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會落入 「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困境?

為什麼,台灣會落入「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困境? 
為什麼,台灣會淪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社會? 
為什麼,炒房炒股新增的十七兆財富,幾乎不需繳稅? 

台灣出了什麼問題?
三十五歲的Jim黃(假名),台灣黨政高官家族第三代,目前沒有任何職業。
在台灣,他住在仁愛路繼承自父親,一棟近兩百坪的豪宅。
此外,他在美國洛杉磯、中國上海、甚至歐洲德國,都有房地產。
透過海外信託,他在美國、香港和台灣,共有價值逾十億的上市公司股票。
兩家私人銀行專人打理下,透過股票、期貨市場的避險操作,
不管股市漲跌,他都能獲利約6%,每年超過五千萬台幣。
最近,美國國稅局積極追查海外資產補稅,
擁有美國公民身分的Jim,考慮放棄美國籍。
該課的課不到 政府窮、國債高「美國追得兇,有想過不如回來當台灣人,」
Jim說 :「反正,這裡要交的稅,算一算其實非常低。」
透過複雜的海外信託和轉投資結構,Jim在台灣國稅局的資料庫中,
是不折不扣的「低所得戶」。
去年,他在台灣繳的稅,甚至比他的司機還要低。
台灣,已是富人的低稅天堂。
 「人民繳稅心甘情願,政府課稅心安理得!」
前財政部長李述德,2008年底起,推動三大減稅措施 :
( 營所稅由25%調降至17%、
    遺贈稅由50%降至10%、
    綜所稅前三級距各調降1%),
當時的名句言猶在耳,三年下來,台灣的確堪稱世界級的低稅之國。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統計,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稅收佔GDP比重),
從 1990 年的 20%,一路下降至 2010 年的 11.9%,全球第六低,
比城市國家新加坡的 13.5%、香港的 13.9% 都低,
更遠低於中國的 18.4%、美國的 24.7%、韓國的 25.1%。
排在台灣之前的,不是阿聯、卡達等產油國,就是印度、印尼等
稅制尚不健全的開發中國家。
而台灣的有效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也僅有 5.96%,名列全球第十低。
如此低的租稅負擔率,使得台灣政府成為世界上最窮、最小的政府之一。
明年度政府總預算,一度瀕臨難產,各部會首長,甚至當著行政院長面前,爭吵不停。
2010 年,台灣政府預算佔 GDP 的 18.9%,是全球第六低。
政府預算更年年大於稅收,只能舉債編列,
如今高達 5.26 兆台幣的國債,影響你我未來。
1990 年前後,台灣租稅負擔率開始急降,與台商大量外移有關。
一方面台商稅移海外,
另一方面,政府更開始推動各項減稅措施,希望將企業留在台灣。
一「走」、一「減」之下,台灣租稅負擔率不斷探底。但租稅不公,一再引爆民怨。
「有錢人」繳的稅太少、避稅管道太多。稅負重擔,相對落在中產、受薪階級頭上。
換言之,台灣全球第六低的租稅負擔,恐怕只有富人「有感」。
對扛起絕大部份所得稅的薪水階級而言,負擔重、且相對剝奪感強烈。
政府收稅來發展經濟、做建設、照顧需要被照顧的民眾。
理論上,所得稅多採累進稅率,稅後的貧富差距,應該要比稅前拉近。
但在台灣,事實剛好相反。
 稅制破網一 富人所得愈高 稅率愈低攤開財政部公布的2011年度所得稅資料,
最高級距(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的8050戶,
僅佔所有納稅總戶數的0.14%,卻繳納了所得稅總額的30%。
表面上,單從這項數字看起來,
國內一點都沒有「富人低稅以及薪水階級繳最多稅」的問題。
這也是財政部最常拿來對外辯護,有錢人其實繳很多稅的根據。
但背後的真相是,絕大多數的富人,根本不在這誠實納稅的8050戶當中。
因為他們的所得,都轉換為不必報稅、不會課稅的形式持有。
他們的所得,幾乎全不在會被課稅的「分母」裡面,根本不必報稅。
「我很確定,我是這群人裡面最窮的,但我繳的稅卻最高,」
週日凌晨,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淡水球場),37歲外商投資銀行副總Allen苦笑說。
反觀外銀主管Allen,和同在金融業工作的妻子,
去年兩人的薪資加紅利共賺了一千多萬台幣,
但他們的每一分收入,都來自薪資所得,
