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 時事脈搏
南韓表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中,79.4%屬於集體感染。
該國昨日新增367宗病例,累計增至7134宗。
當局稱,與新天地教會的相關感染病例4482宗,佔整體確診人數的62.8%。
大邱市和慶尚北道地區的確診病例6462宗,佔整體的90%。
其中,大邱5381宗,慶北1081宗。
從各地區集體感染情況來看,大邱一社區公寓住戶中有46人確診,
政府封樓進行集中隔離,以防疫情擴散。
該公寓共有140名居民,其中的80人檢測結果呈陰性,其餘14人正接受檢測。
京畿城南市盆唐濟生醫院出現13名確診患者。
經確認,其中的6名患者來自同一個病區。
南韓醫療機構、社會福利設施、宗教設施等連日發生集體感染病例,各地方政府、
相關設施和機關等應緊密合作,加強落實防疫對策,以防病毒進一步傳播。
高雄市今天傳出 :某所學校班級高達15名學生,出現疑似上呼吸道群聚感染事件,
高雄市衛生局已經採集檢體送昆陽實驗室檢驗,結果明天出爐。
高雄市衛生局昨天獲報,某所學校班級有10多名學生出現 :
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等症狀,其中8人已就醫,其餘症狀輕微。
初步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及咽喉炎,經疫調發現相關個案並無旅遊史、接觸史,
也無接觸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高風險對象。
高雄市衛生局已採集檢體送昆陽實驗室檢驗,預計明天可知結果,提醒民眾,
疫情期間仍需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出入儘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中央社/高雄13日電】
高雄市某校全班30人,疑有一半學生上呼吸道感染,高市府衛生局今天表示,
已要求這個班級停課,並採檢體送昆陽實驗室檢驗,
主要先檢驗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性,釐清個案病原體。
這個班級學生出現發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高市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指標個案9日出現症狀,
隨後10日至12日都有同學受影響相繼出現症狀。
由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期間,雖然疫情趨緩,
但潘炤穎表示,相關呼吸道症狀群聚感染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分別採檢體送昆陽和高雄榮總的實驗室檢驗。
已要求這個班級停課。
他表示,第一要釐清與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性,
同時要查出這波上呼吸道感染個案的病原體,並要求個案落實自我健康管理,
目前掌握個案生理狀況穩定,家屬也未有症狀。
目前檢驗結果尚未出爐。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也指出 :
自6月9日到12日陸續有15名學生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有8人就醫。
經查發病個案無旅遊史、接觸史(包含無接觸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高風險對象)。
高雄市校園傳出上呼吸道群聚感染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下午表示,
依作業流程從群聚事件病例挑出4件採檢檢體送驗後,
其中2件先進行新冠肺炎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流感的檢驗結果則稍晚有結果,
另2件已在診所先驗流感,結果為陰性,新冠肺炎採檢結果明天出爐。
高雄市今天傳出某所學校班級高達15名學生,出現疑似上呼吸道群聚感染事件,
經疫調發現相關個案並無旅遊史、接觸史,也無接觸居家隔離、
居家檢疫等高風險對象。高雄市衛生局已經採集檢體送昆陽實驗室檢驗,
預計整體結果明天出爐,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無須過度緊張。
莊人祥表示,該群聚事件中,已有兩人新冠病毒採檢為陰性,
換句話說,視為初步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民眾無需過度緊張,
目前雖已放寬社區防疫措施,但提醒民眾平時仍應落實勤洗手、
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
~~~~~~~~~~~~~~~~~~~~~~~~~~~~~~~~~~~~~~~~~~~~~
~~~~~~~~~~~~~~~~~~~~~~~~~~~~~~~~~~~~~~~~~~~~~~~~~~~~~~~~~~~~~~~~~~
疫苗接種 :
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
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variolation)。
在中國文明,這項技術於公元前200年可能也出現過。
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
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儘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
仍能為一般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
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証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
路易·巴斯德並進一步闡釋接種的意義和目的,
這項發現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種技術,
並於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狂犬病的疫苗注射。
