們提出的徹底拒絕現世的神學——
“對現世苦難的革命性反抗”與民眾的信仰干格難通。
所謂Jewish forms of Gnosis(靈知的猶太形式)
源於猶太教中的知識人;
與普通人對信仰的不同理解的衝突:
知識人不僅信靠猶太聖經,而且註重秘傳的解經。
秘傳解經是知識人的身份象徵:
“菁英特征已經成為靈知派特有的特征”,
盡管靈知派是一个共同體,但卻是“精神共同體”,
“反對非屬靈的、以等級方式建立並受到控制的大教會”。

何謂大教會?大眾之教會也。
大眾之教會需要教理和組織上的建制,
是社會秩序的一種特定形式——
像猶太教這樣的全民性宗教,簡直就是民族性的國家形式,
置身於這種形式中的知識人,
不願意讓自己的精神(個人之靈)受如此形式約束———
那樣就成了大眾之一份子,
因此有猶太教中“拉比菁英的精神造反”(陶伯斯)。 
在布伯看來,各民族的宗教中,
都有公開或隱藏的馬克安主義(靈知派),
以色列精神,就是要與這些各民族的馬克安主義鬥爭
(den Geist Israels gegen den offenen oder versteckten Marcionismus der Voelker zusetzen)。
陶伯斯批評布伯的這一論斷,沒有看到靈知派其實是,
犹太教一神論信仰危機的內在產物。
布伯所謂“各民族”中都有的“馬克安主義”泛指菁英知識人,
所謂“以色列精神”則有如當今的“民粹主義”,泛指民眾精神。
布伯指责馬克安分子,將得救的靈與現存社會对立起來,
視社會為不可救藥的惡,
而教會卻看到,如此極端的救贖論,
會直接損害此世秩序的基礎。
很清楚,布伯所謂的“社會”,指民眾的現世生活,
靈知人將此看作惡,等於要民眾成為靈知人(知識人),
這顯然是一種可怕的烏托邦。卜辭中“眾”作“日下三人行”,
所謂“眾人”就是在太陽下面勞作生息的百姓,
如果他們根本無法成為靈知人,視社會為不可救藥的惡,
等於摸黑了百姓賴以勞作生息的太陽,
他們的生活及其幸福安在?
布伯反對靈知主義的烏托邦,
卻主張社會主義(等於民粹主義)的烏托邦,有什麽不可思議? 
布伯是知識人他像猶太眾先知那樣,是為民眾想,
甚至想民眾之所想的知識人。凡不為民眾想的知識人,
统統是靈知人。 
柏拉圖對話中提到的女巫狄俄提瑪(Diotima),
就是這樣的知識人。
《會飲篇》(Symposium)中有段著名的對话中的對話——
蘇格拉底轉述女巫狄俄提瑪教導他,
什麽叫哲学智慧(201d—212c)。
狄俄提瑪就把愛智之知比作愛神,它既不美也不醜、
既不善也不惡、既非有知也非無知。
它是什么呢?是人和神之間的精靈。

諸神不搞哲學——因為最高的知識他已經有了;
常人也不搞哲學——因為無知是人的“欠缺”,
這“欠缺”就是常人“,
不想彌補自己根本不覺得的欠缺”。
這裏泛指的所谓“人”就是大眾,
大眾被徹底排除在與精靈(知的生命)的關係之外。 
他們[精靈]是人和神之間的傳語者和翻譯者,
把祈禱祭禮由下界傳給神,把意旨報應由上界傳給人;
由於居於神和人的中間,填滿空缺,把乾坤連成一體了。
他們感發了一切占卜術和司祭術,
所有祭禮、祭儀、咒語、预言和巫術一類的活動。
神不與人混,但是有這些精靈為媒,
人與神之間就有了交往,在醒時或夢中。
凡通這些法術的人 , 都是受精靈感通的,
至於通一切其他技藝行業的人 , 只是尋常的工匠。
哲人就是法術家,而不是如今的自然科學家、
社會科學家;或人文科學家,這些科學都是“技藝行業”,
搞這類行業的專家、教授不過就是“尋常的工匠”——
無論其行業技藝多高。
但哲人身上的精靈是一種欲望——屬靈的欲望,
不能把這精靈看作輕飄飄的虛氣,
狄俄提瑪甚至說它就像~喜歡追女人的男人們身上的情欲,
只不過屬靈的情欲追神明。如何追神明?
