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線經,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
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一種。
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
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
經藏(sūtrapiṭaka)、
律藏(vinayapiṭaka)、
論藏(abhidharmapiṭaka)
律藏(vinayapiṭaka)、
論藏(abhidharmapiṭaka)
三者合稱三藏,或三藏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 :
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藏也指大藏經...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告諸比丘:「從今日應依四法。」
佛弟子從今已後當依此四法修學,
依此四法辨明佛門善知識,
依此四法辨明佛門善知識,
亦依此四法簡別佛陀正法經論。
《大智度論》云:
-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
- 「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以得義,義非語也。
- 「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
- 「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
- 一切眾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
- 如是等是了 義
- 經。如說:法師說法有五種利:
- 一者、大富,二者、人所愛,三者、端正,四者、名聲,五者、後得涅槃——是為未了義 .
佛教 基本教義 :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羅密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修行位階 :
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
部派
上座部
~~~~~~~~~~~~~~~~~~~~~~~~~~~~~~~~~~~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羅密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修行位階 :
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
部派
上座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uulm2iOfE
《首楞嚴演義》,中國首部佛陀經教電影,
以《楞嚴經》爲藍本, 首次通過真人演繹的方式
將佛教經典拍成電影,
帶領觀衆回歸佛陀往事的古印度,
飽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懷。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爲重要的經典,
在《法滅盡經》上說:
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楞嚴經》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寶典。
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
幾乎全都說到,幷且指出各種對治之方。
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衆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
電影全片總時長兩個半小時左右,劇情扣人心弦,
義理如理如法,表現手法多彩絢麗,
視覺、音樂優美動人,反響熱烈。
導演張迪感言:
“宗教(佛教)情懷、信仰(心性)之力,
是能够融通歷史人文、化解善惡曲直的,
這只是剛剛開始,弘法利生之本分事,
還任重而道遠。吾輩加油。”
電影插曲《征心》由影片中阿難尊者的飾演者、
著名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唱,此部電影的製作,
堪稱佛教界的一大創舉和盛事,
是佛教文化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瑞迹寺作爲專門弘揚《楞嚴經》的道場,
自2006年始, 便多次舉辦修學《楞嚴經》法會。
瑞迹寺希望將優秀影視作品《首楞嚴演義》
輸出給國際友人公益觀影,
讓更多的人能够共同領略佛陀的慈悲智慧和胸懷,
感受當代佛教在中國的濃厚氛圍!
~~~~~~~~~~~~~~~~~~~~~~~~~~~~~~~~~~~~~
佛陀不會稱呼波斯匿王的名字,而是稱呼大王。
如果直呼波斯匿(巴謝那地),
將會引起其他外道信仰大臣的憤怒的。
【為阿難尊者說一篇公道話】Alatar 「Dvāsītiṃ buddhato gaṇhiṃ2 dve sahassāni bhikkhuto, Caturāsaṃtisahassāni ye me dhammā pavattino. 從佛接收八萬二,再從比庫收兩千,共八萬四千法蘊,
啟動佛陀之法輪。(Thag.1024)」 這是阿難尊者親口說出的長老偈,
如果沒有他把佛陀的法給強記背誦,
我們今天實在難以一飽佛法八萬四千法蘊的全貌。 您不感恩阿難尊者,還要誣蔑他『有戒無定』,
差一點受到摩登伽女的誘惑,毀壞戒體嗎?
千萬別讓這一段沒有歷史根據的傳說讓您毀謗到聖者,
造下口業。
最近,某位其他傳承的佛友問到『摩登伽女事件』:
「阿難沒有被摩登伽女的咒術誘惑啊?」
我笑著回答:
「沒有啊!你們的佛教都說五戒都有戒神,
那阿難尊者的兩百五十比丘戒都沒戒神嗎?
龍天護法在幹什麼?
大梵天王和帝釋天主都敵不過那女人的幻術嗎?」
然後,我的回答依照向智長老
和何慕斯‧海克的著作『佛陀的聖弟子傳』,
又是大大顛覆了他的觀念,讓他歡喜接受。
先不評『楞嚴經』真偽,
我們應該去注意阿難尊者是不是被佛教徒毀謗惡評,
我們不該低估阿難尊者的修為啊!
