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陳以愛 副教授

 

通識教育中心
個人簡介:
專長領域:
  • 中國近代學術文化史
  •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
  • 中國近代史
任教科目學歷經歷
  • 統籌綜理中心業務
  • 近代中國文化與人物
  • 經典閱讀: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
  • 當代教育議題:中國知識人的大學論
  • 愛的沉思
  •  
  • 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
  •  
  • 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2013起)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2003年1-7月)
  • 東海大學 97年度特優教學獎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09年夏)
  • 教育部 98年度全國
  • 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有涯齋主 :自述

陳以愛,生於泰國曼谷。

曾祖父是長老會牧師,在福建蓋過教堂。

祖父是獨立傳教士,一輩子奔波辛勞,卻也備受敬重。

父親從商而富有文人氣質,晚年著書滿家,至今筆耕不輟。

母親曾任小學英文教師,婚後最大苦勞是督促子女讀書,

家中不設電視機,是她為兒女作的最大犧牲。

我生長於上述家庭環境,自然被薰染得酷愛讀書。

又被父母逼著練了十年鋼琴,如今略知音韻之美,都得感謝父母。

求學過程上,在新加坡唸幼稚園、小學。

小二未及唸完,隨父母移居香港,入讀香港培正中學附小。

入讀培正實屬僥倖,全賴父執輩校友網絡,始能「一門英傑」統屬「培正人」。

小學而中學整整十一年,在培正享受自由學風,也內化「至善至正」的校訓。

隨後考取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隸屬新亞書院,

初聞錢賓四先生「溫情與敬意」的遺訓,又進入新亞先賢所開創的文化世界,

確有開拓心胸的振奮。

中大崇尚「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的風氣,也銘刻在知識理性的追尋過程中。

新亞四年徜徉山水之際,有幸師從逯耀東老師,

飽聞近代大師宿儒掌故之餘,生發探究學者生命史與學術史的好奇心,

從此踏入中國近代史領域,

開始一段「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學術征途。

畢業後,執教九龍真光中學三年,

深切體認唯有創造性的學問才是「量才性」的道路。


適逢學長李廣健赴臺執教,在逯老師鼓勵下,

越洋考取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仍追隨逯師治學。

政大前後七年半,在呂芳上老師課堂上,始悉近代史天地之寬。

隨後承廣州中山大學桑兵教授待我以師友之誼,在學問上更上層樓。

政大掛籍期間,撰成學位論文兩篇,以近代中國學術文化史為範圍,

關心學者、學術組織、學術運動以及學術標準的形塑,

期許在古今對照的視野下,獲得回應當代挑戰的智慧。

博士畢業後,在南投埔里追溯胡適考證《水經注》的心路歷程,自得其樂,

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過「博士後」研究申請,北上隱遁二儀山(213室)。

練功半年,偶承對門胡適紀念館主任邀請,

天天手翻細閱館藏胡適之先生藏書批註,成為學術途上的一大奇遇。

夜裏則細心品嚐陳寅恪先生「頌紅妝」諸作,於學問有更深一層體會。

練功未成,蒙東海大學通識中心聘請,由臺北移居臺中,迄乎今日。

大度山上的日子,教書研究兩須兼顧,好在拼過前三年,漸入相輔相成佳境。

八年多來開設的通識課程有:

「公民文化」、「歷史與人物」、

「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舊稱「歷史與文化」、又改稱「經典導讀」)、

「知識人與大學」、「中國知識人與知識人論」、「中國知識人的大學論」、

「自由主義:歷史起源與在中國和臺灣的繼受」(與黃崇憲、鄭志成合開);

主持的大型通識講座課程有:「通識課程學術講座」、

「基督教文明與藝術鑑賞」、「東方文明的發展」(博雅書院課程);

在歷史系與呂芳上老師合開的課程有:「中國近代文獻史料選讀」、

在中文系獨力開的課程有:「近代學人專題」。

執教通識的結果,思索的面向日益側重:

如何建立華人高等教育的主體性?如何面對當代人文教育的困境及前途?

