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與?
人之過乎?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問其故。
岐伯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黃帝內經之靈樞》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運用針刺的一般法則,必須以人的生命活動為根本。
因為血、脈、營、氣、精、神,
這些都屬五臟所藏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和動力。
如果七情過度,使其與內臟分離,那麼精氣就隨之而散失,
魂魄不定而飛揚,志意無主而恍亂,思考決斷能力喪失,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究竟是天生的災難,還是人為的過失呢?
什麼叫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
天所賦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氣候、日光雨露等),
地所賦予人的是「氣」(如地面上的物產)。
因此,由於天之德下行與地之氣上交,陰陽相結合,使萬物化生,人才能生存。
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質,叫做精;
男女交媾,兩精結合而成的生機,叫做神;
隨從神氣往來的精神活動,叫做魂;
從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
脫離母體之後,主宰生命活動的,叫做心;
心裏憶念而未定的,叫做意;
主意已考慮決定,叫做志;
根據志而反覆思考,叫做思;
思考範圍由近及遠,叫做慮;
通過考慮後而毅然處理,叫做智。
其實《黃帝內經》是我們最古老的醫書,
其中,靈樞卷注重經絡,對研究針灸的人尤其重要。
靈樞卷二有個《本神》篇,這個「本神」的神,
不是神鬼,是我們的精神,生命的稟賦是「神」,
我們講這個人有沒有精神的「神」。
《本神》篇「法風」,法是效法,風是一股氣的意思,
生命就是這口氣,呼吸的氣一斷就死亡了。
黃帝問他學醫的老師岐伯,什麼叫做人的意志精神呢?
岐伯回答說,「天之在我者,德也」。
上天,這個是代號,生命的本來,
我們中國講的天或者道都是代號,
已經切斷了迷信的觀念,是科學哲學的來源。
上天是什麼,「形而上」的。
什麼叫「形而上」?
宇宙萬物都有形態、有現象,看得見、摸得着、抓得住的,但生命的本來,
最初那個功能叫「形而上」,沒有形象的,更不是唯物的;
但你說唯心也不對,心跟物都是因它而起的。
「天之在我者,德也」。
怎麼解釋?
中國文化講「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給你的,是稟賦的來源。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從媽媽肚子裏出來以後,我們的生命得以維持,是靠宇宙以內一股能量。
這個「氣」是說生命有一股能量的存在!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要認得中國古文。
像我們當年十幾歲在廟子裏讀書,自己就看懂了。
「薄」者,逼迫也,我們小的時候讀兵書,「兵薄城下」,是說兵快要到城邊。
「德流」,上天給我們生命是個流動的力量,它是動態的。
「氣薄」,後天的生命功能隨時逼迫着我們的身體。
就是這樣,我們生命的存在,四個字「德流氣薄」,
上天給我們生命的功能,地球給我們生命的力量。
「故生之來謂之精」,講到人的身體了。
上天給我們生命的功能,地球給我們生命的力量,變成生命的存在,就產生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有陰陽氣在裏頭,
陰精和陽精,每個人本身有陰陽的精。
「相搏」,兩個互相合攏來,力量絞起來就產生「神」。
所以我們老了,眼睛老花,神不夠了。
像我現在還可以,因為我曉得養神,養精養神叫保養精神。
魂與魄
「隨神往來謂之魂」,腦的思想叫做魂,靈魂。
在中國文化的靈魂是唯物的嗎?
不是,但也不是唯心的,是唯物唯心兩個同體變化來的。
隨神往來就是魂,我們思想是魂。
所以看古書,或看古代木刻的畫,人死了,上面出來一條線,靈魂出來了。
做夢叫神遊,我們古文講自己做夢,
神離開頭頂去外面,魂出去了,先由腦通到心臟,全身通的,它跟着這個神跑。
「隨神往來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魄是睡着了的那個氣,我們睡着了身體還在動,
會呼吸,呼吸同肺很有關係,這個叫做魄。
魂魄是兩件事,你要研究中國字的不同哦!
什麼叫鬼神呢?
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向上沖的叫神。
鬼字旁邊有個雲字的叫魂,
鬼字旁邊有個白字的,一股氣,叫魄,就是呼吸。
你們如果看過死人,到醫院裏看到快要死的人,他那呼吸,
「呵!呵!呵」(急促狀),就是他的魄快要散了,
呼吸快要完了;它同呼吸關係很大。
心、意、志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中國文化中,精、氣、神、心是分開的,這個心不是講心臟哦!
