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羅馬的稅吏,是個懶惰、不積極的人,而且貪戀世俗,
到臨終前才皈依基督教。
到臨終前才皈依基督教。
將一位社會階層低於他的女性納為妾(concubine)。
18歲生有一子阿德奧達徒(Adeodatus)。
少年時的奧古斯丁才華洋溢,放蕩不羈。
引發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
26歲寫了第一本論文「美與均衡」,
29歲與摩尼教祭司作神學思辨,發現這祭司只有口才,
沒有學問,無法解答他的問題。
之影響而放棄摩尼教。
學習天主教信仰與神學,並與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
跟小他18歲的少女訂婚。
在研究了各種宗教與哲學後有心信奉基督教。
32歲,生命有了悔悟。
他描述他如何在內心掙扎到極點時,
克服了心中的猶豫而下定決心加入基督教。
在奧古斯丁的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
在奧古斯丁的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
深深地影響他的生命。
一位是為他流淚禱告達31年之久的母親莫妮卡;
另一位是米蘭的主教安波羅修。
他們將奧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
使他經歷到徹底的悔改。
某一天,奧古斯丁在米蘭寓所的花園中散步,
聖靈催逼他回頭。他的心靈呼喊著:
「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我污穢的過去?」
這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
「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
自此以後他便歸向基督,並於次年受洗。
34歲回到非洲過修道生活。
76歲離世。
稱聖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
他的神學成為後來基督教教義的基礎,
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最深。
奧古斯丁任希波主教期間參與四場主要爭辯,
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妮加 :
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可以看到其母親對他的影響,
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與母親的關係。
書中奧古斯丁說他自己的個性中,有很多他母親的影子,
而且說話的方式也像她。她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
受傳統非洲基督教的教導和訓練,過著純樸的生活,
緊守安息日。她深深相信,良好的教育,
能使她兒子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
在奧古斯丁的回憶中,他早期的生活與他母親息息相關,
他說:「她喜歡我與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親,
但她比其他母親更加的渴望。」
奧古斯丁說不論他哪一個小孩離開時,
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
28歲那一年,要坐船到羅馬時,他不敢面對他身後的母親。
他寫道:「說到她對我的愛,我無話可說。我也能感受到,
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體生我時更痛苦。....」
為人認識上帝的權威的絕對奠定了基礎。
三一論
:
耶和華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
包括時間,而對耶和華來說,
他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
無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對上帝來說都是現在。
同時認為這三者是統一的。也就是靈魂是統一的。
但共有一體,本質上是一。
奧氏以神的本性作為討論三一神的基礎。
奧古斯丁的正統三一論是以聖經為本,
發展出神是絕對存有,單一不可分的觀念。
因為本質暗示一個有屬性的東西,
而對奧氏而言,神與其屬性相同。
神不變的屬性或本體是三而一。
因此他非常堅持三一聯合的關係。
如此強調神本性合一會有幾個後果,
聖父、聖子、聖靈並非分開的個體。
祂們的本質相同,位格相依而不離散。
神的所有本性應用單數表示,因本性是獨一的。
奧氏在討論三一神身分時強調三一神身分確實有別。
