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神學(
英語:Liberal Christianity,又譯為
自由派基督教),
- 相對於保守的基督教派而言:其內部觀點呈多元化 ;
- 在救贖的問題上持更寬鬆的觀點,包括普救論的信念。
- 更願意認識和接受基督教以外的立場觀點(如其他信仰和哲學傳統)。
- 更傾向於以現代科學對正統神學進行重估,不接受聖經中的神跡奇事,
- 不再承認《聖經》的絕對權威性,
- 而認為《聖經》只是人生活和信仰的指導、而非必需遵守的。
- 包容不同性取向人士、性工作者,尊重不同宗教人士、少數族裔傳統習俗等。
為對抗自由主義對正統教義的衝擊,
基督教內保守派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了
基要主義,以抗衡自由派。
自由主義神學的「自由」一詞意思是:按照現代
哲學和
現代科學來解釋聖經,
不將聖經視作絕對權威,故不受聖經本身的權威約束。
自由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其觀點的多樣化,這也使得如何確切界定:
何為基督教的自由主義變得十分困難,但自由派神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否認聖經中的神跡奇事內容,相信人的理性,所以自由派基督徒是個
偽名稱,
因不接受聖經中的神跡奇事的人在保守派基督徒看來就已經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了。
但自由派所謂的愛心,在保守派看來,
就是接受以前連非信徒都不會接受的
同性戀和淫亂等事情。
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爭議通常出於這樣的原因。
自由主義的大前提,是以人的理性分析及科學的發現為依歸;
任何與理性和科學不吻合的都要受到反對。
結果,自由主義反對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教義,因為這些都是
神跡及超自然,
自由派看聖經是一本普通的書,而不是神的默示。
嘗試去發現與作者、日期及重要資源有關的人為因素,
所以聖經書卷的寫作日期通常被推後。有關作者的傳統說法通常都被否定。
聖經的權威及神聖
啟示都被否定。人類
理性的分析,高於聖經與傳統
教義。
聖經是需要用一個理性的立場去了解的,如果聖經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
就應該被否定,因此,聖經的神跡可被摒棄。
自由主義強調神的內蘊性(immanence),即是神無處不在,及無事不有。
神內蘊性的極端結果是
泛神論(pantheism)(神就是一切)。
在自由神學的教義里,神在各處工作——他在自然界工作;
而自由主義卻教導世界是個開放系統。自由派認為世事並沒有絕對,
也不應該有教義的斷言。任何事物都可以受質疑——包括聖經及傳統的教義。
傳統神學應被否定,因為它是一個固定系統(fixed system);
而自由派則認為,一切都可以改變。
自由派反對個人的
救恩和永遠的
審判——因為都是無關宏旨的。
自由派是樂觀的,它要透過人的努力去建立
天國;
社會福音就是它的信息。
神的國不是未來的、不是屬於超自然時代的,而是在今生,
認為所有人生來並非邪惡的,而且基本上是良善的。
他們認為耶穌是一個好教師,是一個理想的人,是人類的良好典範。
聖經的神跡也被否定,因為這些與人類的理性,及現代科學不協調。
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的運動:稱為自由神學。
被稱為自由的原因是主張此思想的信徒,
認為個人有權力認為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應受到聖經的約束。
他們認為,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為了迷信。這種宗教是純粹主觀性的。
自由神學的創始人是士來馬赫,他不相信聖經記載著神的特殊啟示,
