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
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
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
《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
Nāgārjuna,由Nāgā(那伽,意為龍,或是象)
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arjuna)
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
而龍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龍樹。
玄奘將其名譯為龍猛。這個譯法有兩個說法,
一是遏羅樹那(arjuna)意為威猛,二是古代勇士,
以阿周陀那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於動詞詞根Arj,意為得到、獲得、
成就。布頓認為,Nāgārjuna意為於龍中得到成就。
也就是龍的意思,sgrub則是得到成就之意,
字面直譯為龍成。
龍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
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因學隱身術,
與至友三人進入王宮,差點被殺,領悟欲為苦本,
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
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
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
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
並推廣大乘佛教。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
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
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根據《法苑珠林》
。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曾寫作《寶行王正論》、
《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其中《親友書》,
求那跋陀羅譯為《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
禪陀迦王有說是案達羅王朝的開國者(Simuka;
但音亦近其子:第二代中興國王 Satakarni),
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
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
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
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
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
非國王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
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但他的實際身份,
在現代學者間仍有爭論。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
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
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
他可能是因為佛教部派間的爭論,而被一小乘佛教法師殺害,
或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殺害而死。
龍樹死後,繼承人為弟子提婆。
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龍樹。
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
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
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龍比丘,
傳統上將他等同於龍樹。
密宗以龍猛為其始祖之一,如藏傳佛教所傳《文殊根本續》,
提到一位稱為龍的比丘,與《楞伽經》傳說相同,
密宗傳統上也認為他就是龍樹。
在《大雲經》、《大法鼓經》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
名為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人物,
可能是如來藏學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大雲經》集成時間應早於龍樹,並將一切有情樂見童子,
的在世年代推定為公元1世紀,與馬鳴同時。
在漢譯《大雲經》中說這位「眾生樂見比丘」是大菩薩、
大香象王,梵文中「那伽」可指「龍」也可指「象」,
這裡的大香象王是對他的盛讚之語,
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龍」。
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龍」。
《大法鼓經》提到世間樂見比丘的事蹟,並生「生安樂國」,
魏譯和唐譯《楞伽經·偈頌品》也稱龍樹將「往生安樂國」,
在傳說中可能因此把兩個人等同起來。
印順法師,認為《楞伽經》中提到的龍樹,
梵文名為Nāgāhvaya,意譯為「龍呼」、「龍叫」、
「龍名」,與龍樹(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
指應是另一個人。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
有位南方阿闍黎龍叫,與提婆同時在印度南方,
倡導唯識中觀見,應屬於順瑜伽行中觀學派,