相信佛陀,佛陀絕對不會找一個戒定慧三學
也抵不過幻術的遜咖跟在身邊當侍者的。是吧? 托缽的時候,佛陀的弟子們從出家的那一刻起,
都是時時作意『三十二身分』,明白身體的污穢不淨,
還要守護根門。
因此,在托缽時就不容易作意到打扮端莊的信施女身上。
阿難尊者被佛陀讚譽有五種特質的「第一」:
多聞第一、
具正念第一、
正行第一、
堅定第一、
侍者第一,
又是「法隨法行」的絕不犯戒的初果聖者。
只能說,被摩登伽女誘惑純屬是『文學作品』,
也證明阿難尊者實在不討大眾部的緣。 其實阿難尊者會被後期的佛教經典
或祖師大德的奚落或抹黑,除了以訛傳訛,
或許要歸咎於他沒有
『促成比丘尼僧團成立導致正法減損五百年』、
『請佛住世一劫(命劫或壽元劫;
佛世當時的命劫是一百歲)』之外,
他的『小小戒可捨』提議沒有在佛陀入滅後
獲得上座們的認可(如果認可的話,
大眾部可以更名正言順地捨律改律)。
『請佛住世一劫』,是當佛陀說:
「阿難,我已經培育了四種成就之因(四神足)。
如果我要的話,我可以活一整個劫或比一個劫多一點。」
的時候。我們應該依照注釋書來了解:
當知這裡的劫,是指那時期人類的命劫,
而不是漫長的一間劫之久。
《增支部‧八集》的注釋解釋,
佛陀這麼說是指
『如果要的話,他能夠活一百年或比一百年多一點。』 現在,節錄向智長老和何慕斯‧海克依照巴利三藏的考證
著作『佛陀的聖弟子傳』如下,
讓我們來瞭解阿難尊者的特質與修為,
對照一下『摩登伽女事件』的真偽: 『有一次,另一次,阿難回答完佛陀的問題而離開之後,
佛陀告訴其他比丘:
「阿難雖然還是個有學者(初果聖者),
但要找到智慧和他一樣相同者,並不容易。」(AN3:78)』
當一個人擁有這種智慧時,他具足適宜正知和有益正知,
絕對不會單獨前往賣淫的地方去托缽。 『在佛陀宣佈的傑出弟子當中,
阿難尊者是唯一在五種特質上被宣佈為傑出者。
其他比庫都只擅長一種,或有兩位比庫擅長兩種,
但阿難是被宣佈為五種特質皆第一的比庫弟子:
多聞者,即通曉很多佛陀的開示者;
具念者,即具有良好記憶者;
正行者,即精通教法秩序者;
堅定者,即在研究等各方面皆堅定者;
佛陀的侍者。如果我們仔細看便會瞭解,
這五種特質皆源於正念。
(AN.chap.14)』由於他是精通教法秩序的正行者,
因此對於楞嚴經經文提到: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
(那個時候的阿難尊者,他入城乞食。因為他不分貴賤,
第乞食,來到了淫室,也就是賣淫的地方,遭到幻術。)
說真的,再怎麼守護根門,
托缽時發現鄰處鶯鶯燕燕的街道,
不可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失去正念。 『阿難一直擔任侍者隨侍在側,佐理世尊達二十五年。
在這段期間,他還是和先前十八年
是默默無聞時的弟子一樣,不停努力追求解脫。
他說他自己: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sekhabhūtassamesato; Na kāmasaññā uppajji,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sekhabhūtassa me sato; Na dosasaññā uppajji,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經歷二十五年整,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欲念未曾生:洞見最勝之佛法。 經歷二十五年整,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瞋念未曾生:洞見最勝之佛法。(Thag.1039~1040) 偈頌中提到的二十五年,
就是他擔任佛陀侍者那段時期,
而非整個比丘生涯。
在這段時期,雖然他還是
『有學』──一個不斷增上的修行者,
心中無有貪念與瞋念;這暗示著,
他和佛陀的密切關係,以及對佛陀的虔誠奉獻,
都和自己的解脫無關。只有這樣的人,
才能勝任這職位,做為隨侍佛陀的侍者。』
世間欲念未曾生,阿難尊者的長老偈不可能是虛妄語。
或許有人嗤之以鼻,但是能成為佛陀的大弟子,
他的巴拉密(波羅蜜)實在不容小覷,沒有累積 佈施 (Dāna) 持戒 (Sīla) 出離 (Nekkhamma) 智慧 (Paññā) 精進 (Vīriya) 忍辱 (Khantī) 真實 (Sacca) 決意 (Adhiṭṭhāna) 慈(Mettā) 捨 (Upekkhā) 等十種巴拉密實在無法做到。 『長老偈中提到: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kāya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行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vacī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語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mano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意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Thag.1041~1043)』 長老偈都是收錄阿羅漢聖者的偈語,阿羅漢是聖者,