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義來看,這便是人類史上第一劑注射疫苗。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生物物質,
有時類似的病原體可以引起針對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
因此一個疫苗主要是針對一個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
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有治療的可能性,並發展出相關的研究理論和實際用途。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時候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
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
預防接種(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
因此美國、比利時和荷蘭都未採用此疫苗。 )、
由於需要以疫苗防範的疾病非常多,因此為簡化繁複的接種程序,
有些實驗室致力發展多效疫苗,
而目前已經使用的至少有以下二種三聯疫苗(三合一疫苗),
分別是「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
(簡稱「白喉破傷風百日咳」,DTP,Di-Te-Per)
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由於並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時施打,因此新生兒需接受的疫苗種類仍相當繁瑣。
以及1999年第二型的小兒麻痺亦不復存在。
因此逐漸有許多國家取消相關疫苗的接種,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製作抗體,
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來對付已經感染之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
狂犬病疫苗即是運用此原理,同時這種疫苗也可能用作預防性疫苗。
而近年對癌症以及愛滋病的研究發現,病變的細胞和一般細胞表面有不同的標記,
可能適合作為抗體攻擊的目標,用以治療患者。
疫苗的製作可以經由化學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質為引,製作出微妙的變化型態,
使其能夠與淋巴球進行生化反應,影響抗體的製造;
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過生物體製造的產物,以活體的病原為起始,
藉由實驗控制的特殊環境下使其複製,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為誘引,
可以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只刺激淋巴球。
儘管一般認為活體疫苗的效果較好,但相對也較不易保存。
因為涉及基因工程,引發研究倫理的問題,目前化學合成的疫苗則較為少用。
傳統疫苗 :
- 不活化疫苗
- 透過熱或化學藥劑將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將其殺死,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
- 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疫苗接種之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
- 但由於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 活性減毒疫苗 :
- 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活體微生物,在製程中利用添加化學藥劑、改變遺傳物質、
- 或是施以物理變化,以得到減低或去除毒性的品種。
- 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
- 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
- 例如:黃熱病、痲疹、腮腺炎疫苗。
- 活體結核疫苗是以不具傳染性的結核菌株(strain)所製,
- 但卡介苗在美國卻鮮少使用。
- 類毒素疫苗 :
- 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之毒素是疾病的根源,
- 部分科學家將此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達到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
- 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 次單元疫苗 :
- 有些毒素或微生物只需利用部分結構即可引發免疫反應,
- 例如B型肝炎疫苗僅含有該種病毒的表面蛋白質。
新式疫苗 :
- 結合疫苗 :
- 利用細菌表面多醣結構,有時這些結構對免疫系統的辨識上效果不佳,
- 藉由將這層結構連結上許多特殊物質,例如特殊結構的蛋白質、毒素或醣類,
- 可以增進免疫系統的判斷力,這種方式已成功用在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 基因重組載體疫苗 :
- 以微生物的生理運作為基礎,配合其他物種微生物的DNA,
- 這種方式研發出的疫苗,可能對感染過程複雜的疾病有所幫助。
- 例如將細菌的DNA切成片段,組合至酵母菌的染色體中,
- 利用酵母菌製作該片段之細菌蛋白質作為疫苗,
- 可免除致病細菌對人體的實質傷害,達到免疫效果。
- DNA疫苗 :
- 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
- 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
- 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