狄俄提瑪說这是“奧秘”,一種美輪美奐的直覺
——從人世間的個別事物脫離出來,一步步接近
“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美妙”。
狄俄提瑪還說:蘇格拉底有指望懂得属靈欲望的奧秘,
但不一定懂得追神明的“奧秘”。

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崇拜的狄俄提瑪秘傳的靈知,
就是有精靈附体,從而能在神人之間傳通信息。
所謂靈知人,是對根本“美妙”充滿情欲的人,
渴望與阿蕾特(德性、美好)做愛、生兒育女。
但是,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又與徹底的靈知人不同,
他雖然不想民之所想,却要想靈知人,
應如何處理好与民眾的關系,
而不是像極端靈知分子根本不理會這一問題——
蘇格拉底被人民判死刑的事情,给他的震動太大了。
於是就有了區分秘傳知識,和民眾知識的講究和
“高貴的謊言”的辦法。 
區分秘傳知識與民眾知識乃希臘哲学的傳統,
不是基督教創造的,當然也不是靈知派獨有的,
甚至不是柏拉圖發明的。
按照這一傳統,秘傳知識是aletheia(真理) ;
民眾知識是doxa(公眾意見)。
能看出文本中隱匿真知的人 ; 與普通信仰者不同,
就像有真知的醫生不同於庸医和外行。
這一傳統的淵源 , 可以追溯到寓意化的秘傳
畢達哥拉斯主義(an alleged esoteric Pyhagoreanism),
但其經典表述,則非柏拉圖莫屬。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柏拉圖假設,如果蘇格拉底還年輕,可以重新做人,
他將區分自己的公開教誨(或顯白教誨exotericism)
和隱微教誨(esotericism)。(參柏拉圖《法律篇》)
偉大的哲學家施特勞斯(Leo Strauss) , 從尼采那裏得知,
這種區分乃是古代哲人的習傳,而啟蒙哲人,
恰恰丟失了這一古代哲人的優良傳統。 
這種區分意味著什麽呢?意味着哲人的真理——
對於美好生活的沉思——必須隱藏起來,
這對於任何時代的哲人智慧都是必須的。為什麽呢? 
既然哲人的神聖使命 , 就是思考更好的政治制度,
任何現存的政權在哲人眼裏,
就不可能被看作絕對美好的。
只要天底下還没有出現完美的政治制度,
哲人的使命就是神聖的,有必要存在,
盡管哲人在任何社會都只能是極小一撮,
永遠不可能成为社會的多數。
於是,這極小一撮人 , 自然而然可能形成一種秘密小團體,
要成為這一團体的成員,就得知道隱藏自己的觀點。
這種秘密小團体並非實際想在現實政治上圖謀不軌,
不可以說他們是政治危險分子。
但他們天生喜歡思考,而且思考的恰恰是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哲人的思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本身就帶有政治危險性了。 
這種政治危险性有兩層含義:
首先,過深思的生活必然離群,超出百姓的生活旨趣,
對百姓生活是一種潛在的政治否定,
意味著百姓的生活不如沉思生活美好,
從而與其構成價值衝突;
再有,哲人沉思的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意味著,
哲人所思考的事情 , 潛在地否定了現存政治制度的正當性,
從而與現政權構成價值衝突。
盡管如此,哲人僅僅在思考美好生活——
應该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無論與百姓還是與政權的價值衝突,就哲人這方面來說,
都還是一個沒有決定的問題,這兩種衝突都是一場誤會。
蘇格拉底並不想威脅百姓和政府,
但百姓和政府可不一定這麽看,
他的哲人生活方式 , 本身實際上構成了威脅。 
為了避免這種誤會,也為了自身的性命安全,
哲人就需要把自己的說辭~
分為公開的和隱微的。真正的哲人應有“慎微”的品格,
絕非烈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中國古代哲人早就曉得個中道理。
所謂公開的說辭,是說給社會傳媒聽的,
看起來與社會流行的觀点;
和政府倡導的正統觀點保持高度一致;
至於隱微的说辭,就不同了,它很難讀、不好理解——
常人會覺得過于專業化。
但如果把隐微的教誨看作一種神秘主義;就搞錯了。
神秘主義的教诲是真有那麽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諸如與神的合一,自己的我坐在上帝的懷裏一類事情。
隱微的教誨不是這樣,這裏本来沒有什麽神秘兮兮的事情,
而是社會上不宜聽到的事情。 
為什麽不宜聽到 ? 
