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
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广州市中医学徒班,
并随父侍诊习医。
1965年取得中医师资格,
1983年起连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
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名中医”。
2004年调至广州市越秀区政协任专职副主席。
退休后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
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广州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20世纪90年代起“觉今是而昨非”,转而专攻仲景之学。
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
序言所说 :
“良医必用良方,良方何其多,如何掌控?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一书揭示了寻觅良方之法。”
迷途知返,觉今是而昨非
锲而不舍,探经方之真谛
——黄仕沛老师经方之路
1945年,黄仕沛老师出生于广州,中医世家五代为医,
父亲黄继祖是广州名老中医,自幼受中医药的熏陶,
由十六、七岁便在其父的指导下背读《灵枢•经脉篇》、
经穴分寸歌。其勤奋好学、强记博识,弱冠时已悬壶济世,
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
尤其擅用经方。
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名中医”称号。
经黄老起沉疴、愈废疾者,实不遑计之。
求诊者日盈门庭,其中不少险逆病例,
黄老虽明知其险而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
使获救者不以为喜;即致不治,亦不辞怨谤,
从不肯随俗俯仰,一切从求实出发。
真乃 “ 医乃仁人之术,既要有菩萨的心肠,
又要有英雄的肝胆 ” 之真实写照。
对于自己的经方之路,黄老常引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
黄老经常说,要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以此为鉴,
让更多的后学者少走弯路,多走捷径。
迷途知返,觉今是而昨非。
黄老说 :
“ 我要用中医治病救人的想法从未停止,
哪怕走了那么多弯路,我并不曾怀疑中医的疗效,
不是中医不行,只是学中医的人未得要领,
未曾掌握中医的精粹。”
一、 早年的困惑期
黄老青年时代和很多中医生一样,并不注重经方的运用。
当时于经方也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
对经方没有深层次的领会。
黄老说 : 那时候他尤其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
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
自以为很完备,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将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化裁为本院制剂振颓合剂,
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
还曾获得市科委的重点立项研究。
此外,首倡“温柔补肾”法,
发表了《温柔补肾法及其临床上的应用》等多篇论文,
引起不少的反响。
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疗效并不理想。
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
为此黄老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
时方用脏腑气血、阴阳五行辨证施方,
往往将各种辨证方法并列参合运用,故其用方药多而杂,
针对性不强。
即使将时方编定为专方也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而且,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
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当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
不可执方疗病。
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病
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
从此黄老对专病专方和时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二、中年的转型期
黄老专攻经方,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
八十年代初一次会诊时,黄老力排众议,
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继发性闭经、消瘦食难、
肌肤甲错的患者,众人称奇。
此后便留神于仲景经方。
九十年代初更觉自己所学今是而昨非。
临床渐弃昔见,回归《伤寒》、《金匮》,
刻苦研习经方,至今从未间断。
黄老以前也习惯于根据五行八纲等理论组方选药,
所用之方大多为时方,
但现在所用之方绝大多数为经方,
且不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类说词。
黄老对经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疗效突显,
始觉困惑可解,胸臆顿广。
在学习的过程中,黄老坦言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就是放弃自己以前多年积累的“经验”。
朱丹溪早年外出求学,其师亦要求“尽去尔旧方”。
黄老曾经也有“邯郸学步”的顾虑,
然而面对经方卓越的临床疗效,
则所有的顾虑立刻消散。
经方由于文字简略,难以理解,
连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都感叹“莫测其旨”。
历代经方大家或随文衍义以经解经,
或用后理论解释经方弄的面目全非。
黄老对经方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从方证对应入手,
用仲景的语言诠释经方。
此后,黄老的临床思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黄老对经方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的学会运用,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均使用经方治疗,
取得了时方无可比拟的疗效,
更坚定了研究经方的信念。
三、探索与提高期
退休后,黄老全身心投入到漫长而艰辛的经方探索中,
当中的甘苦辛酸,难以尽言。
黄老研读得最多的还是仲景原文。
黄老常说 :
从原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
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
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
从原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
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
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
通过艰辛努力,黄老对经方已十分熟悉,并能运用自如,
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
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
如用木防己汤缓解肺心病、风心病;
续命汤治中风;
续命汤治中风;
炙甘草汤治愈频发室性早搏;
麦门冬汤治肺癌;
麦门冬汤治肺癌;
真武汤治心衰;
甘草泻心汤治愈银屑病等等。
甘草泻心汤治愈银屑病等等。
与此同时,黄老也掌握了经方运用的思路和规律,比如 :
以麻黄逐渐加量来止痛,
大剂量的桂枝定悸,
大剂量的桂枝定悸,
生地有养神的作用,
干姜能调节免疫、
干姜能调节免疫、
甘草可修复粘膜等等。
黄老近年对经方特色的体会日渐加深,
经方与时方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方药本身,
而在于谴方用药的思路不同。
若按时方的思路来认识运用经方则不称为经方。
经方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
才能把经方用好、用活,
进而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
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
进而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
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
如今的临床实践才深刻体会到什仫叫仲景不欺我。
在黄老的影响下,几位刚毕业的医生,
对经方产生浓厚的兴趣。
黄老将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他们很快都能进入角色,
按照经方的特点诊治疾病。
按照经方的特点诊治疾病。
特别是一位非医学出身的学生,
对经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
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
对经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
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
仅两年的时间对经方掌握的相当熟练,疗效颇佳。
每每有妙手杰作令老中医汗颜。
这让人反思中医和经方的教育:
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
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
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
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
那些有多年临床经验得人反难以接受经方?
锲而不舍,探经方之真谛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
被人们称为“经方家”。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
随着一些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
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
黄老常说,要专心钻研经方,
立志成为以临床实践为主的经方家。
1.为什么要专心钻研经方
根据所查资料,最迟在南宋、金代
已有尊仲景为“大圣”、“亚圣”、“圣人”的明论。
至清初仲景则被赞为“医圣”而名扬于世。
清代陈修园说得更为明确:
“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
孔子为儒门之圣人,医林中人将仲景与之相,
而称赞为医门之圣。
尊仲景为“圣”的原因,正如金代医家成无已在
《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评:
“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
特为枢要。参今法古,不越毫末,实乃大圣之所作也。”
又如金人严器之说: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
为《伤寒杂病论》使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尊仲景为“圣”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高明的医术,
尊仲景为“圣”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高明的医术,
在于其经得起千百年临床验证的高效方。
后世医家赞《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
经方被誉为“医方之祖”,仲景被尊为“医圣”。
如皇甫谧称仲景之方“用之多验”,
孙思邈曰: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这正说明仲景医术的高明及其经方效验,
引起世医的高度重视和珍爱。
可见仲景所著医学巨著,
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科学性,
并具有极高的效验性,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其价值长盛不衰。
可见仲景所著医学巨著,
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科学性,
并具有极高的效验性,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其价值长盛不衰。
故成无己说 :
“自古诸方,难可考评,唯仲景之方,最为医方之祖”。
仲景之方被誉为“医方之祖”,
意在说明经方是“医方之源”,更是“医方之母”,
这就是说可用经方作为母方,即基础方,
由此衍变而化裁出一系列方剂。
如桂枝汤系、柴胡汤系、理中汤系、泻心汤系、
承气汤系等,皆以经方为母方而派生的支流,
形成众多系列的类方。
与时方相比,经方具有方小效宏的特点,
与时方相比,经方具有方小效宏的特点,
其应用领域之广、适应病证之多、治疗效果之佳,
均非时方所能比拟。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在哪里?