- 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後受到攻擊,儘管此項技術仍在試驗中,
- 卻有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癌症、遺傳疾病的重要療法。
免疫反應 :
主動免疫:
由於免疫系統可分辨的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被動免疫 :
疫苗除了可提供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亦可以於狀況緊急時,
直接協助患者施打血清型疫苗,亦即一種由具備該疾病抵抗力的個體中,
抽取血液並且純化出該種抗體,或是經由生化合成,
直接注入患者體內壓制病原的活動力。
因病患狀況危急使用此方式快速抑制病情的惡化,雖成功地爭取時間、
搶救病危的數名患者,但由於抗體不可重複使用,會受到體內自行代謝分解,
個體仍須自行產生抗體,以自發的免疫反應辨識外來物,
才能予以記憶並持續製作抗體抵禦病況,才能真正地痊癒,
這種疫苗接種引發的免疫反應則稱為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接種時間表:
為達最佳預防效果,使受接種者能產生最有效的抗體種類,
因此一般醫療人員會在較佳的時程建議幼兒接受疫苗接種,
有時為了增強單種疫苗效力、減少疫苗之間的排斥性,還必須追加施打,
因此各國紛紛擬定一套包含各種疫苗的施打時程,
讓幼童出生後依照約定的建議日期施打疫苗,
協助人民自幼建立較健全的防禦機制,
同時全球藥物實驗室並加強混合疫苗的研發,
例如肺炎球菌聯合疫苗(Prevnar)採用結合氏疫苗,
針對肺炎雙球菌施以七種病原性物質,
ProQuad vaccine則融合既有的MMR混合疫苗和水痘疫苗,
都使受施打者免除多次注射的困擾,又達到一針多效的目的。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認為有超過200萬的幼童可能因疫苗而獲救,
在法國,由於疫苗的使用,
如下表所列(單位:百萬人死亡率)
白喉 | 破傷風 | 小兒麻痺 | 結核 | 百日咳 | |
---|---|---|---|---|---|
1950年 | 50~100 | 20~50 | 5~10 | 300~1000 | 20~50 |
1990年 | 0 | 0.25~0.5 | 0 | 13 | 0.1 |
疫苗的效用在某些時候卻仍不明朗,回顧19世紀起結核病個案在許多國家中大幅下降,
且在疫苗發明之前感染人數即已明顯下滑,
流行病學家卻認為此狀況並非受惠於疫苗接種的施行,
並指出衛生條件和營養的改善才是根本原因;
從世界衛生組織大規模的研究中,例如結核病已是地方病的印度,
經過該組織對26萬人的追蹤發現卡介苗的效用可能不如預期,
研究人員在接種卡介苗與否的兩組研究對象中,並未發現明顯的差距;
另一份報告則指出,在印度針對36萬6625人的研究發現卡介苗
甚至對肺結核毫無預防功效。
事實上,霍亂疫苗的實際功效也不明確,一份臨床論文為測試其效用,
在印尼霍亂較少發生的地區抽取6萬人做樣本,亦發現沒有顯著的預防效果,
因此,在法國目前除觀光客以外,已不再要求霍亂疫苗的注射。
強制接種疫苗[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曾於1986年定義區域整體健康的概念後,
陸續推動著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計畫,隨後更經過數次會議增修整合內容後,
於1998年出版品中詳細敘述32項健康指標,將疫苗接種列為醫療服務部分的重點之一,
明確指出一地區兒童接受法定疫苗接種之比率,足以影響一座城市的健康度。
儘管如此,歐洲仍有許多國家,如 :
在法律上並不要求人民接受任何疫苗接種。
有些國家基於個人健康以及當地疾病盛行狀況,
或為自發,或受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推動,
強制要求國民接種部分疫苗種類 :
如比利時的小兒麻痺、
義大利規定白喉、B型肝炎、小兒麻痺,
葡萄牙則要求12至18個月的嬰兒施打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有時為以全體人民作防疫目標,政府可能部分或全面以政府津貼或社會保險,
補助居民預防接種所需之診療費用以茲吸引;
反之,對違抗者卻可透過法律途徑施以罰款、拘留、隔離、強制投藥、強制接種、
甚至有期徒刑等法律責任,試圖以懷柔高壓並濟的手段,達到公共衛生的目的。
台灣自1948年起引進第一支類毒素疫苗,
已陸續訂定衛生法規試著完善預防接種的制度,
依該法規,嬰、幼兒童以及小學生都必須依照建議時程接受預防接種。
促使中國進行制度革新,
2005年始正式施行預防接種的各項法規,並且要求各相關機關確實執行,
以加緊改善當地人民的健康品質。
消滅疾病
今日有越來越多的新興疾病,由於大多數人免疫系統未有遭遇的經驗,
一旦傳入人群中,極易發生大流行,此時若有疫苗的使用,將可有效阻止疫情的爆發,
這種情況便稱為族群免疫力(英語:herd immunity),
尤其當一種傳染病僅在特定或極少數物種間流傳時,
例如小兒麻痺僅在人類中傳染,目前已受侷限為極少數國家之地方病,
但因部分感染區不易完全實施該項計畫,
直至2006年底消滅小兒麻痺的預定日已兩度延期。
副作用和風險 :
疫苗接種也有風險,有時可導致接種者不適甚至死亡,
但多數副作用僅會造成的微小的影響,嚴重的狀況較少發生,但仍應多加留心。
自然風險
下列各主要疫苗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及傷害(依照疫苗名稱筆劃排序):
- 小兒麻痺疫苗於1950年代首次大規模注射,由於早期疫苗採用未經減毒處理的活病毒,導致22萬人受到感染,其中7萬人發病、164人嚴重癱瘓,10人死亡;
- 後來的沙克疫苗亦有受到SV40這種對猴子無害,在人類卻與癌症有相關性的病毒污染;由於小兒麻痺病毒本身攻擊目標為神經系統,因此併發症狀如皮膚炎、
- 注射部位附近關節疼痛、過敏反應、抽搐、多發性神經病變(Polyneuropathy)、
- 脊髓炎、面癱、基蘭-巴瑞症候群(syndrome de Guillain-Barré)、
- 亞急性硬化全腦炎(SSPE)都相當嚴重。
- 天花疫苗(Smallpox vaccine)所造成的併發症皆為醫學史文獻所記載,
- 因自1977年起,天花被宣告正式從地球上滅絕,
- 儘管仍有疫苗庫存以玆防範未來緊急狀況,但全球幾乎不再進行相關疫苗的接種。
- 可能造成的症狀有注射後腦炎,美國發生機率介於1/150,000至1/25,000;
- 疫苗性濕疹發生率約1/26000,偶有誘發癌症的案例,