他堅信內心的良知,而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內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
因為人無法確認自己經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
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
他暗指早期基督教(新約時期)的思想只是信仰的原始概念,
隨著時間知識會逐漸成熟、完全,
所以基督教的信仰需要重新被修正、改變以達到完全的地步。
深受他影響之神學家例如包厄珥(Ferdinand Baur,1792-1860)、
立敕爾接續發展此思想。雖然立敕爾反對士來馬赫所提出的:宗教經驗及形上學的觀念,
多強調於倫理及社會行動的焦點,但接下來所發展出的思想,都有某些相同信念。
此思想注重個人勝於聖經之權威,
因為過於注重理性所以對於基督教中許多奧秘之事無法接受,
因為十分強調懷疑論之思維,所以將歷史中的耶穌;與教義中的基督分開來,
並且將心理學、哲學等思想加入信仰的中心,企圖重新建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
這個思想很快在德國以外的地區散布開來。
後來,一種新的自由主義神學,
又稱為「實體神學」(realistic theology)就此形成。
新的自由主義神學比舊自由主義神學~較為重視聖經,
如陶德(C.H.Dodd,1884-1973)等人就曾認真地研究過聖經。
新自由主義神學保留了自由主義對人性的基本信念。
他們認為人基本上是良善的,並不邪惡,只是「已破壞了的好東西」,
不過新的自由派依然受到保守派的抗衡。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又譯為士來馬赫,
德文: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
1768年11月21日-1834年2月12日),
從1802年到1804年,施萊爾馬赫擔任波美拉尼亞省Słupsk鎮的牧師。
1804年,他擔任哈勒大學牧師和神學教授,直到1807年。
他祖父為改革宗神學家,是一位敬虔派人物,特別活躍於啟示錄論團體中。
他的母親是柏林首要宮廷牧師的女兒。
他父親也是一位敬虔派,屬於亨胡特(Herrnhuter)的兄弟會團體。
士來馬赫原本應當是繼承家族敬虔派兄弟會的成員,
15歲被父親送入尼斯基所屬的兄弟會寄宿學校。
17歲時進入位於巴爾比一所兄弟會神學院就讀神學,
這間神學院不像哈勒敬虔派重視因罪而懺悔的內在感情,
在這裡生活非常嚴刻,是一所關注被上帝救贖的喜樂的學院。
修讀神學兩年,專注的修習內在生活的敬虔。
雖身處於敬虔派的環境下,但卻喜愛讀哲學書籍,
在倫理學及宗教範圍士來馬赫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此時的他對敬虔派思想所提倡與耶穌的內在交通無法獲得令他滿足,
理性主義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開端,也是挑戰,
浪漫主義的思想正大張旗鼓的影響整個歐洲政治及社會,
改革宗的路得派信仰又不能令當時所接觸的知識份子信服,
而他也必須要以新的神學眼光來看待這世代。
學習神學兩年之後,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到:
「我無法相信他的死具有代贖意義,因為他自己從未這麼明顯的說過,
而且我也很難相信這是必要的‧‧‧上帝怎麼會由於人不夠完善就要懲罰他們呢?」。
此時是他整個神學思想的轉捩點,他不僅翻譯希臘哲學書籍,
並撰寫有關亞理斯多德《尼各馬克倫理學》學術著作,
為要在當時世界觀衝擊下作一番的神學反省。
我們必須說:一位神學家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信仰私有化裡頭;而不與外界接觸,
相反的是要注意當時代思想的脈動。我們從士來馬赫看見了新時代神學觀,
他首先尊敬希臘哲學的思想,也肯定理性主義時期下的產物(肯定歷史批評法),
甚至現代科學、人文哲學、藝術…等。
若以現代神學家而言他可說是第一位,
因為一位現代神學家正是需要重新闡釋基督教信仰,
可以看見他在哈勒大學正努力裝備著自己的神學觀.