第一,方剂形成上的远近之别。
在方剂的来源上,
在方剂的来源上,
经方多从单味药发展而来,由药物发展为方剂,
经过千锤百炼,包含了古人的实践经验,
可以说凝聚着无数智者的心血。
时方虽也或多或少地有经方的痕迹,
但更多的是宋元以来的某位医家,
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或哲学思想,
再结合地区的用药习惯,
和医生的用药经验创制而来的,
和医生的用药经验创制而来的,
所以,形成的过程较短,尚有待实践的检验。
第二,药物组成上的多寡之别。
经方的味数甚少,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而言,
经方的味数甚少,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而言,
1味药的15方,
2味药的40方,
3味药的45方,
4味药的30方,
5味药的28方,
合起来有近160方,而两书去除重复,共有方281首,
可见1-5味药的小方已经占总数的半数以上。
时方也有小方,但大多数是大方,动辄12味以上,
药味繁杂。
第三,在适应证上的隐显之别。
经方的主治比较明确、具体,每味药均有其主治;
时方所主治的是“阴虚”、“阳虚”、“水亏”、“火旺”、
“上实下虚”、“一切风”、“五劳七伤”等病机概念,
针对性差。
第四,在方剂结构上的鬆紧之别。经方相当严谨,
动一药即换一名,主治与功效也发生变化;
而时方则比较松散,加减繁多。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的证机之别。
经方可以通过以方测证、
以药测证的办法研究经方的主治,
而且,其疗效经得起重复;
时方的研究,必须研究病机,然后才能识其大意。
所谓方义,研究到最后往往千篇一律,雲里雾里。
总之,经方结构严谨,疗效可靠,主治明确,
久经实践检验,可称得上是千古良方。
2.怎样专心钻研经方
要专心钻研经方,黄老常引《读过伤寒论.序》言:
“ 仲景书跳出旁门可读,犹如学琵琶,
须不近乐器十年,方可授。”
2.1 返璞归真,摒弃脏腑、五行等学说
仲景医学是自成一派的,经方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
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
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刘渡舟老师在晚年也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
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
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人眼,
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经方不能用时方的思维和理论
(如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去研究和运用。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完全不见脏腑、阴阳、
五行的踪影。
经方是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
无须用这些学说来推理。
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也认清了这一点,
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
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也是证明。
从经方形成特点“ 药少而精,出神人化,效如桴鼓 ”来看,
不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是做不到的。
例如遇有:“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这一证候时 :
如用脏腑、阴阳、五行辨证会出现两种,
甚至更多的辨证结果,
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
即方证对应,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可见,不专无以体会仲景思想,各家都尊,
必会出现尴尬局面,无所适从。
而要做到“专”,必须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
返璞归真,由博返约,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2.2 方证对应,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在临床实践中,黄老反复强调,要运用好经方,取得疗效,
最重要的是真正领略《伤寒论》的精粹,做到方证对应。
《伤寒论》 全书398条条文, 各条文分列于
“ 辨 × 病脉症并治” 之下, 其层次是病、证、方证。
张仲景创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应,
理法方药一体的方证治法体系。
辨病证是前提,辨方证落脚点,
也是《伤寒论》 辨证施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
方证对应包括了方剂与主证相对应、证不变方亦不变,
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要做到方证对应,最重要的是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
治则为研究准则,从仲景书中求索选方用药的思路,
对《伤寒论》 中的方药进行理论上的还原性分析。
比如,黄老曾治疗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项背痛已多年,
近年渐觉腰项屈伸俯仰不利,疼痛加甚。
黄老处以:
葛根九十克、麻黄二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六十克、
防已卅克、白术卅克、附子十五克、炙甘草卅克、
大枣二十克、生姜十克、砂仁十克。药后诸证顿减。
黄老指出:此葛根汤证也,
《伤寒论》
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第15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世人阅此二条,多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或多从有汗无汗着眼。
黄老指出:若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仅以本方为解表之剂,是以其用窄矣。
若仅从有汗无汗着眼,则不解仲景原意矣。
究其原仲景治项背强儿儿,不拘是否表证。
如强直性脊柱炎非一日病,何来表证?
又乎常人何会自汗,故仲景意治项背强儿儿,
必以葛根汤为主。
因常人不会自汗,特殊体质方会无端出汗,
故原文加一个“反”字,是迫不得以才不用麻黄也。
麻黄实为温经止痛之要药,仲景治痹诸方多有此品。
第35条麻黄汤八大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八大证中有一半是痛证,
仲景以麻黄以止痛之意,可见一斑。
另外,在今本仲景书中,
有不少“方”特别注明药物加减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仲景对药物的理解和应用思路,
如呕者仲景多加生姜,胸满则去芍药等等,
可以从仲景药物加减法中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
这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和研读《伤寒论》 的重要方法之一 。
2.3灵活思辨,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的思考
仲景运用方剂,常常灵活多变,
这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
如同是胸痹病,因其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故论治用方有别。
偏实者,采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偏虚者,采用人参汤等等。
同一种疾病,可采用二、三首不同的方剂辨证施用,
即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
另一种情况是“异病同治”,
即一方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
病机或病位相同,虽病名有异、症状不同,
但其治法及用方可以相同,
如原著用肾气丸者有五: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种病名不同,症状有异,
然其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
故皆采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
2.4 锲而不舍,以务实之心探求经方真谛
黄老年过六旬,学验俱丰,仍坚持每日学习。
他反复强调,无恒无以为医。
研习经方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用经方也有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情况,
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
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
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务实,是黄老治学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实”是踏踏实实的学问,真真实实的疗效。
在治学上,黄老始终秉承求实的精神。
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
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甚多,
许多本应该成为规范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
黄老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对应入手,
将复杂的临床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
深入浅出,不仅身体力行将之应用于临床,
还向学生展示一个易学易记、可见可用的经方医学,
是这些年黄老苦心研究经方的目的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就是《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这本书一改前人踏虚蹈空的经方理论诠释,
以临床实例为主,真实记录了黄老及其弟子,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案例和体会,为理解经方、
活用经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书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
内容贴近临床,非常实用。
合起来有近160方,而两书去除重复,共有方281首,
可见1-5味药的小方已经占总数的半数以上。
时方也有小方,但大多数是大方,动辄12味以上,
药味繁杂。
第三,在适应证上的隐显之别。
经方的主治比较明确、具体,每味药均有其主治;
时方所主治的是“阴虚”、“阳虚”、“水亏”、“火旺”、
“上实下虚”、“一切风”、“五劳七伤”等病机概念,
针对性差。
第四,在方剂结构上的鬆紧之别。经方相当严谨,
动一药即换一名,主治与功效也发生变化;
而时方则比较松散,加减繁多。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的证机之别。
经方可以通过以方测证、
以药测证的办法研究经方的主治,
而且,其疗效经得起重复;