- 以淋巴肉瘤(lymphosarcoma)。
- 水痘疫苗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若為活體病毒製劑還可造成傳染他人的危險。
- 卡介苗在北歐造成發生率約1/25000的骨炎(osteitis)
- 、也會引發「卡介苗炎」(BCGitis, bécégites,這種發炎反應是嚴重、
- 可致死的併發症,
- 多發現於患有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的孩童,
- 在6個月或至滿週歲之前的注射有三分之一的發生率。
-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三合一疫苗的副作用主要來自百日咳疫苗,
- 可導致嚴重急性神經異常(有80.5%的案例是在注射後24小時內發作)、
- 智能發育嚴重或中度障礙、永久半身不遂(hemiplegia)、
- 急性腦病變(Encephalopathy)、休克、過敏性休克。
- 黃熱病疫苗可引起的副作用雖較輕微,可能僅是注射之後頭、背部不適,
- 通常兩天內症狀會消失,但也有較為緊急的情況,如過敏、紅疹(rash)、紅斑、
- 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
- 氣喘或是出現以水腫或壞死為特徵的亞都司氏現象(Arthus reaction)、
- 嬰幼兒亦可能因此罹患腦炎。
- 傷寒熱疫苗可引起腎病變,發作時間從注射後幾小時到數週不等。
人為疏失
有時儘管接受疫苗接種者,接種前生理狀況正常,疫苗品質亦受到多重管制和驗證,
仍有可能發生醫療人員操作疏失,例如打錯疫苗、重複注射、或難以預期的併發症、
人體傷害、動物傷害,因而導致法律糾紛、
引起群眾對法律的質疑及對醫療照護失去信心。
但較為完善的法律,通常對這類可能疏失都會事先予以多方規範,
以確保醫療各項環節的安全,包括疫苗的保存方式、檢驗保存後的效力,
以及環境不利疫苗保存時的防範和配套措施,自取用之核對、
乃至空針銷毀的各項步驟安全都有限制,再加上對注射者身心狀況的確認、
對狀況異常者的處理方法也有較明確的處理,若能確實執行多重而積極的保護措施,
一般情況下預防接種工作仍有其安全性。
此外,關於疫苗注射的意義和程序,大眾應具備基本的了解,
公共衛生人員也應善盡宣導義務,藉以保護大眾權益,如此可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或是在傷害發生時,能夠及時尋求協助或給予適當補償。
長久之計則為進一步促使疫苗研究的革新,將疫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
接種疫苗的爭議主要針對疫苗的效用、安全及需要,亦涉及醫學道德、倫理和法律等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列為2019年十大全球衞生威脅之一。
科學界廣泛認為,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
儘管如此,反對疫苗接種人士依然無理據下質疑疫苗的安全,導致接種率下降,
雖然科學證據已經否定疫苗能導致自閉症,但依然有家長延遲或拒絕為其子女接種疫苗。
現代社會中,質疑疫苗安全主要原因為錯誤假設疫苗的副作用,
以及相信片面或虛假的資訊(如顯示疫苗有副作用,但未被重複檢視的研究)。
譬如,畢竟科學界在安德魯·韋克菲爾德提出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
可能導致自閉症後發現其研究的漏洞,
將研究評為「過去100年來最具破壞性的醫學騙局」,
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須用數年才能重新獲得大眾信任。
反對疫苗接種者亦質疑強制接種疫苗違反基本人權,使人無法自行決定醫療方案。
有些反對疫苗接種者亦認為疾病是神給罪人的懲罰,用疫苗避免疾病會違反宗教教條。
早期因為微生物及消毒等知識不足,疫苗確實導致傷亡。疫苗研究發現,
疫苗的效果建基於大眾對疫苗的信心。
人痘接種術在中國及印度的歷史長久,北美及英國在1721年才開始在使用該技術。
1721年,科頓·馬瑟牧師在天花大流行時,在波士頓開始使用人痘接種術。
當時,許多人以宗教的理由反對,但馬瑟牧師相信扎布迪埃爾·博伊爾斯頓醫師,繼續嘗試。
博伊爾斯頓一開始在他六歲的孩子、奴隸及奴隸的兒子試驗,三人都發病數天,
然後病症就消失了,之後就「不再重病纏身」。
博伊爾斯頓後來為上千個麻薩諸塞州的居民接種人痘,許多地方都因為感激他,
以他作為地方的名稱。
瑪麗·蒙塔古·沃特利夫人將人痘接種術引進英國。
她自己已經在土耳其看過,而且1718年在查爾斯·梅特蘭醫生的監督下,
她讓她的兒子成功的在君士坦丁堡接種了人痘。
她在1721年回到了英國,她讓梅特蘭醫師為她的女兒接種人痘。
這幾次都很成功,而在1722年的另一次試驗後,
威爾斯公主卡羅琳的二個女兒也接種了人痘,沒有發生意外。
在王室批准後,當天花疫情加劇時,接種人痘也就更加常見了。
很快就出現了宗教上反對接種疫苗的意見。
例如在1772年英文神學家牧師埃德蒙·梅西(Edmund Massey)
在一篇名為「接種疫苗是危險及有罪的行為」的講道中,
他提到疾病是神用來懲罰罪人的工具,
因此任何想要藉由接種疫苗預防天花的方法是「惡魔的作為」。
當時著名的牧師常會發表其講章,有許多的受眾。
像梅西的講章就影響了北美,北美也是早期反對接種疫苗的地方,
而當時的約翰·威廉士牧師也反對。
另一個反對疫苗的意見是來自住在波士頓的威廉·道格拉斯醫生,
人痘接種術的使用就減少了,在一些國家也被禁止。
和人痘接種術的情形類似,仍然有一些宗教界的反對,不過也有一些牧師支持,
不但在是在講道時支持牛痘接種術,也親自去接種了牛痘,像詹納的朋友,
羅伯特·費里曼牧師,以及羅蘭·希爾。
也有人痘接種者因龐大利益無法獨佔而反對牛痘接種。
威廉·羅利發表聲稱是因為接種疫苗而導致畸形的插圖,
在同一頁有詹姆斯·吉爾雷著名的嘲諷漫畫。
班傑明·莫斯利將牛痘連結到梅毒,這個爭議一直持續到20世紀。
疫苗支持者由於疫苗安全有效,希望議院加以重視,但是當議院開始要強制注射疫苗時,
卻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譴責。
其原因是因為疫苗導入時,當時還沒有對應的實驗方法可以控管其製造過程,
也無法找到疫苗失效的原因。
疫苗最早是透過手臂和手臂接觸的方式轉換,
後來是利用動物的皮膚製造,不可能作到無菌的消毒。
而且一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才有識別潛在病源體的方法。
之後發現有些病症是因為疫苗受到病源體污染而造成,
後者的機率很很低,約一億個人中才有750個個案,但格外的受到重視。
