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
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
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推步,妙解數術,兼好《釋典》。
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
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
因此他18歲時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
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
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
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
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
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
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共有三十卷。
孫思邈重視醫德修養,詳論醫德規範。
他特別強調醫家的職業道德。
特別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
系統的論述了醫德規範。
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技術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
《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
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
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皆一視同仁。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較之漢晉醫家,孫思邈對醫德的論述,
可以說是最全面的了。而這些基本醫療道德,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
他將《傷寒論》的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
在他一生行醫的過程中,
他十分重視婦人與兒童疾病的診治,
他認為這是關係人類繁衍的大事,
故曰:「先婦人小兒……則是崇本之意也。」
在針灸學方面,他不僅強調針藥並用,還創設了新的穴位,
創製彩色經絡圖,還常配合按摩、灸治。
同時,他還是食療治法的積極倡導者。
他反對魏晉時期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
倡導積極養生,強身長壽。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
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
「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
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
並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藥王廟會」。
此外在耀縣還建有「真人祠」、聖母殿與祖塋碑。
在二十歲左右時,他就很善於談論莊子、
老子和諸子百家中其它各家的學說,同時也喜歡佛教經典。
當時的洛陽總管姓孤獨,名信,見了孫思邈後感嘆地說:
「這真是聖童啊。但可惜他的才器過於宏大,
在他自己生活圈子中的低小位置上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在周宣帝時(公元579年),正是王室內部的多事之秋,
孫思邈便到太白山去隱居。
在隋文帝輔政之時,徵聘他去作當時最高學府
國子學中的教授之官「國子博士」,
他聲稱有病而不去出任該官職。
他曾經對自己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說:
「五十年後,就有聖人出現,
我才會出來幫助他作一些濟世救人的事情。」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公元627年),
便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去。
他的容貌看上去如此年輕,唐太宗禁不住大為讚嘆的說:
「我本來就知道,有道之人是值得尊重的。
至於羨門和廣成子這些仙人的事跡,
絕不是人們虛妄之言啊!」
唐太宗要授予他爵位,他堅決地推辭了。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召見他,
授他「諫議大夫」的官,他又始終推辭而沒有接受。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他以有病為名,請求回家去。
皇上特別賞賜他良馬,以及已故鄱陽公主的府地給他居住。
當時的知名人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
都曾拜他為師,甘當他的學生。
「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盧照鄰在他的
《病梨樹賦序》中稱孫思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
「推步甲乙,度量乾坤」。
他又向孫思邈請教名醫治病的道理。
孫思邈回答說,「善談天地之變化者,必須參證於人之道;
善言人身之病變者,也必須以天地的變化為根據。」
又說,「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但必須「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
輔之以人事。」他還進一步談到做人的道理,
認為要「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並且具體的解釋說:「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就是說膽大;「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說小心;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是智之圓;
「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是說行之方。
在盧照鄰寫《病梨樹賦序》時,
孫思邈至少已經九十三歲了。
當他說起(南北朝)周、齊之間的事時,歷歷如在眼前。
以此推斷,他已經不止一百歲了。
但他的眼睛、耳朵一點也沒有衰退的跡象;
形體壯盛,神色清朗,真說得上聰明博達不死者。
當初魏徵受皇上詔書編修
齊、梁、陳、周、隋五代史的時候,擔心會有遺漏,
便多次訪問孫思邈。
孫思邈以口傳授,就像眼前親自看到一樣的清楚。
當時東台侍郎名叫孫處約,把五個兒子帶來拜見孫思邈。
孫思邈對他們的未來禍福一一預言,
後來這些預言都兌現了。
甚至還沒出生的人,孫思邈也預先知道
他的一生中必經的大事。
孫思邈這一類奇異事跡是非常多的。
實際上這就是佛、道修煉人中經常出現的「宿命通」功能,
民間也一直流傳著神仙
可以「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說法。
