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制國家,
1912年建國至1971年間廣泛承認代表中國,
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
建國之初繼承清朝統治中國本土與新疆、外蒙古、西藏,
1945年從日本接收臺灣等地,總面積約1,141萬平方公里。
1949年失去中國大陸在內的大部分領土治權後,
現今實際管轄的臺灣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
包括臺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
東沙群島、太平島。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臺北市,
最大城市為新北市;總人口約2,350萬人,
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
通用語文為現代標準漢語。
1912年建國至1971年間廣泛承認代表中國,
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
建國之初繼承清朝統治中國本土與新疆、外蒙古、西藏,
1945年從日本接收臺灣等地,總面積約1,141萬平方公里。
1949年失去中國大陸在內的大部分領土治權後,
現今實際管轄的臺灣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
包括臺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
東沙群島、太平島。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臺北市,
最大城市為新北市;總人口約2,350萬人,
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
通用語文為現代標準漢語。
辛亥革命爆發後,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
並歷經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多次更迭。
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長期執政,
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撤往臺灣,
獲勝的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另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雖然這時僅有效統治臺灣地區,
受冷戰影響仍繼續代表中國,
亦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1971年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至此失去廣泛外交承認。
而政府遷往臺灣後積極發展經濟,
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並成為世界第21大經濟體。
1980年代末則開始推動民主改革,
從一黨專政威權主義國家,
發展成多黨民主和直接民權的民主主義國家,
享有高度新聞自由、醫療保健、
公共教育、經濟自由和人文發展。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
並歷經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多次更迭。
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長期執政,
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撤往臺灣,
獲勝的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另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雖然這時僅有效統治臺灣地區,
受冷戰影響仍繼續代表中國,
亦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1971年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至此失去廣泛外交承認。
而政府遷往臺灣後積極發展經濟,
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並成為世界第21大經濟體。
1980年代末則開始推動民主改革,
從一黨專政威權主義國家,
發展成多黨民主和直接民權的民主主義國家,
享有高度新聞自由、醫療保健、
公共教育、經濟自由和人文發展。
現今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存有爭議,
主因在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分治分立關係。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依照《中華民國憲法》
主張擁有完整中國主權。
1992年起,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堅持反攻大陸主張,
疆域問題也有多次爭論,
今日政府立場取決於執政黨意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已經繼承中華民國政府,
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否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
同時將臺灣視為一個省份,當臺灣宣布獨立,
或無法和平統一時有權動用武力。另外也有論點,
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
並依《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
主因在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分治分立關係。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依照《中華民國憲法》
主張擁有完整中國主權。
1992年起,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堅持反攻大陸主張,
疆域問題也有多次爭論,
今日政府立場取決於執政黨意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已經繼承中華民國政府,
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否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
同時將臺灣視為一個省份,當臺灣宣布獨立,
或無法和平統一時有權動用武力。另外也有論點,
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
並依《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
1905年,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盟書》
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
將未來實施共和制的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
當中他認為雖然共和制多施行代議民主制,
但仍能確立國家主權屬於所有國民的原則,
朝向瑞士和美國的直接民權發展。
同時他還曾與採行君主立憲制的中華帝國對比,
強調中華民國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
自視法統傳承的中華民國,
自1912年成立後簡稱「中國」,在外交上以「華」自稱。
由於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共和立憲制的國家,
因而被視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
將未來實施共和制的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
當中他認為雖然共和制多施行代議民主制,
但仍能確立國家主權屬於所有國民的原則,
朝向瑞士和美國的直接民權發展。
同時他還曾與採行君主立憲制的中華帝國對比,
強調中華民國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
自視法統傳承的中華民國,
自1912年成立後簡稱「中國」,在外交上以「華」自稱。
由於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共和立憲制的國家,
因而被視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臺灣後,
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呼為「國府中國」、
「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以與被稱為「紅色中國」、「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
不過敵對的雙方都堅持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主張具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主權。
雖然前者長期在聯合國持有「中國」代表權,
但1971年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
該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
並多將臺灣地區視為中國省份。在國內政壇和民間,
1990年代後因中華民族主義淡化、和臺灣主體性意識上升,民間社會開始以「臺灣」作為通稱。
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呼為「國府中國」、
「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以與被稱為「紅色中國」、「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
不過敵對的雙方都堅持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主張具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主權。
雖然前者長期在聯合國持有「中國」代表權,
但1971年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
該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
並多將臺灣地區視為中國省份。在國內政壇和民間,
1990年代後因中華民族主義淡化、和臺灣主體性意識上升,民間社會開始以「臺灣」作為通稱。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主張影響,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被迫使用其他稱呼;
例如「中華臺北」用於1984年後的,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
世界貿易組織則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等。
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則把臺灣地區視為統治領土,稱呼「中國台灣」、
「臺灣當局」或「臺灣地區」。
相對地,中華民國在法律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大陸」、「大陸當局」、「中共當局」稱呼;
主張台灣民族主義的陳水扁政府則在政府網站加註
「臺灣」,並依一邊一國立場,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作「中國」,
至馬英九政府時期又基於憲法一中與一國兩區,
原則改回「大陸」稱呼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被迫使用其他稱呼;
例如「中華臺北」用於1984年後的,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
世界貿易組織則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等。
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則把臺灣地區視為統治領土,稱呼「中國台灣」、
「臺灣當局」或「臺灣地區」。
相對地,中華民國在法律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大陸」、「大陸當局」、「中共當局」稱呼;
主張台灣民族主義的陳水扁政府則在政府網站加註
「臺灣」,並依一邊一國立場,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作「中國」,
至馬英九政府時期又基於憲法一中與一國兩區,
原則改回「大陸」稱呼
各獨立省份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清朝正式滅亡。掌握軍權的袁世凱隨後獲臨時參議院,
1919年,學生因不滿北洋政府在《凡爾賽條約》,
許多知識份子則推行新文化運動,
蔣中正依《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實施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一黨制架構,
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推行多項經濟政策、擴張工業和農業生產等。
澎湖群島、南海諸島。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美國斡旋下展開談判,
但未有實質協議。
但遭中國共產黨抵制。
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並從偏遠地區,
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於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但獲蘇聯支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最後仍擊敗晚期才獲美國支援的中華民國國軍。
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於北京市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12月,蔣中正下令政府退守臺灣地區,
部隊移往臺灣外,100萬至200萬名居民撤往臺灣地區。
最初美國放棄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很快便會遭到佔領。
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改變立場,
因美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
介入地區發展,中華民國政府得以持續統治臺灣地區,
但後期美國和英國對代表權與島嶼問題不願表態。
雖然失去中國大陸治權,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
和民主選舉等挑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
國民大會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絕對優勢的霸權黨制政府。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國國民黨改革組織之際,
不斷打壓不同政治立場者,白色恐怖時期便有140,000人,
因被視為反對中國國民黨、親近中國共產黨者,
穩定農業發展並提供大量原物料與食物。
中華民國政府之後,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
促進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成為加工出口導向的模式。1960年代至1970年代,政府強力推廣轉型為工業化,
和技術導向的經濟型態。來自美國的資金和對產品的需求,
使得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甚至被稱作「台灣奇蹟」。
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經濟成長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中國」合法代表。
之後因為多數國家要求斷交,使得中華民國,
最後僅與少數國家維持正式外交,
蔣中正於1975年病逝後,先由副總統的嚴家淦繼任,
由於政府仍以戒嚴控制媒體、打壓反對派和禁止組黨,
1970年代被視為非民主國家。
1979年,高雄市的抗議活動遭警方鎮壓,
促使國內反對勢力團結。面對國際壓力和黨外運動,
政府展開民主化工作,
1986年成立首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
隔年政府宣布解除戒嚴、開放組黨、開放報刊等禁令。
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
開始推動文化保存,並要求更高程度的政治自決,
與經濟發展政策。
由李登輝連任。
今日中華民國99%的實際領土,
總領土面積36,197平方公里。臺灣島西部為台灣海峽、
東部和南部的菲律賓移動板塊撞擊形成,
因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發達,臺灣有著複雜多樣的地形。
後者每年以平均22釐米速度朝西北方碰撞歐亞大陸板塊。
受呂宋火山島弧影響,東部和南部則有複雜地質結構。
臺灣地處板塊交界處而有許多易引發地震的斷層,
其中島內便有42條活動斷層,但大多數地震,
源自於東側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
而在日治時期便開始對地震進行科學研究。
1991年至2000年間,臺灣共有91起災害性地震、
且48起地震造成人口死亡,
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更導致2,400多人喪生。
大量溫泉景點也出現在斷層地帶,每年吸引許多遊客觀光。
臺灣島形狀類似番薯,擁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南部為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從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
最高點為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
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差異侵蝕影響,一些山區丘陵,
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盆地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和地盤隆起離水作用,
西部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
西部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
中華民國海岸線總長1,813多公里,
其中臺灣海岸地形因方位而有差異,分成北部的岩岸、
西部的沙岸、南部的珊瑚礁海岸和東部的斷層海岸。
受山脈走向影響,河流多流向西方或東方。
且因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位在西半部。
儘管臺灣降雨豐富,河川大多因夏季雨季而保持流量,
全年有穩定水量。湖泊則多在西側且僅少數為天然湖泊,