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按40%稅率,交給政府三百多萬,成為納稅大戶,」
Allen說 :「但有什麼辦法,不論高薪低薪,打工仔就是打工仔,(稅)一毛都逃不掉。」
不到四十歲,年薪已超過七百萬的Allen,是國內受薪階級中的鳳毛麟角。
但即使像他這樣從小苦讀,一路靠專業表現往上爬的白領菁英,
面對「用錢滾錢」的低稅富豪,仍感到自己是權利相對被剝奪的一群。
「學生時代不少朋友,現在會指著我說『你們有錢人』,對我另眼相看。
我怎麼去跟他們解釋,自己同樣是現在體(稅)制下,遭到不公平對待的人,」
Allen深深嘆了一口氣:
「我並不仇富,但看到太多人收入是我的幾十倍,
   繳稅卻不到我的十分之一,難不憤怒。」
「富人低稅」,Allen和其客戶納稅懸殊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
只是,要先明確定義「富人」,找出台灣稅務雷達上看不見的財富,
才能深入分析這個在台灣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稅制破網二 富人財富隱形 享盡低稅特權
由於政府對富人的財務資料、繳稅數據,諱莫如深。私人銀行的客戶分析資料,
是衡量台灣富人「隱形財富」的一項工具。
根據美林全球財富管理長期進行的「全球年度財富報告」調查,「富裕人士」,
指的是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以上(約三千萬台幣),
但不包含自用住宅、收藏品等的家庭。
在台灣,如今共有 9.6 萬戶富裕人士。
他們的資產,在四年內成長了 30%,達十兆台幣,相當於全台十分之一的財富。
但這些私人銀行的客戶,究竟繳了多少稅?
一位外商金融業高階主管,對《天下雜誌》揭露了驚人的數字:
「根據我們內部統計,私人銀行客戶每年所繳的稅,平均在年收入的 8-10% 之間。」
這個數字,遠遠低於綜所稅最高級距 40%,和最低稅負制 20% 的個人稅率。
八月三十日,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國富統計,證實了台灣的稅制,
早與財富形成的模式脫鉤。
「錢滾錢」、「有土斯有財」是台灣耳熟能詳的俗諺。
從主計處的國富統計中,也可明顯看出,2006至2010年,五年來,
全台家庭總資產成長 24.6 兆台幣。
其中高達十六.六兆,將近七成資產,
來自獲利不必繳稅的股市和低稅的房地產。
稅制破網三 炒房炒股 稅超低
由於台灣的稅制,整整十年來,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
始終超過整體綜合所得稅的一半。
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率低得很,佔總體稅收僅一成三。
以 2010 年為例,全台的受薪階級,共繳了近一千五百億的薪資所得稅,
佔綜合所得稅總額的 55%;
「財產交易所得」的稅收,卻不到十二億,僅佔綜所稅總額的 0.44%。
股市大戶出售股票獲利,過去無須繳稅。
即使明年一月一日起,證所稅雙軌制上路,被財經學者簡錫?
形容為「毀容」,早已偏離「量能課稅」原則的證所稅,
仍在「按指數課稅」的荒謬原則下,極可能先「緩徵」兩年。
而在房地產交易上,土地增值稅長期以來偏離實價的問題,
更讓「炒房」的收益與稅負,明顯不成比例。
台北的指標性豪宅交易,就足以顯示目前台灣土地稅制的荒謬。
「帝寶每坪成交價,飆破270萬元!」斗大的標題,出現在今年四月的各報版面上。
房仲指出,該戶(B棟17樓)共164坪,賣方是知名投資客,
於2010年底購入該戶,購入價格約每坪220萬元。
如果交易資訊正確,兩年內一轉手,這名投資客就賺了八千兩百萬元。
8200萬元的所得,若是來自薪資或股利,要按 40% 的累進稅率,
繳交近3000萬元的所得稅。
但根據台北市地政處資料,上述豪宅單位,土地持分僅25坪,依公告現值,
兩年共調漲61萬元計算,這筆獲利8200萬的房地產交易,
所需繳納的土地增值稅,僅有305萬,實質稅率3.71%。
即使再加上契稅等費用,仍不到400萬,比所得稅最低級距的 5% 稅率還要低。
在台灣,不只股票、房產交易等資本利得稅制出現龐大黑洞,
持有、轉移財產時所需負擔的稅務成本,也明顯偏低。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持有(土地、證券)成本低、交易賺錢又免稅或低稅,
只能說,在台灣靠錢滾錢的富人,真幸福,」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痛心地說。