时方的研究,必须研究病机,然后才能识其大意。
所谓方义,研究到最后往往千篇一律,雲里雾里。
总之,经方结构严谨,疗效可靠,主治明确,
久经实践检验,可称得上是千古良方。
2.怎样专心钻研经方
要专心钻研经方,黄老常引《读过伤寒论.序》言:
“ 仲景书跳出旁门可读,犹如学琵琶,
须不近乐器十年,方可授。”
2.1 返璞归真,摒弃脏腑、五行等学说
仲景医学是自成一派的,经方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
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
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刘渡舟老师在晚年也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
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
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人眼,
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经方不能用时方的思维和理论
(如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去研究和运用。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完全不见脏腑、阴阳、
五行的踪影。
经方是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
无须用这些学说来推理。
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也认清了这一点,
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
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也是证明。
从经方形成特点“ 药少而精,出神人化,效如桴鼓 ”来看,
不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是做不到的。
例如遇有:“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这一证候时 :
如用脏腑、阴阳、五行辨证会出现两种,
甚至更多的辨证结果,
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
即方证对应,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可见,不专无以体会仲景思想,各家都尊,
必会出现尴尬局面,无所适从。
而要做到“专”,必须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
返璞归真,由博返约,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2.2 方证对应,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在临床实践中,黄老反复强调,要运用好经方,取得疗效,
最重要的是真正领略《伤寒论》的精粹,做到方证对应。
《伤寒论》 全书398条条文, 各条文分列于
“ 辨 × 病脉症并治” 之下, 其层次是病、证、方证。
张仲景创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应,
理法方药一体的方证治法体系。
辨病证是前提,辨方证落脚点,
也是《伤寒论》 辨证施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
方证对应包括了方剂与主证相对应、证不变方亦不变,
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要做到方证对应,最重要的是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
治则为研究准则,从仲景书中求索选方用药的思路,
对《伤寒论》 中的方药进行理论上的还原性分析。
比如,黄老曾治疗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项背痛已多年,
近年渐觉腰项屈伸俯仰不利,疼痛加甚。
黄老处以:
葛根九十克、麻黄二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六十克、
防已卅克、白术卅克、附子十五克、炙甘草卅克、
大枣二十克、生姜十克、砂仁十克。药后诸证顿减。
黄老指出:此葛根汤证也,
《伤寒论》
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第15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世人阅此二条,多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或多从有汗无汗着眼。
黄老指出:若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仅以本方为解表之剂,是以其用窄矣。
若仅从有汗无汗着眼,则不解仲景原意矣。
究其原仲景治项背强儿儿,不拘是否表证。
如强直性脊柱炎非一日病,何来表证?
又乎常人何会自汗,故仲景意治项背强儿儿,
必以葛根汤为主。
因常人不会自汗,特殊体质方会无端出汗,
故原文加一个“反”字,是迫不得以才不用麻黄也。
麻黄实为温经止痛之要药,仲景治痹诸方多有此品。
第35条麻黄汤八大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八大证中有一半是痛证,
仲景以麻黄以止痛之意,可见一斑。
另外,在今本仲景书中,
有不少“方”特别注明药物加减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仲景对药物的理解和应用思路,
如呕者仲景多加生姜,胸满则去芍药等等,
可以从仲景药物加减法中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
这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和研读《伤寒论》 的重要方法之一 。
2.3灵活思辨,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的思考
仲景运用方剂,常常灵活多变,
这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
如同是胸痹病,因其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故论治用方有别。
偏实者,采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偏虚者,采用人参汤等等。
同一种疾病,可采用二、三首不同的方剂辨证施用,
即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
另一种情况是“异病同治”,
即一方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
病机或病位相同,虽病名有异、症状不同,
但其治法及用方可以相同,
如原著用肾气丸者有五: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种病名不同,症状有异,
然其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
故皆采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
2.4 锲而不舍,以务实之心探求经方真谛
黄老年过六旬,学验俱丰,仍坚持每日学习。
他反复强调,无恒无以为医。
研习经方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用经方也有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情况,
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
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
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务实,是黄老治学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实”是踏踏实实的学问,真真实实的疗效。
在治学上,黄老始终秉承求实的精神。
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
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甚多,
许多本应该成为规范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
黄老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对应入手,
将复杂的临床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
深入浅出,不仅身体力行将之应用于临床,
还向学生展示一个易学易记、可见可用的经方医学,
是这些年黄老苦心研究经方的目的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就是《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这本书一改前人踏虚蹈空的经方理论诠释,
以临床实例为主,真实记录了黄老及其弟子,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案例和体会,为理解经方、
活用经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书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
内容贴近临床,非常实用。
诚然经方并非万能,仲景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
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
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
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
正如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言:
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
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黄仕沛(广东)
欧洲经方中医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暨第一届欧洲经方大会论文选 :
序言所说 :
“良医必用良方,良方何其多,如何掌控?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一书揭示了寻觅良方之法。”
黄老说 :
“ 我要用中医治病救人的想法从未停止,
哪怕走了那么多弯路,我并不曾怀疑中医的疗效,
不是中医不行,只是学中医的人未得要领,
未曾掌握中医的精粹。”
一、 早年的困惑期
黄老青年时代和很多中医生一样,并不注重经方的运用。
当时于经方也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
对经方没有深层次的领会。
黄老说 : 那时候他尤其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
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
自以为很完备,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将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化裁为本院制剂振颓合剂,
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
还曾获得市科委的重点立项研究。
此外,首倡“温柔补肾”法,
发表了《温柔补肾法及其临床上的应用》等多篇论文,