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冬季平均氣溫15°C至20°C間,夏季則達28°C。
北部因東北季風而在1月至3月進入雨季,
中部和南部地區則未有影響。5月進入梅雨季,
6月至9月天氣炎熱和潮濕,南部降雨則多於北部。
颱風在7月至10月襲擊臺灣,往往帶來強烈豪雨,
導致土石流災難,11月至12月則是乾季。
臺灣平均降雨量2,600釐米,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
其中南部地區有90%集中於5月至10月的夏季季風,
而北部地區僅有60%。每人獲得的年均降雨量,
僅全球的6分之一,有46.2%雨水流入海中、
33.3%蒸發散損失,可利用者僅佔20.5%。
地區降雨量亦分佈不均,分別山地多於平地、
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
臺灣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約有11%的動物,
另有3,000多種魚類、500多種鳥類棲息。
公告保育物種名錄,按照族群數量與保護等級,
分成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
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並適用於臺灣境內和境外的物種,
當中共有41種瀕臨絕種保育類、123種珍貴稀有保育類、
和48種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
1972年通過保護自然風景、野生動物,
和史蹟的《國家公園法》,中華民國內政部,
陸續設有9座國家公園,總面積為7,489.49平方公里。
另外政府還設有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自然生態保護區,佔領土近20%。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撤往臺灣後,便只能長期統治,
不過中華民國部分領土也與周邊國家存在有爭議,
而作為臺灣附屬島嶼的釣魚臺列嶼,
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存有爭議。
1949年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
為了統合區域發展,曾經多次更改行政區劃。
1956年和1998年,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精簡省級政府職能,
僅保留其象徵性工作。
分別從原本的臺灣省省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
而總共設立了5個直轄市,合稱為「五都」。
這5個直轄市也是當時中華民國最重要的五個都市,
四級行政區(村里)、
五級行政區(鄰)。
當中臺灣省轄下分成12個縣以及3個市、
福建省轄下分成2個縣,
其中直轄市和市底下的轄區數共有157個,
在縣底下的鄉、鎮以及縣轄市總數則有211個。
2014年,人口超過200萬人的桃園縣則計畫在時,
根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所提到的規定升格成為直轄市。
當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別為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陆地总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
是全世界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國家,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撤往臺灣,海峽兩岸進入分治局面,1991年前多次強調自身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政府。
2000年至2008年,傾向獨立的陳水扁政府,
認定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馬英九政府則重申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而中國大陸是領土一部分,主張保持現狀並改善兩岸關係。
不過在經多次增修憲法後,居住在臺灣地區者,
與居住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者,
在法律上有所區隔。
1993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將憲法的「固有疆域」
在法律上有所區隔。
1993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將憲法的「固有疆域」
視為政治問題,主張不由司法機關解釋;
但這讓中華民國聲稱具主權的領土,仍有中國大陸、
數個島嶼和臺灣地區。
儘管中華民國接繼清朝統治蒙古地區,
但外蒙古多次宣布獨立。受蘇聯施加壓力的影響,
1953年在和蘇聯的關係惡化後,政府於取消外交承認,
將外蒙古列為中國大陸領土。
2002年,陳水扁政府則認定蒙古國是獨立國家、
馬英九上臺後,亦否定蒙古國為中華民國領土。
中華民國也與其他周邊國家有領土爭議。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
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
之後的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
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
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
不過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
由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
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
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市,
並且在武漢會戰爆發後再遷往重慶市。
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
之後的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
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
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
不過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
由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
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
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市,
並且在武漢會戰爆發後再遷往重慶市。
中華民國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
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後者提出各民族共處的民族主義、
公民權力行使的民權主義、為民服務的民生主義,
在經憲法修訂後採行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三軍統帥者,並依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架構,而將政府分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
監察院5個機構。
1994年第三次修憲後,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
任期4年且得連任一次,
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
和監察院事務,並任命行政院院長,與官員共組內閣。
行政院依其組織法規定行使職權,負責國家政策管理工作。轄下設置部、委員會等機關處理行政事務,
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
最高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立法院,
立法院院長由立法委員自行選出;
113名立法委員則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
但因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
立法院的決議則不需行政院和總統的同意,
使得行政和立法機關衝突時,難有協商空間。
過去還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為常設性制憲選舉人團,
享有議會權力。但經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
2005年選出的任務型國民大會,
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廢除國民大會,
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改由公民投票決定。
司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審理民事、刑事、
行政訴訟、公務員懲戒。司法院院長、
副院長和13名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負責統一解釋憲法、
法律或者法令,並召開憲法法庭審理總統、
副總統的彈劾案、和政黨違憲的解散案。
考試院負責公務員資格遴選、政府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2008年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
監察院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
轄下各委員會能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查。
當中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成員(任期8年)、
含考試院正副院長在內的19名考試委員(任期6年)、
含監察院正副院長在內的29名監察委員(任期6年),
皆是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籌畫制定憲法並發表五五憲草,
但因戰爭爆發而暫止。之後儘管中國共產黨抵制起草,
中國國民黨和其他黨派所組成的南京市制憲國民大會,
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
隔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並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
自此中華民國進入憲政體制,
並應社會要求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
但1948年至1987年期間,則因動員戡亂時期,
使得許多條文失效。當中第一屆國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便以中國共產黨佔領選舉區為由,
得以在取回中國大陸前無限期連任。
直到1970年代末,政府展開政治改革,
解除戒嚴後更提出民主化和憲政改革,
至1990年代成為多黨制的開放民主國家。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司法制度的根本大法,
全文共45章、175條。
內容確立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立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提出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權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基本國策等,
不過許多將「中國」作為領土的憲法內容,
為因應實際情況做出修正,許多條文因而暫止實施。
法律部分採歐陸法系的成文法系統,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分為一般規定的法、特別規定的律、戰時規定的條例、規範組織的通則。
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經立法院審議通過,
再由總統公佈施行,而依此流程公布的國際公約,
和國內法具同等效力。
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能發布規程、規則、細則、
辦法、綱要、標準、準則等命令,
內容解釋權則屬於司法院所有。
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後者提出各民族共處的民族主義、
公民權力行使的民權主義、為民服務的民生主義,
在經憲法修訂後採行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三軍統帥者,並依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架構,而將政府分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
監察院5個機構。
1994年第三次修憲後,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
任期4年且得連任一次,
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
和監察院事務,並任命行政院院長,與官員共組內閣。
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
最高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立法院,
立法院院長由立法委員自行選出;
113名立法委員則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
但因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
立法院的決議則不需行政院和總統的同意,
使得行政和立法機關衝突時,難有協商空間。
過去還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為常設性制憲選舉人團,
享有議會權力。但經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
2005年選出的任務型國民大會,
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廢除國民大會,
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改由公民投票決定。
行政訴訟、公務員懲戒。司法院院長、
副院長和13名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負責統一解釋憲法、
法律或者法令,並召開憲法法庭審理總統、
副總統的彈劾案、和政黨違憲的解散案。
考試院負責公務員資格遴選、政府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2008年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
監察院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
轄下各委員會能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查。
當中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成員(任期8年)、
含考試院正副院長在內的19名考試委員(任期6年)、
含監察院正副院長在內的29名監察委員(任期6年),
皆是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但因戰爭爆發而暫止。之後儘管中國共產黨抵制起草,
中國國民黨和其他黨派所組成的南京市制憲國民大會,
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
隔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並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
自此中華民國進入憲政體制,
並應社會要求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
但1948年至1987年期間,則因動員戡亂時期,
使得許多條文失效。當中第一屆國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便以中國共產黨佔領選舉區為由,
得以在取回中國大陸前無限期連任。
直到1970年代末,政府展開政治改革,
解除戒嚴後更提出民主化和憲政改革,
至1990年代成為多黨制的開放民主國家。
全文共45章、175條。
內容確立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立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提出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權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基本國策等,
不過許多將「中國」作為領土的憲法內容,
為因應實際情況做出修正,許多條文因而暫止實施。
法律部分採歐陸法系的成文法系統,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分為一般規定的法、特別規定的律、戰時規定的條例、規範組織的通則。
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經立法院審議通過,
再由總統公佈施行,而依此流程公布的國際公約,
和國內法具同等效力。
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能發布規程、規則、細則、
辦法、綱要、標準、準則等命令,
內容解釋權則屬於司法院所有。
自從開放黨禁後,中華民國政黨數量逐年增加,在2015年時共有286個政黨。
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
無黨團結聯盟等傾向統一者
被視為泛藍,
傾向獨立的民主進步黨、
時代力量、
台灣團結聯盟等被視為泛綠。
兩者在國家認同、
中華意識和台灣意識、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政治地位、
主權歸屬、「中國」意涵等有所歧異,
泛藍認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而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朝向中國統一;
泛綠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臺灣,
反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並尋求外交承認或宣布獨立。在外交政策上,雙方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
並認為由國民決定主權發展。
1661年至1895年,一部分漢人祖先從中國大陸遷往臺灣。1940年代至1950年代,另一批中國大陸民眾大量遷往臺灣,今日有98%人口屬於漢族。
與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和政治外交造成的地域分離,再加上長期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