時代晚於龍樹,與提婆同時,可能也是龍樹的弟子之一。
布頓大師也認為《大雲經》中相關記載,
並未明確說這位比丘即是龍樹,仍待考證。
可能在晚期的傳說中,把龍樹跟這位龍叫的事蹟混在一起,
因此造成誤會。龍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
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龍樹菩薩傳》寫作於龍樹過世後百年。
印順法師認為龍樹在世時間,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間。
宇井伯壽以鳩摩羅什在世時間逆推,估算龍樹在世的時間,
也得出相同的見解。
《布頓佛教史》記載龍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
印順法師認為龍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訛傳。
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
予以嚴謹的論証。龍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
「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
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
破斥諸外道的謬論。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
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
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
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
然正法炬。」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
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
故龍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
「…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龍樹菩薩的《中論》依「八不中道」滅諸戲論。
《中論》以觀蘊處界等一切法的「有、時、空、動」
四個範疇,論証緣起沒有獨立、常住的自性,
沒有自性就是(自)性空,並以此降伏諸外道的邪見。
又龍樹菩薩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
欲摧邪見外道,乃請其扮外道,龍樹扮外道並力挺外道義,
然提婆依龍樹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謬理。
七日之後,龍樹亦失其所立之外道義,遂允提婆擊法鼓,
與外道論議,隨外道之所說,而予以析破,摧諸異道。
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見、作師子吼、護持並弘傳世尊正法、
紹繼佛種、續佛法脈、以初地菩薩的證量作法布施,造諸論,
利益有情,此是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上應有的定位。
龍樹菩薩造《中論》以觀五陰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緣起中道。
例如以觀四諦而成立之緣起「性空」(沒有自體性)的真意,
即是無常無我的因緣法,即是《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所言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義)者。」故依無生法而言,
無生法與一切法乃非一非異之中道也。
龍樹菩薩的「中觀」,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菩薩著作後,
才漸為中土佛教界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
修正六家七宗之偏失。龍樹菩薩在中國被譽為
八宗共祖(三論、天台、華嚴、唯識、淨土、禪、密、律) 。
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
後有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繼之。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龍樹與中觀,所接受的中觀思想,
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護是最早將中觀派思想,
引入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贊曾經向全藏宣布,
以寂護的見解作為藏傳佛教的規範。
寂護的見解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派,因為他在相當程度上,
融合了唯識派的思想。
在寧瑪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份見解,
但因為朗達瑪滅佛的影響,寂護在西藏的影響力並不大。
成為藏傳佛教的正宗。
以此建立大圓滿次第。
噶舉派傳承印度那洛巴大師的法脈,認為大手印、
大中觀和大圓滿教授,三者本質沒有差別,
都是直接觀看我們的心性。
《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
《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
《勸誡王頌》、《優波提舍》、《莊嚴佛道論》、
《大慈方便論》、《無畏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造論之多,
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
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龍樹菩薩所著,
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
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