引起不少的反响。
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疗效并不理想。
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
为此黄老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
时方用脏腑气血、阴阳五行辨证施方,
往往将各种辨证方法并列参合运用,
故其用方药多而杂,针对性不强。
即使将时方编定为专方也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而且,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
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当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
不可执方疗病。
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及“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
从此黄老对专病专方和时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二、中年的转型期
黄老专攻经方,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
八十年代初一次会诊时,黄老力排众议,
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继发性闭经、消瘦食难、
肌肤甲错的患者,众人称奇。
此后便留神于仲景经方。
九十年代初更觉自己所学今是而昨非。
临床渐弃昔见,回归《伤寒》、《金匮》,
刻苦研习经方,至今从未间断。
黄老以前也习惯于根据五行八纲等理论组方选药,
所用之方大多为时方,
但现在所用之方绝大多数为经方,
且不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类说词。
黄老对经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疗效突显,
始觉困惑可解,胸臆顿广。
在学习的过程中,黄老坦言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就是放弃自己以前多年积累的“经验”。
朱丹溪早年外出求学,其师亦要求“尽去尔旧方”。
黄老曾经也有“邯郸学步”的顾虑,
然而面对经方卓越的临床疗效,则所有的顾虑立刻消散。
经方由于文字简略,难以理解,
连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都感叹“莫测其旨”。
历代经方大家或随文衍义以经解经,
或用后理论解释经方弄的面目全非。
黄老对经方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从方证对应入手,
用仲景的语言诠释经方。
此后,黄老的临床思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黄老对经方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的学会运用,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均使用经方治疗,
取得了时方无可比拟的疗效,
更坚定了研究经方的信念。
三、探索与提高期
退休后,黄老全身心投入到漫长而艰辛的经方探索中,
1.为什么要专心钻研经方
根据所查资料,最迟在南宋、金代
已有尊仲景为“大圣”、“亚圣”、“圣人”的明论。
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
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
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
正如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言:
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
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黄仕沛(广东)
欧洲经方中医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暨第一届欧洲经方大会论文选 :
经方学术是中医临床的基石
弘扬经方是复兴中医的关键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 ~ 黄仕沛(广东)
(一) 眩晕大汗心悸肢冷案
2016年8月1日,旅美的朋友梁女士来电,
他先生近日晨起眩晕,已持续两个多月;
以往有一侧耳失聪,有糖尿病史。
当地医生诊断是耳源性眩晕,但用药效果不显。
每天晨起必发作,起则头眩,必要慢慢坐起,
发则天旋地转,伴大汗出,泛泛欲吐,心慌心悸,
心率110次/分钟,手足冷,口渴欲饮;
大约半小时后慢慢缓解;但发作时,恐怖异常。
发则天旋地转,伴大汗出,泛泛欲吐,心慌心悸,
心率110次/分钟,手足冷,口渴欲饮;
大约半小时后慢慢缓解;但发作时,恐怖异常。
已购十月机票回国找我面诊。
如此眩晕,虑到届时怎能任远航之颠簸,我说你与其坐等,
不若先葯以试,遂拟《金匮》泽泻汤加桂枝,泽泻用120克。
2016年 8月10日来电,六剂后,症状未见缓解,
晨起仍发作,大汗出,手足冷,心悸。
遂改用二加龙骨汤加桂枝、泽泻、吴茱萸。
处方:
龙骨,牡蛎各60克(先煎),桂枝45克,白芍20克,
熟附子25克(先煎),白薇30克,泽泻120克,
炙甘草20克,大枣20克,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四剂。
龙骨,牡蛎各60克(先煎),桂枝45克,白芍20克,
熟附子25克(先煎),白薇30克,泽泻120克,
炙甘草20克,大枣20克,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四剂。
2016年8月15号来电,眩晕已减大半,
情况稳定,没有欲吐,仍汗出。上方加山茱萸肉30克。
2016年8月19日来电,昨晚睡得不好,今晨起床,
又略有眩晕,总的较以前好得多。汗出已减。效不更方。
2016年8月28日来电:
" 黄医生,你好,我先生的药已服完了,十天来已无眩晕,
只是頭還是有時候會頭脹脹,冷汗已無了,精神都很好,
面色也有光澤了,他現在還須服藥嗎?"
为稳妥起见,嘱其再服七剂。
到 2016年9月10日电询,诸证悉除。
(二)多系统萎缩症振掉眩晕案
(二)多系统萎缩症振掉眩晕案
一个河北省病人,男性,62岁,
广东省中医院曹主任同乡,
2014年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摆,当时查体:
广东省中医院曹主任同乡,
2014年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摆,当时查体:
指鼻、轮替、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
并完善相关检查(具体不详),诊断为多系统萎缩。
口服金刚脘胺、美多巴、丁苯肽、咪多吡等西药后,
症状未见缓解。
并逐渐出现小便失禁、大便干结难排,饮水呛咳,言语欠清。
2016年1月MR:小脑脑沟增宽,桥前池、环池增宽,
左基底节、双放射冠慢性缺血改变。
2016年3月肌电图:肛门括约肌损伤。
2016年7月,发烧后开始出现头晕,每于卧立位转变时发生,站立时抖动得厉害,四肢乏力。
测卧立位血压,卧位140/90mmHg,立位90/60mmHg。
曾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小便浑浊,乳白色,口不渴,舌苔厚腻。
2016年8月初曹主任发来病历询治方,
我因外出,未及细看,至18日回,予五苓散四剂。
我因外出,未及细看,至18日回,予五苓散四剂。
2016年8月23日症状好转不明显。
再细询其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起则头眩,行则振掉。
遂改处方如下:
桂枝30克,泽泻12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
麻黄12克,附子十五克,细辛12克,生姜15克。 四剂。
改药之后服第一剂,走路头不晕了,
尿比前几副药的尿量少点,
一天的进水量有5斤左右(包括饭汤),尿频好转,
说话也有些力气了,精神明显好转。
但是站立时间长了还是会发抖,仍尿无力,有尿不尽感。
2016年 8月27日,真武汤合麻附辛汤加泽泻,处方如下:
茯苓六十克 白术三十克 附子二十五克 生姜二十五克
白芍十五克 肉桂二十克 泽泻一百二十克
麻黄十八克(先煎) 细辛十五克。
2016年9月10日来电眩晕已不复再发。
按:此两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顽固的眩晕重证。
都是微信咨询下试投方葯。
第一案 : 基础病不算严重,但眩晕发作颇重。
第二案 : 多系统萎缩本是不治之症。
但眩晕缠绵,生活质量更差。
两案由于初时未知详情,仅遵《内经》:
“ 甚者独行 ”之意,处以小方,其效未应。
而顾及他证,标本同治,第一案结合二加龙骨汤,
第二案结合真武汤麻附辛后,其效立至。
五苓散的基方之一是“泽泻汤”。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苦”是苦楚,严重的意思。
五苓散证中有 “ 癫眩 ” 一症,常用于水饮内停,
急性发病而又较严重的眩晕者,重用每收良效。
为后世“无痰不作眩”之说的先导。
案一由于伴大汗淋漓,肢冷,心悸。故结合二加龙骨汤。
二加龙骨汤是《 小品 》方,此书已佚,
林亿将之附于《 金匮要略•虚劳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此方曹颖甫推崇备至,说:
“ 此方不惟治遗精,并能治盗汗。”
能治汗是从桂枝汤说起的,
柯韵伯说 : 桂枝汤是一首 “ 滋阴和营之总方。”
按桂枝汤本方原为营弱卫强而设,卫气不守则营阴外泄。
所以他继续说:“ 桂枝汤本方,以和营气,加龙骨、
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若营卫未和,
而漫事收敛,吾知其必无济也。”
据莫枚士《经方例释》曰:
“ 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
而二加龙骨汤,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
加附子,白薇。故名二加龙骨汤。
“ 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
而二加龙骨汤,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
加附子,白薇。故名二加龙骨汤。
治 “ 虚羸,浮热,汗出。”
此方既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若如曹颖甫言,
无理由去桂枝也。
同时二加龙骨汤又可看到是桂枝加附子汤的衍方。
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有桂枝,于临床上,我亦必加桂枝。
所谓“浮热”,并非真热,实热,乃虚阳上浮。
如或微热,或牙龈肿痛,或口干等是也。
此案苦冒眩之外,久病三月,营阴暗耗,阳无所附,
更有肢冷,大汗可征。口渴欲饮是其浮热之像。
故必于治眩之外,双补阴阳,方能凑效。
案二是典型的多系统萎缩症。
以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二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饮水呛咳、言语不清)
为主要表现。虽说泽泻汤是仲景治疗眩晕的基方,
五苓散是基于泽泻汤而治“癫眩”的名方。
但此患者头晕发生是因为多系统萎缩,自主功能障碍,
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和一般的眩晕不同,
尤其是二诊后看到他的视频,行则振掉,站立不稳。
尤其是舌苔厚腻,口不渴。显是少阴阳虚不振,水气不化。
与《伤寒论》第82条:
“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闰动,振振欲擗地。”相似。
当然第67条: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亦为相似,同是有水气,但后者阳并不虚。
附子虽可温阳,但振奋阳气,非麻黄莫属。