富人避稅三大手法 企業照樣玩與財富形成脫鉤的落後稅制,加上稽徵實務上,
能力與配套不足等限制,使得台灣,成為富人專屬的低稅天堂。
「富人或企業少繳稅,要明確分為三種情況:
『節稅』是政策引導產業或投資,政策可以討論,但合法性沒有問題;
『逃稅』是刻意隱匿所得,涉及犯罪行為,處理起來也沒有爭議;
『避稅』,過程看似一切合法,卻產生降低應稅所得的實際效果。
這種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
前財政部長林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苦笑說。
林全曾在任內成功推動「最低稅負制」,將過去不列入報稅項目的未上市股票、
海外所得、員工分紅配股價差等,納入稅基。
他形容當初的動機:
「就是讓享有許多減稅優惠、更有許多避稅管道的富人,多多少少繳一點稅。」
2005年時,林全為了點出富人避稅的真相,甚至甘冒爭議,
公布 2003 年全國前40名高所得者,所得稅的實質稅負。
當時的數據,如今看來依然令人震撼:40人中,15人實際稅率在 1% 以下,
其中8人則1毛錢都沒繳,僅有6人繳納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
林全觀察,如今7年過去,輿論對賦稅公平的要求更高,但稅制改革仍不足,
使得過去就存在的富人避稅問題,未曾緩解。
綜合稅務機關、學者和多位會計師分析,
台灣富人最常採用的避稅手法,共有以下三種:
避稅手法一 : 用投資公司避稅 獲利變營收
攤開各上市櫃公司財報股東名冊,常見到持股超過 10% 的大股東,
往往是名不見經傳的「投資公司」。
「即使全台灣都知道這家公司老闆姓什麼,股東名冊上,就是看不到他的名字,
   只看到投資公司,」
一位北區國稅局官員,指著一家國內前十大上市公司財報,對《天下雜誌》記者說,
「這些投資公司的股東,往往又是另一家投資公司,而且還設在海外避稅天堂。」
他直言,大股東透過投資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權,
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避稅考量」。
依照現行稅法,上市公司每年公布、分配的股利,股東都需繳納綜合所得稅。
但大股東只要換個身分,成立投資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個人股利所得,
立刻變成投資公司的「營業收入」。
目前台灣營所稅在 2008 年起連續調降後,只有 17%。
若不賣股,就算未分配盈餘加徵 10%,稅率也僅有 27%,
遠低於個人綜所稅最高級距的 40%。
「更何況,投資公司的營收,還可以減去營運成本,剩下的獲利才要納稅,」
國稅局官員說 :
「我們查稅時常看到,這些投資公司,動輒上千萬的顧問費、
   或上百萬的電腦耗材費等『成本』,刻意壓低獲利的可能性很高。」
避稅手法二 : 財富藏海外 台灣難課稅
台灣自去年報稅起,海外所得首度納入最低稅負制,但第一年徵收,成效並不如預期。
實際徵到的稅款,不足50億台幣,僅佔去年綜所稅稅收的 1.5%。
箇中關鍵,在於台灣雖有法規,但徵稅、查稅實務上,因配套不足,困難重重。
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弘直言,
海外所得與資產課稅,是一個國家財政機構治權的延伸。
台灣國際上的孤立,讓政府的財稅機構不易取得國人的海外資產訊息,更遑論課稅。
台灣目前只與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簽有租稅協定或租稅資訊互助協議。
但國人投資較多的美、加、日、港、星都不在其中。
KPMG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馬國柱直言:
「企業大股東報稅變成看良心,除非子公司在海外上市有公開資訊可查,
   否則把(企業)營收、獲利全放在歐美、甚至免稅天堂,政府要怎麼課稅?」
避稅手法三 : 遺贈資產化 10%也不繳
2008 年底,馬政府大放減稅利多,將遺贈稅從最高50%,一舉調降至10%,
並提高遺產稅、贈與稅扣除額將近一倍。
當時財政部長李述德信誓旦旦,
「調降遺贈稅符合國際潮流,並可降低避稅誘因,反而增加稅收。」
結果卻是,4年下來,除2008年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過世,
創下高達 119.7 億的遺贈稅稅收外,台灣遺贈稅佔總稅收比例仍不斷下降。
原因是,早在遺贈稅雙降前,
台灣的富人早已嫻熟利用土地相關稅制的漏洞,規避遺贈稅。

