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
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
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
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
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
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
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
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
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
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
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
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
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
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
而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临床运用则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
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焦辨证
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
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
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
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着重地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的概念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
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
三个不同阶段。
就其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
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
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
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
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
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
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着重地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的概念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
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
三个不同阶段。
就其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
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
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
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上焦病证
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澹语。
中焦病证
阳明燥热 : 则面目俱赤,呼息俱粗,便秘,
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
太阴湿热 : 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下焦病证
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儋儋大动,
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三焦病的传变规律
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澹语。
中焦病证
阳明燥热 : 则面目俱赤,呼息俱粗,便秘,
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
太阴湿热 : 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下焦病证
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儋儋大动,
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三焦病的传变规律
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
其中《帛书·经脉》
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少阳癣(脉)”;
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耳脉(脉)”。
其中《帛书·经脉》
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少阳癣(脉)”;
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耳脉(脉)”。
《灵枢·经脉》称为“三焦手少阳之脉”。
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流注时辰为晚上九至十一点(亥时)
心包经主血,三焦经主气,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
上肢的痹症,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病,
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
上肢的痹症,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病,
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循行/三焦经 编辑
手少阳三焦经《帛书·经脉》两种本
所载此经脉之循行
皆从手走向头而入耳,
与《灵枢·经脉》所载于上肢部近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
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 、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
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
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
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所载此经脉之循行
皆从手走向头而入耳,
与《灵枢·经脉》所载于上肢部近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
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 、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
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
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
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缺盆),
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
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
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它的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
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病候/三焦经 编辑
《帛书·经脉》
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耳聋一症;
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中增加“嗌肿”,
“是耳脉(脉)主治其所产病”加上了目外眦及颊痛。
《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
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
遗尿,外眼角痛,咽喉肿痛,颊部和耳后
及肩臂外侧部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
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耳聋一症;
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中增加“嗌肿”,
“是耳脉(脉)主治其所产病”加上了目外眦及颊痛。
《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
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
遗尿,外眼角痛,咽喉肿痛,颊部和耳后
及肩臂外侧部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
简介/三焦经 编辑
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
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穴),
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前臂伸侧两骨
(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
向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
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
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
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
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
抵于额角,再屈而下行面颊部,到眼眶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与前脉交汇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穴),
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前臂伸侧两骨
(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
向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
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
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
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
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
抵于额角,再屈而下行面颊部,到眼眶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与前脉交汇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穴位分支/三焦经 编辑
胸中分支:
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
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
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
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
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常用腧穴/三焦经 编辑
穴位名称关冲[井穴]
【定位】:无名指尺侧端,
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醒神开窍。