故以真武汤合麻附辛汤,用此方一剂,症状明显缓解。
(编辑:英国 袁炳胜)
~~~~~~~~~~~~~~~~~~~~~~~~~~~~~~~~~~~~~~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序言所说 :
“良医必用良方,良方何其多,如何掌控?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一书揭示了寻觅良方之法。”
黄老说 :
“ 我要用中医治病救人的想法从未停止,
哪怕走了那么多弯路,我并不曾怀疑中医的疗效,
不是中医不行,只是学中医的人未得要领,
未曾掌握中医的精粹。”
一、 早年的困惑期
黄老青年时代和很多中医生一样,并不注重经方的运用。
当时于经方也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
对经方没有深层次的领会。
黄老说 : 那时候他尤其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
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
自以为很完备,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将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化裁为本院制剂振颓合剂,
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
还曾获得市科委的重点立项研究。
此外,首倡“温柔补肾”法,
发表了《温柔补肾法及其临床上的应用》等多篇论文,
引起不少的反响。
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疗效并不理想。
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
为此黄老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
时方用脏腑气血、阴阳五行辨证施方,
往往将各种辨证方法并列参合运用,
故其用方药多而杂,针对性不强。
即使将时方编定为专方也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而且,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
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当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
不可执方疗病。
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及“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
从此黄老对专病专方和时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二、中年的转型期
黄老专攻经方,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
八十年代初一次会诊时,黄老力排众议,
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继发性闭经、消瘦食难、
肌肤甲错的患者,众人称奇。
此后便留神于仲景经方。
九十年代初更觉自己所学今是而昨非。
临床渐弃昔见,回归《伤寒》、《金匮》,
刻苦研习经方,至今从未间断。
黄老以前也习惯于根据五行八纲等理论组方选药,
所用之方大多为时方,
但现在所用之方绝大多数为经方,
且不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类说词。
黄老对经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疗效突显,
始觉困惑可解,胸臆顿广。
在学习的过程中,黄老坦言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就是放弃自己以前多年积累的“经验”。
朱丹溪早年外出求学,其师亦要求“尽去尔旧方”。
黄老曾经也有“邯郸学步”的顾虑,
然而面对经方卓越的临床疗效,则所有的顾虑立刻消散。
经方由于文字简略,难以理解,
连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都感叹“莫测其旨”。
历代经方大家或随文衍义以经解经,
或用后理论解释经方弄的面目全非。
黄老对经方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从方证对应入手,
用仲景的语言诠释经方。
此后,黄老的临床思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黄老对经方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的学会运用,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均使用经方治疗,
取得了时方无可比拟的疗效,
更坚定了研究经方的信念。
三、探索与提高期
退休后,黄老全身心投入到漫长而艰辛的经方探索中,
当中的甘苦辛酸,难以尽言。
黄老研读得最多的还是仲景原文。
黄老常说 :
从原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
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
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
从原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
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
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
通过艰辛努力,黄老对经方已十分熟悉,并能运用自如,
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
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
如用木防己汤缓解肺心病、风心病;
续命汤治中风;
续命汤治中风;
炙甘草汤治愈频发室性早搏;
麦门冬汤治肺癌;
麦门冬汤治肺癌;
真武汤治心衰;
甘草泻心汤治愈银屑病等等。
甘草泻心汤治愈银屑病等等。
与此同时,黄老也掌握了经方运用的思路和规律,
比如 :
比如 :
以麻黄逐渐加量来止痛,
大剂量的桂枝定悸,
大剂量的桂枝定悸,
生地有养神的作用,
干姜能调节免疫、
干姜能调节免疫、
甘草可修复粘膜等等。
黄老近年对经方特色的体会日渐加深,
经方与时方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方药本身,
而在于谴方用药的思路不同。
若按时方的思路来认识运用经方则不称为经方。
经方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
才能把经方用好、用活,
进而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
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
进而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
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
如今的临床实践才深刻体会到什仫叫仲景不欺我。
在黄老的影响下,几位刚毕业的医生,
对经方产生浓厚的兴趣。
黄老将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他们很快都能进入角色,
按照经方的特点诊治疾病。
按照经方的特点诊治疾病。
特别是一位非医学出身的学生,
对经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
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
对经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
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
仅两年的时间对经方掌握的相当熟练,疗效颇佳。
每每有妙手杰作令老中医汗颜。
这让人反思中医和经方的教育:
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
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
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
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
那些有多年临床经验得人反难以接受经方?
锲而不舍,探经方之真谛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
被人们称为“经方家”。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
随着一些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
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
黄老常说,要专心钻研经方,
立志成为以临床实践为主的经方家。
1.为什么要专心钻研经方
根据所查资料,最迟在南宋、金代
已有尊仲景为“大圣”、“亚圣”、“圣人”的明论。
至清初仲景则被赞为“医圣”而名扬于世。
清代陈修园说得更为明确:
“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
孔子为儒门之圣人,医林中人将仲景与之相,
而称赞为医门之圣。
尊仲景为“圣”的原因,正如金代医家成无已在
《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评:
“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
特为枢要。参今法古,不越毫末,实乃大圣之所作也。”
又如金人严器之说: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
为《伤寒杂病论》使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尊仲景为“圣”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高明的医术,
尊仲景为“圣”的最大原因在于其高明的医术,
在于其经得起千百年临床验证的高效方。
后世医家赞《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
经方被誉为“医方之祖”,仲景被尊为“医圣”。
如皇甫谧称仲景之方“用之多验”,
孙思邈曰: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这正说明仲景医术的高明及其经方效验,
引起世医的高度重视和珍爱。
可见仲景所著医学巨著,
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科学性,
并具有极高的效验性,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其价值长盛不衰。
可见仲景所著医学巨著,
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科学性,
并具有极高的效验性,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其价值长盛不衰。
故成无己说 :
“自古诸方,难可考评,唯仲景之方,最为医方之祖”。
仲景之方被誉为“医方之祖”,
意在说明经方是“医方之源”,更是“医方之母”,
这就是说可用经方作为母方,即基础方,
由此衍变而化裁出一系列方剂。
如桂枝汤系、柴胡汤系、理中汤系、泻心汤系、
承气汤系等,皆以经方为母方而派生的支流,
形成众多系列的类方。
与时方相比,经方具有方小效宏的特点,
与时方相比,经方具有方小效宏的特点,
其应用领域之广、适应病证之多、治疗效果之佳,
均非时方所能比拟。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在哪里?