心,就是我們能夠思想、能夠記憶、能夠作用的能,用一個代號叫做心。
你看我們中國的心字很有意思吧!
形狀同我們心臟解剖出來一樣的,
像半個月亮一樣向上,上面沒有東西,裏頭也是空的。
另有三點在外面,這三點是什麼?精,氣,神,這就是心了!
我今天告訴你的是小學古文,如果要說心臟,
就要兩個字連起來,心字加個髒字,才是心臟。
「心有所憶謂之意」。
你們辦教育要注意,教育兒童增強記憶,心要寧靜。
心隨時憶念,同學說我記憶力強,我現在比以前還更強,強在哪裏?
心有所憶,一個好的句子或者是好的問題,
我留意了又留意,記了又記,不是用腦,是用自己這個主子,怕忘記了就反覆記。
不像你們記憶力散亂,一天到晚在玩,自己又都在鬧情緒,沒有恢復到先前的記憶。
心有所憶,是回憶,隨時回想這一句話。
「意之所存謂之志」,人要立志,很堅定的意志。
學醫的人,不管中醫西醫,希望病人跟你配合,怎麼配合?
告訴病人,放心,一定會好!增強他求生的意志。
所以醫生曉得這個病人救不了,但還會告訴他,「沒有問題」,
然後轉過來跟他家裏的人講,「不行啊!準備後事吧!」,
不能給他聽到,因為要保存他那個求生的意志,給他希望,使他堅強。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
意永遠保存着,謂之志,志跟意是這樣的差別。
那麼中國字呢?
不同的,心字上面加個士,知識分子、讀書人,
受過文武教育的叫做士,士的心叫做志,堅定的意志,「我要這樣做」的意志。
思、慮、智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思和想兩個不同。
你看中國上古的醫書里就有,並不是佛學來了以後才有的,
可是一般的醫生不讀這些,可惜啊!所以中國的醫學不高明了。
一個好的醫生,他的意志、記憶、分析,一定很堅強。因志而存變,
知道內在的變化叫做思,這個是思想的思,不是想,想是粗的。
你教育孩子們,看了能記得,是影像好,那是想出來的,
不是思,思是很細的,所以我們文學上叫「沉思」。
科學家發明,哲學家研究邏輯,都是「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大學之道講 :
安而後能慮,考慮,慮包括了思想,
安而後能慮,考慮,慮包括了思想,
這和佛學不同了,它是科學的。
因你的意志而存變,心裏有這個觀念求變化,
是思想來的,因思想考慮很多,很細密,這個叫做慮。
這個慮(慮)字呢?
老虎的頭,再下面是田,就表示這個身體的中心在胃這裏,放在心裏頭。
所以這個慮,是很內在的思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智慧是最高的,它不是思想來的。
因慮,內在的研究這個問題,譬如我們講,你要考慮考慮,
我們中國話都是這裏來,叫人家多想多研究,
考慮完了,不用思想,不用意志,忽然靈光一現那是智慧,
所以智慧不是思想出來的,也不是從心出來的,是神出來的,
這又回到神了,所以說智慧可以通神。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處物,就是對待萬物、對待世間人,如此能夠做事了,
這是智慧之學,教育的目標在這裏,教育的作用也在這裏。
-------南懷瑾:讀《黃帝內經》談生命智慧
~~~~~~~~~~~~~~~~~~~~~~~~~~~~~~~~~~~~~~~~~~~~~~~~~~~~~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才會重聚。
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
⑵禽獸之覺魂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
⑶人類之靈魂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
~~~~~~~~~~~~~~~~~~~~~~~~~~~~~~~~~~~~~~~~~~~~~~~~~~~~~
三魂即胎光、奭靈、幽精;
七魄計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七魄計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馬偕(George L. Mackay)經由生活觀察指出 :
第二個靈魂進入墳墓裡,
第三個則在家附近徘徊。
第三個則在家附近徘徊。
第一個靈魂由道士負責,另兩個靈魂則由子孫照顧。
親人整修墓地照顧第二個靈魂,第三個靈魂則安置在木製的神位中。
除去三屍,安和六腑;五臟生華,色返孩童,百病不能傷,災禍不得干。
三魂七魄之並稱,最早載於《抱朴子》。
謂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術),
自見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見天地神靈。
上清道書《靈書紫文上經》中有詳細解說 :
謂三魂七魄於特定時日,飄盪不定,道士須拘制之,以安神定形。
七魄名號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乃身中濁鬼,當制止其伐身,三魂名號為爽靈、胎光、
幽精(與上元宮泥丸之赤子、中元宮絳房之真人、下元宮丹田之嬰兒,
以及命門玄關之大君),皆為身中長生之神,當存守身內。
唐朝道書《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
敘述「煉陽魂而制陰魄」之法,並說學道者,
當須順魂靈制尸魄,以陽消陰,令魂鍊魄,陰穢漸減,乃長生之道。
《雲笈七籤》引正一真人語 :
