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世界主義(globalism)對立。
它常和國族主義意識型態一起討論,
19世紀後國族主義的歷史發展,
使18世紀啟蒙思想的古典爱國主义意義產生轉變。
及極端世界主義四種型態,如下表,在優先順序、
追求目標及手段是否受倫理限制,有不同的區分。
極端愛國主義是排外及不擇手段地追求國家目標。
只對本國及民眾有關懷而手段上不顧倫理限制為其特徵。
溫和愛國主義和極端愛國主義同樣也追求國家目標,
但在手段上不會不顧倫理限制,而在利益的比較考量上,
雖說會將為其本國及民眾利益視為優先,
但不會完全排除他國及他國民眾利益的考量。
溫和世界主義追求普世價值和世界目標,
在手段上和溫和愛國主義一樣,會有倫理限制的考量,
差別只是在利益的比較考量上相反,
但也不會完全排除他人對本國及民眾的偏心考量,
接受他人對個別國家及民眾合理的偏心。
極端世界主義和溫和世界主義同樣也追求世界目標,
但在手段上則不顧倫理限制,
且對他人偏心於自己國家及民眾的想法抱有敵意。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愛國主義英文名词patriotism
出现在十八世纪早期。
其英语词源自英文愛國者一詞(patriot)。
與19及20世紀的愛國主義概念強調國家認同不一樣,
18世紀古典爱國主义概念,特別是在啟蒙時代,
相信啟蒙理性的思想家,指的是國家政府(state)
包括著名支持者有让-雅克·卢梭。
18世紀的古典的愛國主義,常是政治激進的以創造一社群意識,
來反對君權專政或王朝貪腐,而未必反對世界主義的精神,
這和19世紀拿破崙戰爭後的愛國主義類型,
也就是極端仇外的沙文主義(jingoism)不同。
19世紀產生浪漫主義思潮對此反應/動;
18世紀古典的愛國主義,在歐洲19世紀發展變型,
產生仇外沙文主義情緒、外交政策和國與國之間的爭戰。
仍為規範性政治哲學及法學的討論議題,
特別是在於正義觀是否應有國家邊界而有所差異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的理論及政策中,
有一派人主張愛國情操教育
(尤其是在歷史教學及青少年教育方面)
的重要性而突出爱國教育(patriotic education),
是否相容,否則會有意識型態灌輸的問題。
因此,公民教育中激發愛國心及公民意識的跨國差異,
為國際公民權的差異比較關注重點。
根據1999跨國比較各國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的研究總結,
認為學校教育及環境在發展「愛國並忠於國家」
的愛國主義情操方面效果不佳,
但在东欧、芬兰、南美等国家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各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政策
大多數國家主要以不同方式來實施公民教育,
愛國主義在公民教育的效果
根據權威國際教育研究組織,
諸多面向的跨國調查比較各國公民教育的研究,
其1999年跨國比較各國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的研究總結,
認為學校教育及環境,
在發展愛國並忠於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操方面,很少有效果;
但大多數國家老師則同意學生們,
在學校內可以且學到了瞭解他人、和他人合作、環境保護、
關心社會及投票的重要性等,面向的公民教育價值目標
(完整列表見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列表)。
爱国主义的倫理哲學觀點強調对祖國(patria)
及其同袍福祉的關懷及责任,而有其特殊的哲學及政治觀點,
常被混為一談;然而現代爱国主义的倫理哲學,
是政治性的字眼去關懷同袍(指同一政治社群的公民),
和關懷同胞(以文化及種族為區分)的國族主義有所不同。
當代學者以赛亚·伯林認為19世紀「浪漫的民族主義」
至20世紀釀成法西斯主義,而「偏激的愛國主義」
則演變為納粹主義。
學者Paul Gomberg及Stephan Nathanson,
在爱国主义和種族主義比較差異上,
有哲學及政治上的學術辯論。
爱国主义经常被描写成正面的民族主义
(它经常代表着一些负面含义)。
部分作家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民族主义的地方,
是爱国主义具有较少的攻击性,和对其他人的仇恨,
还有它的防卫理念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但是其他一些作家认为两者区别很小。
爱国主义可能会被对国家宗教
他们认为爱国主义与信仰十分相似。
质疑它们之间的差异很难分清,
且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其作出标注的人。
如果是指一國由於國家意識的凝聚,
而使其認為自己的國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
並且將主要重心放在宣揚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
而非其他國家或超國家組織的文化與利益,
則稱為「國家主義」。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
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
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儘管它們並不完全等同。
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爱国主义的表达,
都有可能会否定其他人的“祖国”,尽管这并不必要。)
~~~~~~~~~~~~~~~~~~~~~~~~~~~~~~~~~~~~~~
愛國賊(中式英语:Patriotic thieves)据说,
《愛國賊》已出現,
批判中國現狀在2011年出版的的《愛國賊》一書中用到;
書中內容稱一些中國人以愛國作為藉口,
打著愛國的名號為所欲為;顛倒是非,甚至無視法律,
將反對他們的人扣上賣國帽子加以討伐,
作者認為這此行為不是愛國,對國家無助,而是害國;
而相对比的,基本没有信息能显示,
加藤嘉一本人在对其自己的國家时,
是否也如对中國人会那样用到此类概念。
類似加藤嘉一的論調,
英國文學作家約翰遜也曾說過:
「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后的避難所」。
十七世纪英國塞缪尔·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說過:
「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后的避難所」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他認為某些人“歪曲”了愛國主義的本質,
不止把愛國變成了一種盲目的信仰,
這些行為更無助國家的發展,
因為社會的精力都虛耗於愛國的爭論之中。
而非说,约翰逊认为爱本国是可耻的。
随着中國大陆的互联网不断发展,
“爱國贼”还成为新的政治词语,在互联网政治讨论中使用,
且有爱國主义色彩的政见持有者的称呼之一。
表示他们是被洗脑的愚民,爱國反而误國,
与“卖國贼”立场相对,但是均为贬义词汇。
|
愛國主義patriotism/愛國賊(中式英语:Patriotic thieves)
回覆刪除閱畢,豐富了知識。
回覆刪除身為香港人的我, 跟父親大人, 所以自小愛中國,
但是年紀越老, 好像越不是一會事。
不能不說愛中國,
但必須分清楚,
究竟是愛國, 還是愛黨,
總不能黨國不分。
民為貴
刪除社稷次之
君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