第一,方剂形成上的远近之别。
在方剂的来源上,
在方剂的来源上,
经方多从单味药发展而来,由药物发展为方剂,
经过千锤百炼,包含了古人的实践经验,
可以说凝聚着无数智者的心血。
时方虽也或多或少地有经方的痕迹,
但更多的是宋元以来的某位医家,
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或哲学思想,
再结合地区的用药习惯,
和医生的用药经验创制而来的,
和医生的用药经验创制而来的,
所以,形成的过程较短,尚有待实践的检验。
第二,药物组成上的多寡之别。
经方的味数甚少,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而言,
经方的味数甚少,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而言,
1味药的15方,
2味药的40方,
3味药的45方,
4味药的30方,
5味药的28方,
合起来有近160方,而两书去除重复,共有方281首,
可见1-5味药的小方已经占总数的半数以上。
时方也有小方,但大多数是大方,动辄12味以上,
药味繁杂。
第三,在适应证上的隐显之别。
经方的主治比较明确、具体,每味药均有其主治;
时方所主治的是“阴虚”、“阳虚”、“水亏”、“火旺”、
“上实下虚”、“一切风”、“五劳七伤”等病机概念,
针对性差。
第四,在方剂结构上的鬆紧之别。经方相当严谨,
动一药即换一名,主治与功效也发生变化;
而时方则比较松散,加减繁多。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的证机之别。
经方可以通过以方测证、
以药测证的办法研究经方的主治,
而且,其疗效经得起重复;
时方的研究,必须研究病机,然后才能识其大意。
所谓方义,研究到最后往往千篇一律,雲里雾里。
总之,经方结构严谨,疗效可靠,主治明确,
久经实践检验,可称得上是千古良方。
2.怎样专心钻研经方
要专心钻研经方,黄老常引《读过伤寒论.序》言:
“ 仲景书跳出旁门可读,犹如学琵琶,
须不近乐器十年,方可授。”
2.1 返璞归真,摒弃脏腑、五行等学说
仲景医学是自成一派的,经方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
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
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刘渡舟老师在晚年也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
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
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人眼,
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经方不能用时方的思维和理论
(如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去研究和运用。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完全不见脏腑、阴阳、
五行的踪影。
经方是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
无须用这些学说来推理。
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也认清了这一点,
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
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也是证明。
从经方形成特点“ 药少而精,出神人化,效如桴鼓 ”来看,
不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是做不到的。
例如遇有:“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这一证候时 :
如用脏腑、阴阳、五行辨证会出现两种,
甚至更多的辨证结果,
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
即方证对应,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可见,不专无以体会仲景思想,各家都尊,
必会出现尴尬局面,无所适从。
而要做到“专”,必须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
返璞归真,由博返约,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2.2 方证对应,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在临床实践中,黄老反复强调,要运用好经方,取得疗效,
最重要的是真正领略《伤寒论》的精粹,做到方证对应。
《伤寒论》 全书398条条文, 各条文分列于
“ 辨 × 病脉症并治” 之下, 其层次是病、证、方证。
张仲景创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应,
理法方药一体的方证治法体系。
辨病证是前提,辨方证落脚点,
也是《伤寒论》 辨证施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
方证对应包括了方剂与主证相对应、证不变方亦不变,
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要做到方证对应,最重要的是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
治则为研究准则,从仲景书中求索选方用药的思路,
对《伤寒论》 中的方药进行理论上的还原性分析。
比如,黄老曾治疗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项背痛已多年,
近年渐觉腰项屈伸俯仰不利,疼痛加甚。
黄老处以:
葛根九十克、麻黄二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六十克、
防已卅克、白术卅克、附子十五克、炙甘草卅克、
大枣二十克、生姜十克、砂仁十克。药后诸证顿减。
黄老指出:此葛根汤证也,
《伤寒论》
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第15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世人阅此二条,多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或多从有汗无汗着眼。
黄老指出:若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仅以本方为解表之剂,是以其用窄矣。
若仅从有汗无汗着眼,则不解仲景原意矣。
究其原仲景治项背强儿儿,不拘是否表证。
如强直性脊柱炎非一日病,何来表证?
又乎常人何会自汗,故仲景意治项背强儿儿,
必以葛根汤为主。
因常人不会自汗,特殊体质方会无端出汗,
故原文加一个“反”字,是迫不得以才不用麻黄也。
麻黄实为温经止痛之要药,仲景治痹诸方多有此品。
第35条麻黄汤八大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八大证中有一半是痛证,
仲景以麻黄以止痛之意,可见一斑。
另外,在今本仲景书中,
有不少“方”特别注明药物加减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仲景对药物的理解和应用思路,
如呕者仲景多加生姜,胸满则去芍药等等,
可以从仲景药物加减法中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
这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和研读《伤寒论》 的重要方法之一 。
2.3灵活思辨,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的思考
仲景运用方剂,常常灵活多变,
这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
如同是胸痹病,因其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故论治用方有别。
偏实者,采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偏虚者,采用人参汤等等。
同一种疾病,可采用二、三首不同的方剂辨证施用,
即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
另一种情况是“异病同治”,
即一方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
病机或病位相同,虽病名有异、症状不同,
但其治法及用方可以相同,
如原著用肾气丸者有五: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种病名不同,症状有异,
然其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
故皆采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
2.4 锲而不舍,以务实之心探求经方真谛
黄老年过六旬,学验俱丰,仍坚持每日学习。
他反复强调,无恒无以为医。
研习经方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用经方也有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情况,
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
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
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务实,是黄老治学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实”是踏踏实实的学问,真真实实的疗效。
在治学上,黄老始终秉承求实的精神。
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
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甚多,
许多本应该成为规范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
黄老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对应入手,
将复杂的临床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
深入浅出,不仅身体力行将之应用于临床,
还向学生展示一个易学易记、可见可用的经方医学,
是这些年黄老苦心研究经方的目的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就是《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这本书一改前人踏虚蹈空的经方理论诠释,
以临床实例为主,真实记录了黄老及其弟子,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案例和体会,为理解经方、
活用经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书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
内容贴近临床,非常实用。
合起来有近160方,而两书去除重复,共有方281首,
可见1-5味药的小方已经占总数的半数以上。
时方也有小方,但大多数是大方,动辄12味以上,
药味繁杂。
第三,在适应证上的隐显之别。
经方的主治比较明确、具体,每味药均有其主治;
时方所主治的是“阴虚”、“阳虚”、“水亏”、“火旺”、
“上实下虚”、“一切风”、“五劳七伤”等病机概念,
针对性差。
第四,在方剂结构上的鬆紧之别。经方相当严谨,
动一药即换一名,主治与功效也发生变化;
而时方则比较松散,加减繁多。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的证机之别。
经方可以通过以方测证、
以药测证的办法研究经方的主治,
而且,其疗效经得起重复;
时方的研究,必须研究病机,然后才能识其大意。
所谓方义,研究到最后往往千篇一律,雲里雾里。
总之,经方结构严谨,疗效可靠,主治明确,
久经实践检验,可称得上是千古良方。
2.怎样专心钻研经方
要专心钻研经方,黄老常引《读过伤寒论.序》言:
“ 仲景书跳出旁门可读,犹如学琵琶,
须不近乐器十年,方可授。”
2.1 返璞归真,摒弃脏腑、五行等学说
仲景医学是自成一派的,经方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
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
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刘渡舟老师在晚年也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