聖者絕對不說謊,二十五年的侍者歲月,
他不曾離開佛陀啊!怎會自己落單受到摩登伽女的誘惑呢? 另外必須澄清一點的是,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沒有心結,
有心結的是對上座部瞧不起的佛教徒。
關於這一段記載:
『阿難在家時是佛陀的同族兄弟,
出家後作了佛陀的侍者,長年跟隨在佛陀的身旁,
對佛陀所說的教法自然比別人聽到的還多。
按說,他完全有資格參加法會,
而且理應成為法會期間背誦佛陀教法的主角。
然而,大迦葉等人認定,
阿難在個人修養方面是有問題的,
其內心仍存有淫慾、忿怒、愚癡,尚未證成阿羅漢果。
五百羅漢已經集合在一起,大迦葉當眾對阿難說:
「你出去吧,我們不想與你一起背誦佛法。」』
在巴利聖典當中從沒記載
『大迦葉尊者很生氣地驅趕阿難尊者不可參加結集
(阿羅漢已斷瞋)』,
而是阿那律尊者建議僧團要先讓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
再行參加結集;』
大迦葉尊者也很慈心地挑選了
498位證得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聖者,
並為阿難尊者保留一個席座。
因為僧團一直是被教誡要和合無諍、如水乳交融的,
這些證得聖果的聖者,說話應該是謙和有禮的。
當然,也沒有『阿難尊者問大迦葉尊者:
「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之外,別傳箇甚麼?」
迦葉召阿難。
阿難應「諾」。
大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迦葉乃告尊者曰。我今年不久留。
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
因為佛陀的法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佛陀傳給了兩位上首弟子,
佛陀傳給了八十位大弟子
(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是其中之一),
佛陀也傳給了數十萬位阿羅漢,
『佛陀沒有個別傳給誰』。
『獨傳大迦葉』的謬傳故事,
也被一貫道和附佛外道沿用下去了......... 佛法在其他傳承的佛教被傳播得這麼亂,
當我們在律和法上發現矛盾與謬誤時,
出家師父有責任探源導正,
在家居士也有責任探源導正。
如此,正法才能久住!
~~~~~~~~~~~~~~~~~~~~~~~~~~~~~~~~
非我非異我 非相在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申色受想行識 苦空無常 非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畢竟空不可得
南無佛 清淨平等覺 如來藏性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知般若波羅咒 揭諦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修觀音法門易成就 口念彌陀 耳根聽聞 制心一處
人聽者是誰 空有如一 一者為何 何者為修 修念不起
分別放下 畢竟空不可得 本來如是 放下何處 忘想所云
清淨平等覺 本自具足 本不生滅 本自清淨 能生萬法
唯識所變 無我 無異我 無相在
因緣易变 苦空無常 非我
南無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嗡嘛呢唄美吽舍
佛陀不會稱呼波斯匿王的名字,而是稱呼大王。
如果直呼波斯匿(巴謝那地),
將會引起其他外道信仰大臣的憤怒的。
【為阿難尊者說一篇公道話】Alatar 「Dvāsītiṃ buddhato gaṇhiṃ2 dve sahassāni bhikkhuto, Caturāsaṃtisahassāni ye me dhammā pavattino. 從佛接收八萬二,再從比庫收兩千,共八萬四千法蘊,
啟動佛陀之法輪。(Thag.1024)」 這是阿難尊者親口說出的長老偈,
如果沒有他把佛陀的法給強記背誦,
我們今天實在難以一飽佛法八萬四千法蘊的全貌。 您不感恩阿難尊者,還要誣蔑他『有戒無定』,
差一點受到摩登伽女的誘惑,毀壞戒體嗎?
千萬別讓這一段沒有歷史根據的傳說讓您毀謗到聖者,
造下口業。
最近,某位其他傳承的佛友問到『摩登伽女事件』:
「阿難沒有被摩登伽女的咒術誘惑啊?」
我笑著回答:
「沒有啊!你們的佛教都說五戒都有戒神,
那阿難尊者的兩百五十比丘戒都沒戒神嗎?
龍天護法在幹什麼?
大梵天王和帝釋天主都敵不過那女人的幻術嗎?」
然後,我的回答依照向智長老
和何慕斯‧海克的著作『佛陀的聖弟子傳』,
又是大大顛覆了他的觀念,讓他歡喜接受。
先不評『楞嚴經』真偽,
我們應該去注意阿難尊者是不是被佛教徒毀謗惡評,
我們不該低估阿難尊者的修為啊!