最簡單的例子:
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三名女兒,均獲贈一棟帝寶豪宅。
她們所需繳納的贈與稅,是依土地持分按公告現值計算,
使得市價超過兩億元的房地產,只需按約4500萬元的價值,計算贈與稅。
「遺贈房產化,早就不是新聞。遺贈稅調降後,
   只是讓少數有能力這樣做的富人,稅負更低而已,」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指出。
近三年內政部統計,房屋、土地贈與件數不斷創新高,
顯見愈來愈多富人,用買房贈子女規避遺贈稅。
「國內遺贈稅驟降後,卻沒有任何配套與過渡措施,等於名存實亡、形同虛設,」
前財政部長、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痛陳 :
富二代不用付出,就能因上一代的贈與,擁房避稅。
對年年繳所得稅,卻買不起房的受薪階級而言,「租稅正義嚴重失落。」
年年降稅 肥了富人、瘦了國家台灣「低卻不公」的稅制,
不僅造就出與財富脫鉤的稅制,更讓國家財政陷入險境。
4年來,台灣國債總額從 3.7 兆台幣,到目前的 5.26 兆台幣,暴增近5成。
每戶家庭,如今背負國債高達 66 萬,相當於薪水階級一整年的收入。
「全盤稅改,真的不能再等了,」馬國柱說。
金融海嘯後,歐美、甚至中國大陸早已積極進行稅改,增加金融商品、土地交易、
境外所得和富人稅等稅基。
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也積極追討海外「肥咖」稅。
反觀台灣,卻遲遲不見對稅制的全盤檢討。即使民調支持度高達六成五的證所稅,
也屈服於利益團體的種種壓力,
如今自我打折、徒具虛名,實際效果遠不及口號響亮。
甚至,近來財政亮紅燈,經濟亮藍燈,府、院的因應方案,
卻是有人提出「擴大出口退稅」的開倒車建議,作為拯救出口衰退的強心針。
另外,就是無視台灣已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低稅國事實,繼續建議減稅。
繼財政部長張盛和放出「奢侈稅退場」風向球後,
最近盧秀燕、羅明才等財政委員會立委,還要求調降證交稅、停徵期交稅「救台股」。
似乎,只要降稅,就是解決經濟難題、增加投資的萬靈丹。
事實上,近年台灣一味減稅,
不但沒有達到增加投資的效果,更無法吸引海外資金回流。
1990年起,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大陸,租稅負擔率由當年的20%下降。
但2008年起,大規模減稅後,台灣租稅負擔率仍持續下降。
顯然,降稅並未讓已在大陸及世界闖出一片天的台商,多留點稅給台灣。
政大國發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指出,
台商近十年來在大陸共納稅近三兆台幣,成長十倍,相當於台灣兩年的總稅收。
減稅,也沒有達到吸引台商資金回流、增加投資的目的,
台灣資金近年來仍持續淨流出。「減稅救經濟,顯然不是事實,」
前財政部長林全說 : 要改善台灣「低卻不公」的稅制,
必須拋棄「租稅競爭力(愈低愈好)」的迷思。
稅基、稅源必須先擴大,再來談降稅。
打破「減稅救經濟」的迷思
馬國柱也指出,金融海嘯後,消費萎縮、失業上升,全球不論企業或個人,
「還能賺到錢的,大都是靠資本(股市、土地)交易,」
台灣稅制不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所得大都來自企業營收和個人薪資的思惟。
曾經,中研院院士劉大中主持的第一次稅改,
為台灣建立起亞洲最先進的綜合所得稅稅制,支援台灣的國民教育延長到國中。
曾經,中華民國財政真的「全世界最好」,
1970、80年代經濟起飛期,中央政府預算年年都見盈餘。
但在大環境的變化,和「減稅拚經濟」等迷思下,台灣落後國際潮流,
「低卻不公」的稅制近年來已經荒腔走板。
期待政府和民眾,認清台灣是「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事實,
痛下決心面對問題,共思解決之道。
「立憲」堅持不避稅戴勝益年繳4,700萬所得稅
稅制漏洞下,高所得者避稅手段多,但並非每個台灣企業家、富人都避稅。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就是誠實納稅的企業家代表之一。
今年5月,戴勝益報稅,一共繳納了4,700餘萬的綜合所得稅。
沒有領取任何董監酬勞的他,所有稅負,都來自王品集團持股,
1.1億元左右的股利所得。
「收到稅單,會計跟我說 :
   你今年要繳4,700萬所得稅, 我趕快問他我私人戶頭有多少錢,」
戴勝益笑說:
「結果因為我的股利還沒撥下來,戶頭只有1,000多萬,當下趕快先去調錢繳稅。」