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
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人眼,
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经方不能用时方的思维和理论
(如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去研究和运用。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完全不见脏腑、阴阳、
五行的踪影。
经方是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
无须用这些学说来推理。
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也认清了这一点,
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
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也是证明。
从经方形成特点“ 药少而精,出神人化,效如桴鼓 ”来看,
不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是做不到的。
例如遇有:“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这一证候时 :
如用脏腑、阴阳、五行辨证会出现两种,
甚至更多的辨证结果,
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
即方证对应,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可见,不专无以体会仲景思想,各家都尊,
必会出现尴尬局面,无所适从。
而要做到“专”,必须摒弃脏腑、阴阳、五行等学说,
返璞归真,由博返约,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2.2 方证对应,用仲景思想诠释经方内涵
在临床实践中,黄老反复强调,要运用好经方,取得疗效,
最重要的是真正领略《伤寒论》的精粹,做到方证对应。
《伤寒论》 全书398条条文, 各条文分列于
“ 辨 × 病脉症并治” 之下, 其层次是病、证、方证。
张仲景创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应,
理法方药一体的方证治法体系。
辨病证是前提,辨方证落脚点,
也是《伤寒论》 辨证施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
方证对应包括了方剂与主证相对应、证不变方亦不变,
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要做到方证对应,最重要的是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
治则为研究准则,从仲景书中求索选方用药的思路,
对《伤寒论》 中的方药进行理论上的还原性分析。
比如,黄老曾治疗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项背痛已多年,
近年渐觉腰项屈伸俯仰不利,疼痛加甚。
黄老处以:
葛根九十克、麻黄二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六十克、
防已卅克、白术卅克、附子十五克、炙甘草卅克、
大枣二十克、生姜十克、砂仁十克。药后诸证顿减。
黄老指出:此葛根汤证也,
《伤寒论》
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第15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世人阅此二条,多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或多从有汗无汗着眼。
黄老指出:若从太阳病三字着眼,
仅以本方为解表之剂,是以其用窄矣。
若仅从有汗无汗着眼,则不解仲景原意矣。
究其原仲景治项背强儿儿,不拘是否表证。
如强直性脊柱炎非一日病,何来表证?
又乎常人何会自汗,故仲景意治项背强儿儿,
必以葛根汤为主。
因常人不会自汗,特殊体质方会无端出汗,
故原文加一个“反”字,是迫不得以才不用麻黄也。
麻黄实为温经止痛之要药,仲景治痹诸方多有此品。
第35条麻黄汤八大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八大证中有一半是痛证,
仲景以麻黄以止痛之意,可见一斑。
另外,在今本仲景书中,
有不少“方”特别注明药物加减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仲景对药物的理解和应用思路,
如呕者仲景多加生姜,胸满则去芍药等等,
可以从仲景药物加减法中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
这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和研读《伤寒论》 的重要方法之一 。
2.3灵活思辨,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的思考
仲景运用方剂,常常灵活多变,
这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
如同是胸痹病,因其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故论治用方有别。
偏实者,采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偏虚者,采用人参汤等等。
同一种疾病,可采用二、三首不同的方剂辨证施用,
即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
另一种情况是“异病同治”,
即一方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
病机或病位相同,虽病名有异、症状不同,
但其治法及用方可以相同,
如原著用肾气丸者有五: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种病名不同,症状有异,
然其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
故皆采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
2.4 锲而不舍,以务实之心探求经方真谛
黄老年过六旬,学验俱丰,仍坚持每日学习。
他反复强调,无恒无以为医。
研习经方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用经方也有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情况,
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
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
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务实,是黄老治学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实”是踏踏实实的学问,真真实实的疗效。
在治学上,黄老始终秉承求实的精神。
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
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甚多,
许多本应该成为规范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
黄老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对应入手,
将复杂的临床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
深入浅出,不仅身体力行将之应用于临床,
还向学生展示一个易学易记、可见可用的经方医学,
是这些年黄老苦心研究经方的目的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就是《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这本书一改前人踏虚蹈空的经方理论诠释,
以临床实例为主,真实记录了黄老及其弟子,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案例和体会,为理解经方、
活用经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书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
内容贴近临床,非常实用。
诚然经方并非万能,仲景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
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
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
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
正如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言:
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
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黄仕沛(广东)
欧洲经方中医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暨第一届欧洲经方大会论文选 :
以介紹黃仕沛老師的54則經方驗案為豐,
並載錄了黃師的經方醫話,以及外出查房的記錄。
本節通過臨床的事實,詮釋「方證對應」之理,
不尚空談,是此書大的特點。
此續集有別于前一部的地方在於,
在師父的講解之后,
作為徒弟發表了自己的學習感悟,
形成一種良性的反饋,
誠為中醫師承方式的有益探索。
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
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
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
正如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言:
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
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黄仕沛(广东)
欧洲经方中医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暨第一届欧洲经方大会论文选 :
经方学术是中医临床的基石
弘扬经方是复兴中医的关键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 ~ 黄仕沛(广东)
眩晕经方医话两则 ~ 黄仕沛(广东)
(一) 眩晕大汗心悸肢冷案
2016年8月1日,旅美的朋友梁女士来电,
他先生近日晨起眩晕,已持续两个多月;
以往有一侧耳失聪,有糖尿病史。
当地医生诊断是耳源性眩晕,但用药效果不显。
每天晨起必发作,起则头眩,必要慢慢坐起,
发则天旋地转,伴大汗出,泛泛欲吐,心慌心悸,
心率110次/分钟,手足冷,口渴欲饮;
大约半小时后慢慢缓解;但发作时,恐怖异常。
发则天旋地转,伴大汗出,泛泛欲吐,心慌心悸,
心率110次/分钟,手足冷,口渴欲饮;
大约半小时后慢慢缓解;但发作时,恐怖异常。
已购十月机票回国找我面诊。
如此眩晕,虑到届时怎能任远航之颠簸,我说你与其坐等,
不若先葯以试,遂拟《金匮》泽泻汤加桂枝,泽泻用120克。
2016年 8月10日来电,六剂后,症状未见缓解,
晨起仍发作,大汗出,手足冷,心悸。
遂改用二加龙骨汤加桂枝、泽泻、吴茱萸。
处方:
龙骨,牡蛎各60克(先煎),桂枝45克,白芍20克,
熟附子25克(先煎),白薇30克,泽泻120克,
炙甘草20克,大枣20克,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四剂。
龙骨,牡蛎各60克(先煎),桂枝45克,白芍20克,
熟附子25克(先煎),白薇30克,泽泻120克,
炙甘草20克,大枣20克,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四剂。
2016年8月15号来电,眩晕已减大半,
情况稳定,没有欲吐,仍汗出。上方加山茱萸肉30克。
2016年8月19日来电,昨晚睡得不好,今晨起床,
又略有眩晕,总的较以前好得多。汗出已减。效不更方。
2016年8月28日来电:
" 黄医生,你好,我先生的药已服完了,十天来已无眩晕,
只是頭還是有時候會頭脹脹,冷汗已無了,精神都很好,
面色也有光澤了,他現在還須服藥嗎?"