今日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為具政治色彩的議題。
隨著主體意識與獨立運動興起,
「臺灣」逐漸成為常用名稱。
絕大多數民眾認為臺灣,與中國分屬不同國家,
自認為「臺灣人」者也高於自認為「中國人」者。
TVBS民調中心的統計中,
自認為臺灣人者在2009年後穩定在70%以上,
自認為是中國人者則維持10%至16%間。
儘管中華民國所統治的臺灣地區自1950年便具獨立性、
且多民眾認為自身是主權國家,
但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
使得臺灣獨立議題極為複雜。
當中大部分民眾希望維持臺海現狀,
不過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
根據2011年《聯合報》的民意調查,
分別有14%民眾主張盡快獨立、
15%民眾主張先維持現狀再獨立,
有4%民眾主張盡速統一、
及10%民眾主張逐漸統一,
另外有52%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
另外部分人士主張中華民國依《開羅宣言》,
收回臺灣主權具有爭議,
認為前者僅依照駐日盟軍總司令,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一般命令第一號》,
而代表同盟國對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軍事佔領,
並依《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
或認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
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
無黨團結聯盟等傾向統一者
被視為泛藍,
傾向獨立的民主進步黨、
時代力量、
台灣團結聯盟等被視為泛綠。
兩者在國家認同、
中華意識和台灣意識、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政治地位、
主權歸屬、「中國」意涵等有所歧異,
泛藍認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而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朝向中國統一;
泛綠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臺灣,
反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並尋求外交承認或宣布獨立。在外交政策上,雙方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
並認為由國民決定主權發展。
與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和政治外交造成的地域分離,再加上長期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
今日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為具政治色彩的議題。
隨著主體意識與獨立運動興起,
「臺灣」逐漸成為常用名稱。
絕大多數民眾認為臺灣,與中國分屬不同國家,
自認為「臺灣人」者也高於自認為「中國人」者。
TVBS民調中心的統計中,
自認為臺灣人者在2009年後穩定在70%以上,
自認為是中國人者則維持10%至16%間。
且多民眾認為自身是主權國家,
但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
使得臺灣獨立議題極為複雜。
當中大部分民眾希望維持臺海現狀,
不過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
根據2011年《聯合報》的民意調查,
分別有14%民眾主張盡快獨立、
15%民眾主張先維持現狀再獨立,
有4%民眾主張盡速統一、
及10%民眾主張逐漸統一,
另外有52%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
另外部分人士主張中華民國依《開羅宣言》,
收回臺灣主權具有爭議,
認為前者僅依照駐日盟軍總司令,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一般命令第一號》,
而代表同盟國對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軍事佔領,
並依《舊金山和約》聲稱臺灣主權未定、
或認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
中華民國成立初,為獲得外交承認而沿用清朝協議,
爾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就不平等條約展開談判。
1945年,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創辦,
並以「中國」席次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儘管西方國家在中華民國撤往臺灣後仍維持外交關係,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
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中國」代表權;
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後,
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
受外交壓力影響,許多國家於1970年代,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基於「一個中國」原則,
與中華民國斷交。
今日因聯合國會員國資格喪失、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
使得中華民國政治和法律地位仍有爭議。
迄今僅有21個聯合國會員國,
和聖座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
並在臺北市設有外交機構。
部分國家則將中華民國視為獨立實體,
60多國在斷交後仍設立官方代表機構,
維持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並處理領事事務。
中華民國則成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發展實質外交、
推動政府開發援助和促進非官方交流,
並設有提供領事服務的辦事處。
今日中華民國獲得142個國家,和地區的簽證優惠,
並和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和紐西蘭結為盟友。
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與中華民國邦交國斷外交,
且要求邦交國支持「一個中國」主張,
許多國際組織也因而不將中華民國或臺灣視為主權國家,
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為避免關係生變,
也不希望討論相關問題
中華民國曾經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
但遭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排除。
由於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
政府便藉由臺灣民主基金會,
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
並在護照上加註「TAIWAN」。面對長期的主權議題施壓,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組織,
並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衛生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
及所屬組織的活動。
1986年解嚴後,海峽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但長期分治為許多臺商帶來困擾。
1991年,李登辉政府制訂《國家統一綱領》,
主張分階段統一中國。
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
因擔憂海峽兩岸過於緊密的互動,
並在2006年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
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
陳水扁還提出「一邊一國」主張,
表示任何主權決定都應經過公民投票程序。
2008年,馬英九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執政後,
改採活路外交政策,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現實關係,
但亦多次遭到批評。
雙方還開始進行多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並就定期航線等議題達成共識]。
儘管臺灣和中國大陸社會差異依然明顯,海峽兩岸的政治、經濟等關係仍朝和平方向發展,
但相關議題,仍是中華民國,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敏感話題。
對此馬英九曾提出「非國與國特殊關係」,
主張主權問題無法立即解決,
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同意藉由九二共識,
作為臨時辦法,之後他更進一步提出「一國兩區」論點。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
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雙方當面確認九二共識的重要性。
而儘管不同政黨在政治上多採模糊解釋,
然而也遭批評可能因為不同解讀而導致誤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聲稱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
並稱後者為「臺灣當局」,並不具獨立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主張「一個中國」政策,
其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並在1980年代提出「一國兩制」政策,主張實現和平統一、但拒絕放棄動用武力。
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
便提到動用武力確保統一的三種情況,
而福建省沿海也部署大量軍事設施。
另外美國則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威脅動武,
中華民國則謹慎管理兩岸關係,
並反對雙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提出多項經濟計劃,
並於1960年代發展出口導向經濟。
自1990年開始,政府減少對經濟投資和自由貿易的監管,
部分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私有化,
並分別針對中国大陆,
和東南亞國家提出戒急用忍與南向政策。
不過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
仍是產業改革主要動力,
同時擁有許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
政府並設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推動國際貿易,
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提供經濟推測與研究。
且不同於韓國或日本等國家發展大型集團,
而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其中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
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將高雄市列為交易處。
2014年時,中華民國國內生產毛額達5,295.87億美元、
平均每人生產毛額有687,438美元。
2014年的貿易總額則有5,880.7億美元,
出口和進口總額達3,138.4億美元和2,742.3億美元;
但農業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32.1%,
到2013年降至1.7%。最大進口國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韓國,
出口地區則是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和新加坡,
其他重要貿易國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越南、泰國等。
當中在2008年,中華民國投資中華人民共和國,
超過1,500億美元,並有5萬名臺灣商人及100萬名企業家,
和家屬定居中國大陸。
不過中華民國也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並尋求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龐大的貿易順差讓外匯儲備僅次於中國大陸、
日本及俄羅斯,
2015年7月底的外匯存底為4,219.6億美元。
中華民國也和香港、大韓民國與新加坡,
併列亞洲新興已開發國家和亞洲四小龍,
被視為亞洲第5大經濟體。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認定中華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5,853.742美元,
排名全世界第19名,屬於發達經濟體之一。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
將其列在世界第15名,
也是全球創業精神指標排行第1名的亞洲國家。
為了能降低生產成本,今日許多傳統製造,
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
而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
但這也造成產業空洞化。
一方面讓失業率達到自石油危機後最高水平,
2000年至2008年的失業率平均超過4%。
馬英九政府曾為此提出633政見,
但失業率仍一度達到6.07%,2015年6月則降至3.71%。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在世界經濟體也面臨邊緣化。
政府還以政治中立名稱加入國際經濟組織,
以推動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
例如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或以「中華臺北」參與經濟合作,
暨發展組織和國際商會。
負責掌廣交通網絡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
其下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交通擁擠狀況。
中華民國公路依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
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
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
大部分集中在較發達的西部地區。
最長的兩條道路系統都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
分別有1978年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
及1997年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另外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以快速道路連結,
臺北市至宜蘭縣則有包含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
公共運輸部分,各地廣泛設有長途巴士的服務點,
在2008年約有7,200次的長途巴士服務。
臺灣鐵路管理局在臺灣鋪設密集的鐵路網路,
鐵路運輸系統約1,066.6公里。
根據2013年的統計,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者,
共有622,705人。
2007年1月,政府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
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
高速鐵路縮短各個都會區的通行時間,
使得臺北市至高雄市的往返時間降至90分鐘,
在2013年共有4,749萬人搭乘高速鐵路,
2014年的營收更達約380億元。
臺北都會區和高雄市區還興建台北捷運和高雄捷運,
台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
中華民國在臺灣島上有7座重要商業港口,
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
高雄港和花蓮港,政府還在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
臺中港、安平港和高雄港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至2013年年底,共計72家港區事業經營,
貿易量和貿易值分別為1,409.3萬公噸與5,017.5億元,
最大的高雄港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
當前主要國際航班機場有臺北松山機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
各機場進出人數有4,882萬人。
2013年,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
主要國際航線又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為代表。
另外還有15座國內機場聯繫各島嶼交通,
不過台灣高速鐵路成立後使得國內空運人次大幅減少[500][512]。
中華民國電力供應系統的開發、運輸、配置等工作,
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39座為水力發電廠、27座火力發電廠、
3座核能發電廠以及9座風力發電廠,
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
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
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公司進行,
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
轄下的交通部郵政總局。
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
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
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局。
中華民國一直到1996年以前,
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
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
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
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
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