4,700萬的股利所得稅款,哪怕只是對持股方式稍做調整,
如成立個人投資公司、或透過保險、捐贈,都能立刻合法減稅大半。

戴勝益卻堅持:「該繳多少就多少,什麼手段合法、什麼不合法,我不懂
                        但只要是讓稅變少的,我絕對不做。」
不只對自己如此,戴勝益更自1998年起,就在王品集團的「憲法」中規定:
「不避稅,連合法節稅亦不做。」若員工逃稅、避稅,立即開除。
   相較於絕大多數企業主,請財務顧問、理專,精打細算做「稅務規劃」,
戴勝益顯得格外「另類」。
完全不節稅 賺的更多因為他相信,「完全不節稅,賺到的更多。」
身為中部製帽大家族第二代,戴勝益自小就看過許多中小企業的興衰。
他直率地說,「會搞逃漏稅那些五四三的,通常做不大、做不久。
因為第一,老闆自己會心虛,擔心被人檢舉;
第二,為了避稅,要花時間、花成本去煩惱,怎麼全力經營本業?
第三,對外再怎麼瞞(避稅),也瞞不住自己的員工,沒辦法得到員工真正的尊敬。」
戴勝益不願評論其他上市公司,也不願評論目前稅制。
因為「企業誠不誠信,股東自己會給它打分數;稅制符不符合民意,選票也會做決定。」

但他強調,稅率高低,或稅務環境的好壞,其實對企業競爭力,影響非常有限。
「大家都認為,創新突破、提升附加價值,像蘋果那樣,企業才有競爭力,」
戴勝益說,「何須爭那百分之幾的稅率呢?」
天下雜誌 2012-09-20/張翔一

開著德國進口休旅車,手腕上戴著二十萬元的瑞士機械表,
年輕的Allen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客戶、朋友上山打球,單從外表看,
就是一群「富二代」的休閒聚會。
然而,同場揮桿的這群朋友中,兩位是香港上市台商第二代,
一位來自新北市板橋區的大地主家族,
另一位則是股市大戶,打算在香港成立避險基金,投資亞洲股市。
他們都居住在台灣,名片上只印著家族企業的名稱和姓名,或甚至沒有名片。
但他們每年來自家族贈與、海外所得、
土地和股票交易的獲利,保守估計均有數千萬元。
身價逾億 適用稅率和中產一樣
身價逾億的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
在台灣繳納的綜合所得稅,只有台灣的存款利息和股利所得。
其中,去年繳稅最多的一位,適用稅率20%,
僅相當於年所得120萬元的中產家庭。

13 則留言:

  1. 台灣會落入 「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困境?

    回覆刪除
  2. 窮人越窮, 富人越富, 已是定律了架, 深澳的就不懂了!
    天氣炎熱, 大夫保重身體!

    回覆刪除
    回覆
    1. 良好制度下
      可令貧富不致太懸殊
      天氣炎熱
      大家都要保重身體!

      刪除
  3. 現在世界各地的經濟都麻麻……

    回覆刪除
  4. 香港都係富人越富,不過,幸好香港政府暫時仲有錢。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政府越來越富,暫時仲好有錢,
      不過香港人都係好不幸。

      刪除
  5. 大夫,你好, 祝令尊安康 , 大家一同努力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Yeung Yeung
      你好
      有心
      祝大家安康
      一同努力

      刪除
  6. 標題是問號,大夫的答案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