为稳妥起见,嘱其再服七剂。
到 2016年9月10日电询,诸证悉除。
(二)多系统萎缩症振掉眩晕案
(二)多系统萎缩症振掉眩晕案
一个河北省病人,男性,62岁,
广东省中医院曹主任同乡,
2014年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摆,当时查体:
广东省中医院曹主任同乡,
2014年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摆,当时查体:
指鼻、轮替、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
并完善相关检查(具体不详),诊断为多系统萎缩。
口服金刚脘胺、美多巴、丁苯肽、咪多吡等西药后,
症状未见缓解。
并逐渐出现小便失禁、大便干结难排,饮水呛咳,言语欠清。
2016年1月MR:小脑脑沟增宽,桥前池、环池增宽,
左基底节、双放射冠慢性缺血改变。
2016年3月肌电图:肛门括约肌损伤。
2016年7月,发烧后开始出现头晕,每于卧立位转变时发生,站立时抖动得厉害,四肢乏力。
测卧立位血压,卧位140/90mmHg,立位90/60mmHg。
曾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小便浑浊,乳白色,口不渴,舌苔厚腻。
2016年8月初曹主任发来病历询治方,我因外出,未及细看,至18日回,予五苓散四剂。
2016年8月23日症状好转不明显。
再细询其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起则头眩,行则振掉。
遂改处方如下:
桂枝30克,泽泻12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
麻黄12克,附子十五克,细辛12克,生姜15克。 四剂。
改药之后服第一剂,走路头不晕了,
尿比前几副药的尿量少点,
一天的进水量有5斤左右(包括饭汤),尿频好转,
说话也有些力气了,精神明显好转。
但是站立时间长了还是会发抖,仍尿无力,有尿不尽感。
2016年 8月27日,真武汤合麻附辛汤加泽泻,处方如下:
茯苓六十克 白术三十克 附子二十五克 生姜二十五克
白芍十五克 肉桂二十克 泽泻一百二十克
麻黄十八克(先煎) 细辛十五克。
2016年9月10日来电眩晕已不复再发。
按:此两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顽固的眩晕重证。
都是微信咨询下试投方葯。
第一案 : 基础病不算严重,但眩晕发作颇重。
第二案 : 多系统萎缩本是不治之症。
但眩晕缠绵,生活质量更差。
两案由于初时未知详情,仅遵《内经》:
“ 甚者独行 ”之意,处以小方,其效未应。
而顾及他证,标本同治,第一案结合二加龙骨汤,
第二案结合真武汤麻附辛后,其效立至。
五苓散的基方之一是“泽泻汤”。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苦”是苦楚,严重的意思。
五苓散证中有 “ 癫眩 ” 一症,常用于水饮内停,
急性发病而又较严重的眩晕者,重用每收良效。
为后世“无痰不作眩”之说的先导。
案一由于伴大汗淋漓,肢冷,心悸。故结合二加龙骨汤。
二加龙骨汤是《 小品 》方,此书已佚,
林亿将之附于《 金匮要略•虚劳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此方曹颖甫推崇备至,说:
“ 此方不惟治遗精,并能治盗汗。”
能治汗是从桂枝汤说起的,
柯韵伯说 : 桂枝汤是一首 “ 滋阴和营之总方。”
按桂枝汤本方原为营弱卫强而设,卫气不守则营阴外泄。
所以他继续说:“ 桂枝汤本方,以和营气,加龙骨、
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若营卫未和,
而漫事收敛,吾知其必无济也。”
据莫枚士《经方例释》曰:
“ 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
而二加龙骨汤,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
加附子,白薇。故名二加龙骨汤。
“ 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
而二加龙骨汤,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
加附子,白薇。故名二加龙骨汤。
治 “ 虚羸,浮热,汗出。”
此方既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若如曹颖甫言,
无理由去桂枝也。
同时二加龙骨汤又可看到是桂枝加附子汤的衍方。
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有桂枝,于临床上,我亦必加桂枝。
所谓“浮热”,并非真热,实热,乃虚阳上浮。
如或微热,或牙龈肿痛,或口干等是也。
此案苦冒眩之外,久病三月,营阴暗耗,阳无所附,
更有肢冷,大汗可征。口渴欲饮是其浮热之像。
故必于治眩之外,双补阴阳,方能凑效。
案二是典型的多系统萎缩症。
以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二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饮水呛咳、言语不清)
为主要表现。虽说泽泻汤是仲景治疗眩晕的基方,
五苓散是基于泽泻汤而治“癫眩”的名方。
但此患者头晕发生是因为多系统萎缩,自主功能障碍,
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和一般的眩晕不同,
尤其是二诊后看到他的视频,行则振掉,站立不稳。
尤其是舌苔厚腻,口不渴。
显是少阴阳虚不振,水气不化。
尤其是舌苔厚腻,口不渴。
显是少阴阳虚不振,水气不化。
与《伤寒论》第82条:
“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擗地。” 相似。
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擗地。” 相似。
当然第67条: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亦为相似,同是有水气,但后者阳并不虚。
附子虽可温阳,但振奋阳气,非麻黄莫属。
故以真武汤合麻附辛汤,用此方一剂,症状明显缓解。
(编辑:英国 袁炳胜)
~~~~~~~~~~~~~~~~~~~~~~~~~~~~~~~~~~~~~~
《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 (續) 》以介紹黃仕沛老師的54則經方驗案為豐,
並載錄了黃師的經方醫話,以及外出查房的記錄。
本節通過臨床的事實,詮釋「方證對應」之理,
不尚空談,是此書大的特點。
此續集有別于前一部的地方在於,
在師父的講解之后,
作為徒弟發表了自己的學習感悟,
形成一種良性的反饋,
誠為中醫師承方式的有益探索。
黄仕沛 ( 1945年~ )
回覆刪除🌈好友⛅・゚☀早晨☕午安好☁*`🌞
回覆刪除眨吓眼時間過得好快嚟╠╣aΡpy週末
╔═════╗
║░═══░║
╚═════╝╔═╩═╗
░══╬══░⊹╬╬
░░░║░░░⊹╚╬═¨`*🌼🌹🌻
❥*¨❣時刻開心萬事得♥。゚♡
ღ天天都過得歡樂精彩¸。゚❤
good morning
刪除真是孤陋寡聞, 不知黃仕沛何人, 看年紀應該屬年青中醫。
回覆刪除個人比較相信年長中醫, 畢竟中醫以經驗為重要,
所以對現今靚妹靚仔中醫, 總抱懷疑態度。
大夫現今追隨黃仕沛習醫﹖
黄仕沛 ( 1945年~ )
刪除73歲
月前有幸在中大講座
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