相信佛陀,佛陀絕對不會找一個戒定慧三學
也抵不過幻術的遜咖跟在身邊當侍者的。是吧? 托缽的時候,佛陀的弟子們從出家的那一刻起,
都是時時作意『三十二身分』,明白身體的污穢不淨,
還要守護根門。
因此,在托缽時就不容易作意到打扮端莊的信施女身上。
阿難尊者被佛陀讚譽有五種特質的「第一」:
多聞第一、
具正念第一、
正行第一、
堅定第一、
侍者第一,
又是「法隨法行」的絕不犯戒的初果聖者。
只能說,被摩登伽女誘惑純屬是『文學作品』,
也證明阿難尊者實在不討大眾部的緣。 其實阿難尊者會被後期的佛教經典
或祖師大德的奚落或抹黑,除了以訛傳訛,
或許要歸咎於他沒有
『促成比丘尼僧團成立導致正法減損五百年』、
『請佛住世一劫(命劫或壽元劫;
佛世當時的命劫是一百歲)』之外,
他的『小小戒可捨』提議沒有在佛陀入滅後
獲得上座們的認可(如果認可的話,
大眾部可以更名正言順地捨律改律)。
『請佛住世一劫』,是當佛陀說:
「阿難,我已經培育了四種成就之因(四神足)。
如果我要的話,我可以活一整個劫或比一個劫多一點。」
的時候。我們應該依照注釋書來了解:
當知這裡的劫,是指那時期人類的命劫,
而不是漫長的一間劫之久。
《增支部‧八集》的注釋解釋,
佛陀這麼說是指
『如果要的話,他能夠活一百年或比一百年多一點。』 現在,節錄向智長老和何慕斯‧海克依照巴利三藏的考證
著作『佛陀的聖弟子傳』如下,
讓我們來瞭解阿難尊者的特質與修為,
對照一下『摩登伽女事件』的真偽: 『有一次,另一次,阿難回答完佛陀的問題而離開之後,
佛陀告訴其他比丘:
「阿難雖然還是個有學者(初果聖者),
但要找到智慧和他一樣相同者,並不容易。」(AN3:78)』
當一個人擁有這種智慧時,他具足適宜正知和有益正知,
絕對不會單獨前往賣淫的地方去托缽。 『在佛陀宣佈的傑出弟子當中,
阿難尊者是唯一在五種特質上被宣佈為傑出者。
其他比庫都只擅長一種,或有兩位比庫擅長兩種,
但阿難是被宣佈為五種特質皆第一的比庫弟子:
多聞者,即通曉很多佛陀的開示者;
具念者,即具有良好記憶者;
正行者,即精通教法秩序者;
堅定者,即在研究等各方面皆堅定者;
佛陀的侍者。如果我們仔細看便會瞭解,
這五種特質皆源於正念。
(AN.chap.14)』由於他是精通教法秩序的正行者,
因此對於楞嚴經經文提到: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
(那個時候的阿難尊者,他入城乞食。因為他不分貴賤,
第乞食,來到了淫室,也就是賣淫的地方,遭到幻術。)
說真的,再怎麼守護根門,
托缽時發現鄰處鶯鶯燕燕的街道,
不可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失去正念。 『阿難一直擔任侍者隨侍在側,佐理世尊達二十五年。
在這段期間,他還是和先前十八年
是默默無聞時的弟子一樣,不停努力追求解脫。
他說他自己: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sekhabhūtassamesato; Na kāmasaññā uppajji,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sekhabhūtassa me sato; Na dosasaññā uppajji,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經歷二十五年整,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欲念未曾生:洞見最勝之佛法。 經歷二十五年整,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瞋念未曾生:洞見最勝之佛法。(Thag.1039~1040) 偈頌中提到的二十五年,
就是他擔任佛陀侍者那段時期,
而非整個比丘生涯。
在這段時期,雖然他還是
『有學』──一個不斷增上的修行者,
心中無有貪念與瞋念;這暗示著,
他和佛陀的密切關係,以及對佛陀的虔誠奉獻,
都和自己的解脫無關。只有這樣的人,
才能勝任這職位,做為隨侍佛陀的侍者。』
世間欲念未曾生,阿難尊者的長老偈不可能是虛妄語。
或許有人嗤之以鼻,但是能成為佛陀的大弟子,
他的巴拉密(波羅蜜)實在不容小覷,沒有累積 佈施 (Dāna) 持戒 (Sīla) 出離 (Nekkhamma) 智慧 (Paññā) 精進 (Vīriya) 忍辱 (Khantī) 真實 (Sacca) 決意 (Adhiṭṭhāna) 慈(Mettā) 捨 (Upekkhā) 等十種巴拉密實在無法做到。 『長老偈中提到: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kāya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行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vacī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語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 「‘‘Paṇṇavīsativassāni, bhagavantaṃ upaṭṭhahiṃ;Mettena manokammena, chāyāva anapāyinī.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愛意善服侍,如影隨形不曾離。」(Thag.1041~1043)』 長老偈都是收錄阿羅漢聖者的偈語,阿羅漢是聖者,