永淳元年(公元682)二月十五日,
孫思邈早晨起來沐浴身體,
孫思邈早晨起來沐浴身體,
衣冠整齊的端正拱手而坐。
他對子孫說:「我為世人所逼,隱於洞府修煉,
將升無何之鄉,臣於金闕,不能應召往來。」
一會兒便氣絕辭世而去。他在遺囑中指示「薄葬」,
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禮中不用豬、牛、羊等牲畜。
孫思邈去世後一個多月,容貌沒有改變。
把他的屍體放入木棺中去時,輕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樣,
當時的人們都感到奇怪,修道之人則稱其「已屍解矣」。
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
孫思邈被追封為「妙應真人」,
因此後世又稱他是「孫真人」。
孫思邈在太白山隱居修道時,「鍊氣養神,求度世之術」。
又因他自己小時候得過「風冷」病,經常看醫生,
以至於耗盡家資。所以在十八歲時就立志學醫,
對醫藥有長時期的精心研究,且常懷仁慈之心,
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以醫藥助人。作為修道人,
他奉行「凡所舉動,務行陰德,濟物為功」的原則。
有一次在行路時,孫思邈看見一個牧童在殺一條小蛇,
那蛇已經受傷出血了。
孫思邈懇求牧童不要殺它,
並脫下自己的衣服來送給牧童,贖救了小蛇。
並脫下自己的衣服來送給牧童,贖救了小蛇。
然後又用藥物把蛇封裹起來,把它放回到草叢中去。
一個多月後,孫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見一個白衣少年,
僕人和馬匹都很壯實,下馬來拜見他,並感謝他說:
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孫思邈聽後沒有介意。
少年又再次拜他,並請他騎上另一匹馬。
兩馬馳行如飛,到了一處城郭的地方。
那裡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門庭燦然顯赫,人物繁雜,
那裡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門庭燦然顯赫,人物繁雜,
簡直就像是君王的住處。
原來孫思邈救的小蛇是龍王的兒子,
那裡就是龍宮的所在「涇陽水府」。
龍王為報孫思邈救子之恩,臨行時要送他許多金珠寶物,
但都被孫思邈堅決的推辭了。
龍王見他不愛富貴,叫兒子取出龍宮藥方三十首贈送給他,
並告訴他說:「這是真方,可以濟世救人」。
孫思邈回家後把每一個藥方都試用了,發現都有神效。
後來孫思邈在撰寫自己的方書《千金方》三十卷時,
便把龍宮藥方分散放在裡面。
迄今為止的後世方劑學家們,在研究《千金方》時
都注意到一個事實:《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劑,
無法用中醫已有的理論通過辯證論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
這一類「奇崛」的方劑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
與方劑配伍的通常理論不吻合(比如「神丹」);
有些則不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藥多而繁雜,
一方之中寒熱溫涼氣血攻補兼備,
簡直無法用現行醫理作方劑分析(比如「鎮心丸」)。
其實,這些「奇崛」的方劑可能正是龍宮藥方,
以及孫思邈根據自己對龍宮藥方的體悟而仿製的一些方劑。
它們與「正常」方劑完全不同,正好鮮明的體現了「儒醫」
與「道醫」在方劑學上的不同源流
和認識上的層次差別:
一個是常人層次的,一個是超越常人層次的。
據史載,孫思邈的著作共有三十多種,但大多亡佚了。
孫思邈留下的道家著作有自注《老子》、《莊子》,
撰寫了《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
及《會三教論》各一卷。
但這些書後來都散佚了,
只有書名還留存在《新唐書》的《藝文志》中。
只有書名還留存在《新唐書》的《藝文志》中。
其它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和《枕中方》等幾種,
尚有部份佚文可見。
另有一首三十八句的《四言詩》,保留在《全唐詩》裡。
那是一首專談煉丹的詩,該卷中的二十首詩
全是成道的仙人所寫的。
孫思邈留下的醫學書籍中,《脈經》一卷也散佚了,
只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捲
成為代代相傳的中醫學中的寶貴典籍。
《千金方》本名《備急千金要方》,
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是根據孫思邈「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的慈悲救人之意而命名的。
《千金翼方》則是孫思邈晚年的著作,
取兩書「比翼交飛」之意,
內容主要是對《千金方》的全面補充。
兩書各三十卷,共收了方劑6500多首,
以及與之相關的方論和處方之法。
這些方劑大多出自前代醫家的經驗方,
並包括了當時名醫、少數民族、文人學士、
修煉界人士中流傳的、甚至從國外傳入的醫方和秘方,
真可謂「囊括海內,遠及異域」。
其集方之廣泛,內容之豐富,不愧為唐代醫學的巨著,
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對日本、
朝鮮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在《千金方》中,孫思邈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
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
在整理研究張仲景《傷寒論》的基礎上,
把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了傷寒禁忌十五條,
頗得後世傷寒學家的重視;
除醫方外,《千金方》中還有用藥、針灸等經驗,
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
《千金翼方》中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
尤其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成效,
因此後世也有人尊他為「藥王」。
孫思邈把道家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結合起來,
把養生學納入醫療內容中去,並且認為:
人如果善於攝生,是應該可以免於疾病的。
人如果善於攝生,是應該可以免於疾病的。
他對老年病、保健、醫療都有全面的觀察和深透的分析。
他在老年養生方面的理論方法對後世養生家頗有影響。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數修道人煉丹
都是為了自己白日飛升,
而他卻把煉丹作為一種製藥手段,
而他卻把煉丹作為一種製藥手段,
其目地是利用丹劑的速效特點來救急扶危。
他煉製的「太一神精丹」就是專治傳染性極強的
「客杵霍亂」及「瘟症」的。
孫思邈在《千金方》的序中以「大醫精誠」為題,
向後世所有誠心學醫的人提出了醫生的醫德修養問題,
後世醫家都把它當作為醫的師範。
「大醫精誠」中的「精」指醫技、「誠」指醫德,
兩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這個要求就是要正心、要慈善。
當一個醫生在自己的醫療實踐中努力去達到時,
實際上已經是在修心了。
不僅如此,對於病家的痛苦要象自己的痛苦一樣,
不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等等艱苦,
「一心赴救」。
「一心赴救」。