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
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
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
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
和相關通訊工程外,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
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
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
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受到民國軍閥割據、
外國列強干涉與各地戰爭動亂的影響,
導致自身科技發展緩慢。
而在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
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
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
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
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
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
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
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
藉此讓企業駐留臺灣。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
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
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
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
另外在1999年1月,
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
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
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
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
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
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
尤其電子產業更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
許多科技公司在電子元件,和個人電腦領域,
在訊息技術市場上有著國際實力],
且陸續將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
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
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
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
但也被視為可能受到技術限制影響發展。
2009年,政府宣佈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
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精緻農業、生物科技、
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
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
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
和相關具體配套措施列為新階段經濟發展重心,
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國內生產,
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當前全部人口約有23,514,750人,
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6人,
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
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
人口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最多;
其他有100,400人住在澎湖群島、
120,713人住在金門群島、
12,165人住在馬祖列島,另外還有數萬名無戶籍的國民。
而在族群組成部分,有95%人口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
另有大約2.5%是隸屬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
民主進步黨曾提出「四大族群」概念,
來解決族群和國家關係,不同族群也因共享政治經驗,
而逐漸發展出「臺灣人」的概念,
但多數金門縣和連江縣居民多自認為「中國人」。
其中有84%漢族是17世紀至1945年前,
便從中國大陸移民的後代,
這批臺灣地區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
「本省人」大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地區,
包括從福建省南部沿海遷移、
佔總人口70%的閩南裔台灣人,
及從廣東省周邊遷移、佔人口13.5%的客家裔臺灣人。
部分分析認為大部分本省人後代具有平埔族血統,
但也有學者抱持質疑態度。
另外有14%人口是1945年後才從中國大陸各省份、
隨中華民國政府移民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
當中有2%者是主要居住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
臺灣原住民族是400年前便居住臺灣的南島民族,
過去曾被稱作「福爾摩沙人」;
其佔總人口數2.34%、共計550,268人,
政府又細分成16個主要族群。
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
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住在西部平原以東地區,達悟族則居住附屬島嶼蘭嶼上,
另外有部分平埔族尚未獲得承認。
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
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
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
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
由於絕大部分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
因此政府將現代標準漢語作為官方語言。
中華民國在1912年於中國大陸成立後便推動國語運動,
中華民國教育部便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統一規範。
這時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為標準,
以北京官話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
並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
1920年代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
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
政府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地區後,
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
並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
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的總時數佔最多,
不過往後開始將閩南話、客家話、臺灣原住民語,
和福州語與中華民國國語,視為地位平等的語言。
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是法律公文、
學校教學、司法審判、部分機關、主要媒體的語言文字,
也是平常談話時的共同語言。
不過人數最多的河洛人族群還將臺灣闽南話視為母語使用,客家人族群也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
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
大多數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
則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使用的台灣南島語言,
常被視為南島語系發源地,
但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則上升。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
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
但中華民國國語的推動,也使得原來使用族群母語,
或日語的臺灣民眾需要重新學習,
本土語言使用因而逐漸式微。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6歲以上常住人口,
在家中使用中華民國國語,
與臺灣話者分別佔83.6%和81.9%,
客家語和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
但閩南話、客家話及臺灣原住民族語,
使用也隨年齡層下降減少。
在社會興起臺灣語文運動、數個縣市推出鄉土母語教學、
政府取消語言教學限制後,
國語推行委員會也整合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
例如為保護福州語的使用,
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方言教學。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
和進行信仰儀式的權利,且各個宗教地位皆平等。
受到臺灣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
道教傳統信仰盛行且長期發展,而西方國家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有18,718,600人(佔人口81.3%)信仰宗教,另外14%至18%人口並無宗教信仰。
而政府調查所分類的26個宗教中,
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人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
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
基督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
及天主教(298,000人,佔總人口1.3%)。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則指出,
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
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
有4.5%的人口是信奉新教、天主教的基督教信眾,
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信奉伊斯蘭教等宗教。
臺灣民間普遍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
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
各姓王爺、廣澤尊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等,
同時佛教和道教等信仰的分界並不明確。
現今中華民國有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
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種哲學,
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
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間的基礎。
大多數民眾往往將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
藉此提倡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為基督教重要族群,
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
許多教會建築成為部落最明顯的地標。
截至2014年,臺灣地區共有15,385座寺廟和教堂,
分別有12,106座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
及3,279座教堂或會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
就有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
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常藉傳統工法表達民間傳說故事,今日廟於則是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
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
中華民國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
由2013年7月升格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負責,
而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
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
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
藉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
補助大部分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
當前99.5%公民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
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
或殘疾人士的醫療費用補助。
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約5.44%,
並對各類型民眾設有保費計算指引,
大眾可選擇由雇主或由個人繳費等方式。
2013年的國民平均壽命為79.5歲,
平均年齡是女性大於男性。
在總和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
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在2013年時實際生育率僅1.065,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佔總人口10%以上,
並估計在2024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後逐漸減少。
而根據預測,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
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
但各地在2008年亦設立1,074所養老院。
養老院每個月的費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
價格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
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有5,000元的社會補助,
政府也有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
文化表演折扣、免費餐點等福利。
2007年時,任何25歲至65歲者在工作場,
所未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
政府還將國民最低生活費,
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
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及相關補助。
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
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
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
也給撫養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社會援助。
另外政府也提供具臺灣原住民族血統者更多機會,
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
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
必須至少有1%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
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
購買房子的貸款有較低利率或租賃優惠條款,
而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
今日在中華民國社會,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
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
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
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
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
2000年時,臺灣人均衛生支出總額約752美元;
2001年時,衛生支出則佔國內生產毛額5.8%,
其中64.9%支出則是由政府資金給付。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
中華民國民眾享有豐富的營養來源,
但也面臨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