聖者絕對不說謊,二十五年的侍者歲月,
他不曾離開佛陀啊!怎會自己落單受到摩登伽女的誘惑呢? 另外必須澄清一點的是,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沒有心結,
有心結的是對上座部瞧不起的佛教徒。
關於這一段記載:
『阿難在家時是佛陀的同族兄弟,
出家後作了佛陀的侍者,長年跟隨在佛陀的身旁,
對佛陀所說的教法自然比別人聽到的還多。
按說,他完全有資格參加法會,
而且理應成為法會期間背誦佛陀教法的主角。
然而,大迦葉等人認定,
阿難在個人修養方面是有問題的,
其內心仍存有淫慾、忿怒、愚癡,尚未證成阿羅漢果。
五百羅漢已經集合在一起,大迦葉當眾對阿難說:
「你出去吧,我們不想與你一起背誦佛法。」』
在巴利聖典當中從沒記載
『大迦葉尊者很生氣地驅趕阿難尊者不可參加結集
(阿羅漢已斷瞋)』,
而是阿那律尊者建議僧團要先讓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
再行參加結集;』
大迦葉尊者也很慈心地挑選了
498位證得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聖者,
並為阿難尊者保留一個席座。
因為僧團一直是被教誡要和合無諍、如水乳交融的,
這些證得聖果的聖者,說話應該是謙和有禮的。
當然,也沒有『阿難尊者問大迦葉尊者:
「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之外,別傳箇甚麼?」
迦葉召阿難。
阿難應「諾」。
大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迦葉乃告尊者曰。我今年不久留。
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
因為佛陀的法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佛陀傳給了兩位上首弟子,
佛陀傳給了八十位大弟子
(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是其中之一),
佛陀也傳給了數十萬位阿羅漢,
『佛陀沒有個別傳給誰』。
『獨傳大迦葉』的謬傳故事,
也被一貫道和附佛外道沿用下去了......... 佛法在其他傳承的佛教被傳播得這麼亂,
當我們在律和法上發現矛盾與謬誤時,
出家師父有責任探源導正,
在家居士也有責任探源導正。
如此,正法才能久住!
~~~~~~~~~~~~~~~~~~~~~~~~~~~~~~~~
非我非異我 非相在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申色受想行識 苦空無常 非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畢竟空不可得
南無佛 清淨平等覺 如來藏性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知般若波羅咒 揭諦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修觀音法門易成就 口念彌陀 耳根聽聞 制心一處
人聽者是誰 空有如一 一者為何 何者為修 修念不起
分別放下 畢竟空不可得 本來如是 放下何處 忘想所云
清淨平等覺 本自具足 本不生滅 本自清淨 能生萬法
唯識所變 無我 無異我 無相在
因緣易变 苦空無常 非我
南無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嗡嘛呢唄美吽舍
佛學 ~ 《首楞嚴演義》
回覆刪除☾*。💫好友🌜甜夢安睡☁。゚๑🌛
回覆刪除╔══╗────╔╗╔═╦╦╗─╔╗╔╗♦
║╔═╬═╦═╦╝║║║║╠╬═╣╚╣╚╗¤
║╚╗║╬║╬║╬║║║║║║╬║║║╔╣
╚══╩═╩═╩═╝╚╩═╩╬╗╠╩╩═╝⊹
──────────────╚═╝❉º¨☆
🌟開心萬事得╠╣aΡpy週曰✨
good mmorning
刪除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回覆刪除這句話讀也覺得困難,
如果沒有解釋參考, 真是一舊雲,
就算有解釋, 睇完都O 晒咀。
佛學都不是我此等凡夫俗子明白。
=.=
刪除依了義經
刪除不依不了義經
依法不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