很多以後,醫界反對接種疫苗的領導人物查爾斯·克賴頓醫生,
認為疫苗本身就是造成梅毒的原因,而且為了此議題寫了一本書。
後來有些已接種過牛痘疫苗的人再度出現牛痘症狀,
疫苗支持者指出這些人的症狀相當輕微,而且是在接種疫苗後幾年才出現症狀。
但反對者就認為這和詹納認為接種疫苗就完全免疫的說法矛盾。
疫苗反對者認為疫苗既危險又無效,因此當英國議院開始要強制接種疫苗時,
英國各地發起了反疫苗活動。
白喉抗毒素也被列為反對使用的疫苗之一。
一般會稱為血清病。
而且之後天花疫苗是透過動物製造,而抗毒素是透過馬製造,
因此也讓動物權利人士反對疫苗接種。
白喉抗毒素是已對白喉免疫馬的血清,接種到人體以產生被動免疫。
在美國聖路易斯造成13名兒童死亡。
而且新澤西州肯頓的天花疫苗也因為受破傷風梭菌污染導致九人死亡,
因此在1902年提出且快速通過了《生物製品管制法》。
會引發超敏反應,至今仍用此方法來確認是否感染過結核病。
不過科赫用結核菌素作為疫苗,因此對一些潛伏結核病的患者,
其結核菌因為結核菌素而再次被活化,造成一些嚴重的反應,甚至有人死亡。
這是對新疫苗支持者的一大挫折,這些事件以及疫苗注射後的不良反應受到持續宣傳,
而且在有新的疫苗之後,類似的不良反應也開始增加。
其中是已無活性的病毒,但無意的混入了一些活的脊髓灰質炎的病毒。
這批疫苗造成四萬人罹患脊髓灰質炎,53人麻痹,5人死亡。
而且脊髓灰質炎也在接種疫苗者的家中散播,造成另一批脊髓灰質炎的疫情,
後來又造成113名麻痺性脊髓灰質炎的個案,以及另外5人死亡。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藥品災害之一。
20世紀之後的相關事件包括1982年的廣播「DPT疫苗:疫苗輪盤」
(DPT: Vaccine Roulette),引發了對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疫苗的爭議,
以及在1998年由安德魯·韋克菲爾德發表的欺詐性學術文章,
內容是有關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爭議。
最近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也出現爭議,
一方面認為對11歲到12歲的少女施打疫苗是否會有鼓勵濫交的問題,
另一方面日本有數十名女性在接種疫苗後出現身體疼痛、運動障礙等副作用。
21世紀反對疫苗的論點有些類似19世紀的反對疫苗者論點。
大量科學證據顯示,大規模的疫苗注射活動是有效的。
此外,自1988年美國開始注射流感嗜血桿菌的疫苗後,
因流感嗜血桿菌導致的疾病(如細菌性腦膜炎及其他兒童重症)的感染人數下降超過99%。
若某一年在美國出生的兒童,從出生到成年過程都接受完整的疫苗注射,
估計可以減少三萬三千人死亡,也可以避免一千四百萬個感染個案。
某些疫苗反對者認為,感染人數下降不是因為疫苗,
而是因為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得到改善,或者是在導入疫苗前,
病症的罹患人數就已經在下降。
此說法沒有科學數據支持。
在疫苗出現前,疫苗可預防疾病的發生率多半會隨時間而起伏,
在疫苗出現後發生率幾乎降到零。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站有一篇文章是要打擊對於疫苗的誤解,
其中提到「我們要相信每個疾病都在相關疫苗導入時,
恰好因為衛生改善而造成感染人數快速下降嗎?」。
有些批評者認為因為疫苗而產生的免疫是暫時的,需要追加疫苗接種,
而罹患疾病後仍存活的人會有永久的免疫力。
不完整的疫苗接種會增加整個群體的風險,也包括那些已接種疫苗的人,
因為不完整的疫苗接種降低了群體免疫。
例如麻疹疫苗是在九個月及十二個月時接種,
在兩次接種之間沒有母體抗體的期間以及有自然感染的可能,
表示這段時間的嬰兒仍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感染。
若所有的兒童都在規定時間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可以減輕感染的可能性。
在傳染病爆發或是即將爆發時,
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是最可以被接受的增加群體免疫力方式。
當研發了新的疫苗,大規模接種也可以讓有免疫力的人數量迅速增加,
因此提昇群體免疫力。
增加群體免疫力也有助於一些免疫能力較弱的人。
一些兒童因免疫能力較弱,無法接種特定疫苗,
因此要靠其他人接種疫苗來讓不容易感染對應的疾病。
若免疫能力較弱的兒童周圍都是沒有接種疫苗且有對應疾病的人,
這個兒童很可能會感染這種疾病,而他感染後的結果顯然會比免疫能力正常的兒童要嚴重。
提昇群體免疫力及(對有正常免疫系統的人)強制疫苗接種可以減少這類的風險。
經濟有效
和急性及慢性疾病的治療比較起來,常用的疫苗是促進健康的方法中,
一個經濟有效而且是預防性的方法。
美國2001年針對七種疾病的定期疫苗定期接種,估計在每個生育年度節省了四百億美元,
其中包括一百億美元的直接健康成本、而社會為了這些疫苗注射的效益約為成本的16.5倍。
很少人否認疫苗的快速發展對公共衛生的助益,較常見對疫苗的批評是對其安全性的質疑。
正如許多醫學治療一様,疫苗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
不過不同於其他醫學治療的是,疫苗是給健康的人施打,
因此也會期待有比較高的安全標準。
若疫苗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其比例其實相當少,而且其併發症風險比未施打疫苗時,
可能罹患疾病的風險要小很多。
隨著疫苗注射計劃的進展以及疾病發生率的下降,
公眾的注意力開始從疾病本身的風險轉移到疫苗的風險,
這也變成衛生主管機關要讓大眾繼續支持疫苗計劃的一大挑戰。
有關疫苗安全性的疑慮有固定的模式。
一開始是一些研究者認為某種未知原因醫學狀況的發生率增加,
是因為疫苗的副作用所造成,
同一群研究者的初始研究及後續研究在方法論上都有問題,
多半是數量不足的受控或非受控個案系列。
有關疫苗的副作用過早公布,在受到疫苗副作用影響的人身上產生共鳴,
而且低估了放棄疫苗接種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
其他研究團體設法要複製初始的實驗結果,但就無法成功複製。
最後需要再花許多年的時間才能讓大家對疫苗重新恢復信心。
發生時間接近疫苗接種的時間,而且有可怕的後果。
幾乎所有的例子中,疫苗對公共衛生的影響都受到不同文化的限制,
因此各國擔心的疫苗及副作用可能也有不同:
可能英語系國家擔心疫苗造成自閉症,
法語地區擔心另一種疫苗造成多發性硬化,