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
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
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
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
另外在2013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3.9。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
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地吸菸,
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抽菸區。
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華民國國內,
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
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
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
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
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
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
疫苗、醫療器材、食品、
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
並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
政府之後制定法律讓國民享有9年義務教育,
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
在2012年時則有99.15%學生會,
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
今日教育系統包括6年小學教育、3年國中教育、
3年高中職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
今日共有158所大專院校提供高等教育,
並分成普通教育(大學、獨立學院)
和技職教育(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兩大體系,
著名的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但因為預算問題和家長反對而延期,
以在政策配套上尋求共識。
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
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為入學標準、
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試入學制度。另外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孩童,
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
但近年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和早入學教育,
著重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
計劃在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
當前教育使學生在數學、科學領域獲得極高測試分數,
但被批評學生壓力過大、及過度強調記誦而減少創造力。
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能進修取得碩士、
博士學位;每年有許多學生出國留學,
最多人前往留學的美國達2.1萬人。
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
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積極開放國際學生,
與中國大陸學生就讀,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
以應對國際化需求。
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安親班,提高數學、自然科學、歷史等科目考試的解題能力。
截至2012年底,中華民國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
1999年,中華民國取消對新聞自由的限制,
使得各式傳播媒體大量出現,
但也引起許多針對媒體亂象的討論。
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當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
其他重要新聞機構,
還有以經濟和金融新聞為主的中國經濟通訊社。
當前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
《聯合報》和《中國時報》。
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72萬份,
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以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另外在捷運等公共交通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
截至2013年10月為止,書籍出版登記者共有1,737家,
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
這些出版社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
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有6,000多份,
另有91%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
廣受歡迎的雜誌面向有經濟和金融、八卦、時尚和旅遊雜誌,最流行的八卦雜誌為《壹週刊》。
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無線廣播電臺,
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無線廣播電臺,
使用的語言以現代標準漢語和閩南語為主,
但依法也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收聽權益。
電視傳播服務最早自1962年開始提供,
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
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
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
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
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由政府擁有,之後則對國家、
政黨與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立法限制。
2008年時,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
多數有線電視頻道內容則由衛星電視供應。
2013年12月底,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
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申請,
共計有280個頻道,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有TVBS新聞台、
三立新聞台、中天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
中華民國餐飲文化融合各地飲食風格,主要有臺灣閩南菜、臺灣客家菜以及湘菜、魯菜和粵菜等外省菜系。
由於大部分人口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
因此菜餚大多屬於中國菜,並混合香港、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等南方風格。
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
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
甲殼類等海洋生物。
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
肉類食品較少出現。
由於耕地稀少使得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以食用稻米、
番薯或芋頭等作物為主食。
受到漢人長期定居臺灣與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
河洛人和客家人菜餚、及日本料理深深影響今日飲食文化。台灣菜重視「清、淡、鮮、醇」,
強調食材自身的原始味道,並常以醬油、米酒、芝麻油、
豆豉、九層塔、油蔥酥、芫荽等調味;
主要料理的作法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
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
因為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
使得餐點中也常常會食用各式水果。
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
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
另外也有透過中藥藥材燉補各種食材,而成藥膳料理。
另外在街頭上還有著名的「小吃」文化,
會將烹調後的料理分裝成小盤食用。
各地小吃攤販則會集結為夜市,
廣受歡迎的夜市有六合夜市、士林夜市、羅東夜市、
花園夜市、逢甲夜市等,並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
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
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肉粽、肉圓、
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
著名的飲品則有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因為果糖、
飲品等全數搖勻後的頂部泡沫而得名,
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共同飲用,
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
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
另外也發展出自身的酒文化,
並有金門高粱酒等著名品牌出現。
中華民國早年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發展出認同西方文化與共和制的觀點。
臺灣過去則憑藉口傳和書面語記載,
以傳統儒家和閩南文化為主,
但也有基於原鄉認同的觀念對立;
也由於臺灣曾經歷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
當前社會逐漸發展出以臺灣為自身認同特色的多元文化,
但也因為臺灣問題而在國內廣泛爭論。
當中除了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外,
也融合漢族儒家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等不同文化;
今日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
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也涵蓋因海島文化
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
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後,
以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民間藝術
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
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
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
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
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
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
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
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
但也曾針對台灣文學等發展方向而出現爭論。
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
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
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
今日中華民國樂壇也呈現多元形式,
並因不同族裔語系,
和歷史背景發展出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
中國大陸的傳統樂曲、西方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
除了有各族民歌、傳統民謠、傳統童謠、說唱音樂、
獨奏或合奏器樂、國樂、儀式音樂等各類風格的傳統音外,西方古典音樂也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
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胡瀞雲
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等人,獲得許多關注。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
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
並推出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飛輪海等專業歌手。
今日中華民國的影視娛樂,服務樣貌不斷有所改變,
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
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
其中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陸陸續續在新加坡、
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
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
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
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力》、《痞子英雄》等較受歡迎的作品,
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
另外由於今日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
而能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
台灣電影曾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
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
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
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鈕承澤等人。
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
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
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
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
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
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
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
但這些作品在自身電影市場上並沒有廣泛獲得認同。
對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輕導演,
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
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
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
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
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
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
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
今日台灣電影在華語電影仍有一定影響力。
另外自臺灣日治時期後,臺灣還陸陸續續出現鄧南光、
李鳴鵰、張才、張乾琦、張照堂等著名攝影師,
並因為解除戒嚴而促成攝影題材更加多樣化。
前往中華民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長期逐年增長,
在2015年時有10,439,785名遊客抵達,
比2014年同期增長5.34%;觀光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
依排序為中國大陸、日本與港澳地區,亞洲以外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
而在2014年,中華民國在萬事達卡全球國際旅遊城市報告中排行第15名。其中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
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
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
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
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
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