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龍樹著作。
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龍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
一為抉擇甚深義者,這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
《六十正理論》、《迴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
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論》、
《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
《勸誡王頌》等。
《十住毗婆沙論》皆對漢傳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響與貢獻,
也是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論典。
在龍樹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種佛經,佛教研究者經常以此,
來作大乘佛教經典的定年之用:
在龍樹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經典,
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而龍樹未曾引用的,
則判定為中期及晚期佛經。
龍樹是大乘佛學的創始人,生於約公元二至三世紀,
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傳說其父姓龍,
母生他於樹下,故名龍樹。
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孩提的時候,
聽到婆羅門誦讀經典,數遍之後,他即能背誦。
到二十歲以後,對天文、地理、數學,以及婆羅門
和各道的經文,幾乎都讀遍了,而且理解力相當強,
因此在青年時名氣就很大。
他有幾個同齡好友,都是學識超群。
一天,大家議論道:我們把天下的經論都理解了,
現在就是沒有學到法術,不能縱情逸樂。
不久打聽到一個術士,會隱身術,他們就去登門求教。
那術士看到他們年輕,又動機不良,不願傳授。
他們苦苦請求,術士纏不過他們,
只得給每人一粒藥丸,囑告道:
「你們在僻靜的地方,用水將藥丸磨化,
塗在眼睛週圍,人們就見不到你們了。」
龍樹便當場試磨,細辨藥丸的氣味,
對術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樣藥物合成,對嗎?」
術士不勝驚訝,問他怎麼知道。
龍樹說:「我是從氣味中辨別出來的。」
術士甚為嘆服,只得叮嚀要慎用此術。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常出入宮中,恣情取樂。
百餘日後,宮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懷孕了。
國王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妃子們哀泣說:
「非是我們不貞,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
國王召大臣商議。一老臣說:「凡這等事有兩種可能,
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
陛下可派幾個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宮門背後,
若是術人,總有跡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
雖無跡象,亦可用符咒消滅。」國王立即照辦。
不久有人來報,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派武士數百人,
禁閉宮門,手揮刀劍望空亂砍。
三個婆羅門術士被殺死了,惟有龍樹藥性未過,
沒有現形,又屏氣凝神躲在國王背後,
終於逃脫了性命。
終於逃脫了性命。
受此嚴重教訓後,龍樹方纔覺醒,想到了佛陀所說:
「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
皆由此引起。」於是下了歸依佛門的決心。
他尋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門虔誠請求,
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讀遍了所有經論,
心不滿足,但已無其它經文可得。他辭師下山,
又訪尋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懇求,
得到了《摩訶衍》大乘經典,他用心研究求教。
三個月後,他又統統理解並背熟了,仍感不滿足,
於是就周遊列國,蒐集沙門的各種經論。
一路上,他還和諸外道及部派佛學者辯論,
都辯不過他。他逐漸產生了驕傲,認為佛經較諸外道,
其理雖然高明深奧,但亦不難窮盡,
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份之想,別出心裁,
欲另自立一派,廣收徒弟,宣揚他的學說。
正在這時,有一位叫大龍的比丘,長髯突眼,
目光炯炯,特來找他。對他說:
「年輕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見,
你的學識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且跟我到一個地方,
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
這位大龍比丘就把他領到一個深山的石洞,入洞數步,
竟是另外一個世界,殿宇金碧輝煌,清靜雅致。
老比丘把他領入龍宮,打開一個個玉石寶庫,
裡面藏著數不盡的稀世經典,寶庫裡發出陣陣幽香。
大龍比丘說:「年輕人,這下夠你讀了吧?」
龍樹忙不迭地貪婪翻閱,口裡說道:
「長老,我太感謝你了!」
這下龍樹真的滿足了,比過去讀到的多十倍,
玄理更加精妙深奧,他如飢似渴地晝夜閱讀,
不明之處隨時就向龍師請教,視野頓時開闊,
心量也開始謙虛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
佛學浩如煙海,其理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超過它,
夠我一生用心鑽研了。打消了自立門戶的陋見。