而奈及利亞人擔心其他疫苗會導致不孕。
自閉症爭議
雖然有媒體引用了韋克菲爾德關於疫苗與自閉症的觀點,
認為疫苗可能導致兒童的自閉症,但目前沒有證據證實疫苗會造成自閉症。
硫柳汞和疫苗
(一個疫苗小瓶中的劑量是多人份的劑量,需為幾個人注射後才會用完)中
可以避免疫苗受到污染。
1999年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及美國小兒科學會(AAP)
基於減少可能風險的預防原則下,要求疫苗製造商儘快在疫苗中停用硫柳汞。
現在在所有美國及歐洲的常見疫苗中都沒有硫柳汞,
只有在一些季節性流感疫苗中才可能出現
(因為製造過程關係,仍然會有痕量的殘留,最高殘留量約1μg,
約美國成人每日平均汞攝取量的15%,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每日容許攝取量的2.5%)。
此一舉動開始讓大眾關注硫柳汞是否是造成自閉症的原因,
不過目前認為硫柳汞不是造成自閉症的原因,因為自從兒童疫苗中停用硫柳汞後,
自閉症發生率仍然繼續的增加。
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科學證據可以證實接觸硫柳汞是導致自閉症的因素之一。
2000年起,有些美國家長認為是疫苗中的硫柳汞造成他們小孩的自閉症,
希望從聯邦基金中取得法定的賠償。
2004年的醫學研究組織(IOM) 委員會認為:
含硫柳汞的疫苗和自閉症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 : 合疫苗爭議
其中提到12名兒童在注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後,
就出現自閉症光譜中的一些症狀,
從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就成為英國相關爭議的焦點之一。
在1998年的研討會中,韋克菲爾德認為若三種疫苗分開注射,而不是一起注射,
可能會比較安全。
不過論文中沒有有關此一論點的支持,
而隨後許多同行評審的研究也沒有發現疫苗和自閉症之間的關係。
之後發現韋克菲爾德有獲得資金援助,
資金來源是向疫苗製造商提出訴訟的訴訟當事人,
而韋克菲爾德並未將此利益衝突的情形告知同事或醫學主管機關。
若《柳葉刀》期刊編輯知道有此情形,韋克菲爾德的論文也就不會在雜誌上發表。
韋克菲爾德因為其科學證據的問題飽受批評,
而且普遍認為他的論文造成疫苗注射率的下降。
(在此研究發表後,英國的疫苗注射率降到原來的80%),
而其研究也有利益衝突的道德問題。
疫苗和自閉症相關性論文的共同作者有12人,
有10名在2004年宣布撤消在該篇論文中的署名。
2010年時,《柳葉刀》期刊編輯正式的撤回此一論文。
韋克菲爾德因為在該篇論文中有意的偽造研究資訊,
被英國醫學總會取消英國註冊醫師資格,並且禁止在英國從事醫療行為。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醫學研究組織、
以及英國國民保健署都認為無法證實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和自閉症之間有關。
Cochrane圖書館進行的系統研究 :
也認為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及自閉症之間沒有可信的關連,
而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可以預防會造成許多傷亡及併發症的疾病,
因此大眾對三聯疫苗缺乏信任一事已經傷害了公共衛生,
而大部份有關麻疹腮腺炎風三聯疫苗設計以及安全性結果的研究是不充份的。
2009年時《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
韋克菲爾德在其1998年的論文中修改病患數據並且誤報其結果,
製造和自閉症之間的關聯性。
2011年英國醫學期刊說明韋克菲爾德如何偽偽造數據,以達到預期的結論。
此期刊的評論認為韋克菲爾德的研究是「複雜的詐騙」,
降低了疫苗接種率,造成上百萬的兒童置身危險之中,
而且讓許多的精力及資金轉向,沒有去研究真正造成自閉症的原因。
美國的美國國家疫苗傷害賠償計劃在2009年2月12日的特別法庭審查裁定,
自閉症兒童的父母認為疫苗造成子女自閉症的論點不成立,無權獲得賠償。
疫苗過載是指一次同時給多種疫苗(如三合一疫苗),使兒童的免疫系統減弱,
反而造成不良反應的情形。
科學上的證據強烈的反對疫苗過載的論點,
不過有些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仍認為疫苗過載是造成自閉症的原因。
這類論點也使得家長延後兒童的疫苗接種,甚至不進行疫苗接種。
這類家長的誤解也是兒童疫苗接種的一大阻礙。
許多疫苗會用鋁化合物為疫苗佐劑,以增強疫苗的效果。
鋁似乎可以模擬少量的組織損傷,甚至造成少量的組織損傷,
讓身體免疫系統認為是嚴重的感染,會有比較顯著的反應,
也讓免疫應答的效果可以加長。
有些這些化合物會造成紅腫、發癢以及輕微的發燒,
不過目前還沒看到在疫苗中用的鋁化合物造成嚴重副作用的例子。
在組織中會含有鋁鹽,可能會持續8年的時間,不過最近的個案對照研究發現,
在檢體中有巨噬細胞肌筋膜炎的個案中,沒有出現特殊的臨床症狀,
也沒有證據顯示含鋁疫苗對健康有重大威脅,或是會造成免疫實務上的變化。
在嬰兒出生的前六個月中,
搖晃嬰兒症候群
像Harold E. Buttram等反疫苗人士,
曾認為搖晃嬰兒症候群其實是疫苗造成傷害的結果。
Buttram是支薪的法律專家證人,許多搖晃嬰兒症候群的訴訟請他擔任證人,
最有名的是Alan Yurko的案例。
美軍為了避免在海外作戰的軍人感染炭疽熱,要求其軍人接種炭疽疫苗,
不過許多軍人拒絕接種,美軍一度也暫停接種,
後來威脅要將拒絕接種的軍人提交到美國軍事法庭。
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時,法國及其他國家質疑2009年H1N1流感疫苗,
許多法國團體批評流感疫苗,認為有潛在的危險性,
可能是為了促進更大規模的政治及文化議題而出現的產物。
其他有關疫苗安全問題的論點,常在網路、非正式會議、書籍報章或是研討會上提出。
研究者已針對這些假說進行確認,結論是目前使用的疫苗符合很高的安全標準,
大眾媒體對疫苗安全性的批評並不合理。
已針對這些假說進行大型且經過良好控制的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無法支持疫苗會造成慢性疫病的假說,
而且有些疫苗對自體免疫疾病有預防效果的可能性,
高於疫苗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性