對三魂又增以新說,謂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凈,久居人身,則能長生;
爽靈,屬之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令人心勞氣散,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
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欲,
令人穢亂昏暗、耽著睡眠,精華枯竭而名生黑簿鬼錄。
並說有三魂會日,於此本會之日,誦人善惡。
又說三魂 : 一主命,一主財祿,一主災衰;
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歸降與魄相合。
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百神交會,人安穩無病,
若三魂不歸,則魄與五鬼為徒,令人行事昏亂,躭睡好眠,災患折磨。
道教有種種法術,能拘魂制魄,使人漸至長生。
以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
乃配合種種陰陽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數,而為魂三魄七。
道教的三魂
道教古稱「胎光、奭(shì,ㄕˋ)靈、幽精」,
丹鼎派稱之為「元神、陽神、陰神」等。
三魂生存於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歸三線路。
- 人魂則徘徊於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
- 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後在墓地對神主,來來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託處。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才會重聚。
而「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實相),
「三魂」是由於「真如動念」所產生的一種能量形態並吸附了靈質而具形體,
屬於「靈界」。
鸞書的三魂
- 生魂(象魂):主宰生息,代表生命能源,能對環境產生反應,植物只有生魂。
- 覺魂(識魂):主宰意識,代表自我,能夠思考、感受與記憶,動物擁有生覺二魂。
- 靈魂(主魂):主宰靈性,代表智慧,能明善惡、通曉萬物之情,只有人三魂齊備
另有說法認為人的意識是由靈魂主宰,而不是覺魂。
靈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痴呆。
覺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發瘋,神經就會散亂。
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
人若死後生魂會消滅,靈魂就依因果循環六道之中輪迴。
如果善業大於惡業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
至天界靈魂和覺魂便會合一,至人間則舊覺魂消滅,再新生一覺魂一生魂投胎。
如果惡業大於善業就至地獄道,靈魂會在地獄受刑受苦。
只有農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間,覺魂則留在世間排徊,
直到靈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覺魂便消滅,
留在人間的覺魂有時可以受神主牌位讓人拜,有時在墓園流浪,
有拜公媽的人比較不容易受覺魂作弄,沒拜公媽的人較容易受外來孤魂作弄。
七魄名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
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七魄為人身的血 :
第一就是眼睛的血,眼睛的血是澀的,
第二就是耳朵的血,耳朵的血是冷的且不容易凝固,
第三就是鼻子的血,鼻子的血是鹹的,
第四就是舌頭的血,舌頭的血是甜的,
第五就是身體的血,身體的血是熱的比較容易凝固,
前五項為五根的血,分別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五根以外就是臟腑內臟之血,我們的臟腑分成紅內臟和白內臟,
紅內臟就是心臟、肺和肝等,白內臟就是胃、大腸和小腸等,
紅內臟的血是腥的,白內臟的血是臭的。
「儒宗神教」的鬼神觀裡,人是萬物之長,因此認為草木僅一魂,曰生魂,
禽獸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長走動,
二曰「覺魂」能知痛苦與喜樂哀鳴之情。
人則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
人死之後,如係在世作惡多端之人,乃下地獄,按其罪過受種種磨煉。
由於「儒宗神教」主張闡發「五教」:(儒、道、佛、基、回)聖人之奧旨,
「西士曰:人有魂、魄,兩者全而生焉;死則其魄化散歸土,而魂常在不滅。
吾入中國嘗聞有以魂為可滅,而等之禽獸者;
其餘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滅,而大殊於禽獸者也。
吾言此理,子試虛心聽之。
世有生、覺靈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