聖子雖是被生、成肉身、受難、復活,
但父神仍一起參與,不同之處是只有子被彰顯出來。
祂們的行事顯出他們的身分。
後來西方神學家稱此為「各司其職」。
奧氏在討論三一神位格時強調:
三一神的位格在神格裡關係密切。祂們本體相同,
但因子從父生,所以子稱為子,父稱為父;
聖靈又從父子而出,是父子的共同恩賜及溝通,
因此有稱謂的區別。
奧氏解釋三一神的合一,建立在其彼此真實存活的關係。
奧氏教導說: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處於平等地位。
在三位一體中沒有先後及高低的分別。
聖子也完全是上帝,祂不同的特性是永遠為聖父所生。
祂的特性是從父子而出,是父子的「互愛」,
但不同的是,子由父而生,聖靈由父而出。
父促成聖靈的發出是因為生了子,
並且使子成為聖靈發出的源頭。
廣被西方教會接受,卻被東方教會拒絕。
其原因不完全是思想不同,乃是教權及尊重的問題。
1.〈心靈,心靈對自己的知識,
心靈對自己的愛〉
2.〈心靈已存的的知識記憶,心靈對自己的悟性瞭解,
自知所產生的意志行動〉
3.〈 心靈記憶,認識,愛神本身〉。
這三組類比都是從一
〈一個生命、一個心靈及一個本質〉出發的三個真實因素,
且彼此相連。奧氏自己最滿意的則是第三組類比。
目的不在證明神是三一,
乃在幫助人瞭解神絕對的一又真正的三。
他的論據在於我們人是按著神的形像及樣式造的,
奧氏直言此複數型即三位的意思。
因此,奧氏認為從人身上可以看到類似神三一之處。
即人認知的過程是由三成分緊密結合而成:
〈外在目標,理智對目標的感受,意志或以理智的行動〉。
到人的「內在心理」來類比三一,
即〈記憶的印象,內心回應印象,意志或定力〉。
奧氏也曾以愛的觀念來解釋三一,即「愛者本體」
奧氏論證說,靈魂即上帝意志在人身上的體現,是高貴的。
但身體(感官的貪婪)卻是邪惡的和受詛咒的。
所以為了把靈魂從詛咒中解放,就只有抵抗邪惡的誘惑。
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制身體。
但上帝任意的把世界分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
也就是說,上帝任意決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誘惑,
而有的人卻不行。這就意味著,
除非一個人能用靈魂(記憶、理智、意志)
控制自己的身體(感官上的貪婪),
否則他就會受到上帝的詛咒。
但那些不能控制身體(感官上的貪婪)的人,
卻是上帝已經預先決定了的。
奧古斯丁同樣提出,靈魂雖然無時不支配著身體,
但有時會意識不到身體的行為。
也就是提出有無意識的行為。
罪論
:
奧古斯丁的罪觀及恩典觀,有受到早年宗教經驗,
但主要的概念仍來自他對羅馬書的研究。
他認為即使人未曾墮落,人未來的命運仍得完全依靠神。
奧氏反對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釋,而強調罪的自發性。
人因著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愛的真善,
也不能瞭解他生命的意義。
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
他發現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
人類的失敗大致是過分的慾念、無節制的尋樂,
及不聖潔的心思意念這幾類型。
奧氏認為人類的被造原是不朽的,
奧氏認為,亞當起初的受造是絕對的完美,
不論在靈魂體各方面。
亞當原處於良善、稱義、光照、至福的境界。
他只要繼續食用生命樹的果子就能得到永生。
他擁有不犯罪的自由及能力。神使他的意志傾向德行,
肉慾聽從其意志,意志順服神。
亞當被神的恩典所包圍,還擁有特別的保守恩賜,
也就是保守其意志的正確性。
奧氏認為,亞當最後的墮落是自取的。
因為這表示他的本性有可能改變而轉離良善;
他是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擇。
就是他想脫離他本來的主人-神。
亞當的自作主張可能來自於他妄想自己取代神。
奧古斯丁對原罪的根據除了創世記外,
還有詩篇51篇、約伯記、弗2:3;
他最喜歡用的則是羅5:12及約3:3-5。
亞當因與後裔在機體上聯合,
所以他墮落的本性就傳遞給他的後裔。
全人類都是由亞當一人所生下來,
因此也都承接墮落的本性。
奧氏認為人類的人性不是個別被造,
只有機體(肉身)方面是被造的。
我們都從亞當承接人性,
因此世人都從罪中所生,這也就是奧古斯丁,
才能除去人的原罪;但無法除掉「原罪性」。
人就是因著「原罪性」,所以無法行完全的善。
罪人若要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必須從愛神的動機出發才有可能達成。
救恩論
:
奧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復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