有些人反對強制性疫苗接種的原因是認為政府不能侵犯個人選擇醫療方式的自由,
即使這種選擇自由可能增加本人及其他人的風險時也不例外。
有些人的想法認為若疫苗接種計劃成功的減少了某種疫病的威脅,
就會減少感染此一疾病的機會,若整個社會都已不會得到這種疾病,
那拒絕接種疾苗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
當接種疫苗的人比例低到一定程度時,就不會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了。
在美國的強制疫苗接種會受到反政府人士或是自由主義者的反對,
他們在意的是公部門和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
他們指出因為疫苗研究的資金(可能來自私營企業)及錯誤資訊,
可能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Wolfe, Sharpe)。
也有些人認為,為了讓強制疫苗接種可以廣泛的預防疾病,不但要有足夠的疫苗,
讓願意接種疫苗的人可以有免疫力,
其群體免疫的效果也要強到讓因為個人信仰而不接種疫苗的人也不會患病。
小孩是否接種疫苗多半是由父母所決定的。
但小孩是否要接種疫苗的道德議題比一般父母對子女醫療所做的決定要複雜很多,
因為未接種疫苗,患病卻無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的人
會傳播疾病給免疫系統較弱(多半是兒童及年長者),不一定適合接種疫苗的人。
因此雖然還沒有法律規定,但有些學校及手術室已禁止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進入。
在急症室及緊急護理設施也出現另一種併發症,有些未接受疫苗的人會在感染疾病,
有相關症狀後進來接受治療,而其他免疫系統較弱的兒童就暴露在病原體的威脅下。
在疫苗問世時,就有人因為宗教的原因而反對疫苗。
當時有些基督徒認為若上帝要一個人因為天花而死亡,那人們用疫苗讓他免於死亡,
違反神的心意,這就是犯罪。
現在教會中幾乎沒有這樣的論點,不過仍然有其他因為各種宗教因素反對疫苗接種的人,
當未接受疫苗接種的兒童多到足以使群體免疫失效,影響到其他人時,
就出現了倫理學上的困境。
許多政府允許兒童的父母因為宗教因素而不讓兒童接種疫苗,
也有些家長因為其他因素不願讓小孩接種疫苗,但為了讓政府同意,
謊稱是因為宗教因素而不接種疫苗。
以色列的Haredi burqa教派反對醫療治療及疫苗注射,
因此至少造成一個嬰兒因為流感未接受治療而死亡。
截止2019年6月,美國有45個州允許因為宗教因素不注射疫苗,
原本只有三個州(密西西比州、西維吉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例外,
後來由於宗教信仰以及疫苗懷疑論者拒絕接種疫苗
導致美國出現20多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
2019年6月13日,紐約州也禁止家長以宗教信仰為由不讓孩子完成入學所必需的疫苗接種。
因此這對反對墮胎的宗教就有道德上的風險。
而天主教教廷對於製作風疹疫苗的胚胎細胞來源振示關切,
認為天主教徒「基於良心需反對使用有道德問題的疫苗,
並且有責任使用其他替代的疫苗。」
教廷的結論是在替代疫苗尚未出現時,可以接受天主教徒使用現有的疫苗,
但是「現有可選擇的疫苗是非正義的,需儘快找到替代的疫苗。」
其反對疫苗的理由很複雜,其中有些也反映了一開始這個群體形成的原因。
脊骨神經醫學
疫苗無法改善病症,因此強烈的反對疫苗。
創立脊骨神經醫學的丹尼爾·帕爾默(1845-1913)曾提到:
「為了"保護"任何人免於得到天花或其他疾病,因此去接種骯髒的動物毒素,
這是高度荒謬的事。」
順勢療法
許多問卷調查指出一些提倡順勢療法的人(特別是那些沒有醫療訓練背景的人)
會建議病人不要接受疫苗接種。
像澳洲有登記的順勢療法治療者中,認為疫苗是重要預防疾病方面的人只有28%,
在雪梨接受問卷調查的順勢療法治療者中,有83%不建議接受疫苗接種。
許多自然醫學治療者也反對疫苗接種。
順勢療法也有所謂的「疫苗」,稱為病質藥(nosodes),不過病質藥在醫學上是無效的,
因為其中沒有任何活性成份,也不會激發免疫系統。
若病質藥取代了真正可預防疾病的疫苗,是相當危險的事。
有些醫學機構也開始處理病質藥造成的影響。
在加拿大,順勢療法的病質藥標籤上需加上以下文字:
「此製品不是疫苗,也無法取代疫苗的作用。」
聲稱可以修復疫苗造成的「傷害」,因而從中營利。
順勢療法則是推動會引發過敏,類似「自然」疫苗反應的病質劑而獲利。
其他可能會因提倡疫苗不安全而得利的人,
包括組織對疫苗提供者訴訟案件及集體訴訟的律師及法律團體。
而相對的,替代醫學提倡者指責疫苗產業為了產業的利益,
在疫苗的安全及效果上提供錯誤的資訊,壓抑正確資訊,影響公共衛生政策的決定。
20世紀末的疫苗是種低利潤的產品,生產疫苗的公司也在漸漸減少。
除了低利潤及其可能有的責任風險外,
疫苗製造商也抱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及其他機構支付疫苗的價格過低。
不過在21世紀時,因著疫苗Prevnar(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申請通過,
以及少數像加衛苗(一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及Pediarix(五合一疫苗)等暢銷疫苗的販售,疫苗產業已大幅好轉,
2008年的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
2013年4月2日,根據一家專門分析政治動向的美國機構 —
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調查顯示,
有20%的美國民眾投票認為,兒童疫苗導致了自閉症。
美國在強制疫苗注射上有著複雜的歷史,
特別是在國內及國外的戰爭中用強制疫苗注射來保護上戰場的軍人。
有數十萬士兵死亡的原因不是因為戰爭造成的受傷,而是因為戰時罹患的疾病而死亡。
像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就有許多士兵因為疾病而死亡,估計有高達六十二萬人。
到後來,戰爭一方面是和敵人作戰,另一方面也是和疾病作戰。
在國外作戰的美軍也常常傳播疾病到國外,造成貧窮、飢荒、衛生系統的破壞,
甚至最後摧毀整個社會。
美西戰爭在1899年4月開始,到同年的8月結束。
這段時間內美國控制了原來屬於西班牙的古巴、波多黎各及菲律賓。
美國不但是當地的殖民者,在當地有軍事警察力量,而且還介入其醫療管理,
特別是疫苗接種。