果能如此,那就不但是修心,而且也是在修行了。
對於生瘡、下痢,體有穢臭的病人不能反感,要有憐憫心;
反對殺生,認為「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這些都是修善的具體方法。追求名利固然是不容許的,
就是「自矜己德」、「炫耀聲名」也不許可。
總之一句話,要達到孫思邈這個「大醫」的標準,
學醫人就必須時刻讓自己處在修煉的狀態中。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人就能修出能量,
從而加強自身攜帶的先天本能,表現在診治疾病的手段上,
就會創造神醫的奇蹟。
因此,形像的說,孫思邈的「大醫精誠」
就是他從道醫的層次上向儒醫們降下的一架梯子。
當儒醫們一步步循梯而上時,
就能從儒醫的水平上升到道醫的層次。
參考文獻
[1] 《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馬伯英撰,參見《中華醫史雜誌》1981年第四期;
[2]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孫思邈傳》,後晉・劉.d(等人)撰;
[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隱逸)孫思邈傳》,宋・歐陽修、宋祁撰;
[4] 《病梨樹賦序》,唐・盧照鄰撰,參見《全唐文》;
[5] 《全唐詩》卷八百六十;
[6] 《雲笈七籤ܪ紀傳部・傳十二(續仙傳)》,宋・張君房 撰;
[7] 「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李飛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8] 《中國醫學史講義》,北京中醫學院編;
[9] 《中國道教・孫思邈》。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他古稀之年著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他在書前自序中解釋為何以「千金」命名此書時說: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救人一命,所積之德貴過千金。
而一個醫者真要能拯救人的生命,
須具有過人的醫德和醫術。
孫思邈為此在《千金要方》的開篇中
特地撰寫了「大醫精誠」,
強述了一個「大醫」所必須具有的醫德。
其與西方醫學的希伯格拉底的誓詞交相輝映,
成為後世中醫者所遵循的醫德誓言。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
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
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
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此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這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
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
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
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
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
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
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
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
良由此也。
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
不得已隱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
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氏芥之心,
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
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
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
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
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
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
?嶝兼陳,看有若無。
?嶝兼陳,看有若無。
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
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
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
議論人物,墟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
此醫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
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
尋此貳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
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
自噓功能,諒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摘要】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大醫習業”,
指出學醫者首先應该懂得怎樣“習業”,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擁有一定的學醫基礎,進而才能達到“大醫精誠”。
并精要地闡發了醫學教育的基本内容,
指出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知識结構,
以及學習中醫的正确方法和途徑,
對於指導今天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中醫藥專業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孫思邈;中医師;知識結構;《千金要方》;
醫德醫風
在中醫界,有許多人士認為: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醫习業”,
其次,才是“大醫精誠”。
只有首先懂得怎樣“習业”,具備一定的知识結構,
初步擁有學醫的基礎,才有可能達到“大醫精誠”。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醫習业第一”:
“凡欲為大醫,必须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註》、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