哲人思考的更美好的德性,盡管只是一種可能性,
社會上人從來沒有想過這方面的事情,難免人心惶惶。
顯白的教誨就避免了這種情形的出現。
施特勞斯在總結萊辛關於“顯白的教誨”的説法時,
作了這樣的歸納:所有古代哲人都懂得運用顯白的教誨;
用顯白的方式言說真理,講的只是可能的事情,
而不是真實的事情;哲人出於慎微的品性才這樣做,
有的事情不能明說;顯白的說辭是對道德層次比較底——
所谓“中材”以下的人說的,以免他們惶恐;
“有些真理必須被隱藏起來”,
因為“即便最好的政體,也必定不完善”。
如果我們把這六項說明反過來讀,
隱微教誨的含義和用意就清楚了:不可能有完善的政體,
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社會,因此“有些真理必須被隱藏起來”;
隱微的說辭 , 是对道德層次比較高的人說的,
所謂“中材以上可以得大凡”,他們不會惶恐;
哲人的慎微使他這樣做;用隱微的方式言說真理,
講的才是真實的事情;
所有古代哲人都懂得運用隱微教誨的方式。
這樣一來,我們要發现古代哲人的真實看法,就非常困難。 
我們已經看到三種不同的知識人——再说一遍:
知識人不是如今的知識分子,而是用靈知與神交往的人。
對於古人來說,真正的知識都是靈知(與神交往),
但先知靈知人要為人民作想、想民之所想,
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人靈知人 , 不為人民作想,
但相當顧及與人民的關系。
激進靈知人則宣稱與
“單純”(haplousteroi—simp-Iiciores)的基督徒不同,
“知”聖書的“真實”含義,於是根本不理會人民,
寧可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拒斥社會、退出社會甚至激進到要搞亂社會。
無論哪一種靈知人,都沒有想過要與“貧下中農”相結合,
這是啟蒙知識分子想出來的事。
由此,我們可以來解決一個迄今讓人困惑的問題:
教父們與基督教靈知派究竟是什麽關係。
難道教父們不是菁英、不是知識人?
希臘教父(例如克萊門和奧利根)肯定是知識人,
而且同樣重視靈知。克萊門和奧利根的語言中,
使用十分頻繁的“神秘”一詞,就是靈知知識,
而且被稱為世界中惟一的神秘——
能戰勝其他異教的假神秘的真神秘。
但他們的靈知論與巴希理德(Basilides)和
瓦倫廷(Valentinus)等靈知派大師的靈知論不同,
而且把基督教靈知派視為像~
摩尼教,和波斯拜日教(Mithraism)那樣的危險分子。
按德高望重的Werner Jaeger的看法,
克萊門和奧利根的“基督教靈知”來自柏拉圖主義,
想要滿足其同時代人的胃口,
所以史稱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當時強烈反對靈知派的,
不僅是基管教的柏拉圖主義,還有異教的柏拉圖主義,
他們都認為自己代表了~
更為“科學”(這裏的含義是“謹慎”)的態度。
何為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呢?