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
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
所謂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
並非是勉強人的意志去行善(包含不犯罪);
乃是改變人的意志,甘願選擇善,並且去行善。
在奧氏的認知中,神確實會操縱人的自由意志。
當人願意將生命主權放在神的手中,甘願被神操縱時,
人自由選擇的意志就轉變為道德和聖潔。
因此,神的恩惠成為人裡面眾善的根源。
奧氏強調這恩賜只給神所揀選的人。
從這也發展出奧氏的「預定論」。
必須完全靠賴神的恩典(聖靈的運行)。
奧氏把神恩的工作,區分為幾個階段:
『預先的恩典』、『運行的恩典』和『合作的恩典』。
『預先的恩典』是指聖靈用律法,
使人產生罪惡的意識(罪惡感)。
『運行的恩典』是指聖靈以福音使人相信基督,
並完成贖罪與和好的工作。
『合作的恩典』是指聖靈使人願意與神合作,
一起完成終生成聖的工作。
神恩典的工作,是使人完全恢復神的形象,
並在屬靈上成為聖徒。
奧古斯丁斷言,人的得救是由於恩典和信心。
而信心也是神恩典的工作;人是否願意接受相信,
完全在乎神全能的旨意。意思是說:
有些人被神有效揀選蒙恩,另有些人則被神放棄。
教會與聖禮觀 :
而主教的品格是否影響聖禮的功效?。
對於第一個問題,奧古斯丁的觀點是,教會需要有合一、
聖潔、普世性與使徒性。
教會是「麥子和稗子的混合團體」。
看得見的這些敗壞之子是在教會的建築物中,
但他們卻不是神的家;真正神的家,是那看不見,
在創世以前就預定得救的聖徒所組成。依此看來,
他認為多納徒派觀點的教會過於理想,不存在世界上。
此外,奧古斯丁認為教會之所以是基督的身體,
而他認為聖靈只住在普世(大公)、使徒建立的教會中。
『任何人不在(大公)教會之內,就不能領受聖靈。』
儘管奧古斯丁並不是很強調主教的權力,
但他卻主張基督徒的信仰,
與順服大公教會的權柄與關係有關。
在教會的合一與大公的論述上,奧古斯丁有明顯的矛盾,
傾向於合一的聖徒相通;
天主教則以大公教會的權柄,倡導主教體制。
關於聖禮,奧古斯丁的看法是,
聖禮的功效在於設立聖禮的那一位,
而非執行聖禮的人是否聖潔;
因此,教牧人員的不潔,並不影響聖禮的功效。
因此,曾「以經換命」的主教,不需要重新受洗,
而這些主教所執行的聖禮仍然有效。
但若這些主教仍堅持停留在『褻瀆神的分離』中,
雖所執行的聖禮仍有功效,但這些主教並不能得救。
然而這樣對聖禮的觀點,換句話說,
「聖禮的權威與效用在於職位與禮儀本身,
而與誰負責執行此職位與禮儀無關」,
因此有人認為奧古斯丁的聖禮觀,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在政教合一的體制下,
顯得是符合需求-或許這正是奧氏思想,
在中世紀備受尊崇的原因之一。
奧古斯丁與新柏拉圖主義
奧古斯丁在歸信基督之前,
新柏拉圖主義認為惡為善的虧缺而非某種正面的實有。
進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對於善惡來源的教義是合理的。
因此新柏拉圖主義對他的歸信基督是有幫助的。
後來他聽說Victorinus,
這位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者也歸信基督了,
當他得到這個消息,便欲效法。
奧古斯丁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著很明顯的,
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
他看重永恆而形上的事物,
主要著作
:
這是一本以禱告自傳手法所寫的
悔改故事,
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把神的統一與人的統一作對比,
以及神的三位格與人的三方面作比較。
主要論述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
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
而並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
已翻譯成中文的著作
奧古斯丁 AC.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回覆刪除懺 悔 錄 ...〔古羅馬〕奥古斯丁 著
刪除http://www.ccgn.nl/boeken02/chl/index.html
good idea
刪除っˆヮˆ)っ好友♦・゚☼早晨&午安好☁*`☀
回覆刪除❥*¨❣╠╣aΡpy。゚♡話咁快又週一喇喂❤ღ♥
午安
刪除眨吓眼時間過得好快嚟☾。゚★又一天喇
刪除好友☆・゚✬晚晚甜夢安睡☁¨*♦周二╠╣aΡ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