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任我行的空間

https://tigerzhk.blogspot.hk/2016/11/blog-post_7.html
任我行的空間
星期一, 11月 07, 2016

「自言自語」越來越少
這個blog越來越難以維持,
除了因為工作忙,其實還與周圍的環境變化有關係。
昨晚,電視上又出現示威遊行人士佔領道路,
與警察對shi的場面。
不像以前雨傘時期的關心,我只看了兩眼,關了電視。
也許真的,要覺醒了:
現在的香港,是13億中國人民的小玩具。
中國人,中國的...掌上明珠,已是過去。
為了中國人的那麼一點玻璃心,少了一顆明珠又算什麼?
800萬香港人,除去不斷參入的中國人心血,已經寥寥無幾。
殖民統治下教育的年輕人,
也許是最後一批與眾不同的部分...敢於追求,敢於抗爭。
等到他們也給同化了,也許正好就是50年!
名正言順的一國一制。
正如杜san說的...
剛才在fb上還讀了一篇文章,有同感,轉載如下。
未能離開香港,也許會成為許多留在這裡的人的心結。

- - -轉載FB - - -
係香港生活左咁多年,每日睇住呢個政府賣港
而我地就一直抗衡
去到一個地步,就係我地關唔關心政治都冇用。
個種感覺就好似比人強姦咁,就算我用力去推開佢,
都敵不過一個雄糾糾嘅男人嘅力量
到最後就毫無憐憫咁內射左我
好攰,真係好攰。
抗衡中共嘅赤化,就即係同馬會長賭,亦即係必輸無疑。
未試過有一刻無力感係咁大,
因為係呢刻我睇唔到呢個地方係有希望,甚至只得絕望。
我覺得自己蠢左,點解會對呢個地方有希望?
好似班港豬咁咪幾開心
安穩生活、順風順水、安樂茶飯
簡直就好似大麻咁,隊完之後無憂無慮。
唔使日日費心費神去關心、怒屌呢啲政治
我唔係冇試過去關心呢個社會
我唔係冇試過去關心政治
我試過
但有用咩?
最後所謂嘅核心價值-法治精神都俾呢個政府出賣埋
換番黎嘅只係絕望。

「 張載先生之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馮友蘭

聖經 : 行公義 , 好憐憫 , 存謙卑心 , 與耶和華同行 .

北風簫簫兮香江寒,香港人實在是無能為力,
中共人大的釋法,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效忠的標準,
進一步教導我們什麼叫做叛黨。
符合傷害八千萬~玻璃心中共黨員,
及中共欺騙13億~不讀歷史的支那/China人.
中共如何強力染紅香江 ; 赤化普通法.....................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惠能(638年-713年)《六祖壇經》

Huineng.jpg
惠能禪師的真身,
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本名俗姓
出生638年
嶺南新州
(今廣東新興縣
圓寂713年
唐嶺南新州國恩寺
宗派禪宗
諡號大鑒禪師
師承弘忍
徒弟與學生南陽慧忠
菏澤神會
永嘉玄覺
南嶽懷讓
青原行思
著作六祖壇經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
佛教禪宗祖師,世稱禪宗六祖(禪宗北宗以神秀為六祖),

唐中宗追謚大鑑禪師


史學家陳寅恪贊其:

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
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誌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
六祖天生聰穎,聽法即悟,惟不識字,
但據六祖門人曹溪法海曾記載 :
「……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
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
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
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親盧行瑫貶官於嶺南後早逝。

高士濤認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陽盧氏的後裔,

孫昌武根據王維所撰《六祖能禪師碑銘》:

「不生族姓之家」,推斷惠能肯定不是世家巨族范陽盧氏,

孫昌武進一步指出《壇經》所表達的觀念,

主張佛性人人本具,這與氏族等級觀念正相矛盾,

關於惠能出身范陽盧氏的說法,無論根據如何,

都反映了舊的門第觀念痕跡。

母李氏,惠能自幼以賣柴為生。

但是五祖弘忍戲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

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

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

便萌生學習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

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
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

神秀上座呈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

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

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

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

並為之剃度。

677年(儀鳳二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
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
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
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
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