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以及包括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等。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
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
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
中華民國境內有許多博物館,
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
收藏650,000件中國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
被視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的重要博物館。
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
便將原先收藏在北京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
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運至臺灣。
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
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
是遭竊並呼籲盡早退還,中華民國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
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的必要行動,
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
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
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
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
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
中華民國主要運動有棒球、籃球、足球和壘球等,
各地設有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
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高爾夫球場、
單車徑等設施。被視為國民運動的棒球廣受社會大眾歡迎,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89年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並在2003年和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
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有4支球隊,
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
中華民國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
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
並在1982年與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贏得銅牌和銀牌,另外還有像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
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龍等棒球選手進入美國職棒大聯盟。
爾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就不平等條約展開談判。
1945年,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創辦,
並以「中國」席次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儘管西方國家在中華民國撤往臺灣後仍維持外交關係,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
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中國」代表權;
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後,
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
受外交壓力影響,許多國家於1970年代,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基於「一個中國」原則,
與中華民國斷交。
今日因聯合國會員國資格喪失、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
使得中華民國政治和法律地位仍有爭議。
和聖座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
並在臺北市設有外交機構。
部分國家則將中華民國視為獨立實體,
60多國在斷交後仍設立官方代表機構,
維持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並處理領事事務。
中華民國則成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發展實質外交、
推動政府開發援助和促進非官方交流,
並設有提供領事服務的辦事處。
今日中華民國獲得142個國家,和地區的簽證優惠,
並和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和紐西蘭結為盟友。
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與中華民國邦交國斷外交,
且要求邦交國支持「一個中國」主張,
許多國際組織也因而不將中華民國或臺灣視為主權國家,
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為避免關係生變,
也不希望討論相關問題
但遭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排除。
由於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
政府便藉由臺灣民主基金會,
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
並在護照上加註「TAIWAN」。面對長期的主權議題施壓,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組織,
並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衛生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
及所屬組織的活動。
但長期分治為許多臺商帶來困擾。
1991年,李登辉政府制訂《國家統一綱領》,
主張分階段統一中國。
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
因擔憂海峽兩岸過於緊密的互動,
並在2006年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
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
陳水扁還提出「一邊一國」主張,
表示任何主權決定都應經過公民投票程序。
2008年,馬英九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執政後,
改採活路外交政策,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現實關係,
但亦多次遭到批評。
雙方還開始進行多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並就定期航線等議題達成共識]。
但相關議題,仍是中華民國,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敏感話題。
對此馬英九曾提出「非國與國特殊關係」,
主張主權問題無法立即解決,
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同意藉由九二共識,
作為臨時辦法,之後他更進一步提出「一國兩區」論點。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
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雙方當面確認九二共識的重要性。
而儘管不同政黨在政治上多採模糊解釋,
然而也遭批評可能因為不同解讀而導致誤判。
並稱後者為「臺灣當局」,並不具獨立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主張「一個中國」政策,
其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並在1980年代提出「一國兩制」政策,主張實現和平統一、但拒絕放棄動用武力。
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
便提到動用武力確保統一的三種情況,
而福建省沿海也部署大量軍事設施。
另外美國則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威脅動武,
中華民國則謹慎管理兩岸關係,
並反對雙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
並於1960年代發展出口導向經濟。
自1990年開始,政府減少對經濟投資和自由貿易的監管,
部分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私有化,
並分別針對中国大陆,
和東南亞國家提出戒急用忍與南向政策。
不過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
仍是產業改革主要動力,
同時擁有許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
政府並設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推動國際貿易,
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提供經濟推測與研究。
且不同於韓國或日本等國家發展大型集團,
而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其中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
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將高雄市列為交易處。
平均每人生產毛額有687,438美元。
2014年的貿易總額則有5,880.7億美元,
出口和進口總額達3,138.4億美元和2,742.3億美元;
但農業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32.1%,
到2013年降至1.7%。最大進口國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韓國,
出口地區則是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和新加坡,
其他重要貿易國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越南、泰國等。
當中在2008年,中華民國投資中華人民共和國,
超過1,500億美元,並有5萬名臺灣商人及100萬名企業家,
和家屬定居中國大陸。
不過中華民國也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並尋求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日本及俄羅斯,
2015年7月底的外匯存底為4,219.6億美元。
中華民國也和香港、大韓民國與新加坡,
併列亞洲新興已開發國家和亞洲四小龍,
被視為亞洲第5大經濟體。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認定中華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5,853.742美元,
排名全世界第19名,屬於發達經濟體之一。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
將其列在世界第15名,
也是全球創業精神指標排行第1名的亞洲國家。
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
而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
但這也造成產業空洞化。
一方面讓失業率達到自石油危機後最高水平,
2000年至2008年的失業率平均超過4%。
馬英九政府曾為此提出633政見,
但失業率仍一度達到6.07%,2015年6月則降至3.71%。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在世界經濟體也面臨邊緣化。
政府還以政治中立名稱加入國際經濟組織,
以推動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
例如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或以「中華臺北」參與經濟合作,
暨發展組織和國際商會。
其下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交通擁擠狀況。
中華民國公路依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
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
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
大部分集中在較發達的西部地區。
最長的兩條道路系統都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
分別有1978年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
及1997年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另外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以快速道路連結,
臺北市至宜蘭縣則有包含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
在2008年約有7,200次的長途巴士服務。
臺灣鐵路管理局在臺灣鋪設密集的鐵路網路,
鐵路運輸系統約1,066.6公里。
根據2013年的統計,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者,
共有622,705人。
2007年1月,政府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
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
高速鐵路縮短各個都會區的通行時間,
使得臺北市至高雄市的往返時間降至90分鐘,
在2013年共有4,749萬人搭乘高速鐵路,
2014年的營收更達約380億元。
臺北都會區和高雄市區還興建台北捷運和高雄捷運,
台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
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
高雄港和花蓮港,政府還在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
臺中港、安平港和高雄港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至2013年年底,共計72家港區事業經營,
貿易量和貿易值分別為1,409.3萬公噸與5,017.5億元,
最大的高雄港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
當前主要國際航班機場有臺北松山機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
各機場進出人數有4,882萬人。
2013年,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
主要國際航線又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為代表。
另外還有15座國內機場聯繫各島嶼交通,
不過台灣高速鐵路成立後使得國內空運人次大幅減少[500][512]。
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39座為水力發電廠、27座火力發電廠、
3座核能發電廠以及9座風力發電廠,
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
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
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公司進行,
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
轄下的交通部郵政總局。
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
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
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局。
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
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
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
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
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
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
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
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
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
和相關通訊工程外,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
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
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
外國列強干涉與各地戰爭動亂的影響,
導致自身科技發展緩慢。
而在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
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
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
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
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
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
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