大度山上的生活,最快樂而益人神智的,卻是與東海諸生的交往。

誰是師?誰是生?往往難辨。

生涯如此,誠非閉門讀書之樂可比,亦非此前所敢所能想望。

武陵之遊、三義油桐花祭,高美濕地之黃昏曲、阿里山之嘉義返鄉團、

任性一族台南行、太平山區的湖光山色,皆令我追憶無限。

「今是」咖啡店聊天而催生的讀書會,其成員與日俱增,來來去去之餘,

也增添了購書搶書讀書說書的樂趣。

快樂的讀書人兼教書人,獲頒2008學年度東海大學「特優教學獎」、

2009年度第三屆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2009年夏,蒙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邀請任訪問學人,出入諸館搜尋史料之餘,

研究興趣拓展至晚清民國政治史。

最近在寫的兩本書主題是:

「王國維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五四運動史」,

重新詮釋現代中國學統及政治史,是這幾年心中的宏願。

2012年春節


陳以愛著作目錄


A類(期刊論文)

陳以愛,2012/1,〈錢穆論政學關係〉,《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1期(2012:1)。

陳以愛,2008/12,〈胡適對王國維「古史新證」的回應〉,《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頁105-123。

陳以愛,2007/1,〈胡適的《水經注》藏本的播遷流散(下)〉,《九州學林》,5卷1期,頁105-159。

陳以愛,2006/9,〈胡適的《水經注》藏本的播遷流散(上)〉,《九州學林》,4卷4期,頁149-184。

陳以愛,2002/3,〈胡適的「整理國故」在20-30年代學術界的反響〉,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頁132-135。


B類(研討會論文)

陳以愛,2012/9.13-14,〈從疑古到重建的現代中國史學──以王國維對傅斯年的影響為中心(1)〉,

國史館.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主辦「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

陳以愛,2011/11.4-6,〈錢穆論國家和教育的關係〉,北京大學主辦「北京論壇:

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之「教育子論壇:教育傳承與創新」宣讀。

陳以愛,2009/10.23-24,〈探索近代中國學術史的議題、方法、視野──從個人研究歷程談起〉,

南韓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主辦「東亞近代學術典範的形成:硏究方法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9/5.3-4,〈五四運動期間江蘇省教育會的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承辦「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8/11.28-30,〈王國維與胡適文學觀點探源(論文提綱)〉,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近代研究中心主辦「第二近代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7/12.15-17,〈「五四」前後的蔡元培與南北學界〉,東海大學歷史系、

中正文教基金會合辦「近代中國國家的型塑:領導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7/12.1-3,〈胡適對王國維「古史新證」的回應〉,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歷史研究》編輯部、中山大學歷史系、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合辦「傳承與創新:新世代的歷史學」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4/12.15-18,〈民初的「新漢學」與「新宋學」〉,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歷史研究》編輯部合辦「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2003/4,〈30年代胡適和陳垣的幾次學術交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座談會宣讀。

陳以愛,2002/1,〈胡適的「整理國故」在20-30年代學術界的反響〉,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胡適與近代中國學術之建立與轉型學術研討會」綜合座談會引言。

陳以愛,1999/4,〈「整理國故」運動的普及化〉,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協辦「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宣讀。

陳以愛,1998/5,〈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國學門〉,北京大學、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合辦「紀念蔡元培先生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


C類(專書及專書論文)

陳以愛,2009,〈「五四」前後的蔡元培與南北學界〉,收入:

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頁336-361。

陳以愛,2007,〈胡適考證《水經注》案文稿的編輯次第──兼論《胡適手稿》、《胡適遺稿》、

《胡適全集》的編輯問題〉,收黃清連編,《結網三編》(台北:稻鄉出版社),頁223-259。

陳以愛,2005,〈胡適、王重民論學信札中的勵耘書屋主人〉,收黎明釗等編,《

史學傳薪》(香港:中華書局),頁307-355。

陳以愛,2003,〈30年代胡適和陳垣的幾次學術交涉〉,收周樑楷編,

《結網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341-408。

陳以愛,2002,《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修訂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本書獲「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勵補助。)

陳以愛,2002,〈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陳以愛,1999,《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

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陳以愛,1999,〈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國學門〉,收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

《蔡元培研究集──紀念蔡元培先生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430-448。

陳以愛,1999,〈「整理國故」運動的普及化〉,收呂芳上、張哲郎編,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頁37-59。

陳以愛,1998,〈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一份「新國學」的研究綱領〉,收黃清連編,

