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皈依三寶 / 供養

學佛的初階
學佛的人,進入佛教的初步階段,

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叫做三皈依。
一個人若不受三皈依,雖然研究佛教典籍,

仍不算是佛教徒。
因此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
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才算是該校的學生。
可見受皈依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寶的內容
佛寶 : 是指修行至福德、智慧圓滿,脫離輪廻的聖者。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與及他方世界的佛陀,
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
法寶 : 是指修行的方法和道理。
此即現存的經、律、論三藏經典
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實踐的準則。
僧寶 : 是指護持佛法,教化眾生的團體。
包括菩薩、阿羅漢和一般的僧眾,
而一般的僧眾是僧寶的中心。

三寶的得名
為甚麼把佛、法、僧稱為三寶呢?
因為三寶能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煩惱,
從而得到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因此在意義上,在作用上,都極為尊貴,
猶如世間的珍奇寶物一樣,所以稱為寶。

三寶的譬喻
佛典中用六種譬喻來說明三寶:
一、稀有義:世間的珍寶,貧窮的人不能得到;
      三寶也是這樣,沒有善根的眾生便不能得到,
      所以稱為寶。
二、離塵義:世間的珍寶,體質很純淨;
      三寶離絕一切煩惱,最明淨,最光輝,       
      所以稱為寶。
三、勢力義:世間的珍寶,我們拿去換了錢,
      便不再貧窮,有很多用途;
      三寶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所以稱為寶。
四、莊嚴義:世間的珍寶,有裝飾和美化的作用;
      三寶也是樣,具有功德,能使眾生轉惡向善,
      所以稱為寶。
五、最勝義:世間的珍寶,在一切物質中最有價值;
      三寶也是這樣,非其他的眾生和教法所能比擬,
      所以稱為寶。
六、不改義:世間的真金,不怕洪爐煅煉;
      三寶也是這樣,具有永遠不變的價值,
      所以稱為寶。

皈依的儀式
參加皈依的人,在法師的證明之下,

以至誠的心懺悔過去的罪惡,並宣誓永遠皈依三寶,
從此以後,要以佛為師,不能皈依邪魔外道;
要以佛法為師,不能皈依外道的典籍 ;
要以僧為師,不能皈依外道的傳教士。
要不然就會偏離正道,誤入邪途。

皈依的作用
未經過皈依的儀式,固然可以研究佛學,

但內心總不免猶疑。
而參加皈依除了表示慎重和肯定自己的信仰外,
還可以藉著莊嚴的氣氛,
薰染善根和增強個人的意志、信心。
此後,更能夠自我約束和檢點 ;
在師友鼓勵、薰陶之下,更容易提昇人格,努力修持。

信徒的態度
作為佛教徒不能有名無實。
受三皈依之後,在佛像前,應作佛陀現前一樣;
在佛經前,應作親聆教法一樣;
在僧尼前,應作聖僧當前一樣。
這樣才算是虔誠的信徒。
進一步更應該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恭敬和供養三寶。
佛經說: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傍生。」

由此可見,這是很有福德的事。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

《供養三寶的功德》
《佛說佈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
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腦,除心束縛,得清淨心。
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
如何供養三寶
為什麼要供養三寶------達義法師
在佛教寺院裡,每逢佛誕節,
時常看到香客手裡提著水果,拿著香花,添香油,捐善款。
至於三寶弟子更是發心供佛齋僧,

為建寺、造塔、塑佛像印經書而捐款。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供養三寶是一種難捨能捨的修行,
亦是感恩三寶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廣種福田的大好因緣。
供養三寶是一種修行 :
佛經常說修學菩薩道要學會難行能行、難捨能捨;
特別是對與生俱來的貪、、痴等煩惱更應該下大工夫,
認真克服,才能轉迷成悟、轉凡成聖;
慳貪是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難以戒除的習氣,
常因貪戀財、色、名、食、睡五欲而招來諸多煩惱和痛苦。
佛陀深知慳貪是解脫的絆腳石,

故在他最初舍掉王位而選擇出家時,
他將其平常心愛的東西全部捨棄;
由一個享有榮華富貴的王子,

突然之間變成一個身無長物的修行人,
最後他終於將貪、鎮、痴、慢、疑五種根本煩惱徹底破除,
並降服了內外諸魔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不貪能捨,既是一種磨煉,

亦是一種修學佛道的基礎。
三寶是眾生的導師
供養三寶是每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責任,

因為清淨莊嚴的佛寶能啟發眾生的法身慧命;
三藏聖典的法寶,能破邪顯正,源遠流長;

與世無爭的僧寶能住持聖法,利樂有情。
三寶是行者指南,眾生在無明中須要佛法來破除愚痴黑暗,
點亮心中久已熄滅的慧燈,導向那清淨安樂自在的覺岸。
因此,要發心建寺安僧,護持道場,接引初機,點迷津。
供養佛像、經典法物、香花燈燭等等,以此莊嚴梵剎;
提供臥具、衣服、湯藥等物來護持僧眾