藉此讓企業駐留臺灣。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
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
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
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
另外在1999年1月,
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
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
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
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
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
尤其電子產業更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
許多科技公司在電子元件,和個人電腦領域,
在訊息技術市場上有著國際實力],
且陸續將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
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
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
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
但也被視為可能受到技術限制影響發展。
2009年,政府宣佈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
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精緻農業、生物科技、
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
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
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
和相關具體配套措施列為新階段經濟發展重心,
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國內生產,
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
當前全部人口約有23,514,750人,
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6人,
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
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
人口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最多;
其他有100,400人住在澎湖群島、
120,713人住在金門群島、
12,165人住在馬祖列島,另外還有數萬名無戶籍的國民。
而在族群組成部分,有95%人口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
另有大約2.5%是隸屬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
民主進步黨曾提出「四大族群」概念,
來解決族群和國家關係,不同族群也因共享政治經驗,
而逐漸發展出「臺灣人」的概念,
但多數金門縣和連江縣居民多自認為「中國人」。
便從中國大陸移民的後代,
這批臺灣地區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
「本省人」大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地區,
包括從福建省南部沿海遷移、
佔總人口70%的閩南裔台灣人,
及從廣東省周邊遷移、佔人口13.5%的客家裔臺灣人。
部分分析認為大部分本省人後代具有平埔族血統,
但也有學者抱持質疑態度。
另外有14%人口是1945年後才從中國大陸各省份、
隨中華民國政府移民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
當中有2%者是主要居住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
過去曾被稱作「福爾摩沙人」;
其佔總人口數2.34%、共計550,268人,
政府又細分成16個主要族群。
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
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住在西部平原以東地區,達悟族則居住附屬島嶼蘭嶼上,
另外有部分平埔族尚未獲得承認。
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
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
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
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
因此政府將現代標準漢語作為官方語言。
中華民國在1912年於中國大陸成立後便推動國語運動,
中華民國教育部便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統一規範。
這時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為標準,
以北京官話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
並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
1920年代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
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
政府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地區後,
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
並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
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的總時數佔最多,
不過往後開始將閩南話、客家話、臺灣原住民語,
和福州語與中華民國國語,視為地位平等的語言。
學校教學、司法審判、部分機關、主要媒體的語言文字,
也是平常談話時的共同語言。
不過人數最多的河洛人族群還將臺灣闽南話視為母語使用,客家人族群也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
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
大多數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
則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使用的台灣南島語言,
常被視為南島語系發源地,
但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則上升。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
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
或日語的臺灣民眾需要重新學習,
本土語言使用因而逐漸式微。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6歲以上常住人口,
在家中使用中華民國國語,
與臺灣話者分別佔83.6%和81.9%,
客家語和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
但閩南話、客家話及臺灣原住民族語,
使用也隨年齡層下降減少。
在社會興起臺灣語文運動、數個縣市推出鄉土母語教學、
政府取消語言教學限制後,
國語推行委員會也整合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
例如為保護福州語的使用,
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方言教學。
和進行信仰儀式的權利,且各個宗教地位皆平等。
受到臺灣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
道教傳統信仰盛行且長期發展,而西方國家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有18,718,600人(佔人口81.3%)信仰宗教,另外14%至18%人口並無宗教信仰。
而政府調查所分類的26個宗教中,
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人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
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
基督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
及天主教(298,000人,佔總人口1.3%)。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則指出,
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
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
有4.5%的人口是信奉新教、天主教的基督教信眾,
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信奉伊斯蘭教等宗教。
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
各姓王爺、廣澤尊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等,
同時佛教和道教等信仰的分界並不明確。
現今中華民國有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
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種哲學,
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
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間的基礎。
大多數民眾往往將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
藉此提倡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為基督教重要族群,
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
許多教會建築成為部落最明顯的地標。
截至2014年,臺灣地區共有15,385座寺廟和教堂,
分別有12,106座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
及3,279座教堂或會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
就有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
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常藉傳統工法表達民間傳說故事,今日廟於則是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
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
由2013年7月升格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負責,
而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
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
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
藉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
補助大部分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
當前99.5%公民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
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
或殘疾人士的醫療費用補助。
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約5.44%,
並對各類型民眾設有保費計算指引,
大眾可選擇由雇主或由個人繳費等方式。
平均年齡是女性大於男性。
在總和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
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在2013年時實際生育率僅1.065,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佔總人口10%以上,
並估計在2024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後逐漸減少。
而根據預測,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
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
但各地在2008年亦設立1,074所養老院。
養老院每個月的費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
價格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
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有5,000元的社會補助,
政府也有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
文化表演折扣、免費餐點等福利。
2007年時,任何25歲至65歲者在工作場,
所未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
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
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及相關補助。
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
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
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
也給撫養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社會援助。
另外政府也提供具臺灣原住民族血統者更多機會,
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
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
必須至少有1%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
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
購買房子的貸款有較低利率或租賃優惠條款,
而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
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
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
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
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
2000年時,臺灣人均衛生支出總額約752美元;
2001年時,衛生支出則佔國內生產毛額5.8%,
其中64.9%支出則是由政府資金給付。
中華民國民眾享有豐富的營養來源,
但也面臨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
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
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
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
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
另外在2013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3.9。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
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地吸菸,
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抽菸區。
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
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
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
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
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
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
疫苗、醫療器材、食品、
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
並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
政府之後制定法律讓國民享有9年義務教育,
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
在2012年時則有99.15%學生會,
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
今日教育系統包括6年小學教育、3年國中教育、
3年高中職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
今日共有158所大專院校提供高等教育,
並分成普通教育(大學、獨立學院)
和技職教育(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兩大體系,
著名的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
以在政策配套上尋求共識。
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
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為入學標準、
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試入學制度。另外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孩童,