《結網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519-571。


D類(研究計畫書)

陳以愛,2008/12,〈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評價標準的型塑〉,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審查通過)

陳以愛,2005/12,〈與王國維的幽靈搏鬥──胡適、王國維的《水經注》研究評議〉,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審查通過)

陳以愛,2005/5,〈胡適重審《水經注》案的背景與心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審查通過)

陳以愛,2004/8-2006/7,〈胡適重審《水經注》案的背景與心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審查通過)

陳以愛,2003/1-8,〈胡適和20-30年代北京的人文世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計畫書。(審查通過)


E類(其他)

陳以愛,2008/11.7,〈兩岸胡適藏書的整理與胡適研究前景〉,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暨胡適紀念館邀請演講。

陳以愛,2006/10,〈逢變之際──1940年代中西史家及史學思想之研究──

胡適重審《水經注》案的背景與心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完整報告。

陳以愛,2005/6.22,〈胡適的清學史研究──兼論「胡適研究」的前景〉,

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系邀請演講。

陳以愛,2005/5,〈胡適重審《水經注》案的背景與心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

陳以愛,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胡適網站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MainFrame.htm

「胡適研究.學術活動」撰寫文稿。

陳以愛(編),2004/7,

〈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藏胡適藏書目錄(中日文部份)〉,頁1-281(未刊)。

陳以愛老師的專長領域為:

中國近代史
學術史
文化史
思想史
教育史

20 則留言:

  1. 生於泰國曼谷
    新加坡唸幼稚園、小學
    小二未及唸完,隨父母移居香港,
    入讀香港培正中學附小 ( 小學而中學整整十一年 )
    中文大學歷史系
    隸屬新亞書院四年師從逯耀東老師
    畢業後執教九龍真光中學三年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仍追隨逯師治學七年半
    在呂芳上老師課堂上,始悉近代史天地之寬。
    隨後承廣州中山大學桑兵教授待我以師友之誼,
    在學問上更上層樓
    博士畢業後,在南投埔里追溯胡適考證《水經注》的心路歷程,
    自得其樂,
    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過「博士後」研究申請,
    北上隱遁二儀山(213室),練功半年。
    蒙東海大學通識中心聘請,
    由臺北移居臺中,迄乎今日。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10/315696441.pdf
      國 史 館 館 刊
      第四十五期(2015 年 9 月),頁 153-198
      © 國 史 館
      錢穆論人文主義教育的失落與重建
      陳以愛

      刪除
  2. 純粹好奇,大夫怎樣得知這位教授?

    她本身有名氣?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10/315696441.pdf
      ✽ 本文為香港中文大學 50 週年校慶而作,
      初稿在 2013 年 12 月 9-10 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辦的「中大史學五十年」學術研討會宣讀,
      原訂題目為〈錢穆論大學改制與文科教育的使命─
      一位人文主義者對大學的沉思和建議〉,
      感謝譚汝謙、陳榮開、杜榮佳諸位教授在會上的指教。
      本文投稿期間,也特別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的賜教。
      收稿日期:2014 年 9 月 1 日;
      通過刊登日期:2014 年 12 月 16 日。
      ✽✽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1 金岳霖,〈當代中國的教育─在美國芝加哥大學
      「中國問題座談會」上的講演〉(1943年),
      收入劉培育編,《道、自然與人─金岳霖英文論著全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頁 387-395;
      陳錫恩,〈中國的教育〉,收入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
      (臺北:正中書局,1971 年),頁 275-300。

      刪除
    2. 欲深入瞭解文章
      必先知道作者生平

      刪除
  3. 原來出身培正,中大新亞,多謝大夫分享。

    回覆刪除
  4. 中秋快樂! :) 研究如此詳細, 好用心專業!

    回覆刪除
  5. 孤陋寡聞,不知道陳以愛是誰人, 相信大夫貼出貼文, 自有她的獨特,
    光是來自中大, 已叫人動容, 中大成立於 70 年代,那時香港大學肯定比大陸台灣聞名。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大成立於 1962年
      那時香港大學聞名於世

      刪除
  6. 最近說台積電, 原來創辦人也是來自香港, 他中學便是在香港完成,馬英九在香港出生,
    從前香港接收難民, 庇護政治人物, 怎知道世界輪流轉, 今天輪到香港人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