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①热病,昏厥;
②咽喉肿痛;③头痛,目赤,耳聋。
②咽喉肿痛;③头痛,目赤,耳聋。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
舌强,热病,心烦。
舌强,热病,心烦。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液门[荥穴]
【定位】: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中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麻痹等头面五官热性病症;
②疟疾;③手背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荥穴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穴位名称中渚[输穴]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
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目赤;②耳鸣,耳聋;③咽喉肿痛;
两肩胛之间痛,腿疼,手指不能屈伸。
两肩胛之间痛,腿疼,手指不能屈伸。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输穴
穴名: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
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穴位名称阳池[原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消渴;②疟疾;③腕痛;④耳聋。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原穴穴位名称: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类别】:原穴穴位名称: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祛邪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①热病,头痛,目赤肿痛;②耳鸣,耳聋;
③胁肋病,上肢痹痛。
③胁肋病,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穴位名称支沟[经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和解少阳,疏经活络,通利胸胁。
【主治】:①便秘;②胁肋病;③耳聋耳鸣。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经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
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
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穴位名称会宗[郄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
尺骨的桡侧缘
尺骨的桡侧缘
【作用】:清泄三焦,疏通少阳,舒经活络。
【主治】:①耳聋;②癫痫;③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三阳络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疏经活络。
【主治】:①耳聋,暴喑;②齿痛;③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四渎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作用】:清泄三焦,疏经活络。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聋;③暴喑,咽喉肿痛;
④上肢痹痛。
④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天井[合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通络宁神。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聋。③瘰疬。④癫痫。
通络宁神。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聋。③瘰疬。④癫痫。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清冷渊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
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作用】:清热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目黄;②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消泺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清热泻火,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臑会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 三角肌的后下缘
【作用】:软坚化痰,疏经利节。
【主治】:①瘿气,瘰疬;②上肢痹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
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作用】:散风祛湿,疏经利节。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 天髎 [经穴]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急。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天牖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
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作用】:散风消肿,清热利窍,疏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痛,耳聋。③瘰疬。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
【作用】:祛风通络,聪耳通窍。
【主治】:①耳鸣,耳聋;②口眼鳚斜,颊肿。③牙痛。
④瘰疬。
④瘰疬。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瘈脉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
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作用】:清热熄风,安神镇惊,解痉通窍。
【主治】:①小儿惊风;②头痛,耳鸣,耳聋。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颅息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
中1/3的交点处
中1/3的交点处
【作用】:清热熄风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②小儿惊风。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角孙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痄腮;②目翳;③齿痛;③项强。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耳门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
下颌骨踝突后缘凹陷处
下颌骨踝突后缘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耳和髎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
颞浅动脉的后缘
颞浅动脉的后缘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头痛,耳鸣;②牙关紧闭,口鳚。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类别】: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
穴位名称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主治】:①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②头痛;
③癫狂痫。
③癫狂痫。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穴
穴位名称外关
SJ5 Wài 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
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
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临床应用/三焦经 编辑
本经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
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
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聋,耳后疼痛,
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病机分析:手少阳三焦经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
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
目外眦痛,面颊肿痛。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
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
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
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
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不利。
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
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
目外眦痛,面颊肿痛。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
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
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
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
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不利。
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穴歌/三焦经 编辑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通连,
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
消泺会,肩相联,天处天牖之下,
翳风让脉居先,颅息定而角孙近耳,
丝竹空而禾接焉,耳门已毕经穴已全。
经穴分寸歌/三焦经 编辑
关冲名指外侧端,液门小次指陷忝。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前表陷看。
外关腕后二寸陷,关上一寸支沟悬。
外开一寸会宗地,斜上一寸阳络焉。
肘前五寸称四渎,天井外肘骨后连。
肘上一寸骨罅处,井上一寸清冷渊。
消泺臂肘分肉际,臑会肩端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井后一寸传。
天牖耳后一寸立,翳风耳后角尖陷。
瘈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
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
和髎横动脉耳前,欲竟丝竹空何在。
眉后陷中仔细观。
三焦 / 三焦经 / 三焦辨证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
O
o
∧_∧・゚
(。・ω・。)つ━★°*`.
⊂ ノ ☆*¨⊹¸♪*
しーJ *♫´¨๑♬.♩·✬
❉۩۞۩•ೋஜ╠╣aΡpy週三ഐ✾
好友☁。゚🌙瞓覺囉🌜甜夢安睡🌛💤
早安
刪除好友☁🌙又是時候瞓覺囉🌜甜夢🌛💤
回覆刪除O
o
.∧_∧・。◇
( ・ω・ )
|⊃/(___♦°¨*✬
/└-(____/★・゚☆
✾๑۩۞۩❉•ೋஜഐ*
🌟瞓醒大家繼續╠╣aΡpy週末✨
一看題目為三焦, 還以為是現今所說的焦慮症, 怎知道是完全無關。
回覆刪除按大夫所示, 學習經穴歌,勤力鑽研, 是否也可以學懂針灸皮毛﹖
先從醫基礎理論學起
刪除
回覆刪除一直以為西醫複雜, 原來中醫也殊不簡單, 就是人體穴道也夠煩人了。大夫懂針灸嗎﹖
西醫簡單複雜
刪除中醫博大精深
人體循經取穴道並不煩人
在下略懂針灸
慚愧
我覺得西醫博大精深複雜,救急扶危。
刪除我覺得西醫博大精深複雜,救急扶危。
刪除我覺得西醫博大精深複雜,救急扶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