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
但近年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和早入學教育,
著重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
計劃在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
但被批評學生壓力過大、及過度強調記誦而減少創造力。
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能進修取得碩士、
博士學位;每年有許多學生出國留學,
最多人前往留學的美國達2.1萬人。
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
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積極開放國際學生,
與中國大陸學生就讀,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
以應對國際化需求。
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安親班,提高數學、自然科學、歷史等科目考試的解題能力。
截至2012年底,中華民國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
使得各式傳播媒體大量出現,
但也引起許多針對媒體亂象的討論。
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當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
其他重要新聞機構,
還有以經濟和金融新聞為主的中國經濟通訊社。
當前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
《聯合報》和《中國時報》。
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72萬份,
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以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另外在捷運等公共交通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
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
這些出版社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
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有6,000多份,
另有91%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
廣受歡迎的雜誌面向有經濟和金融、八卦、時尚和旅遊雜誌,最流行的八卦雜誌為《壹週刊》。
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無線廣播電臺,
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無線廣播電臺,
使用的語言以現代標準漢語和閩南語為主,
但依法也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收聽權益。
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
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
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
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
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由政府擁有,之後則對國家、
政黨與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立法限制。
2008年時,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
多數有線電視頻道內容則由衛星電視供應。
2013年12月底,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
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申請,
共計有280個頻道,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有TVBS新聞台、
三立新聞台、中天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
由於大部分人口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
因此菜餚大多屬於中國菜,並混合香港、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等南方風格。
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
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
甲殼類等海洋生物。
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
肉類食品較少出現。
由於耕地稀少使得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以食用稻米、
番薯或芋頭等作物為主食。
河洛人和客家人菜餚、及日本料理深深影響今日飲食文化。台灣菜重視「清、淡、鮮、醇」,
強調食材自身的原始味道,並常以醬油、米酒、芝麻油、
豆豉、九層塔、油蔥酥、芫荽等調味;
主要料理的作法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
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
因為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
使得餐點中也常常會食用各式水果。
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
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
另外也有透過中藥藥材燉補各種食材,而成藥膳料理。
會將烹調後的料理分裝成小盤食用。
各地小吃攤販則會集結為夜市,
廣受歡迎的夜市有六合夜市、士林夜市、羅東夜市、
花園夜市、逢甲夜市等,並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
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
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肉粽、肉圓、
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
著名的飲品則有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因為果糖、
飲品等全數搖勻後的頂部泡沫而得名,
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共同飲用,
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
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
另外也發展出自身的酒文化,
並有金門高粱酒等著名品牌出現。
發展出認同西方文化與共和制的觀點。
臺灣過去則憑藉口傳和書面語記載,
以傳統儒家和閩南文化為主,
但也有基於原鄉認同的觀念對立;
也由於臺灣曾經歷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
當前社會逐漸發展出以臺灣為自身認同特色的多元文化,
但也因為臺灣問題而在國內廣泛爭論。
當中除了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外,
也融合漢族儒家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等不同文化;
今日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
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也涵蓋因海島文化
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
以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民間藝術
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
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
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
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
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
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
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
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
但也曾針對台灣文學等發展方向而出現爭論。
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
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
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
並因不同族裔語系,
和歷史背景發展出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
中國大陸的傳統樂曲、西方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
除了有各族民歌、傳統民謠、傳統童謠、說唱音樂、
獨奏或合奏器樂、國樂、儀式音樂等各類風格的傳統音外,西方古典音樂也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
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胡瀞雲
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等人,獲得許多關注。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
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
並推出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飛輪海等專業歌手。
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
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
其中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陸陸續續在新加坡、
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
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
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
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力》、《痞子英雄》等較受歡迎的作品,
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
另外由於今日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
而能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
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
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
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鈕承澤等人。
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
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
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
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
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
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
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
但這些作品在自身電影市場上並沒有廣泛獲得認同。
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
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
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
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
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
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
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
今日台灣電影在華語電影仍有一定影響力。
另外自臺灣日治時期後,臺灣還陸陸續續出現鄧南光、
李鳴鵰、張才、張乾琦、張照堂等著名攝影師,
並因為解除戒嚴而促成攝影題材更加多樣化。
在2015年時有10,439,785名遊客抵達,
比2014年同期增長5.34%;觀光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
依排序為中國大陸、日本與港澳地區,亞洲以外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
而在2014年,中華民國在萬事達卡全球國際旅遊城市報告中排行第15名。其中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
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
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
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
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
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
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以及包括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等。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
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
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
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
收藏650,000件中國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
被視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的重要博物館。
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
便將原先收藏在北京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
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運至臺灣。
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
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
是遭竊並呼籲盡早退還,中華民國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
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的必要行動,
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
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
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
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
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
各地設有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
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高爾夫球場、
單車徑等設施。被視為國民運動的棒球廣受社會大眾歡迎,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89年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並在2003年和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
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有4支球隊,
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
中華民國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
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
並在1982年與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贏得銅牌和銀牌,另外還有像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
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龍等棒球選手進入美國職棒大聯盟。
中華民國~臺灣
回覆刪除好友☁¨♦晚安🌜甜夢安睡🌛💤
回覆刪除╔══╗────╔╗ ╔═╦╦╗─╔╗╔╗✬
║╔═╬═╦═╦╝║ ║║║╠╬═╣╚╣╚╗
║╚╗║╬║╬║╬║ ║║║║║╬║║║╔╣⊹
╚══╩═╩═╩═╝ ╚╩═╩╬╗╠╩╩═╝
────────── ────╚═╝☆。゚★
🌟開心萬事得╠╣aΡpy週四✨
晚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