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

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
705年(神龍年),武則天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
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
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
中宗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
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
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730年(唐玄宗開元年),
河南滑台(今滑縣無遮大會
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
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712延和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

713年(唐玄宗先天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

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

惠能圓寂,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

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

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

815年(元和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

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

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
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
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
行住坐臥動作云謂裡,也可體會禪的境界。
惠能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

「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
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
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
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

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

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禪宗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

故亦稱為楞伽師
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為典據,
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

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
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經典。
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
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
形成惠能禪法的南北二宗 :
惠能禪法的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
惠能禪法的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
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惠能禪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
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
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

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

南宗門下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
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
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
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惠能弟子眾多,一說為「嗣法四十三人」,一說為「十人」

著名者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石頭希遷等。
~~~~~~~~~~~~~~~~~~~~~~~~~~~~~~~~~~~~~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
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最早六祖惠能大師,
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卷》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份 :
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
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
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
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坛经》是中國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稱為“經”者。
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
元代僧人宗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校讎三種《壇經》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
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
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佛性本有思想与
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坛经》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
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下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
1930年胡適的《神會和尚遺集》附有論文
〈荷澤大師神會傳〉,提出《壇經》是
「成於神會或神會一派之手」的結論。
胡適指出:“《壇經》古本中,無有懷讓行思的事,
而單獨提出神會得道,餘者不得”,
所以《壇經》是“神會傑作”。
錢穆的〈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一文,
反駁胡適的“六祖壇經乃出神會自由捏造”的意見。
胡適的這個觀點,為印順法師所駁斥,
“錯誤的根源,在(胡適)不知燉煌本‘壇經’成立的過程,
而誤認燉煌寫本為『壇經』最古本。”
印順法師並於1971年出版《中國禪宗史》。
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
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楊曾文〈《壇經》敦博本的學術價值探討〉一文中強烈的指出:
“《壇經》當是惠能的弟子法海編錄,
既非神會或神會弟子所作,
也沒有可信的證據是別的什麼人所作。”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神秀和尚(公元606~706)

神秀和尚(公元606~706)唐代高僧,
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后出家,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
(在湖北黄梅县东北)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
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

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
“神秀上座”,为“教授师”。

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
神秀作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
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

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

700年(久视元武则天闻其盛名遣使迎至洛阳,
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
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
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向他问法,执弟子礼。

706年(神龙二)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
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
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
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见《景德传灯录》卷四)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

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
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
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
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
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
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有两条路,
就是“顿悟”与“渐修”。禅宗过去是标榜“顿悟”。

顿悟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
“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
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
言下顿悟,一句话就顿悟了。