絕非像教義史書上說的那樣,
采用了柏拉圖哲學的術語和“體系”來解釋聖經,
就是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的含義是知識人的神秘宗教,
信奉只有特別的人才能把握的秘傳知識。
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
意味著大教會 , 也需要自己的靈知和秘傳解釋(hierophantic),
以別於教外者的“假靈知”。
基督教神學 , 同樣需要秘傳術,
把基督教信理當作一種隱微的知識。
可是,區分只有簡單的信仰,與具有更高的隱密靈知的信仰,
與基督信息對所有人公開這一性質相矛盾。
克萊門激烈反對異教的靈知派,
乃因為當時大多有教養的希臘人,
信奉的希臘宗教形式;不再是民眾都信奉的奧林匹克諸神,
而是講究個人與神祇 , 發生個體關系的神秘宗教。
Wemer Jaeger雖然沒有點明,實際上意思很清楚:
教父們雖不為人民作想,但相當顧及與人民的關系。
這才是基督教柏拉圖主義的真實含義。 
奧利根《駁克爾蘇斯》中記述:當時成為基督徒的,
不僅有許多希臘的有文化教養的知識人,還有勞苦大眾,
他們對基督福音的理解,自然與知識人不同,
於是出現了許多衝突和論爭,
知識人總想更深地理解基督福音。
哈納克根據奧利根的這一記述認為,
“二世紀時大多數基督徒無疑屬於沒有文化的階級,
並不尋求深奥的知識。甚至不信任深奥的知識”。
盡管大眾基督徒和知識人基督徒,同一部經書,
教父們與基督教靈知派的區別,
正在于靈知派基徒總希望對聖經~作出特別的解釋——
寓意的解釋,聲稱聖經中有秘傳教義,
以便抵销舊約中的民眾信仰因素。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提到過單纯認信,
與靈知者認信的衝突,而且明確表態拒絕靈知者的高明:
我們基督徒的信仰,對於希臘人來說就是“愚拙”。
這意味着保羅努力想讓基督教的靈知,成為大眾的信仰,
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保羅是基督教中的先知——
為民眾著想的知識人——保羅也是用白話希臘文寫作的好手。
保羅之後,基督徒知識人出現了分化,
靈知派出於知識人的天性,沉浸於宇宙過程;
以及人的靈魂和命運的充滿想像的神話式思辨中,
對新約作出深度解釋,自稱對福音書有深刻見識。
保羅最講究pistis(信仰) :與個體的自我認識相關的事情。
靈知論者相信,他們掌握了普通人無法分享的隱晦知
具有特殊的“見識”,可以把自己的靈魂,
從現世强制的約束中解救出來,因此在精神上高人一等。
“通過對世界進程的內在層面的認識來擺脫世界,
在靈知教派那裏早已經發生,因為靈知者把自己,
看作被揀選的一類;作為與世俗沉思者相對的某類菁英,
他們理解了世界、人類與拯救的密切關係。”
正是由於這種非大眾性質的信仰,
靈知派基督徒內沒有什麽統一的教義,
他們惟一共同的東西,就是從福音中看出隱深教義的能力。
教父們——尤其希臘教父也講宇宙過程;
以及人的靈魂和命運的神話,但他們的講法就相當顧及民眾,
所以是柏拉圖主義的基督教——
尼采所謂柏拉圖主義就是民眾的基督教。
至於反對馬克安最激烈的拉丁教父德爾圖良,
則是要回到先知傳統——想人民之所想。
德爾圖良的兩句强有力的名言 , 也就相當容易理解了:
“雅典與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正因為荒謬,我信”。
所謂“正統”基督教,其真實的含義可以說就在於:
堅持將舊約的民眾宗教傳統基管教化,堅持常人的信仰理解。

靈知派基督徒作為激進的靈知人,在社會上沒有吸引力,
因為知識人在任何社會都只是少數人,
由於過於堅持個體性的信仰,其群體自然就缺乏凝聚力,
不可能形成一種社會勢力。
“靈知人”被看作基督教初代群體中,異端的政治含義就是:
靈知人高標自己超出了大眾信仰。 
靈知派與希臘教父都懂得“秘傳”,德爾圖良拒絕“秘傳”。
但靈知派的“秘傳”與希臘教父的“秘傳”不同:
靈知人高標常人不懂的奧義,
教父顧及到常人來傳達奧義。
“秘傳”文本的两種寫法——隱秘的書寫和顯白的書寫——
可以為這兩種不同的目的服務。
“秘傳”是《靈知派經書》幾乎所有文本的共同特徴。
整理“納克·罕瑪狄書卷”的專家們在介紹經書的性質時,
一開始就說: 這些書卷最大的共通點,
是针對普通大眾的疏離感、
一種完全超越現世生活的理想盼望、
一種與大眾實踐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 , 包括要求放棄常人所欲求的~
現世物質利益,盼望和追求終極解脫。
這種理想並不包括積極的革命,
只是希望清晰美好的遠像不被俗世污染,
不與污濁的俗世為伍。 
靈知派與大教會的對立,就是激進知識人信徒;
與大眾信徒和替大眾着想,
或顧及到大眾的知識人信徒之間的對立。
於是,“秘傳”文本就有了一種在知識人衝突中~
所起的政治作用——防止受到其他知識人的迫害——
比如避免被劃分為“異端”。
當你所信奉或主張的真理 , 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道理時,
你的生命是有危險的。
搞真理的人其實並不怕政治強權——
因為強權並不關心真理問題,怕的是另一些也搞真理、
但與你見識相左的人 , 利用政治強權說你是“異端”。
在這種處境中,真理就需要秘傳。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