正是浪漫主義的激流薰陶下,他加入了現代柏林上層社會的浪漫派圈子,
例如與浪漫派精神領袖施勒格爾在一起住了兩年,
並每天去亨利得、赫茨(H. Herz)的沙龍。
他是一位與人文主義作家、藝術家、詩人、哲學家交往密切的神學家,
他沒有神職人員對浪漫主義思想的偏見,
他認為每一個人都能因為敬虔而將自我的情感表達出來。
他相信藝術的價值與友誼,他成功的將宗教敬虔情感與浪漫主義作一結合。
對於藝術家而言,他將情感表達在創作上,這也是敬虔,而神是創造的神,
注重每一個細節,從被造物的身上即可看見祂是注重美感的神,
因此浪漫主義也許是神派來一個天使,敲響了教會的鐘聲,
喚起了教會沈悶的禮儀。
在這種對理性越發枯燥,對人類「感覺」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
看士來馬赫的貢獻便格外清楚。 對情感他深愛格如諾,但卻無法一起廝守,
士來馬赫在感情生活遭受挫折後,以對柏拉圖著作的翻譯來彌補傷痛、
保持清醒,並以批判的手法批評歷史中各樣道德理論。
對一位牧師而言,他將神學與現代哲學注入新的闡釋。
施萊馬赫思想的明顯特徵:是努力將其他思想家對立的概念,
結合到一個統一的體系之內,他既是唯物主義者又是唯心主義者;
既是個人主義者又是普救論者;是一元論者又是二元論者;
既是感覺論者又是知性論者;既是自然主義者又是超自然主義者;
既是理性主義者又是神秘主義者;
既是相信神秘直覺說的諾斯替派又是不可知論者。
但他並不尋求與對手和解,或隱藏、弱化不同之處。
相反,他帶來最尖銳的觀點。
他的思想幾乎觸及到全宇宙,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努力使科學與哲學、宗教和神學和諧的典型代表
面對啓蒙運動中科學與哲學所帶來的難題,單單以理性來認識宗教,
士來馬赫認為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宗教不是外在的制度、儀式、教義、
也不是康德所說的哲學或道德。宗教的本質,
是在於內在敬虔(inward disposition of piety),
他認為「真正的宗教是對無限者的意識和觸動」, 也就是所謂的宗教「感覺」。
士來馬赫在浪漫主義強調感覺的基礎上,找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新方向:
強調以人的「經驗」為主的神學基礎。
- (1) 宗教的本質為「敬虔」,這就是宗教「感覺」,
- 帶有一種覺醒的「自我意識」。
- 也就是說,宗教不是知識,不是行為,也不是道德,
- 卻是一種情感,是一種與神的密切關係。
- (2) 其系統神學著作:《基督教信仰》
- (The Christian Faith, 1821;1834年修訂版)中陳明,
- 宗教情感就是對上帝的絕對倚靠感,
- 主張「信仰」基礎並非教義、信條、神學或道德。
- (3) 所有的教義,都是從信徒對上帝的絕對倚靠感、
- 內在「經驗」中焠鍊出來的,
- 神學不過是人對敬虔的回應。
*1雖然他是在敬虔主義的影響下成長,但他卻認為自己是自由神學家,
並且是「高人一等的」敬虔主義者。
自由派神學和無神學運動(馬克思主義) 的時代,
並且延續了將近兩百年。
- (1)士來馬赫不認同許多正統教義,
- 例如:基督神人二性。 他否認耶穌的「神性」,
- 不接受道成肉身。
- 他認為耶穌的救贖,只是神在祂裡面的作為,
- 只因耶穌對上帝有絕對依靠感,
- 耶穌自始至終擁有對神知覺的能力,
- 顯明神實實在在在祂裡面。
- 然後祂將這能力注入到信徒裡面,
- 而祂以此與神和人連結,
- 這就是救贖的行為。這可說是「功能性基督論」的原型。
- (2)因此後人的評價,對其神學和詮釋的重點,
- 從神轉移到人的方向,
- 過 於著重人的意識。
- 卡爾巴特更嚴厲的批評:
- 士來馬赫錯誤地以人的話語代替了神的道,
- 以人觀代替基督論。
士來馬赫對於聖經有獨特的詮釋循環概念,他倡議歷史考據和 人的經驗,
從其生活處境去探索,是有更深的思考途徑.
自由主義神學(英語:Liberal Christianity,又譯為自由派基督教),
回覆刪除後來,一種新的自由主義神學,
又稱為「實體神學」(realistic theology)就此形成。
信者得教 唔信瞓覺
回覆刪除宗教不是知識,不是行為,也不是道德
刪除卻是一種情感 :
自由,覺醒,浪漫,敬虔是宗教感覺,
是一種與神的密切關係。
大夫~心心來說聲..晚安!
回覆刪除good afternoon !
刪除謝謝資料,有反思,亦有迷茫啊!
回覆刪除學而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