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
又須妙解陰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
《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
又須妙解陰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
《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若不爾者,如无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與言醫道者矣。”
並指出“涉獵群書”的必要性,即“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
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运,則吉兇拘忌,觸塗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赜。
若具而學之,則於醫道无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孫思邈在這篇醫论中,精要地闡發了醫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孫思邈在這篇醫论中,精要地闡發了醫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指出了中醫药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
以及学習中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
對於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專業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重視中醫經典著作和基礎理論的學习,
為臨床實踐打下紮實基础
1.1 習醫者要刻苦學習,
鉆研以《內經》為核心的醫学經典著作 中醫實踐,
需要強大而精深的中醫理論支撐。
沒有深厚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作指導,
在復雜多變的臨證實踐中就會如盲人夜行,危機四伏,
束手無策[2]。
《內經》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結構,
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术思想,
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
中医學發展史上所出現的許多著名醫學家
和不少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和繼承性来說,
基本上都是從《內经》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假如把中醫比作一棵大樹,
《內經》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只有根底深厚,
才能夠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1.2 系統學習仲景學說及本草學方面的臨床基礎理論知識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偉大的醫學家張機(字仲景)
創立了理、法、方、藥比較系統的辨證論治方法,
從而使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临床診斷治療密切地结合起來,
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日益完善。
自古“醫藥不分家”,習醫者必須熟知常用藥物的性味功用、
有毒無毒、優劣精粗,乃至藥物的炮制、貯藏、煎服、
禁忌等,為臨證论治方藥奠定堅實的基礎。
禁忌等,為臨證论治方藥奠定堅實的基礎。
1.3 瀏覽諸家方書以吸取前人經驗
在廣泛瀏覽古今歷代著名醫家方書的基礎上,
學習方剂的組方原則,並掌握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
对於前人的應用經驗,做到靈活地有選擇性地吸收運用, 以便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自漢至今,中醫方書可謂汗牛充棟,
除了《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之外,
還有《普濟方》、《聖惠方》、《局方》等。
金元至明清時期,許多著名醫家的著作,
也是理法方藥俱全,頗多經驗之談,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也是理法方藥俱全,頗多經驗之談,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高等中醫專業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古醫籍的能力,
有选擇性地向學生介紹必讀的古醫籍,
指導撰寫讀書筆記、 心得、研究論文等。
2 旁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
做到“於醫道無所滯礙”
要成為一名好醫生,除了應該具備豐富醫學知識外,
要成為一名好醫生,除了應該具備豐富醫學知識外,
還要涉獵群書,熟讀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歷法、
氣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識。
中醫学是中國古代的科學理論,
中醫治病是中國古代承傳下來的專业技術手段,
中醫理念是中國古代賢者的哲思,
中醫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
通過對人與自然規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也無法理解中醫理论精深的內涵,
更談不上繼承發揚中医了。
因此,豐富中國古代的文史知識和哲學思想,
更談不上繼承發揚中医了。
因此,豐富中國古代的文史知識和哲學思想,
是打開中醫珍貴寶藏的鑰匙。
可以說,文、史、哲、醫,四位一体,
反映了中醫人才的知識結构。
3 重視品德教育,培養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
和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德。
要读經史,懂得“仁義之道”,
一名好的医生,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
和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德。
要读經史,懂得“仁義之道”,
有益於人類,有益於中醫的繼承。
孫思邈關於医學教育的主張,是極其高明的,
孫思邈關於医學教育的主張,是極其高明的,
也是非常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
尤其是要求醫生在接受醫學教育的同時,
應當接受医德教育的觀點,完全符合醫學倫理学的要求,
值得我們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發揚光大。
在《備急千金要方》正文第一篇《大醫習業》中,
孫思邈明確闡述了醫生要“德術并重”的醫學倫理觀。
他既論述了“德術并重”的重要思想,
