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

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岐伯


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 ,

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西漢漢成帝時,劉向等人曾大規模校理古籍,
李柱國則負責校理方伎,原書目先載於劉向《別錄》,
後載於其子劉歆七略》,今二書已佚,但其目錄內容 ,
東漢班固引錄於《漢書》〈藝文志〉中,
後世仍可以推見其原貌。《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
經方神仙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
  •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
  •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
  • 《旁篇》二十五卷。
這是歷史上對《黃帝內經》最早的記錄,
學者認為《黃帝內經》的編著及命名,
很可能是成自劉向之手。 歷史學家認為《黃帝內經》
依據五行生剋說抄襲篡改而得,故成書必然晚於劉向。
在南北朝的時候,《黃帝內經》已經因傳抄及戰亂而散失,
分成《素問》及《針經》兩種版本,分別流傳。
最早對內經進行整理的學者,是晉朝皇甫謐
他根據《素問》、《針經》及《明堂孔穴》,
編著成《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一書。在《甲乙經》序中,
他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時出現了第一本為《素問》作校註的書,
作者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
以後便散失不見了。
今從林億等所校訂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
尚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楊上善將《靈樞》、《素問》的條文,
根據內容重新分類,編次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
此書雖然早於王冰,但流傳不廣,對於後世的影響較小,
在宋朝時已經失傳。
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黃帝素問九卷,梁八卷;
黃帝鍼經九卷。應該就是全元起楊上善所採用的底本,
其中有許多重複及錯誤難解的地方,
因此並沒有吸引很多醫家對它進行深入研究,
在王冰本出現之後,就被取代了。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內經版本,
首推唐代王冰註釋的《黃帝內經素問》。
王冰深入研究《素問》,對當時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評,
並決心進行整理,耗時十二年,在唐朝寶應年間完成出版。
王冰以其師的「張公秘本」作為藍本,補入原本失傳的七卷,
並參其它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釋、編排次序,
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
王冰將原來的內容用黑筆來寫,他加上的註釋用紅筆來寫,
以區分原文與註釋之別。但在後來百年的傳抄之下,
紅字又被寫成黑色,何處為王冰註釋,又難以區分了。
王冰補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論-
《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
《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
《至真要大論》是運氣學說的主要依據。
王冰版的素問,後經北宋林億等重新校著後,
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
成為最完整的《素問》善本,也是官方考試的依據。
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就是這個版本,金元明清的醫家,
註解內經時,也都採用這個版本。
內經「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兩篇,
在王冰註釋時已經失傳。北宋林億校正《素問》時,
曾提及當時有《素問亡篇》的流傳,
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中附有此兩篇原文,
署為《素問遺篇》。
後世大多認為出自唐宋間人偽托黃帝內經》共十八卷,
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
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
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是西漢以後的作品。
成書時間一般有三種流傳說法:
  • 一、《黃帝內經》是「三墳之書」其中之一,
  • 有人認為是黃帝所寫,但黃帝年代各方面 ,
  • 幾乎沒有任何留下資料說明當時的醫學背景,
  • 可信度非常低

  • 二、認為它是春秋戰國時候的著作,
  • 北宋程顥司馬光都持這種立場。
    • 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裡,從文字、語言、用詞、
    • 以及所涉及到的社會背景等角度,
    • 都不乏春秋戰國的背景。因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之久,
    • 確實可能包含多種觀點、不同習慣的內容。
    • 程、司二人不覺陰陽五行為儒生偽造,由於利益衝突,
    • 故隱沒之,此稱春秋筆法。

