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收錄王守仁講學的語錄,
中卷收錄王守仁的七封信件,
下卷收錄王的部分語錄和《朱子晚年定論》。
《傳習錄》被認為是王守仁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其中關於「知行合一」、「慎獨」、
「致中和」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
王守仁是有名思想泰斗,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
他的學說於東亞影響廣泛。
《傳習錄》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比如深山中的花 :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
《傳習錄》继承孟子的「良知」说,
提出「致良知」的理论。
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行,
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
此即本体即功夫。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练。
《傳習錄》卷下有《朱子晚年定论》,
依据部分朱熹思想资料,
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
王守仁是明代思想泰斗,他的心学,
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
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和扩展到东亚。
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
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
所以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
当然,他在强调心的作用时,
忽视了社会物质条件,也有偏颇的地方。
但是我们不是死读书,大家都能自有主张。
本书是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即理、
知行合一等主张,发展和繁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书中附有对引文和典故的解释,
更好地理解孔、孟、陆、程、朱等各派的思想观点,
对阳明学说有更完整的认识。
其实看传习录我认为是不需要看讲本的(研究性质除外),
各个篇章基本都是王阳明先生,
与弟子的书信或者日常对话,我的阅读经验是:
上卷略微难懂,
从中卷《答顾东桥书》这篇开始可以一路顺畅地读下来,
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
“精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略微知道《大学》《中庸》里相关概念即可,
有不懂得地方可以翻阅参考即可
(《大学》《中庸》就是两篇文章,才数千字),
王阳明自己已经解释地非常清晰精到了。
相信我,看一遍你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难,
比《论语》《孟子》这些先秦经典要简单许多
之前我也以为很难懂的,
所以读上卷的时候还停留了很久,
后来发现其实抓住了核心概念,
整本书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
读起来是相当轻松愉快的。
正如钱穆先生评价《传习录》时所说 :
“这本书也是人人能读的...
至于王阳明自己是一个大学者,
但他讲的道理,却说不读书人也能懂,
他的话不一定是讲给读书人听,
不读书人也能听。”
各个篇章基本都是王阳明先生,
与弟子的书信或者日常对话,我的阅读经验是:
上卷略微难懂,
从中卷《答顾东桥书》这篇开始可以一路顺畅地读下来,
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
“精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略微知道《大学》《中庸》里相关概念即可,
有不懂得地方可以翻阅参考即可
(《大学》《中庸》就是两篇文章,才数千字),
王阳明自己已经解释地非常清晰精到了。
相信我,看一遍你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难,
比《论语》《孟子》这些先秦经典要简单许多
之前我也以为很难懂的,
所以读上卷的时候还停留了很久,
后来发现其实抓住了核心概念,
整本书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
读起来是相当轻松愉快的。
正如钱穆先生评价《传习录》时所说 :
“这本书也是人人能读的...
至于王阳明自己是一个大学者,
但他讲的道理,却说不读书人也能懂,
他的话不一定是讲给读书人听,
不读书人也能听。”
美籍華人學者陳榮捷,列出中國和日本的主要傳習錄,
注評共32種。其中較重要的有但衡今的
《王陽明傳習錄札記》(毛筆手抄本)。
陳榮捷認為:
「劉宗周而後,能深入陽明妙諦,而專從性理評論者,
只但氏一人。研究傳習錄者,非畢讀此書不可。」
至於東澤瀉(正純)的傳習錄(沢潟先生全集上巻),
則「可謂傳習錄評註中之最為純粹哲學者。」
在 佐藤一齋 《傳習錄欄外書》 之基礎上,
從 《 王文成公全書》之錢德洪 《 刻文錄敘說》
及《陽明年譜 》 中輯錄陽明語錄十四條,
合佐籐一齋所輯,共 51條,並加校注,
名為 《傳習錄拾遺》,
刊入陳氏所著 《 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 一書,
由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
“大學”者,昔儒以爲大人之學矣。
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者也。
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若夫閒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也,非意之也,
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爲一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
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爲一體也。
孺子猶同類者也,
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
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
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爲一體也。
鳥獸猶有知覺者也,
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
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
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爲一體也。
草木猶有生意者也,
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
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
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爲一體也。
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是故謂之“明德”。
小人之心旣已分隔隘陋矣,
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
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
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
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
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
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爲,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
而一體之仁亡矣。
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
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
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
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
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爲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
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
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曰:然則何以在“親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
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
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
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爲一體矣。
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爲一體矣。
實與之爲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
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
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
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爲一體矣。
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爲一體矣。
實與之爲一體,而後弟之明德始明矣。
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
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
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矣。
夫是之謂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是之謂盡性。
曰:然則又烏在其爲“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
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卽所謂良知也。
至善之發見,是而爲是,非而爲非,輕重厚薄,隨感隨應,
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
而不容少有議擬增損於其閒也。
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閒,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
自非慎獨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與於此乎?