又詳細規定了醫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
在《備急千金要方》正文第二篇中《大醫精誠》
更是將醫德與醫術融為一體,成為千古傳頌的醫德名篇。
在《大醫精誠》這一名篇中,
詳細地論述了關于醫德修養的兩個問題:
一是“精”,即技術要精湛,他認為醫道是
“至精至微之事”,告誡學醫的人必須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二是“誠”,即品德高尚,要誠心誠意為老百姓服務。
他從“心”、“體”、“法”三個方面,
對醫生提出了嚴格要求:
首先要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
其次在診治上要做到“纖毫勿失”,
第三,要在作風上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得炫耀自己,
誹謗他人,謀取財物。
孫思邈在《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中提出
“精誠合一、德術并重”的醫德觀,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
提出了以仁愛為準則的醫德規范,首先是博及醫源,
精勤不倦。作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首先醫術要精良,
所以,醫者必須做到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嚴謹勤奮治學。”
其次是同情病人,一心赴救。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對待病人應當“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如此才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再次為臨證省病,至精至微。疾病的臨床變化復雜。
因此,省病問病要
“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
無得參差。”更要“臨事不惑,審諦覃思。”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那是更為不仁的。
第四是言行端莊,不皎不昧。
醫生的儀表舉止對病人有重要影響。
應具有“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
的風度。醫者之所以這樣做,
是因為“病人苦楚,不離斯須。”
病家為此憂愁“滿堂不樂。”
這樣情況下,如果醫生“安然自娛,傲然自得,”
那將是人神共恥,是高明的醫生所不應該做的。
第五,尊師重道,勿驕勿妒。孫思邈憎恨文人相輕、
醫人相嫉的惡習。
他認為,尊師重道是同道相互關系中的一條道德原則,
驕傲嫉妒是敗壞醫德之賊。
醫者應當
“志存救濟,勿驕勿妒,尊師重道,切磋醫術。”
第六,不得恃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大醫精誠》中最后指出:
“所以醫人不得持已所長,
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醫生不能仗持自己的專長,
專心一意去謀取財物,只應樹立解救疾病的心思。
重義輕利是儒家、也是古代醫家的基本價值取向。
~~~~~~~~~~~~~~~~~~~~~~~~~~~~~~
孫思邈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
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皆一視同仁。
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較之漢晉醫家,孫思邈對醫德的論述,
可以說是最全面的了。
而這些基本醫療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
他將《傷寒論》的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
他一生行醫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婦人與兒童疾病的診治,
他認為這是關係人類繁衍的大事,
故曰:「先婦人小兒……則是崇本之意也。」
在針灸學方面,他不僅強調針藥並用,還創設了新的穴位,
創製彩色經絡圖,還常配合按摩、灸治。
同時,他還是食療治法的積極倡導者。
他反對魏晉時期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
倡導積極養生,強身長壽。
孫思邈將道家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
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
「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
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
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
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
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玅濟」許真人、
「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
- 醫虎喉:據說孫思邈一次夜間出診的時候,遇到一隻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
- 他仔細一看發現老虎被人骨骾住,便幫老虎治療取出骨頭。
- 之後老虎為了報恩而成為他的侍者。
- 開棺救活產婦:傳說孫思邈一次出診偶遇出殯隊伍,發現棺材滲出鮮血,
- 乃請求開棺並救活棺內難產的婦人與腹中的嬰兒。
一般解說「爐火純青」這句成語,
都以為是道家煉丹完成時,爐火發出純青火焰,
延伸而用來比喻學問、技術、功夫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收錄在《全唐詩》中。
他這首詩主要是描述煉丹的過程。
詩中大意是說:煉丹時,將鉛汞置入丹鼎中,點燃爐火。
紅光烈火,所冒之煙,已無黑色,火焰變成純正的藍光。
許多成語典以為孫思邈,
這裡說的就是煉丹完成時的「爐火純青」現象。
由此可知,「爐火轉青」時,正是煉丹成就時,
【原文】
取金之精 合石之液 列為夫婦 結為魂魄
一體混沌 兩精感激 河車覆載 鼎候無忒
洪楮烈火 烘焰翕赫 煙未及黔 焰不假碧
如畜扶桑 若藏霹靂
唐.孫思邈〈四言〉詩
(據《全唐詩.卷八六○.孫思邈》引)
【註解】
(1)楮 :同“爐”,盛火的裝置,可用於治煉、烹飪等。
(2)翕赫 :盛大的樣子。翕,音同“細”。
(3)黔 :音同“前”,黑色。
(2)翕赫 :盛大的樣子。翕,音同“細”。
(3)黔 :音同“前”,黑色。
孫思邈(541或581-682年)《大醫精誠》《大醫習業》
回覆刪除🌟眨吓眼時間過得好快╠╣aΡpy週一嚟✨
回覆刪除好友☁。゚🌙瞓覺囉🌜甜夢安睡喇喂🌛💤
╔══╗────╔╗╔═╦╦╗─╔╗╔╗★
║╔═╬═╦═╦╝║║║║╠╬═╣╚╣╚╗*
║╚╗║╬║╬║╬║║║║║║╬║║║╔╣
╚══╩═╩═╩═╝╚╩═╩╬╗╠╩╩═╝
──────────────╚═╝✬晚安☆
早安
刪除孫思邈年過百歲,似是仙人下凡。
回覆刪除仙人者
刪除山中人也
孫思邈何許人也﹖
回覆刪除大夫唔講都唔知道原來非常出名,
是一位精於醫藥的人,
據互聯網言, 藥王也,
非常謝謝大夫,讓我等獲益良多。
《大醫精誠》《大醫習業》
刪除大夫有料啊﹗
刪除慚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