是為了承繼法身慧命,度化有情;
所以,我們供養三寶,

根據《大智度論》卷十四說有以下三種佈施:
第一是財施,以世間種種珍寶、金銀財物等

來莊嚴壇場、護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經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寶,

利益群生;
在《菩薩善戒經》卷一

亦提到說幫人寫經或助印經書,亦是一種佈施;
又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法供養包括了以身作則,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鎮、痴之外,同時還要代眾生苦,
勤修善根,可謂是自覺覺他,覺行才能圓滿。
第三是無畏施,是指為了護持佛法,堅持真理,不惜生命,

衛護聖教。

佈施分為有相無相兩種 :
有相佈施 : 是在行施時,有原因、有目的而做的善事,
比如說,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許願,

希望今年能做完某些事,等到有求即應時,
為了感恩佛菩薩故來為寺院還願行施。
另外一種情況是施捨對方的人可能以前亦幫過自己,

所以是為人情而佈施。
亦有希望將來得到人天果報或者是其它的目的而行佈施。
所以有相佈施比較執著佈施的人、佈施的對象和佈施之物,

因而功德亦有限量。
無相佈施是  :

 菩薩不忍眾生苦利他精神,凡是遇見眾生需要幫忙的地方,
自己盡心盡力去替他人排憂解難,
在整個佈施過程中,沒有任何企圖和目的,
並不會去執著施者的我和受施者的他,不計較施予之物,
根本不會將此事掛於心上,亦沒有想到回報題,

這樣行施者,才能證悟到「三輪體空」的境界,
這種無相功德之大正如《金剛經》所說:

「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福德資糧從佈施供養中來
有福德資糧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順心如意,
好像冥冥中有貴人或佛菩薩在暗中護持;
相反的,有一些德薄福淺之人,時常感到做事力不從心,

欲達而不能,因為這些人在過去生中或以前,

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從未幫助過其他人,
平時慳貪不捨,沒有廣結善緣,所以果招貧窮孤苦,

缺乏善緣之助。
慈悲的佛陀為了救度我們早日離苦得樂,
因此,開示眾生,富貴從佈施中求,

福德資糧更應從廣種福田中來。
今將福田略分為三種:
第一是悲田:是指我們對貧窮、孤苦或病弱的人產生關愛、
                        悲憫和同情而將自已最愛的錢財、時間和心力

                        去救濟、幫助,令其脫離飢餓等痛苦。
第二是恩田:是指人隨著智慧的增長,

                        每天更加明白知恩報恩的道理,
                      而對生養自已的父母和曾經教育過自己的老師,

                      以及幫助過自己周圍的人,心存感恩,
                      並以實際行動去關心、照顧和幫助他們。
第三是敬田:是指學佛人深知三寶住世的重要性,
                     是代表智慧、慈悲、平等、因果等真理,
                     亦是眾生廣種善根的福田,所以由恭敬而供養;
                     由供養而護持,進而以法利生,同登覺岸。
《佛說佈施經》說:
「 供養三寶,不但可以得到福壽康寧,

     更能成就辯才無礙,歡喜自在。」
綜上所述,供養三寶其實是在淨化心靈、圓滿人格,

亦是一種護寺安僧,弘揚聖教的壯舉;

更是培植自己福德、廣結善緣的修行。
我們大家同心協力,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共同來護持三寶,廣修供養,
為高樹法幢,普度眾生而發心佈施吧!
怎樣供養與注意事項:

供養三寶時,必須具足兩種清淨:意樂清淨和供物清淨。
一、意樂要清淨 :

如不清淨,這樣的供養是不如法的。
以前有些地方有這種情況:
一些小偷也會到寺院去供燈,

但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三寶加持自己能偷到東西。
我們應遠離這樣的不善發心,

乃至供養一元錢、一盞燈、一支香以上,
都要以善良的發心印持。
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如果能以清淨的意樂供養三寶,

得到的回饋將是更為清淨的身心。
有些人本來心情很煩躁,但是到寺院後,

在佛像前虔誠地供上一支香,然後專注地合掌頂禮,

身心變得非常寧靜,令人見而生信,這就是三寶的加持。

二、供物要清淨 :
既不能供養污穢飲食、陳舊衣服等低劣物品,

也不能供養通過盜竊、掠奪或者以諂誑手段得來的邪物。
如果以不清淨的物品供養三寶,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過失。
供物應當是潔淨優質,連自己都不願意享用的低劣物品

就不要拿來供養三寶,
有些人把不能食用的陳腐酥油用來供燈,

這種做法就是不合理的。
供品的來源也要清淨,有些小偷為了以後偷東西順利,

用偷來的錢財做功德,這種贓物也是不清淨的供物。
我們應當供養以往昔福德所感而無勤現前,

以及通過辛勤勞作獲得的清淨財物。
有些人因為前世積累過資糧,今生不需要特別勤作,

財富就會像夏日的河水一樣湧現。
還有些人沒有這麼大福報,須通過辛勤勞作才能得到錢財。
以這兩種途徑得到的錢財都可以供養,

尤其供養辛勤勞作掙來的錢財的功德非常大。


1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