後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
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測度於其外,以爲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
是以昧其是非之則,支離決裂,人欲肆而天理亡,
明德親民之學遂大亂於天下。
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
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
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則二氏之流是矣。
固有欲親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於至善,
而溺其私心於卑瑣,生意失之權謀智術,
而無有乎仁愛惻坦之誠,則五伯功利之徒是矣。
是皆不知止於至善之過也。
故止至善之於明德、親民也,猶之規矩之於方圓也,
尺度之於長短也,權衡之於輕重也。
故方圓而不止於規矩,爽其則矣;
長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劑矣;
輕重而不止於權衡,失其準矣;
明明德、親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
故止於至善以親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謂大人之學。
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說何也?
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於其外,
以爲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於事事物物之中,
生意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
今焉旣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求,則志有定向,
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
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
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閒,從容閒暇而能安矣。
能安,則凡一念之發,一事之感,其爲至善乎?
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
能慮則擇之無不精,處之無不當,而至善於是乎可得矣。
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爲本,新民爲末,
兩物而內外相對也。事有終始,先儒以知止爲始,
能得爲終,一事而首尾相因也。
如子之說,以新民爲親民,則本末之說亦有所未然歟?
曰:終始之說,大略是矣。卽以新民爲親民,
而曰明德爲本,親民爲末,其說亦未嘗不可,
但不當分本末爲兩物耳。
夫木之幹,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
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
若曰兩物,則旣爲兩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
新民之意,旣與親民不同,則明德之功,自與新民爲二。
若知明明德以親其民,而親民以明其明德,
則明德親民焉可析而爲兩乎?
先儒之說,是蓋不知明德親民之本爲一事,而認以爲兩事,
是以雖知本末之當爲一,而亦不得不非爲兩物也。
是以雖知本末之當爲一,而亦不得不非爲兩物也。
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以至於先修其身,
以吾子明德親民之說通之,亦旣可得而知矣。
敢問欲修其身,以至於致知在格物,
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歟?
曰:此正詳言明德、親民、止至善之功也。
蓋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條理,
雖亦各有其所,而其實只是一物。
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理所用之工夫,
雖亦皆有其名,而其實只是一事。
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理所用之工夫,
雖亦皆有其名,而其實只是一事。
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
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
何謂修身?爲善而去惡之謂也。
吾身自能爲善而去惡乎?
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爲善而去惡,
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爲善而去惡,
然後其形體運用者始能爲善而去惡也。
故欲修其身者,必在於先正其心也。
然心之本體則性也,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
何從而用其正之之功乎?
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
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發而正之,
凡其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發一念而惡也,
惡之真如惡惡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
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
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
故欲誠其意者,必在於致知焉。
致者,至也,如云喪致乎哀之致。
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
“致知”云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良知明覺者也。
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
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也。
故雖小人爲不善,旣已無所不至,
然其見君子,則必厭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見其良知之有不容於自昧者也。
今欲別善惡以誠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爾。
何則?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旣知其爲善矣,
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而復背而去之,則是以善爲惡,
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
意念之所發,吾之良知旣知其爲不善矣,
使其不能誠有以惡之,而復蹈而爲之,則是以惡爲善,
而自昧其知惡之良知矣。
若是,則雖曰知之,猶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誠乎?
今於良知之善惡者,無不誠好而誠惡之,
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也已。
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
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於格物。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
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
歸於正者,爲善之謂也。
夫是之謂格。
書言“格於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
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
書言“格於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
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
良知所知之善,雖誠欲好之矣,
苟不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爲之,則是物有未格,
而好之之意猶爲未誠也。
良知所知之惡,雖誠欲惡之矣,
苟不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去之,則是物有未格,
而惡之之意猶爲未誠也。
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卽其意之所之之物而實爲之,
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知之惡者,
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去之,無有乎不盡。
然後物無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
而得以極其至矣。
夫然後吾心快然無復有餘憾而自謙矣,
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
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
故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蓋其功夫條理雖有先後次序之可言,而其體之惟一,
實無先後次序之可分。
其條理功夫雖無先後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
固有纖毫不可得而缺焉者。
此格致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爲孔氏之心印也。
德洪曰:《大學問》者,師門之教典也。
學者初及門,必先以此意授,使人聞言之下,
卽得此心之知,無出於民彝物則之中,致知之功,
不外乎修齊治平之內。
學者果能實地用功,一番聽受,一番親切。
師常曰:
“吾此意思有能直下承當,只此修爲,直造聖域。
“吾此意思有能直下承當,只此修爲,直造聖域。
參之經典,無不吻合,不必求之多聞多識之中也。”
門人有請錄成書者。
曰:“此須諸君口口相傳,若筆之於書,
使人作一文字看過,無益矣。”
使人作一文字看過,無益矣。”
嘉靖丁亥八月,師起征思、田,將發,門人復請。
師許之。錄旣成,以書貽洪曰:
師許之。錄旣成,以書貽洪曰:
“大學或問數條,非不願共學之士盡聞斯義,
顧恐藉寇兵而齎盜糧,是以未欲輕出。”
蓋當時尚有持正說以混正學者,師故云然。
師旣沒,音容日遠,吾黨各以己見立說。
學者稍見本體,卽好爲徑超頓悟之說,
無復有省身克己之功。
謂“一見本體,超聖可以歧足”,
視師門誠意格物、爲善去惡之旨,皆相鄙以爲第二義。
簡略事爲,言行無顧,甚者蕩滅禮教,
猶自以爲得聖門之最上乘。
噫!亦已過矣。自便徑約,而不知已淪入佛氏寂滅之教,
莫之覺也。古人立言,不過爲學者示下學之功,
而上達之機,待人自悟而有得,言語知解,非所及也。
大學之教,自孟氏而後,不得其傳者幾千年矣。
賴良知之明,千載一日,復大明於今日。
茲未及一傳,而紛錯若此,又何望於後世耶?