另外一条路是“渐修”,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这就是南顿北渐。

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
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也就是“念佛禅”,
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
 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
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
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史称北渐。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
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
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六祖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的东山法门,
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
六祖脱离如来的一切经教,还原出了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本色,史称南顿,
这是六祖的责任,也是五祖选择六祖为衣钵的缘由。

景德传灯录》记录,神秀作偈示众说: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坛经》记载惠能问神秀的弟子志诚,神秀如何示众,
志诚说:“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武则天问90多岁的神秀禅师:
“大师所弘法之长,是谁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贫僧是秉乘的东山法门。” 
武则天问:“东山法门所据何种经典?” 
神秀禅师答:“《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 
神秀禅师的北渐禅法实质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来“
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
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
           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一个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
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
成了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
也就是从印度来的正宗禅门,
倒成为被多种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们,
能接受的中间跳板。
 正因为这个跳板,才留下了一个东山法门。

神秀禅师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
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
(要知道五祖弘忍亲自认定得法者,
    也不过10人,当然有的记载13人)。
尤其神秀禅师灭寂后,
嵩山普寂禅师(651—739年)、
西京义福禅师(658—736年)
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
继续阐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风,盛极一时,
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感概。
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神秀的北宗禅法传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马祖道一出现后,北渐念佛禅的法门,
一统天下的地位才被动摇,
直到唐末“安史之乱”还有人弘扬,但日后渐绝。
尤其当人们的根器渐渐变得粗重,这时出现了净土法门,
众多临终往生的榜样,眼见弥陀现身,亲听天乐梵音……
使得这个“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 ”
的北渐念佛禅,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虽在元、明、清时期,偶见有禅师弘扬,
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当时这段“南顿北渐”之争的历史,上至朝廷皇帝,
下至平民百姓,纵横几百年,明争暗斗,空前绝后。
慢慢的,众生的因缘选择了六祖惠能的顿教禅法,
北渐念佛禅的禅法也就逐渐退出了这个时空程序舞台。
退出并不是断绝,而是深深地埋在这个时空程序中、
人们的心中,如蛰伏的金刚如来的种子,只要时机成熟,
定会爆发,发扬光大,泽被末法众生。

以上师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禅师,
及神秀门人等的北渐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讲 :
“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 ”
的北渐念佛禅法门。 虽有变化,但这毕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关故事”、“禅法传承”两部分内容,
     摘自回家人著《如何修证念佛禅》)

僧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览经史,
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
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便往事弘忍,专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

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
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
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
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
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
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弘忍姓周氏,黄梅人。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神秀既师事弘忍,弘忍深器异之,
谓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荆州,居于当阳山。
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
日以万数。中宗即位,尤加敬异。中书舍人张说尝问道,
执弟子之礼,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神秀同学僧惠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行业相埒。
弘忍卒后,惠能住韶州广果寺。
韶州山中,旧多虎豹,一朝尽去,远近惊叹,咸归伏焉。
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惠能赴都,惠能固辞。
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
惠能谓使者曰:
“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
  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
竟不度岭而死。
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惠能为南宗
神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
有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岐王范、张说及征士卢鸿一
皆为其碑文。
神秀卒后,弟子普寂、义福,并为时人所重。

相关故事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禅宗开悟的大德,
除了要传法的祖师,留个只言片语外,
几乎没有多说一句话,五祖弘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果断地选择了惠能为六祖。
而这个果断的选择是非常人能理解的。
四祖道信时,在西山双峰寺院中,就有几百人的修学,
加之四祖的徒弟弘忍与牛头山法融禅师的弘扬,
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下诏请四祖道信进京
(虽没去,但也足以在俗世人眼中是个不得了名声),
加之,禅宗经过演变,已经符合当时人们的修行习气……
使得甚深般若、一行三昧与“念佛者谁”的参禅模式,
已深为当时人们所接受。
但毕竟引经据典,不是当年佛陀传大迦叶的正宗。
当惠能禅师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出现在五祖弘忍的眼前时,
他果断地选择了惠能禅师为嫡传六祖。
六祖惠能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
五祖加上甚深般若的如来禅,
(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者谁”的修行模式,)
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

神秀禅师(605—706年)不愧为五祖弘忍,
认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
在常人看来,到东山不过几年的一个南方不识字,
厨房打杂的,“抢”走了佛陀的衣钵。
加之神秀禅师,精通儒道大义,饱学老庄玄学,
尽得五祖真传。
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命之洗足,引之并坐。

加之神秀禅师一直是五祖门下的首座,
既有崇拜他的师兄弟,也有自己徒弟,
就连《楞伽师资记》也把神秀认为七祖。
(《楞伽师资记》将《楞伽经
译者求那跋陀罗认为初祖,
菩提达摩为第二祖,慧可为第三祖,僧璨为第四祖,
道信为第五祖,弘忍为第六祖,神秀为第七祖。)

尤其五祖弘忍入灭后,门下“堪称人师”的禅师,
将禅法遍弘大江南北,而神秀一支最大,范围最广,
且在京师腹地,影响极大。
在700年,武则天迎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
而那时六祖惠能还不曾闻名。

因以上种种,摆在神秀禅师面前一个问题:
他领的这些学禅的修行者,是不是正宗嫡传禅宗?
这并非单纯是不是“六祖”的个人名利问题,
而是众生慧命,与禅宗内部是否分裂的问题。
当武则天要请神秀禅师为国师时,
神秀禅师却说:
“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是师弟惠能禅师。”
(也就是说,自己非正宗传人。)
这是六祖惠能的名字第一次传到统治者耳中,
这样就为南顿的禅法后来一统中国,
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论基础。
就凭这份心量,神秀禅师堪称“六祖” 也不为过。

师(六祖)谓众曰: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南能北秀”,惠能得到了神秀禅师的认可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