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
此魂扶草木以生長,草木枯萎,魂亦消滅。
⑵禽獸之覺魂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
此能附禽獸長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
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但不能推論道理,至死而魂亦滅焉。
⑶人類之靈魂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
此兼生魂,覺魂,能扶人長養及使人知覺物情,
而又使之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
人身雖死,而魂非死,蓋永存不滅者焉。」
生魂 即 vegetative/nutritive soul,
覺魂 即 senetive soul,
靈魂 即 rational soul。
覺魂 即 senetive soul,
靈魂 即 rational soul。
這種劃分與中國傳統的「魂氣」思想不同,
與佛教對「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的劃分以及「六道輪迴」的思想也相衝突。
~~~~~~~~~~~~~~~~~~~~~~~~~~~~~~~~~~~~~~~~~~~~~~~~~~~~~~~~~~~~
~~~~~~~~~~~~~~~~~~~~~~~~~~~~~~~~~~~~~~~~~~~~~~~~~~~~~~~~~~~~
魄門,指肛門,為大腸的下端。屬七沖門之一。
如《難經。四十四難》曰:「七沖門何在?……下極為魄門。」
肛門之所以名為魄門,其理有二:
其一,魄與粕通,肛門為糟粕下瀉之門故名之。
如清代葉霖在《難經正義》所說:
「下極為魄門者,魄門即肛門也。魄古與粕通。
言食飲至此,精華已去,止存形質糟粕,故曰魄門也。」
日本。丹波元簡在《素問識》中亦云:
「魄,粕通。……蓋肛門傳送糟粕,故名粕門。」
其二,「肺藏魄,肛門上通於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裏,故亦可稱之為魄門」
(《素問注證發微》)。
心與魄門的關係。
由於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具有控制、協調臟腑功能的作用,
魄門的啟閉亦依賴於心神的主宰。
心神正常則魄門啟閉正常,糟粕按時而下;
心神失常,如昏厥病人,魄門失去心神調控,則或見神昏口開、
二便失禁之脫證,或見神昏齒閉、二便秘結之閉證。
肺與魄門的關係。
肺主氣具有宣發肅降之職,並通過經脈絡於大腸構成表裏關係。
大腸的傳導氣化與魄門的啟閉排便,依賴於肺氣的推動及宣降作用。
肺氣充足,宣降協調,津液得布,則大腸氣化有力,魄門啟閉正常;
若肺氣虧虛,肅降無力,則大腸傳導緩慢,魄門開啟無力,而致便秘;
若肺氣壅滯,易使大腸氣滯,魄門啟閉失常,亦見便秘。
故此《類經。十二經病》曰:
「大腸與肺為表裏,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
故凡大腸之或瀉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
脾胃與魄門的關係。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能將飲食水谷化為水谷精微,
並將精微布散全身,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氣血的充養及津液的滋潤。
因此,魄門的啟閉功能依賴與脾氣的升提與胃氣的通降。
脾胃功能正常,則大腸傳導、魄門啟閉正常;
若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魄門開啟失常。
如勞倦傷脾,脾不升清,則生飧泄便溏;
若飲食傷胃,胃失和降,則見瞋脹便秘
肝與魄門的關係。
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促進氣機的升降出入,調節大腸的傳導與魄門的開啟。
肝氣調達,則氣機調暢,大腸傳導、魄門的啟閉正常。
若肝失疏泄,橫逆乘脾,影響大腸的傳導,導致大便溏泄;
若肝氣鬱結,氣滯不暢,大腸傳導無力,則致大便秘結。
故此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
「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
如《難經。四十四難》曰:「七沖門何在?……下極為魄門。」
肛門之所以名為魄門,其理有二:
其一,魄與粕通,肛門為糟粕下瀉之門故名之。
如清代葉霖在《難經正義》所說:
「下極為魄門者,魄門即肛門也。魄古與粕通。
言食飲至此,精華已去,止存形質糟粕,故曰魄門也。」
日本。丹波元簡在《素問識》中亦云:
「魄,粕通。……蓋肛門傳送糟粕,故名粕門。」
其二,「肺藏魄,肛門上通於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裏,故亦可稱之為魄門」
(《素問注證發微》)。
心與魄門的關係。
由於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具有控制、協調臟腑功能的作用,
魄門的啟閉亦依賴於心神的主宰。
心神正常則魄門啟閉正常,糟粕按時而下;
心神失常,如昏厥病人,魄門失去心神調控,則或見神昏口開、