是篇鄒子謙之嘗附刻於大學古本,茲收錄續編之首。
使學者開卷讀之,思吾師之教平易切實,
而聖智神化之機固已躍然,不必更爲別說,
匪徒惑人,衹以自誤,無益也。
~~~~~~~~~~~~~~~~~~~~~~~~~~~~~~~~~~~~
~~~~~~~~~~~~~~~~~~~~~~~~~~~~~~~~~~~~
王陽明童年時,有一段與棋有關的趣事。
有一次,王陽明和棋友在河邊對弈,由於太投入,
而忘了回家吃飯。他的父親幾次來叫他,都没有反應,
父親氣得一把抓起棋子就扔進河裏。
看着隨水漂流的象棋,王守仁如夢方醒,惋惜不已,
作了這<七絕哭棋詩> 。
王陽明<七絕哭棋詩>
象棋在手樂悠悠 苦被嚴親一旦丢
兵卒墜河皆不救 將車溺水一起休
兵卒墜河皆不救 將車溺水一起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 士入三川逐波流
炮響一聲天地震 象若心頭為人揪
炮響一聲天地震 象若心頭為人揪
聽了這首詩之後,父親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發現兒子如此有文才,怒氣頓時全消,
因此准許王守仁,在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之下可以玩棋了。
五言和王陽明<七絕哭棋詩>
嚴親丢墜河 將車溺水休 行馬隨波去 兵卒皆不救
響炮天地震 士入三川流 象心為人揪 棋手樂悠悠
王陽明《傳習錄》《大學問》
回覆刪除🌈好友☁*`☀早晨&午安好⛅・゚🌞
回覆刪除╔═╦═╗── ╔══╗╔╗─────╔╗
║║║║╠╦╗ ║═╦╬╬╬═╦═╦╦╝║💕
║║║║║║║ ║╔╣╔╣║╩╣║║║╬║。・゚゚
╚╩═╩╬╗║ ╚╝╚╝╚╩═╩╩═╩═╝*¨°💞
────╚═╝我瞓醒了Good Morning
午安
刪除🌟好友♦・゚☁晚上好🌜🌛週一╠╣aΡpy✨
刪除大夫晚安
回覆刪除王陽明未讀過他的書呢
古人立言,不過爲學者示下學之功,
刪除而上達之機,待人自悟而有得,言語知解,非所及也。
🌈好友☁・゚☀早晨🌞午安好⛅
回覆刪除╔═╗💞週二╠╣aΡpy💕
║╩╠═╦═╦═╦╦╗
║╦║╬║╬║╬║║║☼╭══╮
╚╩╩╩╣╔╣╔╬╗║╭╯ΘΘ ║
────╚╝╚╝╚═╝╰⊙═⊙╯。。゚💙
🌼🌷🌻♣🏡💒🏠🌲♧🌸🌺🌹
晚上好
刪除🌟好友♦・゚☁瞓覺呢🌛💤
刪除✨✬。。゚☆週三★╠╣aΡpy
王陽明的名字聽過, 可是, 知道不多。
回覆刪除睇完全篇日誌, 一舊雲。@.@
古人立言,不過爲學者示下學之功,
刪除而上達之機,待人自悟而有得,言語知解,非所及也。
大夫所言, 不是小的可明。
刪除還是走吧﹗=.=
學生年代曾因好奇讀過此書,似明非明的。
回覆刪除相信現在再執卷,會有另一番體會。
好奇讀書 似明非明
刪除再執此卷 另番體會
古人立言,不過爲學者示下學之功,而上達之機,
待人自悟而有得,言語知解,非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