  • 三、認為《黃帝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成書約在西漢。
    • 《黃帝內經》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
    • 《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劉向劉歆父子,
    • 作為圖書分類目類來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類,
    • 而由李柱國來分工、校正醫書,是西漢成帝河平三年,
    • 是公元前26年,認為《黃帝內經》最晚也要
    • 在公元前26年成書。
    • 最早是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
    • 史記中記載不少當代醫學,如公乘陽慶、倉公、扁鵲等,但唯獨沒有記載更為重要的《黃帝內經》,
    • 所以被認為不可能早於寫《史記》的時代,
    • 司馬遷是在公元前99年入獄時撰寫了史記,
    • 從上述推論《黃帝內經》約是在公元前99至公元前2年。
    • 自先秦之際天六地四,說卦傳曰:參天兩地而倚數,
    • 西漢之時,儒生雜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說,
    • 此說一律出自孔子家語
    • 1973年,在馬王堆3號墓所出土的簡帛醫書 ,
    • 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
    • 《五十二病方》、《脈法》、《導引圖》等14件醫書,而墓主是西漢初年封於長沙的軑侯利倉之子,
    • 下葬時間為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 這些文獻較為簡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經脈,
    • 而黃帝內經是十二經脈,從理論的簡繁、
    • 完善程度上認為,十一經脈要早於十二經脈,
    • 也就是完備的《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
    • 要晚於公元前168年。
    • 由是觀之黃帝內經必成於西漢末年至文風稍似六朝之時,故《素問》、《靈樞》當是偽作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
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
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 ,
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提案據認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
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
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提到: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

注家與注本

  1. 南北朝, 全元起, 《素問訓解》
  2. 唐朝, 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3. 唐朝, 王冰, 次注《黃帝內經素問》
  4. 北宋, 高保衡/林億,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5. 日本, 丹波元簡, 《素問識》《靈樞識》

14 則留言:

  1.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果然,做聖人不容易,聖人可能不會病!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上醫治國
      中醫治人
      下醫治病
      聖人無夢

      刪除
  2. 雖然未讀過此書,但感覺不易理解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書有未曾經我讀
      事無不可對人言
      才女可真謙虚
      有缘一目十行
      盡得經意

      刪除
    2. 大夫,黃帝內經可有治健忘之方嗎?多次告知你小的不是才女啊﹗唉......

      刪除
    3. 《黃帝內經.素问.调经论》云: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并,是不和、瘀滞之意。上,指上焦;下,言下焦。
      气壅于上焦,而出现胸闷心烦;血瘀于下焦,故见狂乱、喜忘之症。
      癫痫之病,《内经》中称为“癫疾”。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
      但其直接致病原因却多不易明确。外伤性癫痫,
      因有头部外伤史(出生时用产钳似属头部外伤范畴),
      是最容易确定病因的类型之一,此类患者表现出精神障碍,
      或称“癫痫人格”,当考虑其为瘀血证,使用活血逐瘀之法予以治疗。
      分析其病因、病机,据《内经》“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及《伤寒论》125条“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4条“太阳病……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抵当汤主之”,
      及237条“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宜抵当汤”的记载,投以该方,逐血行瘀而获效。
      所用药物,除抵当汤成分外,
      又加用了“消瘰丸”的药物,以助软坚散结化瘀之力。

      刪除
  3. 好友☁・゚♦又係時候瞓覺嚟★*¨✬
    晚晚甜夢安睡☾。゚☆╠╣aΡpy星期一
     ..∧_∧・。。゚
     ( ・ω・ )
     |⊃/(___
    /└-(____/
     ̄ ̄ ̄ ̄ ̄ ̄•*¤.Zzz
    ╔══╗────╔╗╔═╦╦╗─╔╗╔╗¤
    ║╔═╬═╦═╦╝║║║║╠╬═╣╚╣╚╗
    ║╚╗║╬║╬║╬║║║║║║╬║║║╔╣
    ╚══╩═╩═╩═╝╚╩═╩╬╗╠╩╩═╝
    ──────────────╚═╝•*◇Zzz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友☁・゚♦又係時候瞓覺嚟★*¨✬晚安☾。゚☆

      刪除
    2. 好友★。゚☆瞓覺嚟✬¨*☾晚安♦・゚☁
      話咁快又是╠╣aΡpy星期一...喇喂

      刪除
  4. 《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