他在龍宮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經典反覆細閱,
幾乎能背誦了。大龍長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術,
他才別師出來,仍回到南印度。從此大力宣揚佛法,
說服外道,推廣大乘佛教。
被他感化的婆羅門等外道,不計其數。
當時有位婆羅門上師,會一點咒術,心生嫉妒,
欲與龍樹比個高下。他奏明國王,請王以觀究竟。
國王規勸他:「我看你虛心一點吧,
龍樹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
他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
你為什麼不能容他呢?」
你為什麼不能容他呢?」
婆羅門說:「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
我諒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們比試吧。」
國王見他固執,只得准奏。
比賽的那天,國王與龍樹先坐在聽政殿上。
婆羅門後到,他見國王如此尊重龍樹,心中更是不悅,
便於殿前立即作法,現出一個廣大潔淨的黃金池子,
水波粼粼,中央昇起一株千葉蓮花,
那婆羅門高坐其上傲慢地說:
「龍樹,你看我坐在蓮花之上,宛如天神,
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
你敢與我蓮上的大德智人辯論嗎?」
龍樹也不答言,從容地離開座位,
用咒言化作一頭龐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
繞黃金池子一周﹔然後舉步池中用象鼻,
把那婆羅門高高舉起,摔於地下,
蓮池與白象瞬間隱去,惟見那婆羅門腿折腰傷,
一副可憐之相。他自知非龍樹對手,匍匐於地,
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伏請多諒!
從此願意歸依佛門,開我愚蒙,求大師收我為弟子。」
印度又有一個鄰國,國王篤信外道,
並強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對沙門釋子,
則非平等對待。龍樹聞之,特前往宣揚佛法。
其時該國正在招募國王衛士,龍樹應募,
很快升為校衛。他在短時期內,幫助整頓隊伍,
嚴明紀律,使國王的衛隊面貌一新。一日國王出巡,
龍樹率領衛隊荷戟前行,綵旗招展,步伐整齊,
威風凜凜。國王見了甚滿意,問侍者帶隊的是什麼人,
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飯,
也不要王家一文餉銀,說是來保護國王,整飭軍紀。」
國王亦覺奇怪,就召他晉見。問道:「你是什麼人?」
龍樹答:「我是一切智人。」
國王驚愕,半晌說:「一切智人曠古少有,
你敢大言不慚嗎?」
龍樹說:「國王如果不信,可以當場試驗。」
國王心裡想道:我是精研婆羅門教理的,
可謂智人之主,他竟當我面自稱一切智人,
而且說得如此著實,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問題,
被他解答,證明他勝了﹔我若不提出問題,
也說明我負了。遲疑良久,就索性提個大難題,
看他如何回答。
於是啟口問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麼?」
龍樹不慌不忙地施禮作答:
「啟稟國王,當今上天正在與阿修羅作戰方酣。」
國王聽了,喉嚨裡像塞了棉團一樣,心裡想:
「這個人真是瘋子嗎?」半天說不出話來。
「啟稟國王,當今上天正在與阿修羅作戰方酣。」
國王聽了,喉嚨裡像塞了棉團一樣,心裡想:
「這個人真是瘋子嗎?」半天說不出話來。
龍樹說:「國王,你不要以為我是虛談怪論,
片刻就能見驗。」
說罷,不一會,就聞空中干戈喊殺之聲,
阿修羅的手和斷足從空掉下。
說罷,不一會,就聞空中干戈喊殺之聲,
阿修羅的手和斷足從空掉下。
龍樹又施法術,讓國王、臣民與婆羅門等,
統統見到天上鏖戰的情況,良久才漸漸隱去。
這時從國王起,所有的臣民和婆羅門等驚訝信服。
國王再問龍樹:「你究竟是什麼人?」
龍樹忽現比丘身,稽首答道:「貧僧乃是沙門龍樹。」
國王早聞龍樹是鄰國的大師,舉國被其佛化,
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心悅誠服,
於是也歸依了佛門。
國內所有婆羅門、外道,亦甘願剃髮受戒,至心歸命,
國內所有婆羅門、外道,亦甘願剃髮受戒,至心歸命,
自此便恭請大師天天宣講佛法,
舉國受到了正法的教化。以後龍樹又回到本國去了。
據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介紹:
龍樹在晚年合成了一種長壽藥,過百年後還不見衰老,
國王也得到了長壽。年過半百的太子急了,
對母親說:「這樣下去到那一年接位啊?」
母后說:「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可捨,
連生命也可施捨。如今人們尊稱龍樹為菩薩,
你就去求他施捨吧。」太子就來到龍樹跟前,
跪下求道:「龍樹菩薩,我不幸得了一種疾病,
非人腦不能醫治,如今昇平時代,到那裡去覓人頭啊,
只有求菩薩施捨了。」
龍樹知道王子的來意,說道:「我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只是你父王也不能長久了,你要負不孝之罪啊!」
王子不吭一聲,只是叩頭。
龍樹就隨手取了一根乾茅草,吹口氣,化作利劍,
立刻自刎了。國王聽到此事,不勝悲哀,
缺了合藥之人,不久也就死了。
另據其他傳說,由於龍樹弘傳大乘教法,
與小乘部派佛學以及婆羅門等教派,
產生了激烈的鬥爭。新王接位後信仰小乘,
龍樹給一位小乘法師重重地逼迫,自感百歲後智慧、
體力衰弱,就自行坐化了。
龍樹菩薩
回覆刪除那些天城文、泰盧固文你也有研究, 真搏學!
回覆刪除因佛學之固使你學習知多識廣, 好事啊!
完全不懂天城文、泰盧固文 !
刪除慚愧 ! 慚愧 !!
好友★。゚☾眨吓眼時間過得好快嚟
回覆刪除又瞓覺豬喇喂☁¨*☆好夢♦・゚✬晚安
╔══╗────╔╗╔═╦╦╗─╔╗╔╗¤
║╔═╬═╦═╦╝║║║║╠╬═╣╚╣╚╗
║╚╗║╬║╬║╬║║║║║║╬║║║╔╣
╚══╩═╩═╩═╝╚╩═╩╬╗╠╩╩═╝
──────────────╚═╝•*◇Zzz
晚安 !!
刪除好友☁・゚♦又瞓覺嚟★*¨✬晚甜夢安睡☾。゚☆
刪除.∧_∧・。。゚
( ・ω・ )
|⊃/(___
/└-(____/
 ̄ ̄ ̄ ̄ ̄ ̄•*¤.Zzz
╔╗╔╗╔╗╦╗ ╦╗╗╦╔╗╗╔ ╦
║╦║║║║║║ ║║║║║╦╠╣ ║
╚╝╚╝╚╝╩╝ ╩╚╝╩╚╝╝╚ ║
早安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