雖然美西戰爭當時也是細菌學革命的時代,有提出許多有關疾病的知識,
但是仍有過半的士兵死亡是因為疾病而死。
不知不覺的,美國士兵成為了疾病的傳播者,在其營地中使病原菌得以散播。
美國士兵入侵古巴、波多黎各及菲律賓,古巴和波多黎各距離較近,
菲律賓和他們的地區距離很遠,但因為美國士兵,讓兩地的病原菌得以互通,
因此也產生了病症的流行。
美軍在這些地區的移動力也加速了疾病的流動,因此迅速的讓本地人受到感染。
軍人以魯德亞德·吉卜林的詩《白人的負擔》來解釋他們在古巴、
波多黎各及菲律賓的帝國主義行動,
以及美國有需要去協助「黑皮膚的野蠻人」達到現代化的衛生標準。
美國在戰前、戰爭中及戰後的行為都強調需要建立好的衛生習慣,
特別是針對當地居民。
波多黎各人若沒有接種疫苗,會罰美金10元,
之後一天若沒有接種,會加罰美金5元,若拒絕繳納罰款會坐牢十天以上。
若整個村莊拒絕接受美軍的衛生政策,
為了避免士兵感染地方性天花或是黃熱病等疾病,可能會燒毀整個村莊。
波多黎各的軍事人員提供了公共醫療的服務,後來頒發軍令,
規定兒童需在六個月內接種疫苗,另外也有一個針對一般人的疫苗接種令。
在1899年底美軍和其他受僱的當地疫苗接種者在五個月內
幫86萬波多黎各居民接種疫苗。
這個時期美國也開始了擴大醫療實務的運動,
也包括提出熱帶醫學以保護在海外美軍的生命安全。
~~~~~~~~~~~~~~~~~~~~~~~~~~~~~~~~~~~~~~~~~~~~~
群體免疫(herd / community immunity)
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獲得免疫力,
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擁有抵抗力的個體的比例越高,易感個體與受感染個體間接觸的可能性便越小。
但要令群體免疫較有效,需要基本傳染數(R0)低、死亡率低、病毒變異率低、
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 ( 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 )、
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積小、人口平均健康水準高、
康復後終生免疫率高等等的因素配合,
所以群體免疫的成效,一直受到各方科學家的爭議,而且到目前為止,
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證實群體免疫方法的可靠性及可實踐性。
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獲得免疫力,
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擁有抵抗力的個體的比例越高,易感個體與受感染個體間接觸的可能性便越小。
但要令群體免疫較有效,需要基本傳染數(R0)低、死亡率低、病毒變異率低、
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 ( 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 )、
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積小、人口平均健康水準高、
康復後終生免疫率高等等的因素配合,
所以群體免疫的成效,一直受到各方科學家的爭議,而且到目前為止,
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證實群體免疫方法的可靠性及可實踐性。
- 歐洲在應對傳染力高、死亡率低的大型流行病時一般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 讓免疫功能健全的居民接種疫苗(天花、麻疹、結核病等)
- 或透過社區染病(水痘、手足口病等),
- 以致大部分居民對病源免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 2020年3月,英國在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英國疫情時
- 是第一個宣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的地區。(此時新冠肺炎尚未有疫苗)。
- 後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於2020年3月27日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4月12日出院。
部分疫苗可預防性疾病的群體免疫門檻 :
疾病 傳播途徑 R0單個攜帶者向外傳染平均數 群體免疫門檻
-------------------------------------------------------------------------------------------------
白喉 唾液傳播 6 - 7 85%
麻疹 空氣傳播 12 - 18 83 - 94%
腮腺炎 飛沫傳播 4 - 7 75 - 86%
百日咳 飛沫傳播 12 - 17 92 - 94%
小兒麻痹症 糞口傳播 5 - 7 80 - 86%
風疹 飛沫傳播 5 - 7 80 - 85%
天花 接觸傳播 6 - 7 83 - 85%
集體感染 / 疫苗接種 / 群體免疫
回覆刪除內容太豐富了,愚昧的我看不明,只是對其中一種叫天花疫苗明白一些,
回覆刪除因為我小時種了牛豆, 小朋友注射了天花疫苗,一生免疫 !
我們希望科學家能盡快研發出抵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給人類注射,
讓全世界人類健康, 踢走毒魔COVID-19
自古以來
刪除都是先來過集體感染
就自然變成群體免疫
此乃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近人以為人定勝天
要等疫苗接種
才去變成群體免疫
但病毒無常
變種快速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查實病者只需隔籬
足耳
待證實其病影響大遺害深
才作全民疫苗免疫
COVID-19亦無此需要............
那些從前給人救濟、希望的地方如茲善團體, 如今變了播毒温床, 真咘噓!
回覆刪除活體實驗、疫苗都具爭議性, 不過還望最終有用!
注意起居飲食
刪除維持正氣
遠離人煙稠密之地
有實用!
今次疫情太漫長啦,不知如何收拾。
回覆刪除政治疫情太漫長
刪除大陸不知如何收拾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