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
蘇軾之妻王弗,十六歲時,與年方十九的蘇軾成婚,
婚後二人恩愛甜蜜,生子蘇邁。結婚十一年因病逝世,
得年二十七。蘇軾四十歲時曾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
蘇軾继妻王閏之,乃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後,
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為侍妾,生蘇遯,未滿周歲而卒。
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
後卒於紹聖三年,享年三十四。
著有《東坡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
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
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其賦亦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寫的《赤壁賦》。
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喫菜羹」。
政治上,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
對蘇軾大為排斥,又因反對「盡廢新法」,
兩邊皆不討好,在新舊黨爭中非常失利,
被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雖曾一度官至尚書,
1057年(嘉佑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
主試官是歐陽修。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
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
歐陽修亦十分讚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
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
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
而取為第一的卻是曾鞏的作品,正是陰錯陽差,弄巧成拙。
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進士第一。
皇帝想讓蘇軾寫起居注,王安石向皇帝進言,
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
最後皇帝放棄這個任命。
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
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
范鎮極辯蘇軾販鹽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
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皇帝動心,蘇軾終免一死,
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而神宗亦愛其才,
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
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
儘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
元豐七年離開黃州。
蘇軾在政治上就事論事,疲於應付新舊黨爭,
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
新黨認為蘇軾屬於舊黨,
新黨認為蘇軾屬於舊黨,
故屢屢迫害蘇軾,蘇軾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
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
雖然蘇軾基本上支持舊黨,但蘇軾反對王安石,
因而蘇軾被舊黨認為徘徊不定。
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
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
「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陳岩肖:「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
有古人規諷體。」
陳師道:「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蘇軾工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
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其詩內容廣闊,
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也是抒發人生感慨,
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宋詩重理趣,
好議論的特徵。
〈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之美: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回長歎,
極富感染力。其書法筆力沉勁,氣勢磅礴,
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
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白稱詩仙,古體絕倫;杜詩律聖,拓宇七言;
東坡晚出,各體皆能,無題不作,比配詩神。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
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
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
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
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
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相傳蘇軾官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
「我詞何如柳七(柳永)?」
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
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
筆觸精到,字態嫵媚。
1082年(元豐五年)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
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
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
顏真卿〈祭姪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
〈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
〈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
〈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
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
他在《山谷集》:「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存世畫跡有〈枯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
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 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
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
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
內製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
內製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
又云:「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 《宋史》:「蘇軾自為童子時,
- 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中者,
- 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
- 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
- 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
- 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
- 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
- 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
- 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
- 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
- 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
- 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
- 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 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
- 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
- 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
- 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
- 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
- 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 宋仁宗:「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 劉安世:
- 「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信。」
-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
- 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 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 「真神仙中人。」
- 蘇轍說蘇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
- 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
- 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 在蘇軾行跡所到之處都被民眾紀念,如黃岡、杭州、
- 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 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 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
- 曰:『何如少游?』
- 二人皆對曰:『少游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
- 王灼:「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
- 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
- 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
- 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
- 若從柳氏家法,正自不分異耳。
- 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
-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 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
- 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
- 則學曹元寵,雖可笑,亦毋用笑也。」
- 宋孝宗:「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 陸游評蘇:「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
- 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
- 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
- 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
- 覺天風海雨逼人。」、
- 「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
- 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
- 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
- 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
- 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
- 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也。
- 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
- 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
- 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
- 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
- 而柳氏為輿台矣。」
- 王若虛:「是直以公為不及於情也。
- 嗚呼!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
- 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為小詞,
- 而閒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
- 若乃纖艷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輩,
- 豈公之雅趣也哉?
- 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遊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
- 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絕塵耳。」
-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盪磊落,
- 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 元好問:「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
- 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 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 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
- 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
- 此殆以工拙論,非知坡者。
- 所以然者,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
- 時猝為外物感觸,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爾。
- 其初果欲被管弦。諧金石,經聖人手,以與六經並傳乎?
