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梵語:Dāna),或寫作布施(布爲佈的古字),又稱為檀那、布施波羅蜜。
源自婆羅門教傳統,古印度人相信布施窮困會獲福無量,每逢節慶王室都會行布施。
佛教認同布施行為,並將其列入菩薩六度之一,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以福利施與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與財物、飲食乃至佛法為本義。
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布施」開始,「布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
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布施被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共同列入菩薩行波羅密之一。
「佈施」古字寫作「布施」。布爲散布,施爲施捨,字面意義爲散布錢財、
施捨貧困,後被佛教借用翻譯。
- 《周語》曰 :「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 《文子·自然篇》曰 :「為惠者布施也。」
- 《莊子·外物篇》引《詩》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 《荀子·哀公篇》曰 :「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
- 《韓非·顯學篇》曰 :「上征斂於富人,而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
- 《淮南子·道應訓》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 《淮南子·齊俗訓》曰:「為義者,布施而德。」
- 《論衡·定賢篇》曰 :「使穀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提到布施對象:
客人、旅客、病人、受饑荒者、持戒者。
相應部1:42《施何經》(Kiṃdada Sutta)當中也提及布施範圍:
食物、衣服、交通工具、燈燭、知識、佛法等。
在大乘佛經中布施分為 : 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
其中以法布施最殊勝、無畏布施最高上。
雖然法布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布施為基礎,財布施可以量力而為,
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布施,
還是得回頭補修財布施,「布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
無畏布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佛教對布施的分類也比較多,如 :
內物施和外物施,親手施和非親手施,有罪施和無罪施,如法施和不如法施,
歡喜施和中捨施,智相應施和智不相應施,輪轉依止施和非輪轉依止施,
個人施和僧團施,飲食施、衣物施、住所施或醫藥施。
修養自性,布施善德,稱為種福田。
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
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
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
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布施的前行、正行、結行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發心,即明瞭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其他眾生的目的,
乃是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的緣故,因而發菩提心。
也就是在沒有「我」及「我的」是真實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
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施者、受者、所施物)體空(虛妄),
能不住於相、不希果報名聞等而行施者。」
可以而結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後,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
而將此布施的功德迴向發願給一切眾生。
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稱為布施波羅蜜。
一般而言,將財物施捨給貧困的人時,若行布施前沒有發菩提心,
布施時沒有順便引導眾生邁向佛道,行布施後也沒有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這樣雖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為成佛之因,所以不稱為布施波羅蜜。
布施的各種利益
佛經中常說布施的果報就是未來世得到富裕,
如《佛說罪福報應經》中云:「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
經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布施會得到不同的果報,
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報是會長得端正莊嚴。
布施飲食的果報是身體強壯有力氣。
另外月燈三昧經雲布施十種利益:
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 二、捨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矣。
-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三種布施
- 一、財布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 二、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 三、無畏布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別人的恐怖和畏懼;也就是布施信心、愛心。而更堅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譏諷、眾口鑠金所影響,堅持正念正行,無懼受辱,所以稱「無畏」布施。
佛陀於過去世,為利益惠施眾生故,甚至做到以身布施
〈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無論眾生跟佛要什麼,佛都能施予眾生。
行布施者
出家眾主要行無畏布施、法施。在經典中,佛並沒有要出家眾行廣大的財物布施。
在家眾主要行財布施,將錢財或物品布施給眾生,或用以供養三寶,
譬如到寺院去奉獻香火錢或直接以金錢衣物供養法師等,
布施偈
-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 我今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益
-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顏施,你可以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
第七,房施,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
佛最後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有很多,用真心就可以。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謀生賺錢養家,其實養家也是布施!
如果你是在迷位,覺得自己是做牛做馬,賺錢來還家人的債,
你憋了一肚子的怨氣,你會生活得很苦!
你念頭一轉,養家是布施、是供養,
你是布施這一家人,供養這一家人,你就快樂無邊!
你不曉得這是布施,不知道那是供養,你做得好辛苦!
你念頭一轉,心情就起了變化,你就快樂了。
這就是覺跟迷,迷的時候,確確實實是討債還債 ;
覺悟的時候,不是討債還債,是在修布施供養。
不要以為到寺廟裡面去舍一點錢,那才叫布施,在無量布施裡面,你只曉得一種。
你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所作所為統統是布施、是供養!
譬如,你把家裡整理得清潔整齊,讓一家人生活得舒舒服服,
你是在修內財布施,你是在行菩薩道!
你在公司裡面盡心盡力工作,這是對公司的布施,對社會的供養。
你能夠起這個念頭,你就自在了!
你非常辛勤地工作,就算升遷輪不到自己,你也不會難過,為什麼?
你以智慧、體力、勞力來布施供養,你法喜充滿,你非常快樂。
何況你修布施供養,眼前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報酬,後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
時時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布施供養家庭和社會,也是修行。