二便失禁之脫證,或見神昏齒閉、二便秘結之閉證。
肺與魄門的關係。
肺主氣具有宣發肅降之職,並通過經脈絡於大腸構成表裏關係。
大腸的傳導氣化與魄門的啟閉排便,依賴於肺氣的推動及宣降作用。
肺氣充足,宣降協調,津液得布,則大腸氣化有力,魄門啟閉正常;
若肺氣虧虛,肅降無力,則大腸傳導緩慢,魄門開啟無力,而致便秘;
若肺氣壅滯,易使大腸氣滯,魄門啟閉失常,亦見便秘。
故此《類經。十二經病》曰:
「大腸與肺為表裏,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
故凡大腸之或瀉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
脾胃與魄門的關係。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能將飲食水谷化為水谷精微,
並將精微布散全身,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氣血的充養及津液的滋潤。
因此,魄門的啟閉功能依賴與脾氣的升提與胃氣的通降。
脾胃功能正常,則大腸傳導、魄門啟閉正常;
若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魄門開啟失常。
如勞倦傷脾,脾不升清,則生飧泄便溏;
若飲食傷胃,胃失和降,則見瞋脹便秘
肝與魄門的關係。
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促進氣機的升降出入,調節大腸的傳導與魄門的開啟。
肝氣調達,則氣機調暢,大腸傳導、魄門的啟閉正常。
若肝失疏泄,橫逆乘脾,影響大腸的傳導,導致大便溏泄;
若肝氣鬱結,氣滯不暢,大腸傳導無力,則致大便秘結。
故此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
「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
腎與魄門的關係。腎開竅於二陰,主司二便。
大腸的傳導功能依賴於腎陽的溫煦、氣化及腎陰的滋潤、濡養,
魄門的開啟還有賴於腎氣固攝作用。
若腎陽虧虛,或腎氣不足,固攝無力,則見泄瀉便溏;
若腎陰虧虛、腸道失潤,或腎陽不足、推動無力,則見大便秘結。
正如《景岳全書。泄瀉》所說:
「蓋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
今腎中陽氣不足,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洞泄不止。」
《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亦云:
「大便秘結,腎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蓋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
綜上所述,「魄門亦為五臟使」,
魄門的開閉、大便的排泄依賴於心神的主宰,
肺氣的宣降,脾氣的升提,胃氣的通降,肝氣的調達,及腎氣的固攝。
其與五臟在生理上、病理上密切相關。
這一理論,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臨床看似肛門直腸疾病很局限,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來講,與五臟皆有關係。
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與個體化治療的優越性。
~~~~~~~~~~~~~~~~~~~~~~~~~~~~~~~~~~~~~~~~~~~~~~~~~~~~~~~~~~
“ 魄門亦為五臟使 ”這一句話,它不僅是對傳化之腑的這一個補充,
同時又說明了肛門啟閉的正常,排除糟粕的問題。
不單是腑的功能,而且是受五臟支配的。
肛門是否能夠正常啟閉?
不只是腑的問題,它是受五臟支配的。
同時也就是說,通過觀察肛門是否能夠啟閉,
就可以推知五臟功能的盛衰問題,
同時糟粕的是否能夠正常的排出,
也直接影響著五臟氣機的升降出入。
因此,魄門的問題是關係到五臟,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的狀況。
張介賓在《類經》注解:
“ 大腸與肺胃表裡,肺藏魄而主氣,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故曰魄門。”
是按魄與魄門,肺藏魄來解釋。
“ 不獨是也。” 不單是和肺氣的問題。
“ 諸腑糟粕故由其瀉 ”。
諸腑,胃大腸小腸,這些糟粕都由這個魄門輸瀉而出。
所以“諸腑糟粕故由其瀉,而臟氣升降依賴以調”。
五臟之氣的升降,也依賴著魄門來調。
也就依賴著魄門能夠正常的啟閉來調。
魄門的啟閉本身就是調五臟氣機的作用。
“故亦為五臟使"。
(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不是。多數專家不採用這個說法。)
五臟之所藏 / 三魂七魄 / 魄門亦為五臟使
回覆刪除魂魄經常連在一起組成一詞,但看完才知拆開各有精準定義。
回覆刪除精準文言文字
刪除五魂唔見咗七魄...咁咪好大件事😱
回覆刪除唔見咗三魂七魄...
刪除好大件事😱
五臟六腑健康人自然精神, 相向的! 雙輔雙丞吧!
回覆刪除五臟六腑健康
刪除人自然精神
大夫.如此說即排泄得好。五臟六腑就健康。人就會精神爽利。對嗎?
回覆刪除飲食好
刪除排泄得好
睡得妅
五臟六腑就健康
人就會精神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