- 小夫賤婦且然,而謂東坡翰墨遊戲,乃求與前人角勝負,
- 誤矣。自今觀之,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為工,
- 不得不然之為工也。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
- 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
- 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
- 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
- 王士禎:「山谷云:「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
- 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
- 無乃為髯公所笑?」、
- 「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
- 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 袁枚評蘇詩:「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
- 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
- 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 周濟:「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
- 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
- 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
- 劉熙載:「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
- 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
- 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
- 至東坡始能復古。後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
- 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東坡《定風波》云:
- 『尚余孤瘦雪霜姿。」
- 《荷花媚》云:『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
- 『雪霜姿』、『風流標格』,學坡詞者,
- 便可從此領取。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
- 方外白玉蟾諸家,惜未詣此。」
-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 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
- 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
- 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
- 古今曾有幾人?」
- 蔡嵩雲:「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
- 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
- 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
- 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 王鵬運:「北宋人詞,如潘逍遙之超逸,
- 宋子京之華貴,歐陽文忠之騷雅,柳屯田之廣博,
- 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虛之婉約,張子野之流麗,
- 黃文節之雋上,賀方回之醇肆,
- 皆可模擬得其仿佛。唯蘇文忠之清雄,
- 夐乎軼塵絕世,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
- 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
- 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詞家蘇辛並稱,
- 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
- 沈曾植:「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
- 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後山談叢語也。
- 然考蔡絛鐵圍山叢談,
- 稱:『上皇在位,時屬昇平。手藝之人有稱者,
- 棋則有劉仲甫、晉士明,琴則有僧梵如、僧全雅,
- 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
- 世皆呼之為雷大使,笛則孟水清。
- 此數人者,視前代之技皆過之。』
- 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絕技,謂非本色,
- 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
- 夏敬觀:「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
- 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
- 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
- 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
-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 乃其第二乘也。後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
- 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
- 東坡《永遇樂》詞云:
-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 此數語,可作東坡自道聖處。」
- 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
- 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
- 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
- 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
- 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
- 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
- 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 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
- 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 「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
- 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采,所以他們對於世務,
- 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
- 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
- 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
- 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
- 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
- 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
- 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
- 方東樹《昭昧詹言》云:「東坡..
- 自以真骨面目與天下相見,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 1930年代,當林語堂尚在海外飄零之時,
- 身邊卻時時攜帶笨重的蘇軾文集,
- 後來寫下文詞優美、膾炙人口的《蘇東坡傳》。
- 當他在《蘇東坡傳》中
- 提到為其作傳的理由時,
- 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
- 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
- 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
- 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
- 致力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
- 此外還需要什麼別的理由嗎?」
- 這正切中林語堂自己的讚嘆:
- 「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
-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 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
- 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
- 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 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 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
- 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
- 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 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
- 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 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 王水照認為蘇軾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巨,
- 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質量之優
- 則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
歐陽修亦十分讚賞,欲拔擢為第一,
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
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複試時,
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
操驚,問出於何典,
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歐陽脩聽畢恍然大悟。
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
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
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弔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
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
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
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甚麼要喫素食?」
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喫肉;
忌日,是喪事的延續。」
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
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
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
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呈給佛印。
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
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
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
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
「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
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
留信說三十年後他的忌日,當有貴人來訪,可將遺書遞上。
蘇軾正好遊覽來到寶陀院,覺得一切都很熟悉,
閱畢住持遺書,有感而發題詩於妙高台壁上:
寶陀山上寶陀院 白髮東坡喜再來
前世得雲今是我 依稀尤見妙高台
前世得雲今是我 依稀尤見妙高台
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
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
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曲洧舊聞》又記:
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云:
「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
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云:
「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
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
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
〈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
〈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另外, 他和昔日在朝廷上,為了新政,
而整個水火不容的王安石,結成莫逆之交,
常常同遊山水, 研討學問, 兩人惺惺相惜, 成為千古佳話。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回覆刪除"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回覆刪除...——《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遊》
刪除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贈Kaka《記重陽節夢遊》
CY五年九月初九日夜,解衣似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杏花村尋友夢妮。夢妮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博友如吾兩人者耳。
CY係你博友?呢個好攪笑呵....??...:P
刪除但少博友夢妮如吾兩人者耳。
刪除好友★。゚☾晚安嚟☁¨♦瞓醒╠╣aΡpy週三喇喂✬*¨☆
回覆刪除晚安
刪除っˆヮˆ)っ💚*¨*💜週末💛╠╣aΡpy💙。゚💕
刪除好友★。゚☾又是瞓覺豬時間喇♦・゚✬晚安☁¨*☆
good morning
刪除好友♦・゚☼我的早晨&你的午安好☁*`☀
刪除💞大家💖*¨*💜週末╠╣aΡpy💘。゚💕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覆刪除我將蘇東坡的這一句當成了人生的座右銘
回歸向來蕭瑟處
刪除也無風雨也無晴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